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2019-01-14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2019年1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姜衛紅研究組題為Phage serine integrase-mediated genome engineering for efficient expression of chemical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gas-fermenting Clostridium ljungdahlii 的論文。該研究在化能自養型一碳氣體利用菌——食氣梭菌中建立了一種基於噬菌體位點特異性重組機制的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的新技術,為新型一碳氣體化能細胞工廠的創建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遺傳操作工具。

  一碳氣體(如CO2、CO)是儲量巨大的游離性碳資源。近年來,為了拓展它們的利用途徑並大力發展綠色生物製造,通過生物轉化一碳氣體以合成各類化學品和能源物質的技術路線受到廣泛關注。迄今已知的可利用一碳氣體的微生物按能量需求主要可分為化學能、光能以及電能自養等類型。食氣梭菌是一類主要的化能自養菌,以氫氣或其他還原性化合物作為能量供體,其氣體發酵過程與傳統工業發酵設備的匹配性較好,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然而,食氣梭菌的天然產物種類少,發酵單位較低且遺傳操作困難。因此,亟待發展高效的分子技術平臺,用於其代謝工程設計、改造以及合成生物學研究,進而創建更為高效和產物多樣化的人工固碳體系,實現一碳氣體生物轉化利用能力的提升。

  為構建高效且產物多樣化的食氣梭菌細胞工廠,無論是天然產物的強化合成,還是異源途徑的適配表達,大片段代謝途徑基因簇在染色體上的高效整合與編輯都是必須用到的有效策略,其遺傳穩定性顯著優於藉助游離性質粒載體的方法。2016年,姜衛紅研究組率先在食氣梭菌Clostridium ljungdahlii中建立了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Huang et al., ACS Synth Biol, 2016)。該技術可用於食氣梭菌染色體上基因的刪除或小片段DNA在染色體上的整合,但受限於較低的同源重組效率,並不能實現在染色體上通過重組機制引入大片段目標產物合成基因簇的目的。為解決上述難題,該研究首先藉助於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食氣梭菌染色體上整合了來自於兩套異源噬菌體整合系統的attB位點。在此基礎上,通過整合酶介導的attP-attB重組機制實現了外源基因簇在染色體上任一attB位點的高效插入(100%),從而實現新產物的合成。此外,新方法還通過基於「雙整合酶-雙attP/attB」策略的兩次重組以及CRISPR-Cas9定向切割的篩選作用,實現了特定目標基因簇在染色體上的整合,解決了使用單套attP/attB系統時引入其他「雜質DNA」的缺陷,從而確保基因簇的穩定表達。最終,作者在食氣梭菌Clostridium ljungdahlii的染色體上成功整合了來源於丙酮丁醇梭菌的丁酸合成基因簇。在單批氣體發酵中,工程菌的丁酸產量達到1.01 g/L,其產物濃度和合成速率均高於已報導的食氣梭菌,且經過10餘代次的連續培養仍能保持這一發酵水平,顯示了良好的遺傳穩定性。

  上述研究結果彌補了現有食氣梭菌遺傳操作方法的不足,為這一重要工業微生物的多樣化細胞工廠的構建提供了極大便利。此外,由於噬菌體位點特異性重組系統廣泛分布且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該方法也可拓展到其他梭菌或固碳微生物的改造中,從而有效加速一碳氣體生物轉化利用的應用研究。

  副研究員黃鶴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員顧陽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基礎研究領域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資助。

  論文連結

 

