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報 丁健:把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到頂尖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丁健

坐落於上海浦東的張江「藥谷」是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機構最集中、創新實力最強、新藥創製成果最突出的基地之一,而位於此處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年年初,該所掌門人丁健院士領銜的「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分子作用機制」研究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讓腫瘤患者吃上好藥

我的最大願望就是多研發出幾種有效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讓腫瘤患者吃得起藥、吃上好藥。——丁健

在城市裡,腫瘤已經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殺手。目前治療腫瘤主要還是通過手術、放療和化療三大手段來進行。其中的化療,就是應用化學藥物殺滅惡性腫瘤,其給藥方式主要通過靜脈輸注,另外也有口服、局部腫塊內注射、各種體腔內灌注和介入化療等方法。由於化療藥物幾乎都是細胞毒性藥物,它們常常良莠不分,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對人體的正常細胞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別是對分裂、增殖速度比較快的細胞影響更大。例如,對骨髓造血細胞的毒性表現為骨髓抑制,外周血中白細胞等計數減少,毛髮脫落;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毒性則表現為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等。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腫瘤化療時,毒副作用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抗腫瘤藥物在治療過程中還會出現耐藥性。此外,現有的許多藥物由一些國外大公司研發生產,價格昂貴,往往一個療程患者就需要花費一萬多元。

丁健的願望就是能夠找到效果好、毒副作用少的抗腫瘤藥。他所從事的主要是抗腫瘤藥物的藥理藥效學研究。目前,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抗腫瘤新藥的篩選和研究開發,抗腫瘤藥物細胞和分子作用機制的研究,腫瘤新生血管生長抑制劑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研究,P13K/mTOR抑制劑研究,DNA損傷與修復機制,端粒酶在腫瘤細胞凋亡和分化中的調節作用,以及抗腫瘤轉移研究等。

上海藥物研究所在丁健的領導下建立了系統的、符合國際規範標準的抗腫瘤藥物篩選和藥效學評價技術體系,建立了系列新生血管生成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評價模型,為我國抗腫瘤藥物的自主研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平臺。應用該平臺,丁健和同伴們進行了20餘萬次篩選,發現了200餘個活性化合物,完成了10餘個抗腫瘤新藥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其中,兩個候選新藥沙爾威辛和螺旋藻肽聚複合膠囊已經進入Ⅱ期臨床研究階段,4個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他的工作為創製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做出了重大貢獻。

發現有前景的抗腫瘤藥物

沙爾威辛系統研究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腫瘤治療學乃至腫瘤生物學增添了新內涵。——丁健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藥物所張金生教授發現了一種具有抗腫瘤效果的天然化合物——紅根草鄰醌。經過結構修飾和丁健研究組的藥理學研究後,研究人員最終確定將沙爾威辛作為抗腫瘤候選新藥。從此,丁健便與沙爾威辛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Ⅰ期臨床試驗研究中,丁健和他的同事對16位患者進行了療效初評,結果顯示沙爾威辛的毒副作用低於現有的同類藥物。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13人病情穩定,體現出了這種藥物的初步療效。通過系統研究,他們發現了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抗腫瘤的全新作用方式,並首次揭示該類抑制劑與人拓撲異構酶Ⅱ相互作用的具體分子機制。研究證明,沙爾威辛導致DNA雙鏈損傷呈基因特異性,這提示沙爾威辛是首個兼具抑制DNA修復與DNA損傷的雙重抑制劑。

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研究,對深入理解腫瘤耐藥及可能產生的新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他們的研究已被國際同行密切追蹤。目前沙爾威辛已轉讓給上海醫藥集團,並正在進行Ⅱ期臨床試驗。

除此之外,丁健在抗腫瘤作用機制研究中還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的成果。例如,他進行了腫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劑土槿皮乙酸新作用機制的研究,發現了國際上第二個乙醯肝素酶抑制劑JG3,還發現了首個寡糖廣譜酪氨酸酶抑制劑MdOS的新作用模式等。這些研究成果在國際藥理學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努力搭建新藥研發平臺

