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能源所建立拉曼介導靶向元基因組技術研究海洋固碳機制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海洋微生物個體雖小,但數量極大,每年固定二氧化碳達22億噸,佔地球上年生物固碳總量的一半以上。然而,海洋微生物的原位功能通常難以直接測量而且絕大多數尚未培養。因此,如何直接建立細胞原位功能與基因組的關聯一直是業界的關鍵方法學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建立了拉曼介導的靶向元基因組技術(Ramanome-Guided Metagenomics;RGM),RGM首先通過單細胞拉曼光譜表徵與識別細胞原位固碳功能,然後準確地分選出特定固碳功能的單細胞,並與基因組測序相耦合。由於其不依賴於細胞培養而且不需螢光標記細胞,因此RGM技術為海洋微生物組原位功能研究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與方法,該工作近期發表於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doi: 10.1111/1462-2920.14268)。

    單細胞中心的荊曉豔、勾洪磊和公衍海等人合作,首先開發了「All-in-One」單細胞拉曼分選與測序一體化器件,以提高從複雜環境樣品中拉曼分選細胞的質量和通量。他們以中國黃海近海真光層的新鮮海水為模式,用13C-NaHCO3飼餵其微生物組,然後通過測量海水拉曼組中各個單細胞拉曼圖譜上13C峰的動態特徵,從而分辨在海水中活躍固定與代謝無機碳的單細胞群。進而基於「All-in-One」單細胞拉曼分選與測序器件,分選這些原位固碳單細胞群,並測定其DNA序列,以重構出基因組草圖(圖1)。研究人員發現,在該海域,固定與代謝無機碳的優勢物種為Synechococcus spp.Pelagibacter spp.,二者都含有類胡蘿蔔素並且均將無機碳源中的13C整合入細胞中。與這些功能相吻合,Synechococcus spp.Pelagibacter spp.的基因組上都帶有類胡蘿蔔素合成,光能量捕獲和CO2固定所需的關鍵基因。而且,Pelagibacter spp.擁有β-胡蘿蔔素、視紫質合成和利用回補反應固碳的代謝通路。

  作為海洋中數量最豐富的細菌類群,Pelagibacter spp.是否在海洋中原位固定二氧化碳,業界一直眾說紛紜。這一工作為該重大問題的回答貢獻了嶄新的證據,並提出了相應的分子機制。同時,RGM技術的建立為在各種時空尺度探討海洋微生物組「Genome-Phenome」關聯機制,奠定了方法學基礎。

  上述工作由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系黃巍和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徐健合作指導完成,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微生物組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信息:Jing Xiaoyan, Gou Honglei, Gong Yanhai, Su Xiaolu, Xu La, Ji Yuetong, Song Yizhi, Thompson Ian, Xu Jian, Huang Wei. Raman-activated cell sorting and metagenomic sequencing revealing carbon-fixing bacteria in the ocea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8, doi: 10.1111/1462-2920.14268.

