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開欄語

  「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從深空到深海,從能源到交通,從通信到製藥……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在前瞻部署和牽頭組織完成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同時,還積極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圍繞國家重大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行業的迫切需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獻和擔當精神,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戰略支撐作用。

  本報今起開設「國之重器中的中科院力量」欄目,從若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項目切入,展現中國科學院在國之重器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擔當精神。

  10909米!11日10日,「奮鬥者」號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海深潛水器是2019年完成萬米下潛的美國「極限因子」號,載人艙可搭載2人。「奮鬥者」號搭載了3名潛航員。要實現這一目標,原有技術已不適用,只能超越「極限」,發展創新技術。

  「以前我們講國產化,還是在追趕別人,現在已經不僅是國產,而是國創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研究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艙項目負責人楊銳告訴《中國科學報》。

  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國創」技術。

  向「無人區」進軍

  萬米載人深潛計劃啟動時,最大的限定因素就是載人球艙。要想搭載3名潛航員,球形載人艙的體積就必須加大,對材料強度和韌性的要求已然超出傳統鈦合金材料的極限。

  「所有載人艙過去30年用的都是Ti64,但我們必須研發新的合金。」楊銳說。

  研發30年無人突破的材料,難度可想而知。這項向「無人區」進軍的重任落到了金屬所的肩上。實際上,開發新型金屬材料正是金屬所的強項,從1953年成立至今,他們已經為國家若干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材料。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支持的重大科技裝備,於2016年立項。早在2014年,金屬所就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開始了關鍵技術預研。

  基於在鈦合金方面長期的研究經驗,他們發明了新型鈦合金Ti62A,在韌性和可焊性與Ti64相當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了強度,解決了載人艙球殼的材料難題。之後,這支由金屬所牽頭、多家企業和研究機構組建的「國家隊」,又接連攻克成形和焊接兩大「攔路虎」,逾越了許多過去認為「不可能」的障礙。

  起步早、基礎好、團隊作戰,成就了鈦合金載人球艙提前5年完成的佳績。

  載人艙保證「奮鬥者」號「下得去」,固體浮力材料則使其「上得來」。2012年我國第一臺載人深潛器「蛟龍」號下海時,固體浮力材料全部來自進口。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敬傑在心中埋下夢想:將來一定要用國產材料取而代之。

  2017年「深海勇士」號出徵時,首次實現了4500米級全國產固體浮力材料的應用,其技術正是來源於張敬傑團隊。而這一次,他們要挑戰10000米。

  「這就要求浮力材料更輕更強,但是萬米深度沒有可借鑑的文獻資料和使用經驗,有些材料甚至達到極限。」雖然壓力很大,但張敬傑深知浮力材料的性能事關生命安全,決不能退縮。

  最終,張敬傑團隊採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化學製備技術,短時間內研製出了固體浮力材料核心原材料——高強空心玻璃微球,進而製備出了安全可靠的萬米級固體浮力材料。

  為了確保萬米環境下的安全穩妥,幾千塊塊狀浮力材料逐一進行了壓力測試。

  在三亞,有一臺國際上容積與工作壓力組合技術指標最高的超大型深海超高壓模擬試驗裝置,要下水的設備和材料,都必須進行充分的先期測試。這一工作由「奮鬥者」號業主單位——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牽頭完成。

  楊銳表示,金屬球殼不能拆分進行壓力測試,其挑戰之大在國內史無前例,深海所付出了巨大努力。

  有勇有謀的「奮鬥者」

  馬裡亞納海溝是海洋的最深淵,一片漆黑、地形複雜,「奮鬥者」號卻多次在這裡完成深潛作業,獲取了大量生物、地質等深淵海底樣品,還能同萬米之遙的母船通信,並實現電視直播。

  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的力量。

  針對深淵複雜環境下的航行操控、可靠運行等技術難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自動化所)為「奮鬥者」號設計了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基於數據與模型預測的在線智能故障診斷、容錯控制和自主避碰,並採用基於神經網絡優化的算法實現了大慣量載體貼海底自動匹配地形巡航、定點航行及懸停定位等高精度控制功能,使得潛水器在萬米深淵也「如履平地」。

