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奮鬥者|科學家侯雪梅:一心只為中國老百姓用上好藥

2020-12-06 SZNEWS

侯雪梅(受訪者供圖)

她帶領創新團隊歷時10多年研發出中國消化領域第一個1.1類新藥艾普拉唑,成為中國新藥研發的裡程碑,造福數百萬名患者;她取得新藥證書17項,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26項,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新藥研發的空白;她潛心新藥研發32載,成功貴在堅持,一心只為中國老百姓用上好藥。她就是麗珠醫藥集團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侯雪梅。

貴在堅持

在侯雪梅的辦公室,有一本本用活頁紙裝訂而成的筆記本,寫滿了她十多年來工作的心得。每到一年結束的時候,她就把這些活頁紙裝訂成冊,如今已有30多本。這些筆記本裡記錄下了10多年中國消化領域第一個1.1類新藥——艾普拉唑研發的全過程。

時間回溯到2001年,一個名為艾普拉唑的項目,在麗珠醫藥集團悄然立項。與過去仿製再創新的藥品研發方式不同,艾普拉唑走的是一條完全自主研發的原創新藥之路。「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治療藥物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質子泵抑制劑(PPIs)為主,也就是拉唑類的藥物。」侯雪梅回憶說,艾普拉唑上市前,全球僅有4個PPIs同類藥物上市,均由國際製藥巨頭壟斷,且臨床上存在抑酸時間短、個體差異大、藥物相互作用多、價格貴等缺陷。

然而,新藥的研發並非一帆風順。僅以原料藥為例,侯雪梅介紹,艾普拉唑的結構比其他拉唑結構複雜,當初起始原料及試劑不像其他拉唑那樣容易獲得,需要自己從頭合成,共11步,一步比一步難。在艾普拉唑成功上市前,侯雪梅及其團隊曾經歷過一次次重複測試的失敗,「有時候眼看著馬上就可以成功,但最後一步就是跨不過去,有時甚至只能推倒重來。」侯雪梅說,成功貴在堅持,每當遇到挫折,面對大家的懷疑時,正是「打破消化藥領域進口藥壟斷局面,讓老百姓用得起好藥」的信念使她始終堅守,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直到成功。

打破壟斷

2008年,對侯雪梅而言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經過多年的努力,艾普拉唑腸溶片全球首家上市,是第一個由中國自主研發的PPI,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也是我國消化道領域唯一一個獲批生產的創新藥。儘管耗時漫長,艾普拉唑還是創造了紀錄。2014年,根據醫藥界一家專業雜誌的數據排名,從1985年至今前十大重磅1.1類新藥,從申請臨床到獲準生產的平均研發時間為7.5年,而艾普拉唑則創下了4年的最短臨床紀錄。

在艾普拉唑的研發與產業化過程中,不僅有效克服了雜質、晶型難控制以及製劑不穩定性等難題,還解決了進口同類藥物起效慢、作用時間短、個體差異大、價格高等缺陷,科研創新性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國家發改委在對「創新藥艾普拉唑原料及製劑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進行驗收時,讚揚其為國內企業走上創新的道路起到示範作用。中國消化領域專家則評價,艾普拉唑是中國醫藥界探尋自主創新之路的典型案例,是很讓中國人驕傲的一個藥物。

2016年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原創新藥艾普拉唑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如今,艾普拉唑腸溶片上市十年,累計幫助750多萬名消化道疾病患者解除病痛。

飽含激情

1987年侯雪梅從瀋陽藥學院(現瀋陽藥科大學)本科畢業分配進入麗珠,專注醫藥研發領域已32年,如今侯雪梅已經是教授級高工,全國三八紅旗手,成為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負責和參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十二五重大專項等項目15項,取得新藥證書17項,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26項,其中9項獲美國、日本等國授權。

一項項榮譽的背後,是她和團隊辛勤的汗水和無悔的付出。「我常對團隊成員講,既然選擇從事科研,就要認定一個目標,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想方設法解決科研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一定要把研究完成。」侯雪梅告訴記者,研發新藥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將科研當成畢生的事業,才能保持著激情,並為之付出。

2017年,艾普拉唑腸溶片新適應症和注射用艾普拉唑鈉也成功獲批生產,這是我國製藥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性突破。對於侯雪梅而言,研發新藥的路永無止境,而她一直在路上。