做科研必須耐得寂寞,長期積累,持之以恆。——丁健

上海藥物研究所以我國特有的中草藥和天然產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化學和生物學兩大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和實驗技術,重點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以及嚴重影響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的感染性及突發性疾病,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新藥發現及開發研究。他們建立了若干個作為國家創新藥物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藥物研發技術平臺,大力推進新藥成果轉化,開創了我國創新藥物研究的新局面。

當記者問及丁健從事研究工作的理念時,他爽快地說了四條。一是想要發展,必須緊緊瞄準國家的需求、老百姓的需求。二是一定要堅持與時俱進,緊跟國際前沿。三是一定要有團隊合作精神,與臨床醫生、生產企業和諧相處。四是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

這些年來,在和國外的醫藥公司、科研機構接觸之後,丁健對我國醫藥研發的薄弱之處深感擔憂。他說,醫藥創新的主力應該在企業,但我國醫藥企業卻尚未具備這樣的實力。我國最大的藥廠一年銷售額才100多億人民幣,而國外一個中等的藥廠銷售額就達40多億美元。差距太大了。他希望通過藥物研究國家隊的力量,搭建起新藥研發的支撐平臺,為我國的新藥研發營造規模效應。

聆聽了院士所長丁健的一番話,記者突然覺得丁健的姓名起得很好,丁健——頂尖。

「您是立志把中國的抗腫瘤藥物做到『頂尖』?」 記者問。

丁健笑了。記者從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中,看到了他的堅毅。

記者手記

低調、嚴謹,是丁健院士給記者留下的總體印象。記者到上海藥物研究所採訪頻率最高的時候是非典暴發時期,那時就認識了頭髮已經花白的丁健。

此次訪談是在丁健辦公室裡進行的。老朋友相逢,自然是輕鬆愉快。當他說到他研究工作理念中的「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時,記者怦然心動。