  機械手同樣是瀋陽自動化所的傑作。這也是我國首次應用於萬米作業的全海深液壓機械手,具有7個關節,可實現六自由度運動控制,持重能力超過60公斤。

  在11月16日的下潛作業中,藉助組合導航系統和聲吶設備,「奮鬥者」號潛航員僅用半小時便取回此前布放在萬米海底的3個水下取樣器,成功實現「海底撈針」。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奮鬥者」號聲學系統主任設計師劉燁瑤告訴《中國科學報》,相較於前兩代的「蛟龍」號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實現了完全國產化,突破了全海深難關,技術指標更高。

  其中,水聲通信是「奮鬥者」號與母船之間溝通的唯一橋梁,可以實現潛水器從萬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語音及圖像的實時傳輸。聲學系統還實現了探測、定位、導航等功能。

  「從4500米到萬米,技術難度加大很多,但『奮鬥者』號水聲通信指標沒有下降,這得益於團隊多年來的研究積累和經驗傳承,核心骨幹成員連續完成『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聲學系統設備研發,積累了很多經驗。」劉燁瑤說。

  據悉,此次中國科學院所屬10餘家單位全面參與了「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工作,是研製任務的核心單位。

  「只有崗位、沒有單位」

  「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11月10日,「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時,3位潛航員通過電視直播向全國觀眾分享海底畫面。

  為了讓全國觀眾見證這一盛況,深海所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自主研製了「滄海」號著陸器和全海深視頻直播系統,帶動我國水下高清視頻採集、傳輸及處理技術發展。

  全海深載人深潛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家單位近千名科技人員共同參與,其順暢實施離不開業主方深海所的努力。

  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之下,從2014年起,深海所聯合眾多單位組織完成了3個深淵綜合科考航次、2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和49次萬米無人深淵探測,積累了豐富的作業經驗和精細的地形數據。通過一系列深淵航次,我國開啟了萬米深淵科考新時代,也逐漸建立起海鬥深淵科學研究體系。

  同時,深海所打造了一支由15名潛航員組成的載人深潛運維隊伍,形成了「一名獨立主駕+兩名科學家」的人員組合和夜潛常態化作業模式。自2017年8月以來,「深海勇士」號已累計下潛超過300次,運維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要完成這些壯舉,離不開一套高效的組織體系,為了團結和協調多方力量,深海所提出「只有崗位、沒有單位」的口號。如今,這一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項目內形成了跨系統、跨單位、跨部門團結協作的氛圍。

