抗腫瘤藥物現狀及其趨勢

2020-12-05 健康界

全球腫瘤發病及死亡人數雙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實況報導,腫瘤即癌症是世界第二大死因(心血管疾病為第一大死因),2015年因罹患癌症而死亡的案例高達880萬,就全球範圍而言,近六分之一的死亡是由癌症造成的。

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類型依次為:肺癌(2015年死亡人數接近169萬)、肝癌(78.8萬)、結腸直腸癌(77.4萬)、胃癌(75.4萬)及乳腺癌(57.1萬)。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不僅與性別有關,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在此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

在我國,腫瘤發病率逐年攀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每一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5人死於癌症。而且,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癌症發病人數約佔世界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數約佔全球總數的四分之一。我國最常見的癌症為肝癌(2014年發病人數為65.3萬)、胃癌(40.5萬)、肝癌(39.5萬)及結腸直腸癌(25.3萬)另外乳腺癌僅在女性群體中發病人數就超過18.7萬人。

抗腫瘤藥物海內外市場巨大

IMS數據顯示,2010-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複合增長率為6.5%。2014年其市場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其中美國佔40%的市場份額),預計到2020年將以6%的複合增速上升至1500億美元。中國作為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雙高的新興市場,由2010年的430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850億元,複合增長率為14.6%。

抗腫瘤藥物不斷取得發展和突破

20世紀40年代以前,腫瘤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主要以手術切除和放射治療,但是無法完全消除體內的腫瘤細胞,治療後復發率高。

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可抑制或破壞腫瘤細胞DNA合成的化療藥物,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的抑制腫瘤的增生和轉移,能有效的控制晚期惡性腫瘤,但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毒副作用,這類藥物對患者健康細胞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此外,腫瘤會在病人停止接受化療後的一段時間再次復發。

現代腫瘤治療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的取得突破和創新。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究從1990年便開始了,最早的此類藥物在1997年就通過了美國FDA的批准上市。免疫療法提出時間很早,以輔助性治療為主,20世紀90年代末此類療法藥物的研發成為熱點。

傳統化療藥物可分為烷化劑類、抗代謝類、抗癌抗生素類、植物類、激素類及鉑類藥物。它們大多數藥物都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於腫瘤細胞的DNA合成及複製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這類藥物缺點明顯,在國際抗腫瘤用藥市場上所佔比例不斷的減少,形成了以單抗(2014年佔38.4%的全球抗腫瘤藥市場)和抑制劑類(26.9%)為主導的格局。

而我國則仍以傳統化藥為主,2015年國內樣本醫院中使用抗代謝類佔比16%,烷化劑和鉑類佔比10%,幹擾蛋白合成及DNA轉錄生物鹼類藥佔21%,調節激素類佔比16%,包括抗雄激素類、抗雌激素類、芳香化酶抑制劑、GnRH類似物等。雖然經CFAD批准上市的單抗藥不多,但其市場佔比13%,增速快,2010-2015年的複合增長率為11.99%。另外,佔10%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屬於小分子靶向藥物(替尼類),其同期複合增長率高達14.70%。

從目前整體趨勢來看,靶向藥物治療和免疫療法的殺瘤陣容正在不斷的擴大,未來它們將成為抗瘤戰線的中堅力量。

以上治療方法,殺瘤機理和效果各不相同。總體上而言,近年來,最受各大製藥公司和科研中心關注的當屬靶向療法中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和雙特異性抗體藥物,以及免疫療法中的CAR-T及免疫檢測點抑制劑。

單抗:靶向藥物中的世界銷量冠軍

靶向治療是邁向精準醫療的關鍵性改革,又被稱作 「分子靶向藥」、「標靶治療」等。靶向藥物在對人體細胞傷害降到最低的情況下,通過腫瘤相關的靶點靶向腫瘤局部而發揮作用,能精準地追蹤到靶點並對其發起進攻,阻斷腫瘤細胞或相關細胞的信號傳導,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和增殖。研究最為廣泛的靶點包括TNF-a、HER2、CD-20、EGF、VEGF、PD-1/PD-L1等。

艾伯維的阿達木單抗(修美樂)是全球第一個獲批的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藥物,第一個上市的全人源的單抗藥品。其銷量連續五年蟬聯冠軍,年銷售額超過150億美元。自上市以來,修美樂已獲全球90多個國家批准,其最為典型的適應症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目前,全球超過98萬患者正在接受修美樂治療。

