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樹葉」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人工樹葉」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氧化碳分子式的排列就像兩個人緊緊拉著手,這種結構讓二氧化碳分子極具化學惰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強迫它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與別的物質發生反應,把它變廢為寶。」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鞏金龍教授眼裡,如何催化「懶惰」的二氧化碳是實現其變廢為寶的關鍵。

 

在過去3年中,鞏金龍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下,通過深入研究二氧化碳化學催化轉化過程,突破了二氧化碳資源化所面臨的能耗高、效率低、產品附加值低等瓶頸問題,為其轉化利用技術的大範圍推廣奠定了科學基礎,研究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零排放」轉化:最難也是標準最高的路

 

全世界每天有大量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資源化高效利用是實現減排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直以來,我國使用的常規二氧化碳轉化技術都需要高溫、高壓和催化劑,獲取這些條件離不開能源的使用。在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背景下,傳統技術會導致額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能在轉化過程中產生新的二氧化碳,否則就成了拆東牆補西牆。轉化得算總帳,轉化量大於排放量才划算,我們的目標是零排放,讓二氧化碳實現淨轉化。」鞏金龍團隊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最難的、也是標準最高的道路。

 

二氧化碳轉化的難度在於,其分子結構極其穩定,轉化需要注入很高的能量,且二氧化碳轉化的路徑複雜,轉化後產物眾多、純度不佳。因此轉化路徑和催化劑的選擇極其重要。

 

鞏金龍團隊把目光聚焦到太陽能。「太陽能是自然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鞏金龍說,他們想到了樹葉的光合作用,一片樹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為富能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但是樹葉的能量轉化效率太低了,只有0.1%—1%。「我們要做的催化劑就像是一片能量轉化效率是普通樹葉百倍的人工樹葉。」利用太陽能,人工樹葉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把水和二氧化碳高效地轉化為甲醇、甲烷等含碳分子,直接就可以作為燃料再次利用。

 

上萬次實驗實現「人工樹葉」設想

 

要實現「人工樹葉」的設想,需要建立新型二氧化碳催化轉化反應體系,找到更高效的催化劑。然而這種開創性的研究實在太前沿。回憶起最初的研究,鞏金龍感慨地說:「我們的研究完完全全是從零開始的。」

 

從0到1的轉變是場異常艱辛的跋涉。首先,進行實驗的設備沒有現成的商業化裝置可以購買,全靠研究團隊自己探索設計開發。從繪圖設計,到材料、工具的選擇,到最終動手安裝都是靠科研人員自己完成。其次,選擇哪種催化劑更高效,也全靠摸索著嘗試,實驗失敗幾乎成了常態。

 

「雖然沒仔細統計過,但是不誇張地說,我們進行了上萬次實驗,失敗、總結、調整方案,而後再進行實驗。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地工作著。」鞏金龍回憶說。

 

在研發過程中,鞏金龍團隊還面臨著來自美國和日本同行的激烈競爭。在這種壓力和動力下,團隊的科研人員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

 

最終他們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實現了利用太陽能、氫能等綠色能源,在溫和條件下進行二氧化碳的高效轉化,建立了新型的「光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二氧化碳加氫還原」途徑,打通了從二氧化碳到液體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學品的綠色轉化通道,實現了將二氧化碳還原為甲醇和其他碳氫燃料的新突破。在轉化過程中,其含碳產物的產率高達92.6%,其中甲醇的選擇性為53.6%,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熱點論文,在《德國應用化學》《能源與環境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 

 

二氧化碳礦化效率為世界最高水平

 

在基礎性研究走在前沿的同時,鞏金龍團隊也致力於二氧化碳礦化轉化等實際應用方面的研究。鞏金龍教授幽默地說:「我們的研究不能都這麼高冷,也要接地氣呀。」

 

這個「接地氣」的研究就是針對目前二氧化碳轉化過程經濟性不佳的狀況,通過「離子液體協同催化轉化」「非鹼性礦礦化利用」等措施,使用更高效的催化劑,製備出高附加值的聚碳酸酯和鈦白粉等精細化學品,為二氧化碳礦化轉化的產業化應用奠定基礎。

 

