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2021-01-09 人民日報海外網

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 題: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新華社記者劉雪

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只有我們研製的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真正投入市場,才值得慶祝和宣傳。」

要做好藥,更要讓老百姓負擔得起

一粒進口抗腫瘤藥物,動輒數百元人民幣,比同等分量的黃金還要高出數倍。

以專利藥為主的抗腫瘤藥享有單獨定價權。目前,全球抗腫瘤藥專利絕大多數都掌握在外資手中。進口抗腫瘤藥價格高昂,這對很多患者家庭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自1992年從日本留學歸來,丁健一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潛心研製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腫瘤新藥。「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是他不懈奮鬥的目標。

「如果有100個人生病了,只有兩三個人消費得起這種藥,那這項研究的應用價值就大打折扣。」丁健說,要做藥效好的藥,更要讓老百姓負擔得起。

25年過去了,歲月染白了他的黑髮,也見證著他辛勤付出澆灌得來的累累碩果。

作為主要發明者之一,丁健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8個候選新藥正處於臨床I-III期臨床研究階段。其中,德立替尼正在全球進行II期臨床試驗,一批候選原創新藥正在進行系統臨床前評價。申請國內外專利180餘項,其中獲授權70餘項。截至目前,團隊的9個新藥實現成果轉移轉讓。這些工作為我國抗腫瘤原創藥物研製及創新能力體系建設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相信再過三五年,中國原創的新藥就可以造福老百姓。」丁健說,目前我國有多個抗腫瘤新藥已獲批,還有三四十種新藥在做臨床試驗。相信未來幾年,我國抗腫瘤新藥成果有望井噴式出現。

瞄準精準醫療,讓中國原創新藥邁向國際

2015年,丁健作為專項首席科學家牽頭的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A類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正式啟動。該專項將使我國在世界「精準醫療」領域搶佔一席之地。

這一專項以腫瘤、糖尿病、神經精神類疾病等中國人群高發的複雜性疾病為切入點,旨在針對敏感人群研發適合規模人群的個性化新藥。

丁健說,我們從2013年就提出要做個性化藥物的想法。當前的研究不但要做出新藥,還要通過生物標誌物知道這種藥對哪些人有效並開展耐藥性的應對研究。

長期以來,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我國只能跟跑或者模仿國際技術,現如今我國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可以與國際領先水平比肩而行。尤其是在個性化研究方面,我國已與世界同步開展研究,並爭取一定的引領性。

「中國的原創藥要走出國門,讓國際市場認可中國原創新藥,目前我們有多個原創新藥即將在澳大利亞、美國等開展臨床試驗。」丁健說。同時,他也坦言,中國的原始創新能力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要真正站上世界的巔峰仍需要不懈努力,加強原始基礎創新研究。

奮發圖強,樂在其中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肩負著科技強國的使命感、至誠報國的責任感,丁健在科研事業上奮發圖強、只爭朝夕,而且樂在其中,甘之如飴。

「當前是我國科學研究大發展的盛世。」在丁健看來,舉國上下重視科技創新,政府積極鼓勵科技成果轉化,這激發著科技工作者完全釋放出創新活力。丁健非常慶幸自己回國投身科研事業,見證了祖國經濟的騰飛,也親身參與了中國科研事業的大發展。

在身邊同事和學生眼中,丁老師心胸寬廣、風趣幽默、從不擺架子,很喜歡待在實驗室做研究,常常熬到深夜。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奮發圖強,只爭朝夕。」丁健說,「年輕的時候經歷了上山下鄉,在基層艱苦環境生活多年,這對我來說是一筆寶貴財富。讓我明白學習機會如此珍貴,對知識始終如饑似渴。」

生活中的他,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喜歡體育運動,年輕的時候,半夜爬起來看世界盃轉播,盯著十幾吋的黑白電視機,50多場球賽場場不落。喜歡讀書,尤其是歷史書和人物傳記;關心國際時事,也喜歡影視作品和音樂;還喜歡收集流通貨幣和郵票。

可惜科研時間太過珍貴、任務繁多,他常常感到分身乏術,陪伴家人的時間尚且非常有限,這些興趣愛好更不得不被放到了一邊。「有時候也感慨,六十多歲了,還沒有好好去享受生活,可是手頭上還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繼續。」

在他看來,如果真正熱愛科學、理解科學,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飴。

責編:海聞

30939826,.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2017-05-28 17:15:00,.3139,.海聞