是啊,他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各類獎項10餘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160餘篇,獲授權和申請的國內外發明專利60餘項。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基礎——耐得住寂寞。在浮躁泛濫的今天,這樣的品質更令我們肅然起敬。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健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獎勵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饒子和主持典禮,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丁健是我國新藥研究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之一,領導建立了符合國際規範的抗腫瘤藥物篩選和藥效學評價體系,為我國抗腫瘤創新藥物的自主研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能力保障,帶領團隊在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上海藥物所丁健院士世博挪威館應邀報告
    5月11日上午,在世博會「奧斯陸周」開幕式後,「同舟共濟、科研創新:從研究癌症到治癒癌症」研討會在挪威館商務中心舉行。會上,上海藥物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研究員應主辦方奧斯陸市、奧斯陸腫瘤研治中心、奧斯陸大學、奧斯陸大學醫院的邀請作了題為Anti-cancer Research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SIMM)的報告。
  • 中國抗腫瘤創新藥物臨床研究成果「登陸」頂尖醫學期刊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6月28日電 (孫國根 李靜 陳靜)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亞洲臨床腫瘤學聯盟主席、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李進教授攜手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八一醫院秦叔逵教授,經多年聯合攻關,終研發出針對三線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新藥——呋喹替尼。
  •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丨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上世紀90年代初,藥物所張金生教授發現了一種具有抗腫瘤效果的天然化合物「紅根草鄰醌」,經過結構修飾和丁健研究組的藥理學研究,最後確定為「沙爾威辛」這個抗腫瘤候選新藥。「我們研究了近十年,從化合物到臨床二期,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近20篇相關機理的論文,但因為臨床未取得預期療效最終失敗。」丁健的語氣中流露著一絲遺憾。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要做好藥,更要讓老百姓負擔得起一粒進口抗腫瘤藥物,動輒數百元人民幣,比同等分量的黃金還要高出數倍。以專利藥為主的抗腫瘤藥享有單獨定價權。目前,全球抗腫瘤藥專利絕大多數都掌握在外資手中。進口抗腫瘤藥價格高昂,這對很多患者家庭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自1992年從日本留學歸來,丁健一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潛心研製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腫瘤新藥。「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是他不懈奮鬥的目標。「如果有100個人生病了,只有兩三個人消費得起這種藥,那這項研究的應用價值就大打折扣。」
  •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丁健 男,1953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後,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腫瘤藥理學專家。1978年至1986年在江西醫學院任教;199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課題組組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課題組長,兼任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組長。2009年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 FDA批准抗腫瘤藥物PI3Kα抑制劑臨床試驗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海和生物聯合研發的磷脂肌醇3-激酶(PI3K)α抑制劑CYH33已於近日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IND),擬用於治療晚期實體腫瘤。PI3K 信號通路失調涉及絕大多數人類癌症,PIK3CA(編碼PI3K 催化亞單位α)是人類腫瘤中常見的突變致癌基因之一,約2-5%的人類實體腫瘤中存在癌基因 PIK3CA 的突變,涉及腫瘤類型如乳腺癌、卵巢癌、結腸癌、成膠質細胞瘤、肺癌和食管癌等。
  • 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榮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院長、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丁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蘭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樊嘉教授。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作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難治疾病之一,每年全世界約有700萬人死於惡性腫瘤。目前惡性腫瘤臨床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放療、化療等方法。   其中,通過化學藥物殺傷癌細胞的化療仍然是目前必不可少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法。但目前使用的抗癌藥物無選擇性,對正常細胞同樣具有殺傷作用,導致健康細胞與惡性細胞一起被破壞。
  • 抗腫瘤藥物現狀及其趨勢
    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可抑制或破壞腫瘤細胞DNA合成的化療藥物,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的抑制腫瘤的增生和轉移,能有效的控制晚期惡性腫瘤,但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毒副作用,這類藥物對患者健康細胞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此外,腫瘤會在病人停止接受化療後的一段時間再次復發。現代腫瘤治療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的取得突破和創新。
  • 抗腫瘤納米藥物的設計:問題何在,路在何方?
    納米藥物作為抗腫瘤的「生物飛彈」也被寄予厚望,並吸引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及每年數十億美元研究經費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儘管成百上千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前動物腫瘤模型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只有很少幾個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腫瘤病人上顯出優勢。這低成功率引發了數十年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有效性的爭論。分析發現,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腫瘤的遞送效率少於0.7%,引起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傳遞效率的廣泛討論。
  • 抗腫瘤藥物研發現狀與趨勢簡述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收益越來越大,2017年,全球癌症治療費用已經超過1330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近960億美元。有研究稱,未來五年內,該領域研發資金能達到1800-2000億美元,5年複合增長率為10%-13%。在過去5年,有63個抗腫瘤藥物被批准,涵蓋24種不同的腫瘤類型。
  • ...張其清教授雜誌封面論文解析自組裝納米抗腫瘤藥物載體系統
    日前,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的2010年度科研工作表彰大會上,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室張其清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包攬了該年度的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其中2010年6月發表在國際核心一區刊雜誌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的論文「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cholesterol-conjugated carboxymethyl
  • 抗腫瘤藥物市場增長迅速
    數據顯示,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700億美元。  700億美元蛋糕待分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未來10年全球抗腫瘤藥物的市場空間依然很大,原因有兩點。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獲進展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是抗腫瘤藥物的一個熱門靶點。
  • 藥理學家韓銳追憶抗腫瘤藥研究—新聞—科學網
  • 饒毅丶丁健丶管軼畢業於這所大學!而且還是同級生!
    管軼丶丁健和饒毅竟然都出自同一所醫學院!饒毅饒毅,在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丶北京腦科學中心主任丶北京大學講系教授丶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知識分子》主編。丁健丁健,1953年出生於江蘇無錫,1992年畢業於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他也是在1978年畢業於江西醫學院醫學專業,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丶研究員丶課題組長。並且兼任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和中國藥理學會腫瘤藥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並且擔任中國藥理學報主編等四本國際學術雜誌編委。
  • 新型抗腫瘤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藥物有望在中國誕生
    近期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腫瘤研究》, 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由北京大學顧軍、中國科學院高錦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成果——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及其藥理活性特點。    腫瘤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其發病和無毒有效治療的需求呈急劇增長趨勢。
  • 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
    Molecular Imaging in Cancer Drug Development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J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