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光合作用原理 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2020-11-30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

地球上的自然光合成生物體經過了10億年以上的進化,才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化體系,可以實現從光能捕獲到能量傳遞並最終實現電荷分離的全部過程。在能源消耗持續增多的當下,科學家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植物的光合作用,用葉綠素製造太陽能電池呢?

葉綠素分子是自然界中儲量最豐富、對環境最友好的功能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將葉綠素及其衍生物作為主要素材製備新型太陽能電池,既可以實現廉價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通過模仿天然體系的光能轉化過程實現潛在的高光電轉換效率。

近日,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的研究人員與日本立命館大學、長浜生物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開發出了兩種不同結構的雙層或三層全葉綠素的生物太陽能電池,僅由葉綠素衍生物作為光敏材料的生物太陽能電池,實現了4.2%的高光電轉換效率,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ACS Energy Letters》雜誌。

從一些前輩積累的經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雖然葉綠素的結構骨架一樣,但結構上(如中心金屬和外圍官能團)的區別,會導致葉綠素在穩定性、吸收光譜和轉移電荷能力等方面的差異。

例如,在光伏和半導體材料之間加入多孔二氧化鈦納米粒子可以提高接觸面積,而在葉綠素大環上直接引入羧基可以作為與二氧化鈦的結合位,從而有效注入電子;用鋅替代鎂做中心金屬,可以提高葉綠素的穩定性,並且能夠自組裝成葉綠素聚集體,有特別強的電荷擴散長度,能夠有效地傳遞光生電荷;葉綠素衍生物外圍含有雙氰基官能團時,可以表現出雙極性特性,既能夠傳輸電子,也可以傳輸空穴。

基於上述認知,為模擬自然界Z型光合作用中可視為電子給體和受體光系統的電荷傳遞方式,該研究團隊開始摸索用葉綠素a改造並組裝成雙層或三層全葉綠素材料的生物太陽能電池(BSC)。

三層結構中的最上層為具有雙極性含有雙氰基的葉綠素a衍生物,模擬光系統II(電子給體);中間層採用含有羥基、中心金屬為鋅的葉綠素a聚集體,模擬光系統I(電子受體);最下一層採用含羧基官能團能夠與二氧化鈦納米粒子鍵合的葉綠素a衍生物,這種級聯葉綠素a衍生物的組合可達到最高效的光吸收、電荷抽取和傳遞。

據介紹,光合作用包含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當前該研究團隊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光反應階段,後續暗反應可以通過鉑/TiO2-光催化反應還原二氧化碳來製取有機物。將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葉綠素原料進行簡單的化學處理,就可以獲得人工葉綠素衍生物,其中在水域泛濫成災的藍藻就是很好的葉綠素電池生產原料。

新型太陽能電池的製備過程比較簡單:在葉綠素衍生物經過抽取和提純後,溶於有機溶劑中,利用勻膠機旋塗在導電玻璃表面,通過控制轉速和旋塗時間來控制葉綠素衍生物薄膜的厚度;在葉綠素衍生物薄膜的上下層分別旋塗電子傳輸層和空穴傳輸層或其他有機活性層,最終在其頂層利用金屬蒸發鍍膜機沉積金屬電極。

研究人員認為,由於人工葉綠素太陽能電池的材料消耗少、質量輕、能耗較少、成本低廉且環境友好,整個製作過程對外部環境要求也不是很嚴格,因此有利於模塊化大面積生產,未來有望取代傳統矽太陽能電池而成為光伏發電的主流市場。

例如,基於人工葉綠素太陽能電池的良好透光性,可用於汽車頂棚、窗戶和建築物頂表面來增加收集太陽能的可用表面積;基於其簡單易操作的製備方式,可以利用柔性基底將其製備成可穿戴的電子設備等。

