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 英國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揭示植物代謝基因簇分子進化的新機制!

2021-02-23 eplants

代謝基因簇(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在低等生物細菌和真菌中大量存在,編碼一系列重要的次生代謝小分子,比如抗生素和抗病素等等。近年來,在植物中也發現了類似細菌中操縱子的代謝基因簇。這些基因簇由多個來源於不同酶家族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緊密連鎖構成。和操縱子不同,植物基因簇的基因有自己獨立的啟動子,協同表達編碼共同的特異代謝通路。過去十年來,越來越多決定重要農藝性狀或者有重要醫用價值的植物特生代謝小分子(specialized/secondary metabolites)被發現是由基因簇編碼的。比如,黃瓜中的苦味物質葫蘆素C(Cucurbitacin C),罌粟中提煉的抗癌生物鹼諾斯卡品(Noscapine)等都是由基因簇參與編碼合成的。然而,關於植物基因簇的組裝與分化的分子機理一直知之甚少。

 

近日,John Innes Centre (英國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 Anne Osbourn實驗室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 paradigm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為理解植物代謝基因簇的發生,發育與分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該研究系統地研究了十字花科植物中一個經典的三萜基因簇(the thalianol gene cluster)在物種間和物種內的多樣性組成。該基因簇由三萜酸合成酶(OSC),細胞色素P450酶(CYP)和乙醯基轉移酶(ACT)等構成。研究人員結合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代謝組學等方法,發現該三萜基因簇大約起始於580萬年前,主要存在於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琴葉擬南芥(Arabidopsis lyrata)的祖先物種中。雖然構成該基因簇的各個酶的生化功能在物種間高度保守,但是在擬南芥中兩個與核心基因簇不連鎖的還原酶基因參與了三萜酸化學結構的進一步分化,產生了新的物種特異的天然小分子。進一步通過群體遺傳學的方法,研究人員系統地研究了該基因簇在1135個擬南芥生態型基因組中多態性。該基因簇的單個基因在絕大多數擬南芥生態型中結構和功能保守,受到自然選擇地負向選擇。如果將基因簇作為一個整體,其在連鎖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全基因組圖譜中表現出區域共進化的特徵,表明代謝基因簇基因連鎖受到自然選擇正向選擇壓的作用。自然選擇正反兩個方向的選擇壓可能為基因簇的組裝與分化提供了進化動力。

 

特別有意思的是,該研究還分析了該三萜基因簇在22個從頭測序和組裝的擬南芥基因組中的結構多樣性,發現約80%的基因簇有染色體倒置(chromosomal inversions)參與的基因靠近現象。這是在分子水平上第一次找到了基因簇中的基因如何從不連鎖到緊密連鎖的可能組裝機制。該發現為研究真核生物基因組的基因重排,基因組進化,小分子代謝通路的多樣性,合成生物學預測和發現新的代謝通路等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染色體倒置參與代謝基因簇的組裝模式圖


英國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該中心中國博士後劉振華(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獨立PI)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Anne Osbourn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英國諾丁漢大學Levi-Yant教授研究組也參與了該工作。該項目受到英國生物科學與技術基金(BBSRC)和英國植物合成生物學自然基金(OpenPalnt)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153-6

劉振華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主頁網址

http://www.agri.sjtu.edu.cn/Data/View/5340?locale=zh&tenantUserId=zhenhua.liu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eplants!

實時共享全球植物科學領域的專業信息發布!