利妥昔單抗(美羅華)是一種對人類CD20有高度專一性的人鼠嵌合單克隆抗體。由於CD20主要表現於B淋巴球細胞表面,因此主要用於治療因B淋巴球過多所造成的疾病,包括淋巴癌、白血病、移殖排斥和某些自體免疫疾病。

貝伐珠單抗(安維汀),其對應的靶點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腫瘤病程中早期啟動且持續作用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臨床前研究已發現,持續抑制VEGF可引起並維持腫瘤退縮。主要用於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隨著臨床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膠質母細胞瘤等適應症不斷拓展,是生物技術藥物領域的又一重磅產品。

曲妥珠單抗(赫賽汀),是抗HER2的單克隆抗體,乳腺癌、胃癌都具有高表達的HER2。它通過將自己附著在HER2上來阻止人體表皮生長因子(EGF),從而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赫賽汀還可以刺激身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去摧毀癌細胞。

以上三種藥品都是由腫瘤界巨頭基因泰克公司(羅氏)開發的,2016年全球銷量都超過了67億美元,穩居全球抗體類TOP20的前五。

英夫利西單抗(類克)2016年全球銷量約82億美金,其中強生貢獻銷售收入70億美金,主要在美國市場;默克公司主攻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此種藥品對類風溼性關節炎有顯著的療效,也是對中重度銀屑病最有效的生物藥劑。

目前,國際上抗腫瘤用藥以靶向藥物單抗為主,單抗是生物製藥領域最大的子行業(2016年佔據整個生物藥市場43%)。單抗,是由一種類型的B細胞分泌產生的,具有和特點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單抗藥品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殺瘤效果不足,用藥量大,靶點單一且適應症略狹窄。但其優點明顯:靶向性好,特異性高,毒副作用小,改進空間大且適用於大規模生產。

全球單抗藥物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達98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其市場規模將上升至2200億美元。

我國經CFDA批准上市的抗癌單抗不多,上市的5個產品在22家樣本醫院的銷售總額約為21億元,其中羅氏(基因泰克)是最大的贏家,其樣本醫院市場佔有率高達84%。尼妥珠單抗是唯一獲批的國產抗腫瘤單抗,2015年銷售額在4.5億左右。由於單抗藥物在我國起步較晚,行業整體正處於發展初期,潛力大。

另外,腫瘤抗體-藥物偶聯物(ADC),以抗體為載體,攜帶抗癌藥、生物毒素或放射性核素,由單克隆抗體、高效應的細胞毒素和接頭組成。ADC同時兼具了小分子藥物強大的殺傷力和抗體藥物高度的靶向性,是腫瘤靶向治療的研究熱點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替尼類小分子抑制劑:新型靶向藥物之一

大多數的抑制劑通過阻斷腫瘤細胞的信號傳導從而抑制其生長,但是不能徹底殺死腫瘤細胞。因此聯合用藥能提高療效並降低抗藥性。替尼類藥物2011-2015年全球市場規模從原來的96億美元增長至163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為10%。

根據國內樣本醫院數據,2014年國內替尼類用藥市場規模達14.9億元,同比增長了38.2%。其中,同類藥物中銷售額排名前五位的產品是:伊馬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尼洛替尼,銷售額均過億元,佔替尼類藥物總體市場近80%。

 迄今為止,除了以上5種單抗另還有16種小分子靶向藥物得到了CFDA的批准,其中替尼類有12種。

上述以抑制劑為主的藥品大多是多靶點藥物,它們能同時作用於多個靶點,從而產生協同效應,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其殺瘤效果顯著,毒副作用較低且能減小疾病的耐藥性。目前已上市的、較為突出的多靶點藥物主要適用於抗腫瘤、心血管、神經系統等方面,其中,索拉菲尼、達沙替尼、拉帕替尼、舒尼替尼都是抗腫瘤常用的多靶點藥物。

2005-2014年,國內替尼類藥物複合增長率高達44.7%,9年整體市場增長27.8倍,遠遠高於國內整體市場增長速度。同時,同類仿製藥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目前,國內的企業如江蘇豪傑、正大天晴和石藥歐意的伊馬替尼仿製藥,正大天晴的達沙替尼,齊魯藥業首仿吉非替尼都已獲批上市;厄洛替尼也於2016年過了在華專利保護期。

免疫治療:抗腫瘤創新療法

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臟、淋巴結、扁桃體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補體、免疫球蛋白、幹擾素、白細胞介質等)組成。免疫療法就是指通過刺激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達到抗腫瘤的治療方式,利用免疫系統的識別和調控機體攻擊異常細胞的功能,主要包括免疫細胞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疫苗,以及免疫系統調節劑。