鞏金龍介紹,我國目前每年有2000萬噸含鈦、鋁等成分的煉鋼高爐渣無法得到利用。他們的技術可以在礦化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時,高效回收鈦、鋁等金屬元素,而礦化過程中得到的高純度鈦白粉可以應用於染料製作,實現了高爐渣的資源化充分利用。目前,這項技術的二氧化碳礦化效率達到了200公斤/噸(非鹼性礦),為世界最高水平。如今,研究團隊正在開展年處理300噸含鈦高爐渣製備高純度鈦白粉的擴大試驗。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人工樹葉」:利用太陽能的幫手
    在許多科學家的眼中,樹葉是利用太陽能的「高手」。如果能人工造出「樹葉」,能源問題或許就能得到根本性解決。幾十年來,研製「人工樹葉」一直是科學家們神聖的終極奮鬥目標之一。十多年前,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約翰·特納,發明了第一片「人工樹葉」。不過,該裝置由貴重的金屬材料製成,且性能非常不穩定,因此未得到廣泛應用。   最近,這項研究終於有了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二氧化碳(CO2)在所有溫室氣體中含量最高。如何減少其濃度,或是能否有種辦法將其「變廢為寶」?這一直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吳驪珠團隊希望克服的難題。  近日,吳驪珠團隊首次報導了將太陽能驅動的CO2還原和有機氧化反應相結合的實例。對於論文能刊發在《細胞》雜誌子刊Chem上,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導讀: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然而催化劑的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利用價值的化學產品不僅能夠為能源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人工設計光敏蛋白實現二氧化碳光催化還原—新聞—科學網
    「如何利用過量排放的CO2使其重新循環成為穩定的、可存儲的、高能量的化學物質」,從而變廢為寶,將汙染轉化為能源等可再利用的物質,成為當代生物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受植物光合作用有效利用CO2的啟發,科學家們紛紛模擬植物的光合作用,希望解決能源問題以及過量的CO2造成汙染的問題。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 Nature二氧化鈦有望讓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圖1 發表信息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利用價值的化學產品不僅能夠為能源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幸運的少數:打造高效人工全葉綠素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王曉峰說,「用導電玻璃基板的人工葉綠素電池成本估計每平米100元,比依賴高分子材料的有機光伏和鈣鈦礦電池便宜。」 光合作用包含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王曉峰等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光反應階段,後續暗反應可以是通過鉑/TiO2-光催化反應還原二氧化碳來製取有機物。
  • 人工樹葉 將太陽能轉為化學能
    模擬大自然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製造出可按需使用的化學能源2015年,美國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首次使用高效、安全、集成的太陽能系統分離水分子並製造出氫氣燃料,新研究的系統實驗證明可將10%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人工樹葉」新系統包含三種主要部件:光電陽極、光電陰極及薄膜。
  • 發現過渡金屬能高度活化二氧化碳—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發現過渡金屬能高度活化二氧化碳同時,形成這種CO2高效活化功能的雙齒配位結構應該具備兩個先決條件,一是金屬中心需要具有很強的還原能力,二是金屬中心的氧化態需比其最高價態低1。 研究團隊認為,該結果為單金屬中心活化CO2的微觀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對CO2的活化和轉化等基礎和應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人工樹葉分解水獲燃料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受到樹葉裡發生的一個化學變化的啟發,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的導電薄膜。有了這張膜,利用陽光將水分解成氫燃料中出現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諸如矽這類的半導體在導電的過程中很容易氧化生鏽,加入氧化鎳薄膜能夠防止生鏽,同時能促進陽光的分解作用,獲得更多的像甲烷或者氫這樣的燃料。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隨後這些矽納米線會產生電子,並將其提供給附著的微生物。
  • 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
  • 人工光合作用還原二氧化碳能量效率首破20%—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CO2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10日從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河北大學教授王洪傑團隊近日在
  • 「人工樹葉」系統可利用太陽能將水轉化為氫氣燃料
    科技日報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劉園園)模擬大自然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製造出可按需使用的化學能源,這是2010年美國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成立時的主要目標。
  • 分子電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獲高轉化率—新聞—科學網
    燃燒化石燃料後排放二氧化碳(CO2)是目前形成溫室效應的重要原因,電還原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中決定碳同化速率的關鍵酶,同時也是植物光呼吸的關鍵酶,其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助推火星移民計劃:第二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據外媒報導,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實驗室推出了「人工光合作用系統2.0版」,相比2015年研發的第一代系統,「2.0版本」要更加優秀。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如氧氣、燃料到食品、藥物,全部依靠火箭從地球運輸並不現實。而根據楊培東教授的計劃,「火星移民計劃」或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