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二氧化鈦有望讓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2020-09-13 PaperRSS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論文題為二氧化鈦在金屬有機框架中介孔的填充及二氧化碳光還原」(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duction)。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圖1 發表信息

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利用價值的化學產品不僅能夠為能源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而且能夠有效減少生態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而,人工直接光還原二氧化碳的效率目前很難超過植物(全光譜下0.5-5%),且往往需要犧牲劑的輔助,而不是像植物一樣釋放出氧氣。

鄧鶴翔課題組從材料的合成角度出發,創造性的探索了在介觀尺度上(2-50納米),無機半導體納米顆粒和金屬有機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孔道界面的分子定製實現了單波長光碟機動下CO2還原11.3%的表觀量子產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並觀察到等當量O2的釋放此分子定製界面的構築類似於葉綠體中光催化基元的局域化,所設計出的多種「分子隔間」(molecular compartment,I型和II型)能夠實現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化學環境的精準定製,從而大幅提高光生電子的分離和利用。


圖2 TiO2納米顆粒在MOF不同介孔孔道中的精確定製

在此工作的開展的六年半時間內,江卓和徐曉暉直面「納米功能材料連接、排列及取向的定製」這一關鍵科學挑戰通過反覆嘗試和不斷優化,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


圖3 此項目主要成員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昝菱、徐曉暉、鄧鶴翔、江卓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

鄧鶴翔課題組網站:

http://hdeng.whu.edu.c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1–3 are known for their specific interactions with gas molecules4,5; combined with their rich and ordered porosity, this makes them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the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gas molecules to useful products6. Attempts to use MOFs or MOF-based composites for CO2 photoreduction6–13, however, usually result in far lower CO2 conversion efficiency compared to state-of-the-art solid-state or molecular catalysts14–18, even when facilitated by sacrificial reagents. Here, we create 『molecular compartments』 inside a MOF by growing TiO2 inside different pores of MIL-101 and its derivatives (Fig. 1). This compartmentalization allows for synergy between the light-absorbing/electron-generating TiO2 units and the catalytic metal clusters in the MOFs, and thereforefacilitates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concurrent with production of O2. An 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 for CO2 photoreduction of 11.3% at 350 nm, is observed in a composite, 42%-TiO2-in-Cr-MIL-101-NO2. TiO2 units in one type of compartment in this construct are estimated to be 44 times more active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ype, underlining the role of precise positioning of TiO2 in this system.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小編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PaperRSS小編刪除,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導讀: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然而催化劑的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在這項工作中,成功地將TiO2負載MIL-101特定的孔道裡,並且實現了負載量可控。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負載TiO2的MOF不同組分之間分工協作,實現了電子的快速轉移和催化反應的快速進行。基於MOF材料的CO2轉化效率首次達到了12 mmol/g/h,遠遠超出了現有的固體或分子催化劑。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 【中國科學報】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二氧化碳(CO2)在所有溫室氣體中含量最高。如何減少其濃度,或是能否有種辦法將其「變廢為寶」?這一直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吳驪珠團隊希望克服的難題。  近日,吳驪珠團隊首次報導了將太陽能驅動的CO2還原和有機氧化反應相結合的實例。對於論文能刊發在《細胞》雜誌子刊Chem上,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 《自然》:基於MOF材料人工光合作用讓CO2變廢為寶
    該項工作通過以高分辨電子顯微鏡為代表的多種先進手段對具有優異光催化性能的TiO2-in-MOF材料進行了精準結構表徵,揭示了其在二氧化碳光還原反應中優異催化作用的機理。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
  • 「人工樹葉」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新聞—科學網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隨後這些矽納米線會產生電子,並將其提供給附著的微生物。
  • 武漢大學在《自然》發表「人工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趕緊和珞珞珈珈一起走近這群科研人。論文題為「二氧化鈦在金屬有機框架中介孔的填充及二氧化碳光還原」(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duction)。
  • 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人工光合作用其實也是一個化學反應式,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變成氧氣+化學燃料。這是納米材料在能源方面的重要應用。  而楊培東在「人造光合作用」上實現了跨時代的突破,可以說將徹底改變目前能源存在情況。  楊培東團隊構建了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組成的獨特系統。該系統可捕捉到到尚未進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一過程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 人工光合作用:從水分解到二氧化碳還原
    光電化學還原的科學研究大部分是由美國能源部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主持開展的。JCAP成立於2010年,最初是美國能源部一個五年合約下的項目,旨在實現僅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氫氣和碳基燃料的宏偉藍圖。2015年雙方續籤了五年。
  • 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原標題: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據新華社北京
  • 劍橋大學研發「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燃料!
    近幾十年來,隨著環保呼聲高漲,人類大力研究從陽光獲取能源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太陽能光電板之外,「人造光合作用」也是研究的項目之一。近期,劍橋大學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基於相紙(photosheet)的人造光合作用機制,轉換效率高,沒有毒性副產物,而且成本低,是有望商業化的方案。
  • 前沿科技:細菌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太陽能
    熱乙酸穆爾氏菌通常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從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硫化鎘納米粒子對細菌的細胞膜的外部。硫化鎘可以吸收光。當嫁接到細菌上時,它們充當了能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半導體。熱乙型支原體-CdS能夠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能量。
  • 前沿科技:細菌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太陽能
    熱乙酸穆爾氏菌通常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從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硫化鎘納米粒子對細菌的細胞膜的外部。硫化鎘可以吸收光。當嫁接到細菌上時,它們充當了能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半導體。熱乙型支原體-CdS能夠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能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一個團隊進一步研究了他們。他們想提高細菌的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例如,在光伏和半導體材料之間加入多孔二氧化鈦納米粒子可以提高接觸面積,而在葉綠素大環上直接引入羧基可以作為與二氧化鈦的結合位,從而有效注入電子;用鋅替代鎂做中心金屬,可以提高葉綠素的穩定性,並且能夠自組裝成葉綠素聚集體,有特別強的電荷擴散長度,能夠有效地傳遞光生電荷;葉綠素衍生物外圍含有雙氰基官能團時,可以表現出雙極性特性,既能夠傳輸電子,也可以傳輸空穴。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 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
  •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細菌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太陽能
    熱乙酸穆爾氏菌通常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從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硫化鎘納米粒子對細菌的細胞膜的外部。硫化鎘可以吸收光。當嫁接到細菌上時,它們充當了能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半導體。熱乙型支原體-CdS能夠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能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一個團隊進一步研究了他們。他們想提高細菌的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納米大小的光感應材料,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由此產生氧化還原酶反應,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相應的化學物質。
  • 人工設計光敏蛋白實現二氧化碳光催化還原—新聞—科學網
    2的還原的功能,有望成為一種高功效還原劑,應用於太陽能轉化、光生物學、環境修復和工業生物學等多個方面。   「如何利用過量排放的CO2使其重新循環成為穩定的、可存儲的、高能量的化學物質」,從而變廢為寶,將汙染轉化為能源等可再利用的物質,成為當代生物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受植物光合作用有效利用CO2的啟發,科學家們紛紛模擬植物的光合作用,希望解決能源問題以及過量的CO2造成汙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