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米海底,妙不可言!」——當中國潛航員的聲音從全球海洋的最深處傳來,中國網友們的熱情被點燃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厲害了我的國。」
「我驕傲了嗎?對,我驕傲了!」
「有沒有發現海底高智存在?會不會有人魚族?」
「替我向海綿寶寶問好。」
「我有個問題,海底最深到底是多深啊?好奇。」
——網友們的留言五花八門,有發「賀電」的,有抒發自豪感的,有表達好奇心的,有展現幽默的。就像有網友提到「好奇」,這確實是人類進行科學探索的最原始動力,但科學只靠好奇心又顯然是不夠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也就僅僅在兩周之前的10月27日,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就曾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但這個新紀錄還沒保持半個月,「奮鬥者」號就又向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區域,也是全球海洋的最深處發起了挑戰,並於今天成功坐底10909米的海底。
「新紀錄」一個一個地被打破,正是中國每一個自主研發的大國重器的成長路徑。隨著央視的直播鏡頭,網友們看到「奮鬥者」號有條不紊地布放、下潛、巡航、坐底、作業、上浮、回收……無論是現場還是網絡上的歡呼,都是在向中國深潛人致敬,向中國自主研發的成功致敬,向中國科學家的奮鬥精神致敬。
回顧我國載人潛水器的發展史,從1971年開始研製,到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於1986年研製成功,此後,中國自主研發載人潛水器的腳步就越邁越大,「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接連問世,下潛深度從最初的300米,達到了今天的10909米,逐漸增加的當然不只是下潛深度,還有為地球板塊運動等科學難題做出的研究貢獻,以及我國在科技領域自主研發的能力與信心。
2020年對於中國人來說,註定不平凡。往上看,我們跟著「天問一號」「北鬥三號」上九天攬月;向下望,我們又隨著「奮鬥者」號下五洋捉鱉。這些既能「上天」又能「入海」的大國重器,帶著中國人對未知的好奇心,帶著一代代科學家跨越數十年接棒努力的智慧成果,帶著中國人迎難而上、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一再地告訴我們:走自主創新的路才能贏得尊重、贏得未來。
「中華民族奮鬥的基點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創新」。無論是飛向更遠的太空,還是下到更深的海洋,自主創新的道路從來都不簡單、更不輕鬆,但戰勝困苦、攻克難關後的成就感,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精神財富。看看我國近幾年在科技領域飛速發展的成績:人類歷史上最大單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最大鑽深堪比2個珠峰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C919大飛機,中國高鐵……哪一個不具有裡程碑般的意義?就像「奮鬥者」號能扛住馬裡亞納海溝一萬米處的水壓(相當於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靠的是國產的新型鈦合金材料一樣,中國要變得更強大,就必須把創新與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網友們為「奮鬥者」號喝彩的興奮點,便在於此了。(文|趙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