然而,與其他類型光伏電池相比,目前全葉綠素太陽能電池領域的研究者相對較少。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通過對光譜範圍、填充因子、光伏電壓和導電材料等因素的進一步優化,全葉綠素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可供挖掘的空間還非常多,其發展前景比較廣闊,但是進入商業應用階段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地球上的自然光合成生物體經過了10億年以上的進化,才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化體系,可以實現從光能捕獲到能量傳遞並最終實現電荷分離的全部過程。在能源消耗持續增多的當下,科學家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植物的光合作用,用葉綠素製造太陽能電池呢?
  • 技術|科技先鋒:葉綠素太陽能電池
    一種葉綠素太陽能電池,因為儘可能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而備受關注。從陽燧取火到太陽能電池說起來,人類利用太陽能的歷史古已有之。公元前9世紀,中國人開始用「陽燧」(凹面鏡)聚光取火。公元7世紀,開始使用凸透境聚集太陽能取火。到了近代,太陽能的利用變得普遍。
  • 葉綠素太陽能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將植物裡的葉綠素提取出來,放到人工製備的膜裡,光照時就會產生電。這就是葉綠素電池。目前,全球每年至少要消耗13太瓦(1太瓦=1萬億瓦)能源。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人們必須尋找其替代品。功率達12萬太瓦的太陽便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理論上,只要收集1小時的太陽能,就可滿足人類全年的能源需求。
  • 幸運的少數:用葉綠素造太陽能電池
    葉綠素太陽能電池示意圖 李娜製圖地球上的自然光合成生物體通過10億年以上的進化,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化體系,可以實現從光能捕獲到能量傳遞、最終到電荷分離的全過程。由此,人們不禁展開想像,能否仿照大自然的造物,用葉綠素造一塊太陽能電池?
  • 幸運的少數:打造高效人工全葉綠素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近日,其課題組又總結了近年來基於葉綠素衍生物太陽能電池的發展進程,發表在Solar RRL上。 從葉綠素到太陽能電池 葉綠素分子是自然界當中儲量最為豐富,對環境最為友好的功能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將葉綠素及其衍生物作為主要素材製備新型太陽能電池,既可以實現廉價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通過模仿天然體系的光能轉化過程,實現潛在的高光電轉換效率。
  • 科技先鋒:葉綠素太陽能電池
    這就是光合作用。  目前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叫做LHC一Ⅱ的膜蛋白在綠色植物中含量最為豐富,被視為捕光複合物。這是一個具有典型正20面體對稱特徵的空心球體,其中布滿了色素分子,以便吸收光能並進行傳遞。  這些色素分子,包括葉綠素a(Chlorophylla)、葉綠素b(Chlorophyll b)、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等。
  • 模擬光合作用,浙大首次研製出轉化率達10%的敏化太陽能電池
    中外科學家基於理論計算和他們前期開發的模型染料C218,將氰基丙烯酸電子受體用三元苯並噻二唑-乙炔-苯甲酸替代,合成出具有更寬光譜響應的窄能隙有機染料C268,與寬能隙的染料SC4在二氧化鈦表面共接枝,首次研製出強耐久且能量轉換效率達10%的無揮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 吉林大學王曉峰教授課題組構築全新太陽能電池體系取得突破
    地球上的自然光合成生物體通過10億年以上的進化,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化體系,可以實現從光能捕獲到能量傳遞並最終實現電荷分離的全部過程。葉綠素分子是自然界當中儲量最為豐富,對環境最為友好的功能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將葉綠素及其衍生物作為主要素材製備新型太陽能電池,既可以實現廉價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通過模仿天然體系的光能轉化過程,實現潛在的高光電轉換效率。
  • 光伏與光合作用打造新太陽能領域
    導讀:德國科學家已經製造出一種增強型非晶鍺光伏電池,它能將光限制在一個超薄的吸收器中。它有可能將光伏與光合作用結合起來,應用於生物反應器、溫室和農田等新的太陽能領域。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超薄n-i-p吸收層堆疊和薄膜光譜選擇性過濾器的選擇性太陽能電池。他們聲稱它可以用來生產光譜選擇性光伏組件,並有可能應用於農業光伏、溫室和光生物反應器。
  • 研生試劑-新葉綠素能捕獲紅外光
    科學家從澳大利亞鯊魚礁的藍細菌中提取到了一種新的葉綠色——第5種葉綠素(被稱作葉綠素f),它能夠吸收紅光和紅外光。利用該新葉綠素,研究人員有望讓太陽能電池將更多的光能轉變為電能,提高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 清潔能源新進展:可以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光伏電池的能源轉換率
    光伏電池是未來清潔能源的一個選擇,但是能源轉換率低下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那麼我們如何去解決呢?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奧秘也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助理教授將光合作用和物理學進行結合,得出的結果證明,可以使太陽能電池效率更高。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Nano Letter」雜誌上。