記者 姚卓文

相關焦點

  • 最美奮鬥者|陳凱先:做原創好藥 為科學奏「凱」
    時任藥物所所長的陳凱先和同事將它們種在張江的土地上,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要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中國科學家研製的原創好藥。自中學開始,「科技報國」的心願就像一顆種子在陳凱先心中深深紮根。1978年,他考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成為藥物學家嵇汝運先生的研究生。那年秋天,他被派去吉林大學學習量子化學。時至今日,陳凱先仍然記得上第一堂課的窘境。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 題: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新華社記者劉雪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 【愛國情 奮鬥者】嚴東生:科學報國 百年奮鬥不止
    【愛國情 奮鬥者】嚴東生:科學報國 百年奮鬥不止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21日 13:37 A-A+ 從年少時的「科學救國」,到耄耋之年的科教興國,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新中國一代代新型材料的研製中,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我國無機材料科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嚴東生。
  • 讓科學家精神 成為愛國奮鬥底色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必將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 黃大年先進事跡激勵知識分子愛國奮鬥:以家國為念 為民族燃燈
    日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吉大的知識分子責無旁貸。我們要繼續發揚傳承黃大年精神,做新時代的奮鬥者,為吉林發展和國家振興貢獻力量。」  年過七旬的姜會林仍奮鬥在教學和科研一線,他說:「黃大年身上體現出了愛國奉獻、敬業報國的精神,知識分子需要傳承這種精神,新時代需要弘揚這種精神,實現中國夢需要呼喚這種精神。」  5月30日,吉林好人發布廳現場,21個團隊被授予吉林省「黃大年式科研團隊」榮譽稱號。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姜沛民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曲周...
    愛國奉獻,成為農大精神的鮮亮底色。  (三)「曲周精神」深深植根「永久奮鬥精神」和「創新精神」。新中國成立之初,戴芳瀾、俞大紱等一批科研工作者身懷滿腔報國之情,帶領農大人開創「人民的農大」,掀開了嶄新篇章。20世紀50年代,農大一批專家徵戰西藏、西北、東北等邊疆農業資源考察,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永久奮鬥精神」和「創新精神」。
  •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丨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丁健每天忙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實驗室裡已經年過花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每天還忙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不僅為新藥研發的每一個環節把關,還關心著每一項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自1992年從日本留學歸來,丁健一直在潛心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腫瘤新藥。他的願望從沒有變過:「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 黑龍江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組織開展「共抒愛國情 同築中國夢」紅色...
    紅旗獵獵迎風展,學子共抒愛國情。按照黑龍江科技大學管理學院「7211」團學工作格局,十月為紅色經典宣傳月。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校團委統籌全校各級團組織圍繞國慶節、中秋節等重要節點,在青年學生中深入開展「共抒愛國情 同築中國夢"紅色經典宣傳活動,激發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厚植愛國情懷,凝聚青春擔當的磅礴力量。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 | 曲周典型事跡在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1)
    本網訊 5月30日,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科技日報等媒體平臺相繼刊發、播出了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奮鬥,科學報國。從改土治鹼到綜合發展,從鄉村振興到綠色發展,一代代農大人把青春的汗水灑在曲周大地,以大地為書,以阡陌為筆,書寫著錦繡時代的青春答卷。
  • 「奮鬥者」號上的最強中國智慧
    11月28日,成功完成萬米海試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勝利返航。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奮鬥者」號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央視快評】讓愛國奉獻精神成為新時代的價值追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 陳藎民:愛國奮鬥的「五四先驅」
    正是有了這種思想上的覺醒,陳藎民很快就加入到當時北京高校的進步學生群體中,積極開展愛國活動,參加社會服務。1918年,陳藎民被選為北京高等師範和北京大學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國民》雜誌社評議部評議員。不久之後,他又在北京高師與匡互生、向大光等同學聯名發起成立半工半讀的「工讀會」,後改名為「平民教育社」。
  •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文/攝 吉林大學報記者 子軒】5月28日,由江蘇省無錫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和市科協共同舉辦的「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吉林大學原創話劇《黃大年》無錫匯演暨無錫市人才專場演出在江南大學文浩科學館禮堂舉行。
  • 習近平眼中「時代新人」的品質——愛國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視頻《王繼才公益廣告——<時間去哪了>》,時長1分鐘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 | 曲周典型事跡在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8)
    本網訊 連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平臺相繼刊發、播出了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奮鬥,科學報國。從改土治鹼到綜合發展,從鄉村振興到綠色發展,一代代農大人把青春的汗水灑在曲周大地,以大地為書,以阡陌為筆,書寫著錦繡時代的青春答卷。
  • 四位科學家後人講述先輩愛國故事與精神傳承——捨我其誰報國志,碧血丹心愛國情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歷程中,一代代科學家以拼搏與奉獻挺起民族脊梁、綻放時代之光。銘記歷史才能堅定前行,從抗戰烽火硝煙中走過的優秀知識分子為今人注入了砥礪奮進的巨大力量。近日,中國科技館、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聯合地方科技館等單位共同舉辦「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 電視劇《山海情》昨晚播出 展現西北人民奮鬥的樂觀與可愛
    「西海固人民生活地太難了,移民搬遷太難了,馬得福太難了……」昨晚,以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為主題的電視劇《山海情》播出後,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這場脫貧攻堅戰的困難與不易,大家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山海情》似乎有種魔力,除了印象中的扶貧主題,這部劇想表達更多,它能讓你邊笑邊流淚……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學習強國】「農大老師」是知識分子科學報國...
    科研人員並不是只能出現在大學實驗室、圖書館或學術會議等類似場合,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們用數十年的實際行動告訴了人們,科學家一樣是個好農民,在田間工作,一樣可以取得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成果。而在科研成果之外,我們還看到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科學報國、服務鄉村振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