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致遠
綠是大自然之本色,綠色是一切生命活動之源泉,應為之大唱頌歌。
春日登山極目遠望去,無邊綠色覆蓋大地,來自各種植物葉中的葉綠素。別小看了這小小的葉綠素,它具有光合作用,將太陽光的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合成碳水化合物釋放出氧氣;前者乃一切生物之能源,後者是動物生存所必需。
自從1962年卡森《寂靜的春天》問世以來,綠色環境保護運動風起雲湧,席捲全球,成果纍纍。但抵制綠色環境保護運動的阻力也很大,造成嚴重後果。君不見,空氣汙染造成的霧霾頻繁施虐,只見一片灰濛濛的毒霧,遮住了賞心悅目的綠色。耕地及水源的汙染,導致農作物遭殃,頑症惡疾叢生。大氣層的汙染,導致嚴寒酷暑頻現,南澇北旱並發。有人主張「先發展生產再治理汙染」,事實證明這樣做付出的代價更大。美國的一家大公司早年在赫德森河上遊設廠汙染了一片土地,被政府責令清理,耗資數十億美元歷時十餘年才完成,早知如此,悔不當初!清理土壤汙染固然很難,清理地下水汙染更難。發展生產和保護環境均為民謀福利,兩者並無根本利害衝突,正確的做法應兼籌並顧相得益彰。綠色大自然孕育出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汙染環境不僅背叛祖先,而且貽害子孫。讓我們共同努力,使美麗的綠色覆蓋大地,綠色頌歌世代相傳。
葉綠素之綠其來有自。英國大科學家牛頓做過一個光學實驗,將一束太陽光通過玻璃三稜鏡,在屏幕上顯現出紅、橙、黃、綠、青、藍、紫之彩色光譜,居中的綠色所佔太陽能份額最多。原始植物在億萬年進化過程中為提高生存率,發展出能利用綠光的葉綠素。葉綠素之綠來源於「適者生存」之生物進化規律。
葉綠素雖然利用太陽光中具有最多能量份額之綠光,其光合作用效率卻極低。一般植物只能將太陽光能之0.1%轉換為化學能,一般農作物約為1%~2%。為何能量轉換效率如此之低?這個「綠色秘密」至今未解。我有一位發明家朋友,此人擁有上百項美國專利。他問我:「你知道光合作用效率極低的原因嗎?」我說:「願聞其詳。」他接著說:「葉綠素之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有幾個中間過程,其中一個的效率特別低。我正在研究此關鍵過程,如能突破,可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我說:「預祝你早日成功。」這是十年前往事,至今未有下文,可見他還未解破「綠色秘密」。
加州理工學院一研究組正在研製「人工樹葉」,試圖利用太陽能來製造氫氣及其他燃料,希望其效率超過葉綠素之光合作用。這是試圖解破「綠色秘密」的另一條道路。我樂觀其成。
乘此機會向國內科學界建議:集中力量研究葉綠素光合作用之機理,找出低轉換效率之癥結,對症下藥以解破「綠色秘密」,大幅度提高一般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使農作物產量倍增。「這可能嗎?」能!甘蔗的光合作用效率高達8%,甘蔗能做到,別的農作物為什麼做不到?當然這並非易事,需要各方面專家通力合作。如能將一般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從1%~2%提高到4%,就能使產量倍增,普濟眾生功德無量。大功告成之日,綠色頌歌將響徹雲霄!
宋詩中我並不偏愛王安石的詩,但有兩句是例外: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確為絕妙佳句,妙在一個「綠」字。據說王安石為擇此字曾反覆更改:最初用的是「到」,又改為「入」,再改為「滿」,均不滿意,終於靈機一動,選定「綠」。此乃畫龍點睛之筆,形象鮮明奪目,生機躍然紙上。好一個「綠」字!套用王安石一句,作為此文結尾:
春風又綠江南岸,綠色秘密何時現?
(作者電子郵件:zyshen@comcast.net)
本文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