圖:基於噬菌體特異性整合系統的食氣梭菌外源DNA染色體插入技術

  2019年1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姜衛紅研究組題為Phage serine integrase-mediated genome engineering for efficient expression of chemical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gas-fermenting Clostridium ljungdahlii 的論文。該研究在化能自養型一碳氣體利用菌——食氣梭菌中建立了一種基於噬菌體位點特異性重組機制的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的新技術,為新型一碳氣體化能細胞工廠的創建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遺傳操作工具。
  一碳氣體(如CO2、CO)是儲量巨大的游離性碳資源。近年來,為了拓展它們的利用途徑並大力發展綠色生物製造,通過生物轉化一碳氣體以合成各類化學品和能源物質的技術路線受到廣泛關注。迄今已知的可利用一碳氣體的微生物按能量需求主要可分為化學能、光能以及電能自養等類型。食氣梭菌是一類主要的化能自養菌,以氫氣或其他還原性化合物作為能量供體,其氣體發酵過程與傳統工業發酵設備的匹配性較好,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然而,食氣梭菌的天然產物種類少,發酵單位較低且遺傳操作困難。因此,亟待發展高效的分子技術平臺,用於其代謝工程設計、改造以及合成生物學研究,進而創建更為高效和產物多樣化的人工固碳體系,實現一碳氣體生物轉化利用能力的提升。
  為構建高效且產物多樣化的食氣梭菌細胞工廠,無論是天然產物的強化合成,還是異源途徑的適配表達,大片段代謝途徑基因簇在染色體上的高效整合與編輯都是必須用到的有效策略,其遺傳穩定性顯著優於藉助游離性質粒載體的方法。2016年,姜衛紅研究組率先在食氣梭菌Clostridium ljungdahlii中建立了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Huang et al., ACS Synth Biol, 2016)。該技術可用於食氣梭菌染色體上基因的刪除或小片段DNA在染色體上的整合,但受限於較低的同源重組效率,並不能實現在染色體上通過重組機制引入大片段目標產物合成基因簇的目的。為解決上述難題,該研究首先藉助於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食氣梭菌染色體上整合了來自於兩套異源噬菌體整合系統的attB位點。在此基礎上,通過整合酶介導的attP-attB重組機制實現了外源基因簇在染色體上任一attB位點的高效插入(100%),從而實現新產物的合成。此外,新方法還通過基於「雙整合酶-雙attP/attB」策略的兩次重組以及CRISPR-Cas9定向切割的篩選作用,實現了特定目標基因簇在染色體上的整合,解決了使用單套attP/attB系統時引入其他「雜質DNA」的缺陷,從而確保基因簇的穩定表達。最終,作者在食氣梭菌Clostridium ljungdahlii的染色體上成功整合了來源於丙酮丁醇梭菌的丁酸合成基因簇。在單批氣體發酵中,工程菌的丁酸產量達到1.01 g/L,其產物濃度和合成速率均高於已報導的食氣梭菌,且經過10餘代次的連續培養仍能保持這一發酵水平,顯示了良好的遺傳穩定性。
  上述研究結果彌補了現有食氣梭菌遺傳操作方法的不足,為這一重要工業微生物的多樣化細胞工廠的構建提供了極大便利。此外,由於噬菌體位點特異性重組系統廣泛分布且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該方法也可拓展到其他梭菌或固碳微生物的改造中,從而有效加速一碳氣體生物轉化利用的應用研究。
  副研究員黃鶴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員顧陽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基礎研究領域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資助。
  論文連結
 
