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本月10日和13日,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兩次突破萬米,並且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之後,16日,「奮鬥者」號又一次進行了萬米級海試,並執行了一項堪稱「海底撈針」的任務。
北京時間16日早上4點46分,「奮鬥者」號被成功布放。大約3小時後,「奮鬥者」號再次突破萬米;8點29分,「奮鬥者」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在本次任務中,「奮鬥者」號機械手進行了海底採樣,並取回了此前布放在洋底的三個取樣器。
「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胡震表示,在搜尋過程中,它是通過自己燈光照亮海底來尋找作業工具,同時也通過掃描聲納遠距離掃描目標,最後通過機械手將作業工具回收到採樣籃。
下午2點22分,「奮鬥者」號拋載上浮,圓滿結束取樣工作。
這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究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副組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任平看來,海底取樣是「奮鬥者」號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前一天布放捕撈器,次日便可採集成功。採集的目標有海底水樣、沉積物、巖石礦物樣本,以及魚蝦等宏生物樣本。萬米海底的世界是怎樣的,或許我們在研究這些採集樣本後可以窺見一斑。
「奮鬥者」號本次萬米級海試,已創造多項記錄。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到10058米,刷新了此前「蛟龍號」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11月10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達到10909米。不但刷新了我國深潛器的紀錄,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時將3人帶到地球最深處。11月13日,「奮鬥號」和御用攝影師「滄海號」著陸器一同下潛,進行了首次海底聯合作業。
任平表示,進入深海、認識深海、開發資源、保障安全是我國深海計劃的目標路線。而「奮鬥者」號這次任務,意味著我國潛水器可以實現海底暢遊,具備了極限深海的探測手段,有助於實現深海研究和資源開發的目標。
1986年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 7103救生艇 研製成功,當時的下潛深度 只有300米。如今,「奮鬥者」號已經可以在全世界最深的海底 來去自如。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劈波斬浪的背後,是多項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突破。
"奮鬥者"號下潛的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水壓超過110兆帕,相當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要抗住這樣的壓力,首先要有一身堅固的「盔甲」。
據悉這次「奮鬥者」號的鈦合金載人艙球殼,直徑高達2米,為世界最大。採用整體衝壓加電子束焊接的技術自主製造。其成功探底,標誌著我國鈦合金材料技術和焊接加工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那麼,在漆黑一片的海底,「奮鬥者號」怎麼做到不迷路呢?這背後,有兩項技術不得不提。
一是水聲通信技術。通俗來說,就是「奮鬥者」號會通過向水面發送聲波來向母船「喊話」、收發信息。衡量水聲通訊技術,最重要的指標就是通信的速率和距離。而「奮鬥者」號的潛航員能夠在深海之下和母船進行清晰的通話,已經足以證明我國在相關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第二個則是導航技術,為「奮鬥者」號判定行動軌跡的,是一道「慣性導航裝置」。依靠一系列精密儀器的測算,「奮鬥者」號能夠清楚地感應自身的位置、速度、姿態和方向,即便偏移量只有一枚硬幣的厚度,也能馬上被檢測到。
任平表指出,「奮鬥者」號的在材料、結構、工藝、配套等領域均已實現技術突破,更可以為其他領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比如,水聲通信技術、水下定位技術、導航技術等都可以在海洋油氣、礦藏等資源探索開發領域進行延展,這為我國進行大規模深海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手段和工具。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方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