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花型調控的分子機制和重要花卉植物起源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花卉的馴化被認為是植物在人工選擇下快速形態進化的典型案例。雖然人們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了大量控制農作物馴化症候群的關鍵基因,但花卉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尚不明確。

  大巖桐(Sinningia speciosa)是一種重要的觀賞花卉,具有光彩奪目的輻射對稱花,曾受到達爾文的關注。野生大巖桐原產巴西,在適應熊蜂傳粉中,進化出向側部開放、背部雄蕊敗育的兩側對稱花。大巖桐約在200年前引進英國。在人工選擇下,栽培大巖桐產生向頂部開放的絢麗輻射對稱花。因此,研究栽培大巖桐頂開輻射花型的進化機制,對於理解花卉植物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印政研究組通過解剖發現,大巖桐背部花冠筒基部產生的囊狀結構是決定野生大巖桐的花向側部開放的關鍵結構。遺傳學實驗及關聯分析顯示,大巖桐向頂部開放和輻射對稱花受單基因控制,TCP基因家族成員SsCYC第一個外顯子上10-bp的鹼基缺失與頂開輻射花型極為顯著的關聯。進一步研究顯示,SsCYC基因在野生大巖桐背部花器官和囊狀結構中特異性表達,特別在囊狀結構的橫切面呈梯度表達模式,從內表皮至外表皮表達量逐漸降低,導致了細胞的不對稱生長而產生了囊狀結構;該基因第一個外顯子上的鹼基缺失導致嚴重的移碼突變,產生功能完全缺失的蛋白,使得不對稱生長消失,這一突變被人工選擇從而產生了向頂部開放的輻射對稱花。通過對原始文獻的查閱、系統關係重建以及遺傳推演,研究人員確定來自裡約熱內盧的2個野生大巖桐居群可能是栽培大巖桐的祖先。

  該研究展示了在選擇壓力下一個多效性基因簡單的遺傳突變促使花器官複雜精緻結構的協同進化,首次報導了花卉植物因人類審美而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加深了人們對於重要花卉起源的認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olecular Biology & Evolution上。王印政研究組博士後董陽、博士研究生劉靜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院王印政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基金以及博士後特別基金的共同資助。

  論文連結 

圖1.大巖桐花型的分子調控機制和馴化模型  

圖2.野生型和栽培大巖桐的花部結構。A-D:野生型大巖桐,E-H:栽培大巖桐

  花卉的馴化被認為是植物在人工選擇下快速形態進化的典型案例。雖然人們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了大量控制農作物馴化症候群的關鍵基因,但花卉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尚不明確。
  大巖桐(Sinningia speciosa)是一種重要的觀賞花卉,具有光彩奪目的輻射對稱花,曾受到達爾文的關注。野生大巖桐原產巴西,在適應熊蜂傳粉中,進化出向側部開放、背部雄蕊敗育的兩側對稱花。大巖桐約在200年前引進英國。在人工選擇下,栽培大巖桐產生向頂部開放的絢麗輻射對稱花。因此,研究栽培大巖桐頂開輻射花型的進化機制,對於理解花卉植物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印政研究組通過解剖發現,大巖桐背部花冠筒基部產生的囊狀結構是決定野生大巖桐的花向側部開放的關鍵結構。遺傳學實驗及關聯分析顯示,大巖桐向頂部開放和輻射對稱花受單基因控制,TCP基因家族成員SsCYC第一個外顯子上10-bp的鹼基缺失與頂開輻射花型極為顯著的關聯。進一步研究顯示,SsCYC基因在野生大巖桐背部花器官和囊狀結構中特異性表達,特別在囊狀結構的橫切面呈梯度表達模式,從內表皮至外表皮表達量逐漸降低,導致了細胞的不對稱生長而產生了囊狀結構;該基因第一個外顯子上的鹼基缺失導致嚴重的移碼突變,產生功能完全缺失的蛋白,使得不對稱生長消失,這一突變被人工選擇從而產生了向頂部開放的輻射對稱花。通過對原始文獻的查閱、系統關係重建以及遺傳推演,研究人員確定來自裡約熱內盧的2個野生大巖桐居群可能是栽培大巖桐的祖先。
  該研究展示了在選擇壓力下一個多效性基因簡單的遺傳突變促使花器官複雜精緻結構的協同進化,首次報導了花卉植物因人類審美而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加深了人們對於重要花卉起源的認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olecular Biology & Evolution上。王印政研究組博士後董陽、博士研究生劉靜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院王印政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基金以及博士後特別基金的共同資助。
  論文連結 