青島能源所建立拉曼介導靶向元基因組技術研究海洋固碳機制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海洋微生物個體雖小,但數量極大,每年固定二氧化碳達22億噸,佔地球上年生物固碳總量的一半以上。然而,海洋微生物的原位功能通常難以直接測量而且絕大多數尚未培養。因此,如何直接建立細胞原位功能與基因組的關聯一直是業界的關鍵方法學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建立了拉曼介導的靶向元基因組技術(Ramanome-Guided Metagenomics;RGM),RGM首先通過單細胞拉曼光譜表徵與識別細胞原位固碳功能,然後準確地分選出特定固碳功能的單細胞,並與基因組測序相耦合。由於其不依賴於細胞培養而且不需螢光標記細胞,因此RGM技術為海洋微生物組原位功能研究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與方法,該工作近期發表於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doi: 10.1111/1462-2920.14268)。
    單細胞中心的荊曉豔、勾洪磊和公衍海等人合作,首先開發了「All-in-One」單細胞拉曼分選與測序一體化器件,以提高從複雜環境樣品中拉曼分選細胞的質量和通量。他們以中國黃海近海真光層的新鮮海水為模式,用13C-NaHCO3飼餵其微生物組,然後通過測量海水拉曼組中各個單細胞拉曼圖譜上13C峰的動態特徵,從而分辨在海水中活躍固定與代謝無機碳的單細胞群。進而基於「All-in-One」單細胞拉曼分選與測序器件,分選這些原位固碳單細胞群,並測定其DNA序列,以重構出基因組草圖(圖1)。研究人員發現,在該海域,固定與代謝無機碳的優勢物種為Synechococcus spp.和Pelagibacter spp.,二者都含有類胡蘿蔔素並且均將無機碳源中的13C整合入細胞中。與這些功能相吻合,Synechococcus spp.和Pelagibacter spp.的基因組上都帶有類胡蘿蔔素合成,光能量捕獲和CO2固定所需的關鍵基因。而且,Pelagibacter spp.擁有β-胡蘿蔔素、視紫質合成和利用回補反應固碳的代謝通路。
  作為海洋中數量最豐富的細菌類群,Pelagibacter spp.是否在海洋中原位固定二氧化碳,業界一直眾說紛紜。這一工作為該重大問題的回答貢獻了嶄新的證據,並提出了相應的分子機制。同時,RGM技術的建立為在各種時空尺度探討海洋微生物組「Genome-Phenome」關聯機制,奠定了方法學基礎。
  上述工作由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系黃巍和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徐健合作指導完成,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微生物組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信息:Jing Xiaoyan, Gou Honglei, Gong Yanhai, Su Xiaolu, Xu La, Ji Yuetong, Song Yizhi, Thompson Ian, Xu Jian, Huang Wei. Raman-activated cell sorting and metagenomic sequencing revealing carbon-fixing bacteria in the ocea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8, doi: 10.1111/1462-2920.14268.