圖:基於噬菌體特異性整合系統的食氣梭菌外源DNA染色體插入技術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2019-01-08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2017年,姜衛紅研究組基於「一個整合酶-多個attB位點」的理念,建立了一種新的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擴增方法MSGE(Li et al., Metab Eng, 2017)(圖1A左)。該方法顯著加快了異源表達底盤細胞以及一些易操作工業菌株的構建,然而需多輪引入人工attB位點,且不適用於遺傳操作困難的放線菌。
  • 研究人員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該研究創建了一種高效、通用的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的新技術,為微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又一種先進的操作工具。放線菌天然產物具有多元的化學結構與廣譜的生物學活性,已被廣泛用作殺蟲劑、抗腫瘤藥物與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以及農牧業病蟲害防治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放線菌重要藥物產生菌通常發酵單位較低且遺傳操作困難。
  • 前瞻基因產業洞察周報第4期:「DNA之父」發表種族智商差異言論 被...
    基因技術的應用領域包括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因克隆等方面。此前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掀起了軒然大波,也讓低調的基因產業走入人們的視野,最近基因產業還有哪些大事發生呢?那麼就來跟著前瞻經濟學人一起看看吧。
  • 吳強:DNA片段CRISPR編輯技術在基因調控和基因簇功能研
    2015年6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6月25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5(第二屆)基因編輯研討會》在上海好望角大飯店隆重開幕上海交通大學吳強教授參加了此次會議並帶來了題為"DNA片段CRISPR編輯技術在基因調控和基因簇功能研究的進展"的精彩報告。吳強教授主要研究基因和基因簇的表達、調控,及其在人體腦神經系統中的功能。會議當天吳強教授的演講主要從基因/基因簇的P(啟動子)、E(增強子)、I(絕緣子)三個方面展開,並對研究中已探明的機理做了闡述。
  • 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我們所得到的全合成酵母染色體具備完整的生命活性,能夠成功調控酵母的生長,並具備各種環境響應能力。  「5號染色體」文章第一作者、天津大學博士生謝澤雄說,在全面推進Sc2.0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建立了基於多靶點片段共轉化的基因組精確修復技術和DNA大片段重複修復技術,解決了超長人工DNA片段的精準合成難題。
  • 科學家第一次實現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X染色體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缺口,是因為以前的基因測序技術一次只能讀取DNA的一個小片段,然後再將這些片段拼湊起來。問題在於人類基因組中有許多重複的片段,當讀取到許多重複小片段的時候,很難精確還原真正的基因組,畢竟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基因組是如何重複的。
  • 科學家第一次實現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缺口,是因為以前的基因測序技術一次只能讀取DNA的一個小片段,然後再將這些片段拼湊起來。問題在於人類基因組中有許多重複的片段,當讀取到許多重複小片段的時候,很難精確還原真正的基因組,畢竟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基因組是如何重複的。現在,科學家們使用了新的方法,首次完成了人類染色體從一端到另一端的完整序列(「端粒到端粒」),沒有缺口,並且準確性達到空前水平。
  • 發現小鼠幹細胞多能性關鍵基因決定簇
    在國家863計劃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並明確證實決定小鼠(哺乳動物)幹細胞多能性的關鍵基因決定簇。
  • 基因組學新紀元:科學家首次完成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序列
    不過,現在科學家們已經首次從一端到另一端(「端粒到端粒」)地確定了一條人類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填補了所有空白,而且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對基因組學研究者來說,7月14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人類X染色體端粒到端粒完整序列是一個裡程碑。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其中,元英進帶領的天津大學團隊完成了5號、10號(synV、synX)染色體的化學合成,並開發了高效的染色體缺陷靶點定位技術和染色體點突變修復技術;戴俊彪研究員帶領清華大學團隊完成了當前已合成染色體中最長的12號染色體(synXII)的全合成;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團隊聯合英國愛丁堡大學團隊完成了2號染色體(synII)的合成及深度基因型-表型關聯分析。
