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梅(受訪者供圖)
她帶領創新團隊歷時10多年研發出中國消化領域第一個1.1類新藥艾普拉唑,成為中國新藥研發的裡程碑,造福數百萬名患者;她取得新藥證書17項,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26項,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新藥研發的空白;她潛心新藥研發32載,成功貴在堅持,一心只為中國老百姓用上好藥。她就是麗珠醫藥集團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侯雪梅。
貴在堅持
在侯雪梅的辦公室,有一本本用活頁紙裝訂而成的筆記本,寫滿了她十多年來工作的心得。每到一年結束的時候,她就把這些活頁紙裝訂成冊,如今已有30多本。這些筆記本裡記錄下了10多年中國消化領域第一個1.1類新藥——艾普拉唑研發的全過程。
時間回溯到2001年,一個名為艾普拉唑的項目,在麗珠醫藥集團悄然立項。與過去仿製再創新的藥品研發方式不同,艾普拉唑走的是一條完全自主研發的原創新藥之路。「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治療藥物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質子泵抑制劑(PPIs)為主,也就是拉唑類的藥物。」侯雪梅回憶說,艾普拉唑上市前,全球僅有4個PPIs同類藥物上市,均由國際製藥巨頭壟斷,且臨床上存在抑酸時間短、個體差異大、藥物相互作用多、價格貴等缺陷。
然而,新藥的研發並非一帆風順。僅以原料藥為例,侯雪梅介紹,艾普拉唑的結構比其他拉唑結構複雜,當初起始原料及試劑不像其他拉唑那樣容易獲得,需要自己從頭合成,共11步,一步比一步難。在艾普拉唑成功上市前,侯雪梅及其團隊曾經歷過一次次重複測試的失敗,「有時候眼看著馬上就可以成功,但最後一步就是跨不過去,有時甚至只能推倒重來。」侯雪梅說,成功貴在堅持,每當遇到挫折,面對大家的懷疑時,正是「打破消化藥領域進口藥壟斷局面,讓老百姓用得起好藥」的信念使她始終堅守,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直到成功。
打破壟斷
2008年,對侯雪梅而言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經過多年的努力,艾普拉唑腸溶片全球首家上市,是第一個由中國自主研發的PPI,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也是我國消化道領域唯一一個獲批生產的創新藥。儘管耗時漫長,艾普拉唑還是創造了紀錄。2014年,根據醫藥界一家專業雜誌的數據排名,從1985年至今前十大重磅1.1類新藥,從申請臨床到獲準生產的平均研發時間為7.5年,而艾普拉唑則創下了4年的最短臨床紀錄。
在艾普拉唑的研發與產業化過程中,不僅有效克服了雜質、晶型難控制以及製劑不穩定性等難題,還解決了進口同類藥物起效慢、作用時間短、個體差異大、價格高等缺陷,科研創新性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國家發改委在對「創新藥艾普拉唑原料及製劑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進行驗收時,讚揚其為國內企業走上創新的道路起到示範作用。中國消化領域專家則評價,艾普拉唑是中國醫藥界探尋自主創新之路的典型案例,是很讓中國人驕傲的一個藥物。
2016年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原創新藥艾普拉唑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如今,艾普拉唑腸溶片上市十年,累計幫助750多萬名消化道疾病患者解除病痛。
飽含激情
1987年侯雪梅從瀋陽藥學院(現瀋陽藥科大學)本科畢業分配進入麗珠,專注醫藥研發領域已32年,如今侯雪梅已經是教授級高工,全國三八紅旗手,成為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負責和參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十二五重大專項等項目15項,取得新藥證書17項,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26項,其中9項獲美國、日本等國授權。
一項項榮譽的背後,是她和團隊辛勤的汗水和無悔的付出。「我常對團隊成員講,既然選擇從事科研,就要認定一個目標,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想方設法解決科研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一定要把研究完成。」侯雪梅告訴記者,研發新藥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將科研當成畢生的事業,才能保持著激情,並為之付出。
2017年,艾普拉唑腸溶片新適應症和注射用艾普拉唑鈉也成功獲批生產,這是我國製藥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性突破。對於侯雪梅而言,研發新藥的路永無止境,而她一直在路上。
(記者 姚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