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借水傳信 海底撈針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奮鬥者」號水池試驗。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供圖

  ◎開欄語

  10909米!「奮鬥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關鍵核心技術。這些技術背後有著怎樣的科研故事?本報今起開設「萬米載人深潛的背後」專欄,走進「奮鬥者」號研製團隊,講述他們矢志創新的故事。

  「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成功坐底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3位潛航員第一時間通過水聲通信系統向全國觀眾直播了他們所看到的萬米海底世界。

  相較於「蛟龍」號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實現了完全國產化,突破全海深難關。藉助組合導航系統和聲吶設備,潛航員僅用半小時便成功取回布放在萬米海底的3個水下取樣器,實現了「海底撈針」。

  「突破萬米不僅僅是4位數到5位數的突破,而且證明我們有能力挑戰深淵,中國具備對全球最深的海洋進行探索和科考的能力。」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奮鬥者」號聲學系統主任設計師劉燁瑤說。

  水聲通信厲害在哪兒

  2020年10月27日五點半,西太平洋上日出不久,「探索一號」上的船員和科研人員已開始了例行的檢查、布防等工作。按照計劃,「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將第一次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處進行科考取樣,大家期盼已久。

  經過4年的研製以及千百次的湖試、海試,劉燁瑤對「奮鬥者」號充滿信心。「我們團隊一路從『蛟龍』號和『深海勇士』號走過來,積累了豐富的下潛經驗,對設備性能也非常熟悉,下潛即將突破萬米,心情有些激動但並不緊張。」

  經過三四個小時的下潛,「奮鬥者」號終於來到了-10124米處,水聲通信是它與母船「探索一號」之間溝通的唯一橋梁,藉此潛航員可將潛水器運行狀態、海底礦石生物情況等通過文字、語音或圖像實時傳輸至水面。劉燁瑤的首要任務便是保證聲學系統的平穩運行,同時儘可能多地觀察採樣。

  從水下4500米、7000米到10000多米,距離更長,對通信水平的要求自然更高。「就像距離較遠的兩個人說話,想要聽清楚,首先講話人要提高音量,同時聽者也要豎起耳朵或用手幫助收音,這分別對應著信源級和信號處理,我們通過波束形成、波束跟蹤等方法,保證通信質量。」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郭衛振說。

  除通信外,水下定位也要靠聲學系統來實現。由於海水對電磁波的衰減作用,通常使用的北鬥、GPS等導航定位系統在水下統統失效。在「奮鬥者」號中,研製團隊創造性地採用了由聲學都卜勒測速儀、超短基線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等多種設備集成的組合導航系統。

  郭衛振介紹,聲學都卜勒測速儀可以測量潛水器在各個方向的運動速度;超短基線定位系統利用聲波的時延差、相位差等信息來為潛水器導航和測距;慣性導航通過測量潛水器在慣性參考系的加速度,結合時間信息,得到導航坐標系中的速度、偏航角和位置等信息。

  「這3種設備各有優缺點,並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差,我們將三者組合起來,使其相互校準。」他說。

  幾百個日夜的堅守

  2020年3月初,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奮鬥者」號研製團隊召開緊急會議,6名研究人員先後被派往無錫進行水試。「初期工作效率很低,因疫情隔離無法到現場,只能根據每天的進展日報推測、排查設備問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工程師廖佳偉說。

  一次,潛水器上用於感知環境障礙的高度計突然死機,他們將能想到的問題都列了出來,晶片過熱、設備本身故障、線路中斷、漏水等,挨個排查。

  「為了不耽誤白天的試驗進度,我們只能趁著間隙或晚上進行檢查。由於潛水器完全密封,所有的儀器設備都在它的『肚子』裡,需要拆卸外殼及浮力材料,取出相應的儀器。」廖佳偉表示,「奮鬥者」號不可能因為某一部分問題耽誤整體試驗進度,因此,經常還沒來得及摸清狀況就要重新裝回儀器,而要完全解除故障,往往需要來回拆卸。

  對「奮鬥者」號來說,通信效果是科研人員最在意的,也最需要在真實水域、海域中摸索出最佳狀態。水試過程中,有段時間通信效果一直不佳,大家都很疑惑:原本的設計是用於萬米通信的,現在水試深度才二三十米,效果怎麼會不理想呢?

