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發現大巖桐花型調控分子機制

2021-01-14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王印政團隊通過多種研究手段,揭示了人工選擇條件下栽培大巖桐產生頂開輻射花型這一典型觀賞特徵的進化機制,並確定了栽培大巖桐的起源,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園藝觀賞植物在人工選擇下的進化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研究人員通過解剖發現,大巖桐背部花冠筒基部的一個囊狀結構,是導致野生大巖桐花向側部開放的關鍵結構。通過遺傳學試驗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人員發現大巖桐的頂開輻射對稱花與一種基因外顯子鹼基缺失顯著關聯。在野生型中,該基因在囊狀結構的橫切面呈梯度表達模式,從內表皮至外表皮表達量逐漸降低,導致了細胞不對稱生長而產生囊狀結構,進而導致花向側部開放;而鹼基缺失導致該基因表達蛋白的功能完全缺失,細胞不對稱生長消失。這一突變被人工選擇,從而產生了栽培大巖桐頂開輻射花型這一觀賞特徵。

研究人員通過對原始文獻的查閱及生物學手段,確定栽培大巖桐的祖先可能來自於巴西裡約熱內盧的兩個野生大巖桐居群,基本摸清了栽培大巖桐的起源。

《中國科學報》 (2018-05-2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植物所花型調控的分子機制和重要花卉植物起源研究獲進展
    雖然人們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了大量控制農作物馴化症候群的關鍵基因,但花卉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尚不明確。  大巖桐(Sinningia speciosa)是一種重要的觀賞花卉,具有光彩奪目的輻射對稱花,曾受到達爾文的關注。野生大巖桐原產巴西,在適應熊蜂傳粉中,進化出向側部開放、背部雄蕊敗育的兩側對稱花。大巖桐約在200年前引進英國。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一觀賞花花型調控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印政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多種研究手段,系統揭示了人工選擇下栽培大巖桐產生頂開輻射花型這一典型觀賞特徵的進化機制,並確定了栽培大巖桐的起源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4月17日在《科學》上線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紅耳龜「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的上遊調控通路,提出「pSTAT3-Kdm6b保守盒」的調控假說,為其他環境依賴型性別決定機制研究提供了借鑑。這項研究由浙江萬裡學院教授葛楚天和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Blanche Capel等團隊合作完成。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   2017年以來,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團隊陸續解析了GCGR全長蛋白分別與小分子抑制劑和多肽激動劑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極大地促進了對B類GPCR信號識別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此次,該科研團隊乘勢而為,進一步測定了GCGR與不同效應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對於全面闡釋該受體蛋白的信號轉導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分子機制
    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豬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和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豬基因組設計育種創新團隊」合作,歷時3年,開發出環狀RNA研究平臺,繪製豬環狀RNA時空圖譜,破譯環狀RNA對豬產肉性狀形成調控機制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科學家發現酸性磷脂調控記憶性B淋巴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發現,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IgG型抗原受體的活化,從而精準控制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過程。> Cell),闡明了T淋巴細胞維持自身靜息態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發現,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IgG型抗原受體的活化,從而精準控制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過程。  記憶性免疫應答在保護機體抵禦病原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憶性B淋巴細胞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幾乎所有現行疫苗發揮作用的免疫學基礎。相比於初始型B細胞的IgM型抗原受體介導的初次抗體反應,記憶性抗體反應能夠快速產生大量高親和力的抗體。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2018年3月13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經典期刊《Oncogene》在線發表了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研究組題為「C9orf140, a novel Axin1-interacting protein, mediates the negative feedback loop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 研究發現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機制
    兩棲動物的皮膚擔任呼吸、水平衡、黏膜屏障和免疫的重要生理功能,但對其中的細胞生物學原理和分子生物學基礎知之甚少。與人們熟悉的傳統膜蛋白(包括膜受體、離子通道和轉運體等)不同,孔道形成蛋白(Pore-forming protein)是一類非經典膜蛋白,其特徵在於以分泌型單體可溶性形式存在,特定條件下通過寡聚化後再插入生物膜系統形成膜通道。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大巖桐花謝了,要怎麼處理?
    大巖桐開花後花蔫了,如果不留種子的話,及時剪去殘花。大巖桐葉茂翠綠,花朵奼紫嫣紅,是著名的室內盆栽花卉。開花時間長,美麗柔軟的鐘狀花,是佳節點綴和裝飾室內及窗臺的理想盆花。大巖桐的花期在春秋季,正好五一勞動節和國慶節都能看到大巖桐的影子。
  • 科學家發現G蛋白調控稻米品質和產量分子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組在水稻優質和高產性狀協同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從長粒型美國粳稻品種L204中成功分離並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產量和品質協同提升的重要基因LGY3,該基因編碼一個MIKC型MADS-box家族蛋白OsMADS1。
  •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粒型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題為「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15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Grain Width and Size in Rice」研究論文,利用水稻粒型突變體
  • 科學網—Hippo通路的分子調節機制有新發現
    本報訊 日前,南開大學吳世安教授課題組和陳佺教授課題組在Hippo通路的分子調節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12月21日,河南大學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學路教授團隊在《分子植物》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GSK3蛋白激酶磷酸化共生關鍵轉錄因子NSP1,從而介導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的分子機制。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報導了一個核編碼的轉錄因子ZmDREB1.7調控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orf355表達並導致不育的分子機制。細胞質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細胞核與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而大部分恢復基因則由核基因組編碼,兩套不同的基因組如何協同調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長發育,其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明。在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CMS-S)材料中,一段長度為1.6-kb的線粒體基因組轉錄本被認為和花粉粒敗育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