  深海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陽寧告訴《中國科學報》:「一旦形成隊伍,必須堅持『只有崗位、沒有單位』的出海文化,這是我們多年合作的默契,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1-3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深潛海底10909 「奮鬥者」號創中國紀錄的科技力
    在那裡,他們坐進「奮鬥者」號潛水器,13次下潛大海深淵,其中8次突破1萬米,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這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劉燁瑤說:「這再次證明了我國載人深潛器有能力挑戰萬米深淵,在逐夢深藍的道路上,我國又『潛』進了一大步。」
  • 熱評|比萬米海底更妙不可言的,是「奮鬥者」號的國產標籤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也就僅僅在兩周之前的10月27日,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就曾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但這個新紀錄還沒保持半個月,「奮鬥者」號就又向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區域,也是全球海洋的最深處發起了挑戰,並於今天成功坐底10909米的海底。
  • 「奮鬥者」號,了不起
    此後,一路捷報頻傳——10月27日,下潛首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11月13日,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潛水器與著陸器在萬米海底的聯合作業,並進行了視頻直播……截至11月19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共開展了13次下潛,其中8次超過萬米。
  • 「奮鬥者」號的勇往直「潛」
    本周二(11月10日),在世界第四極馬裡亞納海溝,來自中國、搭載著三名潛航員的潛水器「奮鬥者」號,被穩穩起吊下放入水,直至海底著陸。全球海洋最深處,中國奮鬥者來了,10909米,是「奮鬥者」號的最終坐底深度。
  • 中國驕傲!「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潛入深度10909米海底,相當於2000...
    國之重器又傳來好消息!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國產新型鈦合金材料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經過多年的不斷優化和上千次的測試,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鈦合金終於問世。強度高、韌性好,可以容納最多3名乘客安全地在海底進行科考任務。現在,「奮鬥者」號終於可以頂住巨大的海底壓力,安全載人潛入萬米深海。
  • 「奮鬥者」號上的最強中國智慧
    11月28日,成功完成萬米海試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勝利返航。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奮鬥者」號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愛國情 奮鬥者】嚴東生:科學報國 百年奮鬥不止
    【愛國情 奮鬥者】嚴東生:科學報國 百年奮鬥不止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21日 13:37 A-A+ 從年少時的「科學救國」,到耄耋之年的科教興國,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新中國一代代新型材料的研製中,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我國無機材料科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嚴東生。
  • 世界海洋最深處,中國力量守護中國「奮鬥者」號再破紀錄
    地球第四極,中國「奮鬥者」號再破紀錄不久前,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下潛離地心最近的地方,徵服「挑戰者」深淵「奮鬥者」號有何過人之處?
  • 10909米 「奮鬥者」號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11月10日上午,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如圖)再次挑戰全球海洋最深處,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無錫迎接「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團隊凱旋
    中新網無錫11月30日電 (記者 孫權)11月30日,無錫舉行了「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團隊返錫迎接活動。當天,「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團隊成員搭乘東航MU9778次航班從三亞返回無錫。早早在機場等候的無錫市委市政府領導獻上鮮花,同事和家屬也在一旁拉起了「熱烈歡迎『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團隊凱旋」的橫幅。
  • 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奮鬥者」號萬米通信靠喊嗎?
    「奮鬥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關鍵核心技術。「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
  • 「奮鬥者」號憑啥這麼牛?
    這次海底之旅,「奮鬥者」號收穫滿滿:10月27日,下潛首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創造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11月13日,完成世界上首次載人潛水器與著陸器在萬米海底的聯合作業,向全社會進行了視頻直播。一連串數字說明了什麼?
  • 世界海洋最深處,中國力量守護中國「奮鬥者」號再破紀錄_新華報業網
    地球第四極,中國「奮鬥者」號再破紀錄  不久前,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下潛離地心最近的地方,徵服「挑戰者」深淵  「奮鬥者」號有何過人之處?  萬米深海裡是如何實現全球直播的?  潛航員又是如何實現海底「自駕」不迷路?
  • 「奮鬥者」號坐底10909米 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11月10日,「奮鬥者」號坐底「挑戰者深淵」,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時將3人帶到海洋最深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短短10天內,「奮鬥者」號四探洋底。8時12分,「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到10909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艘下潛到「挑戰者深淵」的載人潛水器。之後,在11月13日海試任務中,「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和「滄海」號深海著陸器聯合作業,實現萬米水下全球首次高清視頻信號直播和傳輸;11月16日,「奮鬥者」號僅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就找回了此前布放在海底的3個取樣器,作業難度堪比「大海撈針」。
  • 從嫦娥五號到「奮鬥者」號,為什麼外媒如此關注中國大事?
    正因如此,這項偉大的工程不僅象徵著中國前沿科技的進步,也代表著人類頂尖的外空探索能力,自然不乏外國媒體的廣泛關注。如果回看此前的「奮鬥者」號深潛事件,我們就會發現,當時的情況和如今幾乎如出一轍。11月28日,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任務的「奮鬥者」號,載著全中國人民的目光勝利返航,打破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 ——「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新華社記者張泉、董瑞豐、趙穎全、陳凱姿海南三亞,南山港。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 「奮鬥者」號如何承受萬米深潛重壓?
    2020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今天,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將再次挑戰全球海洋最深處人類為何要不斷打破下潛紀錄?面臨下潛深度增加帶來的超強「水壓」「奮鬥者」號又是如何硬核「抗壓」?別眨眼!
  • ——「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11月10日清晨,載有3名潛航員的「奮鬥者」號從「探索一號」母船機庫緩緩推出,被穩穩起吊布放入水,近4小時後,「奮鬥者」號成功坐底,下潛深度達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據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 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與「奮鬥者」號同行 華為這個智慧辦公新物種不一般
    從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到不久前「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至10909米,我國在航天和深潛領域陸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要知道,在深海潛水方面,水深每加深10米就多一個大氣壓,在萬米深海,「奮鬥者」號要承受一千多個大氣壓,相當於用一根手指頂起一噸重量的壓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