相關焦點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Nature:揭示基因調節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4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基因編碼的信息可以翻譯成為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最終會介導機體的生化代謝,其中信使RNA(mRNA)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其也是蛋白質翻譯的模板;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識別mRNA的一種新型分子機制,這對於揭示雄性和雌性生物機體中不同的基因調節方式非常關鍵。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Science | 重磅研究揭示植物如何區分有益和有害微生物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研究揭示根瘤菌從根際到共生的生活方式適應機制!PNAS |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揭示根瘤菌共生所需的最小基因集 為了克服這些局限性,研究人員進行了有關Aeschynomene evenia結瘤形成的遺傳學研究,通過開發A.evenia的基因組序列和10個額外的Aeschynomene spp.的轉錄組資源以支持。對共生基因的比較分析證實了結瘤早期和晚期結瘤步驟中的單一機制。
  • Molecular Plant | 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BABA vs ABA—植物防禦啟動中的戰爭!
    發表了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的點評文章,題為BABA versus ABA: A Battle to Win in Defense Priming。在接種和不接種活體營養型卵菌病原菌Hyaloperonospora arabidopsidis(Hpa,分子植物病理學中的十大病原卵菌(值得收藏))的情況下,對野生型和ibi1突變體進行的轉錄組分析顯示,依賴IBI1的BABA-IR與脫落酸(ABA)誘導的非生物脅迫基因的表達受抑制相關。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工作是張餘研究組對今年早期工作的延續(Li et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各30×左右),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並闡明了金絲猴屬的起源和演化歷史。  利用新獲得的基因組數據分析發現,與人以及類人猿等基因組相比,舊大陸猴的基因組可能更加「動態」,並存在著較多的重組以及轉座事件。而在植食性適應方面,這一類群可能採取兩種策略,即一方面通過基因複製和擴張來消除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毒性,而另一方面與脂肪酸和能量代謝相關的基因則受到正選擇作用,有利於其發酵代謝以及高海拔適應。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2020年5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徐麟研究組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evolution of auxin-mediated root initia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以Evo-Devo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Nature | 重磅!英國研究揭示植物氣孔免疫機制
    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因為世界上農業產生的食物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病原菌奪走了,現在知道了植物對病原菌的免疫反應的第一個也是最相關的信號之一—侵染後的鈣離子爆發背後的分子機制,找到與該鈣離子通道相關的機制,可以進一步研究其調控過程,這將改善對該通道活性調節並最終提高植物對病原菌免疫反應方式的理解。
  •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2019-01-14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該研究在化能自養型一碳氣體利用菌——食氣梭菌中建立了一種基於噬菌體位點特異性重組機制的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的新技術,為新型一碳氣體化能細胞工廠的創建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遺傳操作工具。  一碳氣體(如CO2、CO)是儲量巨大的游離性碳資源。
  • 中國科學家主導破譯鴉片基因密碼,揭示嗎啡類生物鹼合成奧秘
    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公布鴉片罌粟的高質量全基因組序列,揭示其進化歷史上主要加倍和重排事件,同時闡明嗎啡類生物鹼、合成基因簇的進化歷史,為進一步開發鴉片罌粟藥用價值和揭示罌粟科乃至早期雙子葉植物進化歷史奠定了重要基礎。罌粟已知的良效究竟有哪些?
  • 海南大學水稻二萜代謝研究獲進展
    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萜類是目前已報導的一類數量最多、結構最為多樣的次生代謝物,在植物發育、逆境抗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2月8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海南大學教授羅傑團隊最新研究論文。這項研究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
  •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根是植物登陸後進化的器官,它的出現是植物適應陸地環境的重要一步。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現有研究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任芳言):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
  •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現有研究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徐麟研究組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發表題為Molecular evolution of auxin-mediated root initia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以Evo-Devo的角度揭示根起源和進化的分子路線。
  • 研究解析真菌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途徑及調控機制
    由真菌產生的聚酮類次生代謝產物——棒麴黴素(Patulin)是造成果實及其加工產品汙染的重要真菌毒素,因此,解析真菌中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闡明其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對創製果實採後棒麴黴素防控技術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組長期從事果實採後病理學研究。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基因在模式植物中調節乾旱脅迫響應的方式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研究,而在作物物種中卻知之甚少,例如全球主要作物大豆。the ABA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與擬南芥CCA1/LHY同源的核心生物鐘組分GmLHYs 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