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號上的最強中國智慧

2020-11-30 光明網

11月28日,成功完成萬米海試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勝利返航。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奮鬥者」號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研製任務。該專項於2016年立項,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牽頭總體設計和集成建造,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20家科研院所、13家高校、60餘家企業的近千名科研人員聯合研發。其中,中國科學院作為「科技國家隊」,貢獻了最強中國智慧。

中科院深海所:萬米海試「大管家」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簡稱「深海所」)是本次「奮鬥者」號海試任務的牽頭完成單位,組織「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編隊,共14家單位、250人次,完成了「奮鬥者」號南海和馬裡亞納海溝兩階段海試,可謂是此次萬米海試任務的「大管家」。

深海所於2014年率先牽頭啟動實施了我國第一個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深海深淵的科技專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海鬥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在專項支持下,參研單位科研人員突破了深淵探測關鍵材料技術、深淵模擬實驗技術和全海深載人/無人潛水器瓶頸技術,也積累了豐富的萬米海試作業經驗以及馬裡亞納海溝海鬥深淵區的海洋環境數據,也掌握了部分深淵區的精細地形數據。同時,也形成了豐富的海試任務管理和組織經驗。

為了完成「奮鬥者」號研製及海試任務,深海所牽頭建成了國際上容積與工作壓力組合技術指標最高的超大型深海超高壓模擬試驗裝置,及時保障了「奮鬥者」號鈦合金載人艙、固體浮力材料等核心部件壓力測試工作的順利完成;還聯合其他單位建成「探索一號」、「探索二號」兩艘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兩船均具備同時攜載兩艘載人潛水器作業的能力,為「奮鬥者」號海試提供穩定可靠的水面支持、應急保障條件。

此外,深海所突破了全海深超高清視頻的實時採集、壓縮、存儲技術,全海深無線光通信技術,全海深耐壓透鏡燈罩關鍵部件製造技術等,自主研製成功國際首套全海深視頻直播系統。在此次海試任務中,這套系統與「奮鬥者」號聯合,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潛水器與著陸器在萬米海底的聯合水下拍攝作業,向全世界實時發布深潛情況。

中科院金屬所:打造「奮鬥者」號的鈦外殼

海底壓力大、情況複雜,因此,載人潛水器對於製造材料有特殊要求。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鈦合金團隊採用自主發明的Ti62A鈦合金新材料,建造了世界最大、搭載人數最多的潛水器載人艙球殼。

據介紹,中科院金屬所牽頭,聯合寶鈦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公司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中航工業製造技術研究院和中科院深海所,組建全海深鈦合金載人艙研製「國家隊」,歷時3年全面完成了研製工作,解決了若干鈦合金基礎科學問題,攻克了載人艙材料、成形、焊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成功建造世界最大、可搭載3人的全海深載人艙。

全海深載人艙研製極大帶動了我國鈦合金工業能力提升和裝備製造技術進步。例如,高強高韌鈦合金鑄錠尺寸、板材幅寬與厚度、鈦合金半球厚度、鍛件截面與單重、鈦合金電子束焊縫厚度等技術指標均打破國內原有紀錄,逼近設備的極限能力;超大厚度高強鈦合金電子束焊接和熱處理技術實現了技術跨越。這些新技術可推廣應用於其它鈦合金,促進鈦合金的更大規模的產業化應用,將顯著提升我國船舶、海洋工程和石油化工領域的鈦合金應用水平。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奮鬥者」號的「控制大腦」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瀋陽自動化所」)負責「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重要系統——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該所自主研製的智能化控制系統、電動觀測雲臺以及主從伺服液壓機械手等全海深技術裝備,有力支撐了「奮鬥者」號實現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學觀測、高精準作業取樣等功能。