相關焦點

  •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丨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丁健每天忙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實驗室裡已經年過花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每天還忙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不僅為新藥研發的每一個環節把關,還關心著每一項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自1992年從日本留學歸來,丁健一直在潛心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腫瘤新藥。他的願望從沒有變過:「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
    「要做百姓吃得起的好藥」——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丁健院士(左)接受採訪    從上海抵達井岡山機場已是12月16日11時許,短暫休息後丁健決定前往位於井開區的普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看看,畢竟院士工作站就設在那裡。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丁健 男,1953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後,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腫瘤藥理學專家。1978年畢業於江西醫學院(現南昌大學)醫學專業;1983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78年至1986年在江西醫學院任教;199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課題組組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研究員。
  • 江西省人民政府 工作動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訪問贛南醫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訪問贛南醫學院   4月26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院長,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丁健蒞臨贛南醫學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奉賢區中心醫院院長艾開興,南昌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李葆明,贛州市衛生局局長廖偉陪同指導工作。
  • 健康報 丁健:把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到頂尖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丁健坐落於上海浦東的張江「藥谷」是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機構最集中今年年初,該所掌門人丁健院士領銜的「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分子作用機制」研究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讓腫瘤患者吃上好藥我的最大願望就是多研發出幾種有效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讓腫瘤患者吃得起藥、吃上好藥。
  • 丁健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科學網
    「非對稱」趕超戰略思想的提出,為我們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為我國科技實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指明了方向和突破口。 以醫藥產業為例,它既是高技術產業,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進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醫藥工業體系,醫藥工業也一直保持較快發展速度。
  • 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不存在B肝「特效藥」
    □本報駐京記者 吳晨光  莊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從事肝病研究近30年。近期主持起草了我國第一部提供肝炎防治信息的手冊《中國C型肝炎防治指南》。  騙術種種  記者:在採訪中我們發現,有很多宣傳治療B型肝炎——甚至包治各種肝炎的「特效藥」,或者「特效療法」。它們真的很有效嗎?  莊輝:不可能,這是騙局。2000年,全國上百名肝病專家在西安開會時,就有人提出要揭穿這個騙局。會後,我們向全國發出了公開信,提醒大家不要上當。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榮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院長、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丁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蘭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樊嘉教授。
  • 上海藥物所丁健院士世博挪威館應邀報告
    丁健院士世博挪威館應邀報告2010上海世博會召開已逾十日,除了遊覽世博園,觀看表演以外,各類精彩的學術報告、專題演講也逐漸成為世博會的又一亮點。會上,上海藥物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研究員應主辦方奧斯陸市、奧斯陸腫瘤研治中心、奧斯陸大學、奧斯陸大學醫院的邀請作了題為Anti-cancer Research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SIMM)的報告。報告簡要介紹了藥物所的歷史、組織機構和主要研究領域。特別介紹了藥物所抗腫瘤藥物研究的歷史、發展戰略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
    而這唯一一個獲獎團體就是今年獲得特別貢獻獎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翻開這個團體的名單:鍾南山、張伯禮、李蘭娟、王辰、陳薇……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皆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此次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很多都直接參與抗疫一線。「不管是做流行病學調查、做防控,還是對於病人的救治以及藥物研發、疫苗研發等工作,大家全程參與了。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獲獎
    而這唯一一個獲獎團體就是今年獲得特別貢獻獎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翻開這個團體的名單:鍾南山、張伯禮、李蘭娟、王辰、陳薇……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皆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此次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很多都直接參與抗疫一線。
  • 愛國情·奮鬥者|科學家侯雪梅:一心只為中國老百姓用上好藥
    成為中國新藥研發的裡程碑,造福數百萬名患者;她取得新藥證書17項,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26項,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新藥研發的空白;她潛心新藥研發32載,成功貴在堅持,一心只為中國老百姓用上好藥。貴在堅持在侯雪梅的辦公室,有一本本用活頁紙裝訂而成的筆記本,寫滿了她十多年來工作的心得。每到一年結束的時候,她就把這些活頁紙裝訂成冊,如今已有30多本。這些筆記本裡記錄下了10多年中國消化領域第一個1.1類新藥——艾普拉唑研發的全過程。時間回溯到2001年,一個名為艾普拉唑的項目,在麗珠醫藥集團悄然立項。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他曾做了什麼?
    決定如下:根據2020年12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李寧貪汙罪的判決意見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自2020年12月8日起撤銷李寧(農業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張磊起次要作用,系從犯,有坦白情節,且認罪悔罪,可依法對其減輕處罰。根據2018年5月30日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修訂後的《中國工程院章程》,當院士的個人行為違反科學道德或品行不端,嚴重影響院士群體和工程院聲譽時,應勸其放棄院士稱號。當院士的個人行為涉及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時,或涉及喪失科學道德,背離了院士標準時,應撤銷其院士稱號。
  • 亞信(中國)董事長丁健做客搜狐
    現在能夠有時間想一想到底兩年以後三年以後,Internet變成什麼樣子,整個IT通信和視頻包括種種相關產業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能做些什麼,這方面有一些思考。   丁健說:一半時間稍微休息休息,創業這麼多年一直沒有得空,這一段時間照顧照顧家裡的事情。
  • 中國工程院院長:把好院士「入口關」須「守正揚清」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在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和選舉會議上如是說。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院士隊伍建設是中國工程院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早在去年9月中國工程院舉辦的首場「守正揚清」報告會上,李曉紅就強調:把好院士增選「入口關」必須做到「守正揚清」。按照2019年增選工作日程安排,經各學部選舉和全院全體院士大會終選等程序,確定的新當選院士名單將於年底前公布。
  •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健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獎勵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饒子和主持典禮,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丁健是我國新藥研究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之一,領導建立了符合國際規範的抗腫瘤藥物篩選和藥效學評價體系,為我國抗腫瘤創新藥物的自主研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能力保障,帶領團隊在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迎難而上,做中國老百姓用得起的CAR-T」 ——北恒生物與貝克曼...
    北恒生物創始人及CEO賀小宏博士,營運長兼副總裁王延賓博士,貝克曼庫爾特生命科學中國區總經理吳應光博士等共同出席掛牌儀式,為合作示範中心正式掛牌揭幕,並就國際國內CAR-T免疫細胞治療的前景、問題和對策等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合作方向探討。
  • ———中國工程院院士獻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
    在正在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院士們關注的話題。大家認為,助力轉型,工程科技大有可為。節能降耗,工程科技顯身手  杜祥琬院士認為,世界能源消費現在正由發達國家主導開始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享市場,發展中國家的份額逐步上升的格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