青島能源所建立拉曼介導靶向元基因組技術研究海洋固碳機制

相關焦點

  • 青島能源所建立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
    青島能源所建立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 2016-08-23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率先建立了基於Cas9/gRNA的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打開了其反向遺傳工程的大門。
  • 中德微藻能源生物技術第二次研討會舉辦
    11月26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共同主辦的中德微藻能源生物技術第二次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會議以「單細胞技術在微生物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微擬球藻合成生物學」為主題。來自德國、美國、韓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以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暨南大學等國內科研院校、企業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發明拉曼激活單細胞液滴分選技術—新聞—科學網
    單細胞精度的高通量功能分選是解析生命體系異質性機制、探索自然界微生物暗物質的重要工具。單細胞拉曼光譜(SCRS)能夠在無標記、無損的前提下揭示細胞固有的化學組成,因此拉曼激活細胞分選技術(RACS)日益受到廣泛關注。但是分選通量是當前限制其廣泛應用的最重要的瓶頸之一。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行調研青島能源所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行調研青島能源所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2020-08-11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島能源所等開發微生物組內部代謝互作示蹤新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與牛津大學合作發明了「反向拉曼標記技術」,可在單細胞水平上示蹤微生物群落中細胞代謝互作,為微生物組原位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平臺。該工作近期發表於《分析化學》(Analytical Chemistry)。
  • 研究人員開發出高覆蓋度的單細胞拉曼分選-測序技術RAGE-Seq
    拉曼激活細胞分選耦合測序是菌群單細胞分析的重要手段,但其低基因組覆蓋度一直困擾著業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全新的單細胞拉曼分選-測序技術RAGE-Seq,實現了菌群中單個目標細胞近100%覆蓋度的精準測序。該工作發表於Small。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推出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選儀FlowRACS
    【儀器儀表網 新品動態】最近,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研製開發出首款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選儀產品樣機FlowRACS。該儀器設備很好地解決了拉曼譜圖採集時間長、分選通量低等難題,為酶資源的檢測和發掘開拓了嶄新的技術方案。  樣品FlowRACS研究工作由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員馬波、徐健組織完成。
  • 青島能源所 | 建立微擬球藻NanDeSyn資料庫網站,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微擬球藻作為「光合酵母」模式研究體系的優勢:核基因組為單倍體,且僅有~30M鹼基序列;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多組學數據,如各種營養/環境下的基因表達譜、轉錄因子等調控元件;已經建立起了高效、靈活、多樣的遺傳操作工具,如過表達、RNAi、CRISPR/Cas9、同源重組、亞細胞定位、大片段敲除等。
  • 單細胞拉曼分選儀(RACS):探索微觀世界的利器
    傳統的、基於細胞群體水平性狀測量的信息並不能真實反映細胞內部的生物過程及機制2,3,這是因為,在細胞種群中,即使是基因組信息完全一致的不同單個細胞之間,其表型也具有極為顯著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往往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4,5。因此,單個細胞的研究能夠帶來生物技術在能源、環境、健康、農業、海洋等廣泛應用領域的突破。
  •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海洋微藻項目進入產業化開發
    近年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圍繞海洋微藻生物能源與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示範到產業化開發的完整的研發鏈條,海洋藻類項目的技術和系列產品研發開始領跑世界,取得重要突破。該所創立了基於單細胞技術的微藻種質資源高通量篩選與定向遺傳改造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微藻產油的遺傳與調控機制,為獲得適於工業化放大的優質藻種資源奠定基礎;發展了高效的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新技術並建成中試系統,培養產率高達6~8噸/畝/年,微藻光合效率平均達到了10%以上,為目前國際報導最高水平。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5月27日,國際生物學期刊ISME J 刊發題為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 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的幾點思考
    漲潮水流經過植物群落後,水流能量大量減弱,水中所攜帶的大量顆粒物沉降,而在落潮初期的水流速度小,無法使灘面沉積物發生再懸浮,加大了沿海鹽沼的沉積速率,從而實現了固碳的目的。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我國雄踞太平洋西岸,擁有遼闊的藍色國土,大力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引領支撐海洋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 青島能源所通過代謝工程提升工業產油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效率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範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活酶來增強細胞固碳活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微藻生物質與油脂產率的策略。
  •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該研究在化能自養型一碳氣體利用菌——食氣梭菌中建立了一種基於噬菌體位點特異性重組機制的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的新技術,為新型一碳氣體化能細胞工廠的創建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遺傳操作工具。  一碳氣體(如CO2、CO)是儲量巨大的游離性碳資源。
  • 青島能源所微生物組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獲進展
    青島能源所微生物組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獲進展 2017-01-24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微生物組(又稱「菌群」)在地球生態圈中無所不在,而一個微生物組元基因組的數據量可以是一個人類基因組的成百上千倍。因此,針對海量元基因組數據的深度且快速解析對於微生物組研究至關重要。
  • 青島能源所等在嗜熱菌微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問題的解答對於生命起源研究、極端生物資源的挖掘、工業微生物的馴化等均具重要的意義。部分嗜熱菌具有耐高溫、高效降解纖維素、共利用五碳糖六碳糖等生理特性,在整合生物加工技術(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CBP)等纖維素燃料技術路線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2018-11-02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年終盤點:拉曼光譜技術與市場新動向
    此外,繼2013年首臺「活體單細胞拉曼分選儀」(簡稱RACS)樣機在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驗收之後(該項目在青島能源所山東省能源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徐健研究員和青島能源所兼職研究員、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黃巍副教授主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團隊與北京惟馨雨生物科技公司聯合攻關完成),2015年,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在基於微流控的單細胞拉曼流式分選技術研究中又取得新進展,由研究員徐健和馬波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陣列介電單細胞捕獲/釋放的快速拉曼識別技術,首次建立起基於介電單細胞捕獲/釋放的單細胞拉曼流式分選原理和裝置,為下一步發展高通量拉曼流式細胞分選儀器奠定了原理和關鍵技術基礎
  • 中科院海洋所破譯海參基因組
    央廣網青島10月13日消息(記者王偉)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13日在線刊發了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課題組和相建海、李富花研究員課題組主導,天津生物晶片技術公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等單位合作,由張曉軍、孫麗娜、袁劍波等青年科研人員為共同第一作者
  • 細胞"喝點水"就能檢測耐藥性 青島能源所自主研發快檢儀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1月14日訊 14日,青島能源所發布了自主研發的首臺套「臨床單細胞拉曼耐藥性快檢儀」。該系統通過「重水」標記單細胞拉曼光譜,無需細胞培養和擴增,就能直接測量臨床病菌單細胞的耐藥表型,全流程可在3個小時內完成,為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原創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