其中,多肽類藥物以胸腺肽、胸腺五肽和胸腺肽α1為主,通過誘導T細胞分化、發育,促進其增殖並同時提高T細胞對抗原的反應,能作為各類腫瘤的非特異性輔助治療。該類藥物明顯增強患者免疫力,副作用小。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治療熱點

T細胞的有效活化不僅需要抗原特異性T細胞受體(TCR)與抗原遞呈細胞(APC)上的抗原肽pMHC分子複合物的相互作用,同時還需要有通過T細胞上的協同刺激受體與相應的配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協同刺激信號,包括B7和CD28等免疫蛋白分子家族。T細胞在攻擊病原體或異種生物時,免疫檢查點能幫助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細胞的監控(即免疫逃逸),因此該抑制劑能夠有效的起到糾察作用。近年來研究最廣泛的免疫檢查點就是CTLA-4及PD-1,PD-L1。

CTLA-4是一種白細胞分化抗原,與其配體B7分子結合後產生抑制性信號,抑制T細胞激活,從而參與免疫反應的負調節。免疫檢查點PD-1和PDL-1是人體免疫系統中T細胞上的藥物靶點,其中PDL-1是PD-1的配體,兩者可通過結合減低T細胞增生,使其停止運作。針對這一靶點設計的藥物可以激活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免疫作用,從而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去攻擊和殺死癌症細胞。

目前,已上市的以抗CTLA-4、 PD-1及PD-L1為主的藥物適應症越來越廣泛,可用於治療黑色素瘤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腎細胞癌、轉移性頭頸鱗癌和經典霍奇淋巴瘤,且各類單抗聯合用藥方案被臨床試驗於各種難治和復發的惡性腫瘤。百時施貴寶和默沙東是該領域當之無愧的領軍藥企,其他製藥巨頭如輝瑞、阿斯利康、葛蘭素史克、羅氏、安進等也紛紛加入了此類抑制劑的開發行列。

Ipilimumab,又叫Yervoy(伊匹單抗),2011年4月獲FDA批准,成為首個獲批上市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抗腫瘤史上重要的裡程碑。藥物能夠延長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由美國百時施貴寶公司開發用於治療黑色素瘤的拮抗CTLA-4受體抑制劑,通過阻斷該免疫檢測點信號傳導通路,促進T細胞的活化。

Pembrolizumab,又叫Keytruda(派姆單抗),由默沙東開發並於2014年9月獲FDA批准上市,通過阻斷PD-1/PD-L1的結合激活T細胞,是人源化拮抗PD-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治療不可切除或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和頭頸癌。

Nivolumab,又叫Opdivo(納武單抗),2014年12月獲FDA批准上市,是由百時施貴寶和小野製藥聯合開發用於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轉移性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全人源PD-1抑制劑。

Atezolizumab,又叫Tecentrip(阿特朱單抗),基因泰克開發的抗PD-L1藥物,於2016年5月獲P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尿路上皮癌(膀胱癌)。

Avelumab,又叫Bavencio,由德國默克和輝瑞聯合研發的人源化拮抗PD-L1免疫檢測點抑制劑,於2017年3月獲FDA批准,新藥用於治療轉移性梅克爾細胞癌(罕見高侵襲性皮膚病)。

Durvalumab,又叫Imfinzi,於2017年5月獲得FDA加速批准,用於治療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由阿斯利康開發的PD-L1全人源化單抗。

目前,此類藥品尚未在國內上市。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雙特異性抗體(BsAB)。它是含有兩種特異性抗原結合位點的人工抗體,同時識別兩個標靶,將細胞免疫重定向腫瘤細胞,引導T細胞殺傷腫瘤並降低脫靶毒性,具有更強的特異性,從而加強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功能。同時,雙特異性抗體可將細胞毒性藥物遞送到惡性腫瘤細胞,還能通過誘導改變癌症擴散信號等。

目前有超過35種雙特異性抗體處於臨床開發階段。其中,安進的BiTE(雙特異T細胞銜接器)抗體藥物Blincyto(Blinatumomab)研究進展最為領先,這種藥物同時作用於腫瘤細胞表面的CD19抗原和T細胞表面的CD13抗原,能較為有效的緩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iTE抗體技術代表了一種創新的免疫治療方法,能夠在很低濃度下起作用。

