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現有研究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蕨類植物Ceratopteris richardii(水蕨),發現生長素是控制不定根和側根發生的核心激素;施加生長素可誘導水蕨產生大量不定根;生長素信號通路直接激活CrWOXA的表達以形成根創始細胞(root founder cell),CrWOXA直接激活CrWUL的表達使得根創始細胞分裂為根尖,CrWOXA和CrWUL都是WOX家族的轉錄因子基因
-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是我們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的角度揭示了根起源和進化的分子路線。
-
根的進化:植物徵服陸地的武器
找出根進化的基因證據為了進一步了解植物進化的歷程,研究人員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進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化石證據來觀察遠古的植物形態,推測其進化歷程;二是在不同類別的現存植物中選擇代表性的模式植物,通過對不同種類模式植物的活體研究,比較它們在形態、生理、基因、基因組等方面的異同,從而推測植物是如何進化的。利用模式植物進行研究與動物研究中選用果蠅、小白鼠作為模式動物進行研究類似,是科學研究中常採取的方法。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該研究在自然土壤條件下種植野生型蒺藜苜蓿以及AM共生和/或根瘤共生缺陷的突變體,通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測序和微生物群定量等研究了根際和根樣本中的細菌微生物含量。研究發現,菌根共生缺陷顯著降低了細菌微生物群——根瘤菌目尤為明顯——在植物根際的增殖,並改變了根際及根內微生物組的種群結構。
-
南京大學發現植物根應答病原菌的新機制
在模本植物擬南芥體中,一類特定胺基酸序列的小肽類化合物Peps是關鍵的內源性危險信號分子,與一對受體激酶蛋白PEPR1/PEPR2結合,可放大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免疫反應,提高自身的抗病原菌的能力。根部是植物從土壤吸收礦質養分的組織,也是土壤病原菌微生物攻擊的目標。但是,植物如何利用免疫反應提高根部應答病原菌的侵染的分子機理並不清楚。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Nature Plants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植物防禦根癌農桿菌的分子機制
細菌鞭毛是由成千上萬的鞭毛蛋白單體組成的細胞外細絲,是細菌運動的主要細胞器。植物可通過免疫受體FLAGELLIN SENSING 2(FLS2)識別細菌鞭毛蛋白N端保守的22個胺基酸序列(flg22),激活植物的免疫反應。隨著進化,一些細菌成功修飾了鞭毛蛋白從而能逃避FLS2的識別。根癌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一類常見的細菌病原體,可在很多作物中引起冠癭病。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英國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揭示植物代謝基因簇分子進化的新機制!
然而,關於植物基因簇的組裝與分化的分子機理一直知之甚少。該基因簇由三萜酸合成酶(OSC),細胞色素P450酶(CYP)和乙醯基轉移酶(ACT)等構成。研究人員結合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代謝組學等方法,發現該三萜基因簇大約起始於580萬年前,主要存在於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琴葉擬南芥(Arabidopsis lyrata)的祖先物種中。
-
Biol Direct:裸子植物加氧酶分子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在武漢植物園種群遺傳學學科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王艇研究員指導下,武漢植物園森林博士等人與國外專家Mario A Fares研究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蘇應娟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裸子植物Rubisco酶(加氧酶)的分子進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植物所花型調控的分子機制和重要花卉植物起源研究獲進展
花卉的馴化被認為是植物在人工選擇下快速形態進化的典型案例。雖然人們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了大量控制農作物馴化症候群的關鍵基因,但花卉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尚不明確。 大巖桐(Sinningia speciosa)是一種重要的觀賞花卉,具有光彩奪目的輻射對稱花,曾受到達爾文的關注。
-
研究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花研究組在Molecular Ec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daptation an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convergence in decapod crustaceans to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environments的研究論文
-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09-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解析甜高粱吸收鎘的生理和分子機理、促進鎘從根向地上部分的轉運是提高甜高粱吸收鎘能力的重要前提。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李銀心研究組對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96個甜高粱品系進行了篩選,發現不同品系對鎘的耐受、吸收和轉運能力具有很大差異。根據篩選結果,研究人員以鎘轉運能力強和弱的兩個甜高粱品系H18和L69(鎘轉運係數相差4倍)為材料,針對影響甜高粱吸收和轉運鎘的關鍵因素開展研究。
-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
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研究人員發現已知最早模仿植物的「竹節蟲」
這是具有1.26億年歷史的「竹節蟲」化石 據媒體報導,發現於中國西北部的這種生物被稱作Cretophasmomima melanogramma,它異常完好的保存在了熱河生物群中。熱河生物群或許也是由於類似於龐貝城一樣的大災難而被火山灰淹沒,這裡最著名的就是發現了有羽恐龍和早期鳥類。
-
昆明植物所發現天然高效甜味分子
昆明植物所發現天然高效甜味分子 2018-07-3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學大團隊杜芝芝研究小組,通過對雲南主要少數民族地區特色食用、藥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學野外調查,並結合味覺感官評價,發現了多種不同民族食用或藥用的甜味植物,並對其中兩種甜味植物的甜味成分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天然高效甜味化合物的發現及活性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TCX2基因:植物根幹細胞的「指揮家」
在管弦樂隊中,不同的樂器組合在一起創造出了美妙的音樂,同樣,植物根幹細胞在不同的網絡中也發揮著不同的功能。近日,來自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TCX2基因在植物根幹細胞的「管弦樂隊」中扮演了「指揮家」的角色。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一觀賞花花型調控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印政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多種研究手段,系統揭示了人工選擇下栽培大巖桐產生頂開輻射花型這一典型觀賞特徵的進化機制,並確定了栽培大巖桐的起源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該研究在自然土壤條件下種植野生型蒺藜苜蓿以及AM共生和/或根瘤共生缺陷的突變體,通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測序和微生物群定量等研究了根際和根樣本中的細菌微生物含量。研究發現,菌根共生缺陷顯著降低了細菌微生物群——根瘤菌目尤為明顯——在植物根際的增殖,並改變了根際及根內微生物組的種群結構。
-
Plant Cell︱植物根毛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研究新進展
文章研究揭示了核糖體生物發生缺陷和逆境條件觸發的轉錄調控途徑,會導致根表皮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本研究使用遺傳增強子篩選鑑定到了核糖體生物發生因子(RBF)基因PUMILIO 23 (APUM23)的突變體apum23-4,該突變體導致潛在的根毛細胞轉換為非根毛細胞的命運。研究發現,這種細胞命運的轉換依賴於MYB23。MYB23是一種MYB蛋白,由WER靶基因編碼,並且與WER存在功能冗餘。
-
植物免疫誘抗劑的應用研究
隨著對植物免疫系統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員發現在病原菌與植物的互作初期,病原菌除了要突破植物表面的物理屏障(細胞壁、蠟質層等)外,還必須要突破植物的主動防衛系統,才能實現成功侵染。而病原菌則進化出效應分子(effector)進入植物細胞,抑制寄主產生的PTI,克服植物的抗病性;植物針對病原菌效應分子會進化出相應的抗病蛋白NLR(nucleotide-bindingleucine-richrepeat),產生新的免疫反應ETI(effector-triggeredimmunity);病原菌則通過效應分子的變異,逃避識別或分泌新的效應分子幹擾E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