  經過反覆的分析模擬,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發射幅度增加產生的回聲幹擾了正常通信。「恰恰是因為距離較近,回聲反射得很快,多次疊加使信號接收效果受到影響。這要求我們減小發射幅度。」郭衛振說,矛盾的是,對聲學系統的考核要求必須測試大幅度下的通信效果,只能不斷摸索兩者間的平衡點。

  「大半年的時間裡,每天都是在尋找問題、排查問題、摸索試驗技巧中度過,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萬米深潛順利進行。」他說。

  來自「家裡」的全力支持

  不論是劉燁瑤、郭衛振、廖佳偉,還是其他成員,都愛把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實驗室稱為「家裡」,他們在外進行湖試、海試,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第一反應便是聯繫「家裡」。「我們參與海試的只有6個人,可整個聲學系統研製卻是聲學團隊多年來辛苦鑽研的成果,離不開『家裡』的支持。」劉燁瑤說。

  就在2020年10月出海前夕,已行至三亞的「奮鬥者」號的組合導航系統標定出現了問題,現場沒有相關儀器的研製專家,且三亞也不具備標定試驗條件。

  「聯繫『家裡』,初步排查問題後,決定將100多公斤的儀器寄到杭州千島湖,我和北京的團隊成員汪偉分別趕赴杭州,進行調試試驗。」廖佳偉說,「問題必須在出海前解決,來回郵寄就需要五六天,留給調試的時間也就一兩天,好在他非常熟悉都卜勒測速儀,趕在時間節點前完成了調試。」

  「一旦出現問題,就要集合所有人的智慧連夜排查。必須保證出海試驗的順利進行,這是對我們的要求,更是科研人員必須背負的使命。」廖佳偉告訴《中國科學報》。

  受疫情影響,往常周末空閒的回京探親無法實現,在當地的活動半徑也縮小到了試驗基地,正因如此,大家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我們就像戰友一樣每天待在一起,有了困難和問題共同承擔,為了最終的目標不斷努力。」郭衛振說。

  單調的生活中,他們也在給自己尋找樂趣。郭衛振回憶,當潛水器浮上海面之後,比賽快速找到潛水器是大家最喜歡做的事。「潛水器在海面上漂浮著,裡面的潛航員會非常難受,我們越快找到,他們就能越快出艙。」

