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科學家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2020-12-03 IT之家

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中,減少空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是重要一項。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實驗室中研究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可以更快地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卡爾文循環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固碳形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卡爾文循環轉化成糖,這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一種方法。光合作用需要不同的酶來催化並相互協調,其中對碳起到關鍵固定作用的酶名為RuBisCO,這種酶的催化速度不但相對較慢,還時常錯把氧氣分子「認成」二氧化碳分子。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自然界中存在一種能夠更有效結合固定二氧化碳的酶。這種名為ECR的酶從細菌中提取,幾乎從不「犯錯」,且催化反應速度可達RuBisCo的20倍,但ECR酶無法與光合作用中的其他酶協調作用。

經過不斷篩選優化,研究人員為ECR酶設計出了一種名為CETCH循環的人工循環過程。該過程有包括ECR酶在內的17種酶參與,在實驗室中固碳的效率較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高出20%。

此外,目前在實驗室發生的CETCH循環中,二氧化碳被吸收後的產物為乙醛酸。研究人員介紹說,他們還可對CETCH循環做出相應調整,使其產物變為生物柴油原材料、抗生素等其他物質。

研究人員說,上述設想從技術上來說並非不可實現。他們希望進一步了解新陳代謝的生物過程,並由此開發新的技術,更高效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人類所需有機化合物。

相關焦點

  • 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原標題: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據新華社北京
  • 微生物所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即便在微生物中實現這些天然固碳途徑的異源重構,由於並沒有改變固碳途徑的基本結構,仍然不能實現二氧化碳的快速生物轉化。  文章對同期發表的人工生物固碳途徑CETCH循環進行了評述。創建了一系列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乳酸、丙酮、異丙醇、丁醇、異戊二烯等材料或能源化學品的工程菌株,大幅度提高了藍細菌的光合作用效率,還實現了部分卡爾文循環在大腸桿菌中的功能重建。
  • 劍橋科學家藉助半人工光合作用 成功將水分解為氫...
    劍橋科學家藉助半人工光合作用 成功將水分解為氫和氧  Winnie Lee • 2018-09-06 10:42:55 來源:前瞻網
  • 微生物所李寅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
  • 科學家開發人工光合作用,地球或進入綠色時代!
    如果人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製造出人工合成光合作用的技術,是否意味著全球變暖就有救了呢?這個想法雖然很美好,但實施起來卻非常困難。地球上的植被面積是有限的,隨著人類對森林植被的破壞,很多溼地弟也成為了荒漠,光合作用大大降低,又怎能控制得了二氧化碳呢?就在最近英國的科學家團隊,取得了一項重大成就,他們利用科學技術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
  • 海洋中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不可小覷
    海洋中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卻未被科學家充分了解。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遊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遊植物中首屈一指。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1779 年,荷蘭科學家 Jan Ingen housz發現光是起到使空氣變好的必要條件,打開了人類認識光合作用的大門。1915年的諾獎獲得者、德國化學家Richard Martin Willst?覿tter從綠色植物的葉片中實現葉綠素的分離純化,並闡明了它的化學組成,為人們從分子水平上認識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礎。此後的1961年、1988年、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都頒發給了關於光合作用的研究成果。
  • 作為頭號碳排放國,中國「固碳」的能力有多強?
    生物活動釋放出的大部分CO2被海洋、湖泊吸收並溶解於水中,少部分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養料被消耗,大氣中所含的CO2穩定維持在0.03%的微量水平。但自工業革命以來,在人口急劇增多、工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森林等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 明確固碳減排工程內容
    2005年,氣象局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明確我國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加強固碳減排工程建設。    一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速生豐產林以其巨大的生產力和固碳速率成為重要的固碳「原料」。我國現有人工林約38萬平方千米,到2050年可達158萬平方千米。
  • 我國科學家發現礦物可進行「光合作用」
    眾所周知,有機生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近期北京大學課題組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暴露在陽光下的地表無機礦物也可吸收並轉化太陽能,從而發生礦物的「光合作用」。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全文在線發表。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科學家們喚醒休眠酶 為人工光合作用提供動力
    在研究人員通過改變植物中的光合作用,成功地將水分解為氫和氧之後,尋求利用太陽能的新方法,又向前邁出了一步。據外媒報導: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光電化學電池。他們將一套吸收紅光和藍光的系統,與一種特殊的酶(氫化酶 / Hydrogenase)聯繫了起來。
  • 植物生長需要光照,如何能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嗎
    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都是相似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然後釋放氧氣,主要包含了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植物在色素和酶的作用下,把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暗反應:植物利用活躍的化學能同化CO2,生成有機物,比如糖類等等。
  • 化學所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水裂解催化中心研究獲重要進展
    自然界光合生物經過數十億年的進化,形成的光系統II水裂解催化中心是目前人類所知唯一能夠利用太陽能高效、安全將水裂解,釋放出氧氣,並獲得電子和質子的生物催化劑。人工模擬這一生物水裂解中心的結構和功能,不僅對認識這一自然界重要催化劑的微觀本質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是極具挑戰性的重大科學前沿。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導讀: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然而催化劑的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
  • 蓋茨看好人工光合作用,或將為下一代提供可再生能源
    和許多其他開創性的發明一樣,科學家們也開始向大自然尋求靈感。我們的星球和我們的優勢物種消耗的能量以某種形式來自太陽。然而,除了太陽可能是人們提到太陽時首先想到的能源之外,還有另一種利用太陽能量的方法: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陽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
  • 利用光合作用提供新能源以德合作研發生物光電化學電池
    在自然界,細菌、藻類和植物經過演化後,其類囊體膜中存在著光系統Ⅱ(PSⅡ),是自然光合作用的產物,能夠有效地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試圖利用植物膜水分子獲取電子釋放的能來產生清潔燃料源,這也是人們所說的生物光電化學電池(BIOcells)。
  • 利用光合作用提供新能源以德合作研發生物光電化學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以色列理工學院和德國波鴻大學的兩個研究小組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將光合聚光複合物的光吸收能力與光系統Ⅱ的電化學能力相結合,以此獲取可再生清潔能源,即利用光合作用為未來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在自然界,細菌、藻類和植物經過演化後,其類囊體膜中存在著光系統Ⅱ(PSⅡ),是自然光合作用的產物,能夠有效地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碳專項「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雲院士指出,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2011年1月,中國科學院率先啟動了碳專項。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