圖1.大巖桐花型的分子調控機制和馴化模型  

圖2.野生型和栽培大巖桐的花部結構。A-D:野生型大巖桐,E-H:栽培大巖桐

相關焦點

  • 植物所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一觀賞花花型調控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印政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多種研究手段,系統揭示了人工選擇下栽培大巖桐產生頂開輻射花型這一典型觀賞特徵的進化機制,並確定了栽培大巖桐的起源
  • 被子植物兩側對稱花起源分子機制闡明
    為解答達爾文有關白堊紀中後期被子植物大爆發的「令人煩惱之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印政研究組以菸葉苣苔為材料開展研究,闡明了被子植物兩側對稱花起源的分子機制。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
  • 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科學網—發現大巖桐花型調控分子機制
    本報訊(記者丁佳)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王印政團隊通過多種研究手段,揭示了人工選擇條件下栽培大巖桐產生頂開輻射花型這一典型觀賞特徵的進化機制
  • 植物所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是植物細胞中感知並預測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子晝夜周期性變化的精細時間機制,它通過協調代謝與能量狀態以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從而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應性優勢。生物鐘周期紊亂會嚴重影響植物多種生理和發育關鍵過程,如開花時間和脅迫應答等。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
  • 主編評述 |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其中, 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文評述了2019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以期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及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 植物平衡生長發育與逆境應答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由於固著生長的特性,植物不能像動物一樣有效躲避外界的不利因素。因此,其生長發育會受到各種逆境脅迫的影響。而對這些逆境脅迫及時、有效地響應,是植物存活的前提。植物激素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被稱為「逆境激素」,參與植物的乾旱、冷和鹽等逆境脅迫的應答過程。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這一發現解釋了在營養生長階段擬南芥響應和記憶冬季低溫的分子與表觀遺傳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發現了植物營養生長期的「胚胎記憶」現象及調控這一現象的表觀遺傳機理。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IIP4與次生壁合成的頂層關鍵調控因子NAC29/NAC31互作,抑制其下遊所調控基因、如MYB61、CESA4、CESA7、CESA9的表達,從而幹擾次生壁合成。
  • 植物抵禦害蟲的蛋白酶抑制劑基因調控研究獲進展
    昆蟲的啃食會快速激活植物體內的茉莉酸信號系統,且目前大多分離到的蛋白酶抑制劑基因均受到茉莉酸的調控,因此,目前普遍的觀點是茉莉酸信號是調控蛋白酶抑制劑合成的主要的信號分子。然而,植物體內是否存在別的信號調控的蛋白酶抑制劑仍然未知。
  • 植物所在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細胞極性生長是細胞極性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相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由於存在著剛性的細胞壁,細胞的定向生長對於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形態建成至關重要。   花粉管生長是高等植物雙受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而且由於體外容易培養並能夠再現真實生長狀態下花粉管的各種特性,使得花粉管也成為一個研究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的理想單細胞實驗系統。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2020-10-20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30   今日/總瀏覽:2/4188
  • Science:朱健康等植物DNA去甲基化調控研究獲進展
    6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朱健康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Regulates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發文綜述總結脂質調控植物低氧應答的研究進展
    水淹導致的低氧脅迫對植物生長發育、分布和產量等影響極大。為適應低氧環境,植物進化出一系列形態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策略,重編程細胞代謝和信號網絡,以逃避或延長植物在低氧脅迫下的生存。已有研究揭示,植物細胞通過類泛素化N-末端蛋白降解機制,調控膜脂錨定的乙烯轉錄因子ERF-VII家族的穩定性,來實現對低氧脅迫的感知和信號轉導,表明膜脂分子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機制一直不明確。
  • 昆明植物所等在異型與同型花柱演化關係研究中獲進展
    異型花柱(heterostyly)一直被認為是植物繁育系統最經典的研究模式。為了實現高效的繁育功能,異型花柱植物巧妙地組合了雌雄器官的空間布置和生理親和性,將動物介導的花粉散布過程優化到極致。1877年,達爾文發表《同種植物的不同花型》這部開創性的著作時就介紹了「異型花柱」植物擁有的這一奇特而優雅的繁育系統式樣。
  • 科學網—朱健康小組植物DNA去甲基化調控研究獲進展
    ,他們研究揭示了編碼一個組蛋白的乙醯化酶IDM1在植物去甲基化作用機制中的重要作用。 DNA甲基化修飾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誌,也是植物逆境響應的重要機制。DNA甲基化的水平主要由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這兩個方向來協同調控。目前在植物中對甲基化途徑的研究已經比較清楚,但是對DNA去甲基化的調控機制仍然不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