其治療潛能引發了很多生物技術公司如安進、基因泰克、羅氏、艾伯維、賽諾菲、強生等巨頭紛紛開展相關的研究,現已成為抗體工程領域的熱點。預計到2023年,雙特異性抗體市場將達44億美元。

過繼細胞治療:免疫療法新革命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ACT)是通過對腫瘤患者的免疫細胞進行體外改造,根據相關靶點進行設計,激活擴增,然後將其重新回輸到患者體內,加之其釋放細胞因子的功能,達到抑制及殺傷腫瘤的效果,包括傳統非特異性細胞療法LAK、CIK、DC、NK及特異性細胞療法CAR 、TCR、TIL。相較傳統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CAR-T具有更強的靶向性。

其中,近年來最受業內人士追捧的莫過於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該類藥品主要對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包括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第一代CAR到如今的第三代技術,目前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這種療法具有特異性強、作用期長和副作用小等優點。在眾多的科研中心及生物製藥公司中,資歷老厚的諾華(Novartis)和正處於迅速擴張階段的Kite Pharma處於領先地位。

這種療法掀起了一場抗腫瘤的新革命,是未來必然發展趨勢之一。

抗腫瘤治療前景廣闊

預計未來二十年全球新增腫瘤發病例數將增加至70%,且病例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為主的亞非美洲。

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2013年全國每年約1萬人確診癌症,相當於每分鐘會新增6~7個病例。2020年中國藥品市場規模預期將達1500-1800億美元。其中,腫瘤藥物市場近五年內年均增長率超過15%,由此可見其前景不容小覷。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工業化城市化因素的影響,抗腫瘤市場勢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國際上的大型跨國製藥公司,我國本土的新生代製藥公司,如江蘇恆瑞、信達生物、安科生物、北陸藥業、百濟神州、君實生物等在該領域的研發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和有條不紊的開展中,佔領先機者將譜寫未來生物製藥市場的豐碑。

