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吳驪珠在觀察光反應體系 課題組供圖

  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隨著人類對化石能源的消耗與日俱增,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急劇增加,由此引發的環境及氣候問題層出不窮。

  二氧化碳(CO2)在所有溫室氣體中含量最高。如何減少其濃度,或是能否有種辦法將其「變廢為寶」?這一直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吳驪珠團隊希望克服的難題。

  近日,吳驪珠團隊首次報導了將太陽能驅動的CO2還原和有機氧化反應相結合的實例。對於論文能刊發在《細胞》雜誌子刊Chem上,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為實現CO2還原與氧化有機轉換的耦合這一夢寐以求的反應,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和同學共同奮鬥了8年。」

  具有挑戰性的化學反應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人類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等,其實都是遠古時期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或間接產物。如果我們模擬光合作用,在太陽光碟機動下還原CO2為有價值的太陽能燃料或有用的化學品,何嘗不是一種解決溫室效應和能源危機的途徑呢?

  理想和現實的距離有多遠?對於吳驪珠課題組來說,就是從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的過程。

  「CO2分子的鍵能高、活化困難、還原過程中涉及的複雜中間體等問題,導致光催化CO2還原體系效率和選擇性普遍較低,大多體系需要引入外加犧牲試劑或者水來消耗光敏劑的光生空穴。犧牲試劑的引入使得反應成本昂貴,而水的引入顯著降低反應效率。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光催化CO2還原體系的規模發展。」 吳驪珠分析道。

  能否用一種有價值的有機反應替代犧牲試劑或水的氧化,既實現CO2的轉化,又實現有機轉化反應生成重要的化學品呢?研究人員陷入了沉思。

  早在2013年,吳驪珠團隊率先提出了「放氫交叉偶聯」反應體系,在可見光照射下實現了產氫與氧化有機反應的耦合。「不過,還沒有人能夠利用太陽能將CO2還原和有機合成相結合。這不僅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化學反應,而且對解決能源危機與環境汙染具有重要意義。」

  CO2還原與有機反應相結合

  針對這一挑戰,一場長達多年的探索就此展開。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博士郭慶告訴《中國科學報》,團隊將反應物(如有機物1—苯基乙醇、光催化劑量子點)加入反應池中,隨後通入CO2氣體,密封后在可見光下進行光照實驗。

  「由於CO2的轉化產物可能會分布於氣相及液相中,因此在光照數小時後,我們首先通過取樣針抽取體系中的氣體,利用常規氣相色譜檢測氣相產物的生成。」郭慶介紹。

  令人驚喜的是,實驗人員檢測到了大量一氧化碳(CO)的生成——在最優條件下幾毫升至幾十毫升的CO2可在5毫升容積的反應管內被定量地轉換為CO。而在目前報導的體系中,CO的生成量為微升數量級甚至更低。

  隨後,實驗人員將液相反應體系進行後處理,並通過離子色譜及核磁檢測發現無CO2的液相產物,生成了大量頻哪醇。該頻哪醇即為1—苯基乙醇的氧化偶聯產物。進一步,實驗人員又通過液質聯用、核磁等手段確定了該物質結構。值得一提的是,還原及氧化產物的生成量完美匹配。

  此外,實驗人員發現,當1—苯基乙醇中的苯環上帶有不同取代基時,該體系依然可以高效進行。

  「該實驗結果意味著我們首次在可見光照下實現了CO2還原與有機轉化反應的高效耦合。通過這一體系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氣相產物(CO)和高附加值的液相產品分子(頻哪醇),最大程度地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旭兵告訴《中國科學報》。

  有望實現太陽能—燃料轉換

  在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嚴重的壓力下,緩解能源短缺和控制燃燒產生汙染物的排放亟須解決。在吳驪珠看來,這一策略為經濟高效地將CO2還原提供了有效的方案,並為高效地太陽能—燃料轉換開闢了新的有效途徑。