針對深淵複雜環境下大慣量載體多自由度航行操控、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等技術難題,「奮鬥者」號控制系統實現了基於數據與模型預測的在線智能故障診斷、基於在線控制分配的容錯控制以及海底自主避碰等功能,提高了潛水器的智能程度和安全性;採用基於神經網絡優化的算法實現了大慣量載體貼海底自動匹配地形巡航、定點航行及懸停定位等高精度控制功能,其中,水平面和垂直面航行控制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由該所研製的「奮鬥者」號的兩套主從伺服液壓機械手具有7個關節,可實現6自由度運動控制,持重能力超過60公斤,能夠覆蓋採樣籃及前部作業區域,具有強大的作業能力。這項技術突破了超高壓密封技術及超高壓油液環境驅動與控制等技術,填補了我國應用全海深液壓機械手開展萬米作業的空白。

中科院聲學所:聲學系統讓「奮鬥者」號耳聰目明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簡稱「聲學所」)完成了「奮鬥者」號聲學系統中全海深水聲通信機、地形地貌探測聲納、多波束前視聲納、都卜勒測速儀、避碰聲納的自主研發以及定位聲納和慣性導航設備的系統集成。

相較於前兩代的「蛟龍」號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實現了完全國產化。其中,水聲通信是「奮鬥者」號與母船「探索一號」之間溝通的唯一橋梁,實現了潛水器從萬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語音及圖像的實時傳輸。而由聲學都卜勒測速儀和定位聲納及慣性導航等設備相集成的組合導航系統為「奮鬥者」號的巡航作業提供了高精度的水下定位導航。在11月16日的下潛作業中,藉助組合導航系統和聲納設備,「奮鬥者」號潛航員僅用了半小時便成功取回了此前布放在萬米海底的3個水下取樣器,成功實現「海底撈針」,並通過水聲通信機將取樣畫面回傳至母船。