  • 科學家如何操縱基因表達?| 基因的敲除和敲入
    當基因組發生斷裂時,細胞可以通過在斷裂位點增加或減少幾個鹼基,快速將斷裂的基因連接起來。由於在修復過程中,基因的鹼基發生了變化,減少一個或多個鹼基,因此基因的序列就發生了變化。產生突變的基因無法正常表達出蛋白質,就失去了功能。
  • 每日摘要:大片段串聯重複影響基因表達、染色體3D結構以及植物-病原菌響應(Genome Research)
    結果1-大片段同向串聯重複:Using long-read sequencing and microscopic approaches, we have identified up to 15 independent large tandem duplications in direct orientation (
  • 科學家建立一種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低表達基因和lncRNAs,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在活細胞中實時監測內源基因活性對於研究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並調控其表達水平至關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證據表明,lncRNAs通過調控某些重要編碼基因的表達,不僅參與了腦發育、神經元分化、突觸可塑性的發生發展,而且參與神經系統損傷之後的修復過程。
  • 裡程碑式成就,科學家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家只能將基因組切成更小的片段,然後分析每一個片段,每次產生幾百個鹼基的序列,然後將這些較短的DNA序列像拼圖一樣把它們重新組合在一起。這些較短的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而且重複的DNA序列,就像拼圖中存在大片藍天,科學家不知道這些片段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也不知道重複多少次,這些大量重複的基因序列曾經被認為難以處理。
  • 基因編輯康克酵母知識科普-源井生物
    成功生產菌株的構建通常涉及多個基因敲除和表達盒的染色體整合,以重定向代謝通量,以將糖和其他原料轉化為所需產品。基於RNA指導的Cas9基因組編輯已在包括釀酒酵母在內的許多原核和真核宿主中得到證實,在其中它們還被用作代謝工程的工具。為了擴展RNA引導的Cas9作為代謝途徑構建工具的利用,研究人員展示了多達17個重疊的編碼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途徑的DNA片段的直接組裝和染色體整合。
  • Nature新研究:真正的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進一步用雙色FISH技術也證明了他們解析的結構是正確的。相比於線性的DNA,環狀的DNA不容易降解,這也意味著ecDNA可以在癌細胞中的存活時間增強。其次,這些ecDNA上包含的基本上是癌基因。而這些癌基因的在ecDNA上的表達,甚至超過了染色體上的本身的基因表達。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英國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揭示植物代謝基因簇分子進化的新機制!
    近年來,在植物中也發現了類似細菌中操縱子的代謝基因簇。這些基因簇由多個來源於不同酶家族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緊密連鎖構成。和操縱子不同,植物基因簇的基因有自己獨立的啟動子,協同表達編碼共同的特異代謝通路。過去十年來,越來越多決定重要農藝性狀或者有重要醫用價值的植物特生代謝小分子(specialized/secondary metabolites)被發現是由基因簇編碼的。
  • 基因工程的新世界
    在真核細胞核中發現的DNA大分子形成染色體(與蛋白質一起)。並非所有的突變都具有明顯的作用,也就是說,並非所有的突變都在個體的表型中表達,並且並非所有的突變都由後代遺傳。研究人員還可以引起基因改變,從而進行基因修飾。除了繪製物種的基因組圖譜,科學家還可以改變個體表達的基因。 這些技術稱為基因工程,基因治療,基因改造等。CRISPR是什麼意思?
  • CRISPR轉座酶系統在細菌中實現大片段DNA的多位點高效定向整合
    Sternberg實驗室分別發現了新的CRISPR轉座酶系統,新系統可在嚮導RNA的引導下實現大片段DNA在細菌基因組中的定向整合(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Science+Nature長文| 當CRISPR遇上轉座子——實現位點特異性DNA片段的高效、特異插入)【1,2】。這一系列研究為定向整合系統的開發開闢了新的方向。
  • Nat Biotechnol:厄運不斷,CRISPR/Cas9基因編輯竟導致大片段DNA...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種基因編輯工具能夠導致基因組上的靶位點附近發生大片段DNA缺失和重排。這些變化能夠幹擾對實驗結果的解釋,並且可能使得設計基於CRISPR的療法的努力複雜化。CRISPR-Cas9基因編輯依賴於Cas9酶在特定的靶位點上切割DNA。細胞隨後嘗試利用DNA修復機制重新密封這種DNA斷裂。這些機制並不總是完美地起作用,有時DNA片段會被刪除或重排,或者不相關的DNA片段被整合到染色體中。領導這項新研究的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小鼠遺傳學家Allan Bradley說,「細胞會嘗試將DNA重新拼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