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李寅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2021-02-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非天然固碳》的展望文章。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升高,促使科學家不斷研發新的二氧化碳轉化利用技術。自然界本身就具有二氧化碳的生物轉化利用能力。包括人們熟知、廣泛存在於植物和藻類中的卡爾文循環在內,在好氧或厭氧生物中已經發現了六種天然生物固碳途徑。

  然而,這些天然固碳途徑的共同特點是能效比較低、速度比較慢。即便在微生物中實現這些天然固碳途徑的異源重構,由於並沒有改變固碳途徑的基本結構,仍然不能實現二氧化碳的快速生物轉化。

  文章對同期發表的人工生物固碳途徑CETCH循環進行了評述。CETCH循環以迄今報導活性最高的羧化酶——巴豆烯醯輔酶A羧化酶/還原酶作為途徑設計的起點,設計並組裝了一條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固碳途徑。相對於其他天然好氧固碳途徑而言,CETCH循環的步驟最短、能效最高,是生物固碳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表明採用源於自然的固碳元件,有可能創造出超越自然的非天然固碳途徑。

  文章同時指出,儘管體外實驗證明CETCH循環可以達到與卡爾文循環相當的固碳速率,但需注意,CETCH循環的出口化合物為還原度較低的乙醛酸。相對於其他以酵解途徑中間產物或乙醯輔酶A為出口化合物的天然固碳途徑而言,若將CETCH循環轉入活細胞生物體內,該循環與已有代謝途徑的結合可能更為困難。

  文章進一步指出,近年來生物固碳途徑重構或創建取得了很多進展,但限制生物固碳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能量供應還需要更加重視。未來,大幅度提高人工生物對光能的利用效率,或實現對低成本電能的直接利用,將是生物固碳領域的競爭焦點。

  李寅課題組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支持下,重點開展二氧化碳生物合成化學品的研究。創建了一系列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乳酸、丙酮、異丙醇、丁醇、異戊二烯等材料或能源化學品的工程菌株,大幅度提高了藍細菌的光合作用效率,還實現了部分卡爾文循環在大腸桿菌中的功能重建。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熱文TOP10(統計周期:2016.5.1-2016.7.10)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微生物所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2016-11-1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非天然固碳》的展望文章。  然而,這些天然固碳途徑的共同特點是能效比較低、速度比較慢。即便在微生物中實現這些天然固碳途徑的異源重構,由於並沒有改變固碳途徑的基本結構,仍然不能實現二氧化碳的快速生物轉化。  文章對同期發表的人工生物固碳途徑CETCH循環進行了評述。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0-11-20 青藏高原研究所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微生物所李寅研究員團隊創建出新一代生物光伏系統
    生物光伏利用光合微生物(如藍藻)作為光電轉換材料,具有碳中性﹑良好的環境相容性和潛在低成本等特點,有望成為環境更加友好的新一代太陽能發電技術。 然而,當前BPV系統的輸出功率很低,比太陽能光伏低3個數量級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藍藻等光合微生物雖然具有很高的光合效率,但產電活性很弱。在直接改造藍藻以強化其產電活性方面,目前尚未有成功的報導。
  • 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RubisCO酶,發現選用超聲波法破碎法(Ultrasonic disruption)進行RubisCO的提取,選用的具體程序為空佔比50%,輸出功率為600W,破碎時間30 min時,酶的提取效率和活性最高,率先建立了基於「超聲破碎提取法」的土壤微生物碳同化關鍵酶RubisCO的提取和測定方法,並申請了國家專利(CN102174496A,2011);通過碳同位素示蹤的室內模擬培養試驗,發現農田土壤微生物具有較高的
  • 大連化物所發表天然產物微生物合成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團隊發表了題為Advanced Strategies for Produ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in Yeast 的綜述文章。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微生物所研究員程光勝、郭興華到天津工生所交流
    微生物所研究員程光勝、郭興華到天津工生所交流 2017-06-14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6月9日,我國老一輩微生物學家、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程光勝和郭興華到天津工生所參觀交流,並為研究所科技人員作了兩場別開生面的報告。
  • 微生物所與大連化物所圍繞「生物煉製細胞工廠的科學基礎」973項目...
    微生物所與大連化物所圍繞「生物煉製細胞工廠的科學基礎」973項目舉行雙邊交流會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2007-09-28 09:42     微生物所與大連化物所圍繞「生物煉製細胞工廠的科學基礎
  • Nat Comm亮點丨乙醯輔酶A實現人工合成,江會鋒/劉永軍/李寅合作...
    2019年3月26日,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江會鋒團隊聯合山東大學劉永軍研究組以及中科院微生物所李寅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onstructing a Synthetic Pathway for Acetyl-Coenzyme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微生物所創建出新一代生物光伏系統
    其主要原因是藍藻等光合微生物雖然具有很高的光合效率,但產電活性很弱。在直接改造藍藻以強化其產電活性方面,目前尚未有成功的報導。  為了提高BPV光電轉化效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研究組另闢蹊徑,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來解決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
  • 微生物所創製出用於高效生物製造的「Y型人工菌群」
    利用微生物將生物質原料轉化為燃料、材料和化學品是生物製造領域的研究熱點,其關鍵挑戰是如何實現生物質中葡萄糖等六碳糖和木糖等五碳糖的同等高效利用。  已經有很多研究嘗試對單一菌株的代謝途徑進行改造,或採用不同的菌株進行分工合作,以實現五、六碳糖的同步利用。但受限於五碳糖不能被高效利用,目標化學品的生產效率普遍不高。
  • 青島能源所建立拉曼介導靶向元基因組技術研究海洋固碳機制
    海洋微生物個體雖小,但數量極大,每年固定二氧化碳達22億噸,佔地球上年生物固碳總量的一半以上。然而,海洋微生物的原位功能通常難以直接測量而且絕大多數尚未培養。因此,如何直接建立細胞原位功能與基因組的關聯一直是業界的關鍵方法學挑戰。
  • 微生物所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中取得進展
    以往改造光合作用的研究,主要考慮如何提高光反應對光能的利用與轉化效率,或提高暗反應關鍵酶Rubisco固碳效率,很少考慮如何提高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偶聯效率。而在實際的生理過程中,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光反應產生能量(ATP)和還原力(NADPH),而暗反應需要消耗ATP和NADPH,才能實現對CO2的還原固定。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生物固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直接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途徑,其中具有固碳功能的微生物分布廣泛,它們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 海洋中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不可小覷
    海洋中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卻未被科學家充分了解。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遊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遊植物中首屈一指。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因此,稻田土壤微生物是否也存在其他固碳途徑,其對稻田碳循環的貢獻如何,更是缺乏系統的認識,處於灰箱狀態(圖1)。,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微生物並肩作戰 讓生物光伏系統發電能力創新高
    生物光伏(BPV)利用微生物(如藍藻)作為光電轉換材料,具有碳中性﹑良好的環境相容性和潛在低成本等特點。近日,中科院微生物所李寅研究組另闢蹊徑,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來解決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有望成為環境更加友好的新一代太陽能發電技術。該研究成果引起了全球業界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