除了這四家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等多家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機構參與了「奮鬥者」號的研製,科學家們兢兢業業地付出,才成就了我國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重要裡程碑。這樣的成功,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最生動注釋。有這樣的制度優勢,有這樣敢於創新、勇挑重擔的科學家,中國深海科技未來可期!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齊芳)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與「奮鬥者」號同行 華為這個智慧辦公新物種不一般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這些在過去無法想像的事情,如今都成為了現實。 從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到不久前「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至10909米,我國在航天和深潛領域陸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器下潛突破萬米2020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今天「奮鬥者」號將再次挑戰全球海洋最深處。
  • 「奮鬥者」號,了不起
    此後,一路捷報頻傳——10月27日,下潛首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11月13日,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潛水器與著陸器在萬米海底的聯合作業,並進行了視頻直播……截至11月19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共開展了13次下潛,其中8次超過萬米。
  • 「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據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 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11日10日,「奮鬥者」號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海深潛水器是2019年完成萬米下潛的美國「極限因子」號,載人艙可搭載2人。「奮鬥者」號搭載了3名潛航員。要實現這一目標,原有技術已不適用,只能超越「極限」,發展創新技術。
  • 「奮鬥者」號深潛直播,華為IdeaHub意外搶鏡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10日上午,繼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後,再次下潛萬米以下,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中國成為全球僅有的幾家能夠製造深海潛水器的國家之一。
  • 「奮鬥者」號的勇往直「潛」
    本周二(11月10日),在世界第四極馬裡亞納海溝,來自中國、搭載著三名潛航員的潛水器「奮鬥者」號,被穩穩起吊下放入水,直至海底著陸。全球海洋最深處,中國奮鬥者來了,10909米,是「奮鬥者」號的最終坐底深度。
  • 外媒:中國「奮鬥者」號深潛器抵達地球最深處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30日發表了題為《中國潛水器抵達地球最深處》的報導稱,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奮鬥者」號潛水器剛剛去了地球最深的地方之一,坐底深度達到驚人的10909米。全文摘編如下:這幾乎是一個人能夠到達的地球最深處。
  • 深潛海底10909 「奮鬥者」號創中國紀錄的科技力
    在那裡,他們坐進「奮鬥者」號潛水器,13次下潛大海深淵,其中8次突破1萬米,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這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劉燁瑤說:「這再次證明了我國載人深潛器有能力挑戰萬米深淵,在逐夢深藍的道路上,我國又『潛』進了一大步。」
  • 「奮鬥者」號昨勝利返航
    新華社據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 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奮鬥者」號坐底10909米 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奮鬥者」號坐底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逐夢深藍在逐夢深藍的路上,中國人又「潛」進了一大步。11月19日10時09分,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國重器」——「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這是繼11月10日、13日、16日三次萬米級海試後,「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
  • 世界海洋最深處,中國力量守護中國「奮鬥者」號再破紀錄
    地球第四極,中國「奮鬥者」號再破紀錄不久前,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下潛離地心最近的地方,徵服「挑戰者」深淵「奮鬥者」號有何過人之處?
  • 「奮鬥者」號身上的「黑科技」
    11月28日,「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深海試驗返航儀式在海南三亞舉行。這位凱旋的「奮鬥者」受到了熱烈歡迎。「奮鬥者」號怎麼這麼牛氣,能夠「一口氣」下潛到海底10000多米?它到底穿著什麼樣的裝備,才能不懼海底高壓、高腐蝕的極端環境?在深潛地球最深處時,3位潛航員還向全國觀眾分享了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做到的?
  • ​我們的2020丨「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奮鬥者」號把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註在了世界海洋最深處,深潛人用奮鬥換來了收穫滿滿的一年。葉聰,「奮鬥者」號總設計師。夜裡九點多,在位於海南三亞的中科院深海所,他來到工程實驗室,確認「奮鬥者」號的技術細節,確保潛水器以最佳狀態交付給科研人員。
  • 熱評|比萬米海底更妙不可言的,是「奮鬥者」號的國產標籤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也就僅僅在兩周之前的10月27日,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就曾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但這個新紀錄還沒保持半個月,「奮鬥者」號就又向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區域,也是全球海洋的最深處發起了挑戰,並於今天成功坐底10909米的海底。
  • 美媒關注中國「奮鬥者」號深潛器抵達地球最深處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30日發表了題為《中國潛水器抵達地球最深處》的報導稱,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奮鬥者」號潛水器剛剛去了地球最深的地方之一,坐底深度達到驚人的10909米。全文摘編如下:這幾乎是一個人能夠到達的地球最深處。
  • 「海底撈針」的「奮鬥者」號 背後有怎樣的深海雄心?
    北京時間16日早上4點46分,「奮鬥者」號被成功布放。大約3小時後,「奮鬥者」號再次突破萬米;8點29分,「奮鬥者」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在本次任務中,「奮鬥者」號機械手進行了海底採樣,並取回了此前布放在洋底的三個取樣器。
  • 「奮鬥者」號載人艙球殼「鈦」強大
    「奮鬥者」號載人艙完成電子束焊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供圖新華社瀋陽11月29日電(記者王瑩 高爽)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勝利返航。此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海深潛水器是美國2019年5月完成萬米下潛的「極限因子」,其載人艙可搭載2人。「奮鬥者」號載人艙球殼採用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團隊自主發明的Ti62A鈦合金新材料。3年研製過程中,團隊攻克了載人艙材料、成形、焊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新華社海口11月10日電(記者陳凱姿)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10日8時12分,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馬裡亞納海溝被稱為「地球第四極」,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其最深處接近11000米。今年10月10日,「奮鬥者」號與「探索一號」「探索二號」母船一起,從海南三亞啟程開展萬米級海試。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從嫦娥五號到「奮鬥者」號,為什麼外媒如此關注中國大事?
    美國《華盛頓郵報》則指出,一個太空飛行器周二降落在月球上,這是中國一系列月球任務中的又一項。這代表著,中國作為一支太空探索力量的崛起。正因如此,這項偉大的工程不僅象徵著中國前沿科技的進步,也代表著人類頂尖的外空探索能力,自然不乏外國媒體的廣泛關注。如果回看此前的「奮鬥者」號深潛事件,我們就會發現,當時的情況和如今幾乎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