  收工的時候往往是在傍晚,遠離城市和人群的海上,景色非常美麗,還會有大片的火燒雲。大家都在甲板上拍照,劉燁瑤也不例外。他說,尤其是在萬米深潛順利結束後,沉浸在碧海藍天中,「我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1-01-11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超高強度水凝膠生物潤滑材料研究獲進展
    蘭州化物所 【中國科學報】超高強度水凝膠生物潤滑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5-05-18 中國科學報 科訊   為解決水凝膠材料力學性能差的問題,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課題組利用分子工程設計製備出了一種具有雙交聯網絡的超高強度水凝膠,該水凝膠具有新穎的共價鍵與配位鍵雙交聯的結構形式,其中的化學交聯形成惰性的水凝膠交聯網絡,接著利用鐵離子—羧酸根的配位鍵作為動態的交聯形式,在受到外界的應力後,可動態地斷裂配位鍵以耗散能量,從而大大提高水凝膠的機械性能。
  • 【中國科學報】功能微生物菌劑借智創新
    據悉,為真正推動功能微生物菌劑走向產業化平臺,保羅生物已經與中科院、農科院、醫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食品微生物、醫藥保健品、酵素酶蛋白工程、飼用微生物、農用微生物、微生物基因工程等六大聯合實驗室,並在項目研究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11日10日,「奮鬥者」號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海深潛水器是2019年完成萬米下潛的美國「極限因子」號,載人艙可搭載2人。「奮鬥者」號搭載了3名潛航員。要實現這一目標,原有技術已不適用,只能超越「極限」,發展創新技術。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發現,蜈蚣草水通道家族、主要協助轉運蛋白超家族、P型ATP酶家族、硝酸鹽轉運家族、亞砷酸鹽外排蛋白以及ATP結合盒式蛋白6大類轉運蛋白在蜈蚣草砷轉運過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內質網相關蛋白質降解途徑ERAD和穀胱甘肽代謝途徑在轉錄水平上與蜈蚣草砷抗性密切相關。研究人員還發現lncRNA和可變剪切事件是蜈蚣草砷超富集的重要調控機制。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出新一代電解水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領導的團隊開發出新一代電解水催化劑,在蘇州競立制氫設備有限公司及考克利爾競立(蘇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製造的規模化鹼性電解水制氫中試示範工程設備上實現了穩定運行。
  • 【中國科學報】大氣中硫酸氫銨形成機理有新解
    【中國科學報】大氣中硫酸氫銨形成機理有新解 對霧霾顆粒形成有重要作用 2016-02-22 中國科學報 楊保國   在最新研究中,曾曉成和Francisco小組首次發現,氨氣可直接參與到三氧化硫與水的反應中。他們在模擬中直接觀測到氨氣分子和三氧化硫分子在水團簇中自發反應形成硫酸氫銨的過程。
  • 鬼滅之刃:其他人的傳信鳥都是烏鴉,為什麼善逸的卻是麻雀?
    漫畫作者顯然也不想其它烏鴉搶了主角烏鴉的風頭,只要有一隻就夠了,其他的傳信鳥兒則作為陪襯、突出氛圍的作用出現。 3、經歷過戰鬥的鳥兒 傳信鳥從出場到現在,唯一的作用就是傳信,可善逸的那隻和其它鳥兒不一樣,這是一隻隨善逸經歷過戰鬥的鳥兒。
  • 【中國科學報】赤潮的發生
    媒體:中國科學報 日期:2010-10-14 作者:王美功 作者:王美功單位:中國科學報社山東記者站刊登:《中國科學報》 1998年5月8日
  • 【中國科學報】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CO2分子的鍵能高、活化困難、還原過程中涉及的複雜中間體等問題,導致光催化CO2還原體系效率和選擇性普遍較低,大多體系需要引入外加犧牲試劑或者水來消耗光敏劑的光生空穴。犧牲試劑的引入使得反應成本昂貴,而水的引入顯著降低反應效率。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光催化CO2還原體系的規模發展。」 吳驪珠分析道。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科學網—中國科學報:多氯聯苯,不能忘卻的幽靈
    多名環境學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我國防治多氯聯苯汙染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封存點資料丟失導致對過去封存、使用情況知之甚少,因而實施防治無從下手。 讓王秋霞還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在2011年6月公布的《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環保部公開表明「完成了8個重點省份非電力行業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及其廢物清單調查」。「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申請了這一信息的公開。」王秋霞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毛達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本來認為環保部會依申請公開調查結果。」
  • 中國17年千裡「借水」,將荒漠變為湖泊,網友:厲害了我的國!
    在我國的大西北也有一個湖泊在17年前也是被認為是下一個羅布泊的,中國也是沒有放棄過它,就使用千裡借水的方法,把這個將要乾涸的湖泊重新是再現碧波的,如今這裡也是成為了熱門的旅遊景點。就不得不搬離這個地方,面對這種情況,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到黑河「借水」,經過的17年的時間,終於是「借水」成功的了,已經是保持了800天不乾涸的記錄。居延海再現波光粼粼,離不開偉大的工人們,是他們默默的在守護著居延海,這裡也是被人們譽為是最適合看日出的地方,你會去嗎?本期視頻就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見。
  • 【中國科學報】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本源量子創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郭國平,請他來談談從教授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一個別人認為「很傻」的決定《中國科學報》:你從1998年開始接觸量子技術,當年這還是一個冷門學科,請問是什麼讓你堅定地走到今天的?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這個春節,請跟隨《中國科學報》的筆觸和鏡頭,一起走進野外臺站裡了解科學守望者「不一樣」的新年。與一千隻猴子一起過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篩選及培養符合實驗要求的體細胞耗時長且數量有限,因此必須用不同的方法,鑑定用於克隆的體細胞是否符合預期的基因型,這才能確保克隆工作的順利進行。  「鑑定細胞是否符合標準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實驗方法。」王佔洋表示,雖然是過年,但還要以研究工作為重。「做動物模型研究,過年期間完全休息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平臺值班的同事還要做飯、打掃衛生。」
  • 【中國科學報】尋找認識溫室氣體效應的「鑰匙」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金章東告訴《中國科學報》,大氣中CO2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海洋的釋放,如果海洋固定更多的CO2,大氣中的CO2將會下降。「為應對未來可能繼續上升的大氣CO2及其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一個主要的科學任務是全面理解地球本身碳循環及其調控機制,其中理解過去海洋—陸地—大氣之間的碳收支,尤其是大洋環流很關鍵。」
  • 【中國科學報】李敏:打造手中的植物世界
    大學期間,他攢下自己的生活費,又借了一筆錢,花費2000多塊錢買了一臺理光相機,這在那時的大學生看來是一個不小的數目,那臺相機李敏至今還保留著。「上大學時不務正業,特別痴迷於拍照片,攝影是件燒錢的事,要買膠捲、洗照片,家裡人常常說我捨不得花錢吃飯,但就捨得拿錢去拍照片。」李敏笑著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回憶說。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柳振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他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
  • 【中國科學報】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他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臺大型仿星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  既然大型仿星器如此重要,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至今卻仍屬空白,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意義和研究歷程說起。
  • 《中國科學報》頭版:北航教授揭示豬籠草「油嘴滑蟲」機制
    《中國科學報》2016年4月12日頭版報導《自然》刊發北航教授仿生表面重要研究進展:
  • 「海底撈針」的「奮鬥者」號 背後有怎樣的深海雄心?
    「奮鬥者」號又一次破紀錄探險繼本月10日和13日,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兩次突破萬米,並且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之後,16日,「奮鬥者」號又一次進行了萬米級海試,並執行了一項堪稱「海底撈針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到10058米,刷新了此前「蛟龍號」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11月10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達到10909米。不但刷新了我國深潛器的紀錄,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時將3人帶到地球最深處。11月13日,「奮鬥號」和御用攝影師「滄海號」著陸器一同下潛,進行了首次海底聯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