  她表示,從科學突破上看,此項研究具有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通過協同利用光生電子和空穴,同時實現了CO2還原與有機轉化反應。在生成太陽能燃料的同時,生成了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分子,從而避免了犧牲試劑的引入,提高了反應的經濟性。

  二是在最優反應條件下,CO的生成速率可以高達幾十毫摩爾每克/每小時,相比於目前報導的體系,該反應速率提高了至少三個數量級,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實際應用潛能。

  面向未來,吳驪珠表示,研究團隊將繼續在研製太陽能燃料的科學道路上砥礪前行。「接下來我們會開發更加綠色、環保、高效的光催化劑,再現自然界光合作用,在高效進行的有機化學反應中將CO2變廢為寶。」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8-12 第7版 能源化工)

相關焦點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導讀: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然而催化劑的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在這項工作中,成功地將TiO2負載MIL-101特定的孔道裡,並且實現了負載量可控。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負載TiO2的MOF不同組分之間分工協作,實現了電子的快速轉移和催化反應的快速進行。基於MOF材料的CO2轉化效率首次達到了12 mmol/g/h,遠遠超出了現有的固體或分子催化劑。
  • 「人工樹葉」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新聞—科學網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 Nature二氧化鈦有望讓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圖1 發表信息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利用價值的化學產品不僅能夠為能源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隨後這些矽納米線會產生電子,並將其提供給附著的微生物。
  • 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
  • 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原標題: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據新華社北京
  • 人工光合作用:從水分解到二氧化碳還原
    光電化學還原的科學研究大部分是由美國能源部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主持開展的。JCAP成立於2010年,最初是美國能源部一個五年合約下的項目,旨在實現僅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氫氣和碳基燃料的宏偉藍圖。2015年雙方續籤了五年。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人工光合作用其實也是一個化學反應式,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變成氧氣+化學燃料。這是納米材料在能源方面的重要應用。  而楊培東在「人造光合作用」上實現了跨時代的突破,可以說將徹底改變目前能源存在情況。  楊培東團隊構建了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組成的獨特系統。該系統可捕捉到到尚未進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一過程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納米大小的光感應材料,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由此產生氧化還原酶反應,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相應的化學物質。
  • 《自然》:基於MOF材料人工光合作用讓CO2變廢為寶
    該項工作通過以高分辨電子顯微鏡為代表的多種先進手段對具有優異光催化性能的TiO2-in-MOF材料進行了精準結構表徵,揭示了其在二氧化碳光還原反應中優異催化作用的機理。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 劍橋大學研發「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燃料!
    近幾十年來,隨著環保呼聲高漲,人類大力研究從陽光獲取能源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太陽能光電板之外,「人造光合作用」也是研究的項目之一。近期,劍橋大學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基於相紙(photosheet)的人造光合作用機制,轉換效率高,沒有毒性副產物,而且成本低,是有望商業化的方案。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2020-08-20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換成電勢能,進而驅動一系列生化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含碳的能量載體和氧氣,這是碳基生物利用能源和碳物質的核心基礎過程。但自然光合作用中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效率太低,雖然理論值最高可達8%,但實際上一般小於1%,而人工光合作用的最高能量轉換效率也不到18%。
  • 人工光合作用還原二氧化碳能量效率首破20%—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
    8月20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自然—人工」雜化光合系統,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研究人員結合大自然植物葉片上含量豐富的「光系統酶II」和人工半導體納米光催化劑耦合構建出雜化光合系統,在可見光照射下實現了生產氫氣和氧氣。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研究人員利用自主研發的深海熱液溫度探針測定超臨界二氧化碳噴口溫度約為95攝氏度,進而使用RiP探針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測了噴發狀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發現深海超臨界二氧化碳拉曼譜峰在頻移、半峰寬等光譜參數上與實驗室內模擬獲得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是完全一致的。
  • 德科學家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實驗室中研究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可以更快地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卡爾文循環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固碳形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卡爾文循環轉化成糖,這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