相關焦點

  • 抗腫瘤藥物研發現狀與趨勢簡述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收益越來越大,2017年,全球癌症治療費用已經超過1330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近960億美元。有研究稱,未來五年內,該領域研發資金能達到1800-2000億美元,5年複合增長率為10%-13%。在過去5年,有63個抗腫瘤藥物被批准,涵蓋24種不同的腫瘤類型。
  • 國內外抗腫瘤藥物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同時,單抗、激酶抑制劑等新型抗癌藥物持續推向市場,助推抗癌藥物市場快速擴張。據IMS數據統計,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了700億美元。儘管有一些重磅藥品面臨專利懸崖的困境,然而由於各大藥企熱衷於腫瘤藥物研發,後續產品及時補充,使得抗腫瘤藥物在疾病治療領域將繼續佔據絕對優勢。
  • 抗腫瘤藥物市場增長迅速
    此外,女性甲狀腺癌患病率上升趨勢明顯。  數據顯示,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700億美元。  700億美元蛋糕待分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未來10年全球抗腫瘤藥物的市場空間依然很大,原因有兩點。
  • 抗腫瘤納米藥物的設計:問題何在,路在何方?
    納米藥物作為抗腫瘤的「生物飛彈」也被寄予厚望,並吸引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及每年數十億美元研究經費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儘管成百上千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前動物腫瘤模型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只有很少幾個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腫瘤病人上顯出優勢。這低成功率引發了數十年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有效性的爭論。分析發現,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腫瘤的遞送效率少於0.7%,引起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傳遞效率的廣泛討論。
  • 全球抗腫瘤抗體藥物發展現狀及趨勢
    抗腫瘤抗體藥物發展現狀 1.1 抗腫瘤抗體佔據全球獲批抗體藥物的半壁江山,市場逐年攀升 抗腫瘤作為目前抗體藥物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治療領域之一,從1997年首個抗腫瘤抗體藥物利妥昔單抗(羅氏)上市,截止2018年11月,已有35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個靶向腫瘤藥物:利妥昔單抗,開啟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1997年至2005年間有少數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單抗上市,靶向藥物正在快速發展中;2005至2017年間FDA批准的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所佔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批准的14個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達到12個,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藥物。
  • 洞察| 全球抗腫瘤抗體藥物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 抗腫瘤抗體藥物發展現狀1.1 抗腫瘤抗體佔據全球獲批抗體藥物的半壁江山,市場逐年攀升近年來,隨著新抗體藥物的研發及已上市抗體藥物在腫瘤領域適應症的不斷擴展,抗腫瘤抗體藥物市場整體增速明顯,2017年整體市場達428.06億美元。
  • 新型抗腫瘤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藥物有望在中國誕生
    近期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腫瘤研究》, 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由北京大學顧軍、中國科學院高錦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成果——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及其藥理活性特點。    腫瘤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其發病和無毒有效治療的需求呈急劇增長趨勢。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其中,通過化學藥物殺傷癌細胞的化療仍然是目前必不可少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法。但目前使用的抗癌藥物無選擇性,對正常細胞同樣具有殺傷作用,導致健康細胞與惡性細胞一起被破壞。化療藥物在治療中取得抗癌效果的同時,其毒副作用同樣會對機體正常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反而不利於腫瘤患者的治療和恢復。
  • 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
    Molecular Imaging in Cancer Drug Development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JNM
  • 經典抗腫瘤藥物——烷化劑
    烷化劑是最早問世的細胞毒物藥物,自 1942 年應用氮芥用於治療惡性淋巴瘤以來,烷化劑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迅速發展,目前已成為腫瘤化學治療藥物中最主要的一類藥物。
  • 健康報 丁健:把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到頂尖
    由於化療藥物幾乎都是細胞毒性藥物,它們常常良莠不分,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對人體的正常細胞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別是對分裂、增殖速度比較快的細胞影響更大。例如,對骨髓造血細胞的毒性表現為骨髓抑制,外周血中白細胞等計數減少,毛髮脫落;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毒性則表現為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等。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腫瘤化療時,毒副作用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抗腫瘤藥物在治療過程中還會出現耐藥性。
  • 抗腫瘤藥物已成為國內醫院用藥增速最快類別
    2008年,全國抗腫瘤藥物銷售額達到58.45億元,比2007年猛增67%,而2003~2008年,抗腫瘤藥的年均複合增長率亦達到42.7%,抗腫瘤藥物成為國內醫院用藥增速最快的類別。   根據衛生部腫瘤防治辦公室提供的相關數據,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第二大致死疾病(城鎮居民第一大致死疾病)。
  • 全球與中國抗愛滋病(HIV)藥物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C  第四節 全球與中國抗愛滋病(HIV)藥物發展現狀對比i    一、2016-2026年全球抗愛滋病(HIV)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預測分析r    二、2016-2026年中國抗愛滋病(HIV)藥物生產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預測分析.
  • 默沙東提交MK-1308A注射液臨床申請 為1類抗腫瘤藥物
    原標題:默沙東提交MK-1308A注射液臨床申請,為1類抗腫瘤藥物   「每經醫藥前沿觀察」欄目監控到的數據顯示,默沙東(NYSE:MRK)控股子公司默沙東研發
  • 抗腫瘤西藥--細胞毒類藥物
    核心提示:根據《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5 年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藥和生物製品卷(2015年版)收載品種,結合我國學者對臨床抗腫瘤藥而制定的新分類及臨床實踐,簡述如下,供參考。
  •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挑戰
    在抗體工程藥物中,腫瘤抗體藥物更是異軍突起,獨佔一半天下,單克隆抗體藥物以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及高效性,在抗惡性腫瘤的治療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目前,單克隆抗體已廣泛應用於腫瘤的臨床治療,本文主要從抗體藥物的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解決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 婦科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的現狀
    片中提到的伊馬替尼Imatinib(格列衛,Glivec),是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胃腸道間質瘤的分子靶向藥物。靶向治療,顧名思義就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明確的致癌位點設計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後特異性選擇致癌位點或針對特定的病變部位,在目標部位蓄積或釋放有效成分,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在提高藥效的同時抑制毒副作用,並減少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傷害。
  • 國內外雙特異性抗體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上)
    隨著抗體藥物研發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型抗體藥物種類——雙特異性抗體也迎來研發熱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個不同的技術平臺可用於設計、開發雙特異性抗體,設計的雙抗分子結構超過60種,有3個雙特異性抗體已獲批上市。本文上篇聚焦雙抗發展歷程、國內外代表性雙抗藥物結構與技術平臺,下篇會進一步介紹國內外雙抗的臨床研究現狀及趨勢。
  • 近二十年印象最深刻的14個抗腫瘤藥物
    二十年上市了那麼多抗腫瘤藥物,有沒有那些讓你眼前一亮的抗腫瘤藥物呢?下面就盤點下近二十年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抗腫瘤藥物,下面按照時間順序,根據銷售情況、研發難度、臨床療效、創新性等維度,給出相應的星數和點評。由於知識面有限,掛一漏萬之處望讀者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