  • 葉綠素和細菌葉綠素蛋白質系統,可以協同工作以實現太陽能轉化
    該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其目的是開發顯示多色太陽能收穫的「嵌合體」光合複合物。 科學家們首次能夠構建同時使用葉綠素和細菌葉綠素的單一蛋白質系統,並證明了這兩種色素系統可以協同工作以實現太陽能轉化
  • 太陽能電池的原理結構圖
    太陽能電池的原理 太陽能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潔能源,不產生任何的環境汙染。製作太陽能電池主要是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電材料吸收光能後發生光電於轉換反應,根據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陽能電池可分為:1、矽太陽能電池;2、以無機鹽如砷化鎵III-V化合物、硫化鎘、銅銦硒等多元化合物為材料的電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製備的太陽能電池;4、納米晶太陽能電池等,本文主要講述矽太陽能電池原理及生產流程。
  • 太陽能電池工作原理
    製作太陽能電池主要是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電材料吸收光能後發生光電於轉換反應,根據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陽能電池可分為:1、矽太陽能電池;2、以無機鹽如砷化鎵III-V化合物、硫化鎘、銅銦硒等多元化合物為材料的電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製備的大陽能電池;4、納米晶太陽能電池等。
  •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問世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問世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臺灣交通大學、臺灣中興大學研究團隊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合作,成功研發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突破13%、低照度、低成本及多彩、可彎曲等優勢,讓它一舉榮登11月美國《科學雜誌
  • 太陽能電池的原理及製作
    製作太陽能電池主要是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電材料吸收光能後發生光電於轉換反應,根據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陽能電池可分為:1、矽太陽能電池;2、以無機鹽如砷化鎵III-V化合物、硫化鎘、銅銦硒等多元化合物為材料的電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製備的大陽能電池;4、納米晶太陽能電池等。
  • 綠頌|葉綠素|綠色|光合作用_網易新聞
    春日登山極目遠望去,無邊綠色覆蓋大地,來自各種植物葉中的葉綠素。別小看了這小小的葉綠素,它具有光合作用,將太陽光的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合成碳水化合物釋放出氧氣;前者乃一切生物之能源,後者是動物生存所必需。自從1962年卡森《寂靜的春天》問世以來,綠色環境保護運動風起雲湧,席捲全球,成果纍纍。但抵制綠色環境保護運動的阻力也很大,造成嚴重後果。
  • Science:解析出日光桿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結構
    鑑於如今的太陽能電池板僅具有有限的太陽能捕獲效率(當前,80%以上的太陽能以熱量的形式喪失),科學家們一直從自然中尋求靈感以便更好地理解光合植物和光合細菌捕獲太陽光的方式。他們的發現有助人們對光合作用的早期進化以及這種至關重要的過程與植物光合作用系統存在哪些差異獲得新的理解。它也為開發捕捉太陽能的被稱作「人工葉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板或者可再生的生物燃料奠定基礎。
  • 北化:基於「氫鍵」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新型光電轉換技術,具有輕、薄、柔的獨特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有機太陽能電池由各功能層自下而上層層組裝而成(器件結構見圖1),因而器件中各功能層之間的物理接觸不僅不可避免,其接觸狀況還會影響到器件的性能。器件製備中,使用陰極界面修飾層可以降低高功函金屬的功函來避免使用高活性金屬(例如Ca)做電極,從而能夠提高器件的穩定性,促進該項技術從實驗室邁向實際應用。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及原理
    光電轉換效率高想要了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高效性能、備受人們青睞的秘密所在,我們就不得不說說它的光吸收與能量轉化的原理了。隨著電池效率紀錄不斷被刷新, 更多關於鈣鈦礦電池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 內容涵蓋結構設計、工作機理、製備工藝各個方面的優化。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的基本結構及電池構造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結構太陽能電池是一種以全固態鈣鈦礦結構作為吸光材料的太陽能電池。這種材料製備工藝簡單, 成本較低。鈣鈦礦材料的結構通式為ABX3, 其中A為有機陽離子, B為金屬離子, X為滷素基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