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G蛋白調控稻米品質和產量分子機制

2020-11-27 科學網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稻米品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高產水稻品種的品質往往相對較差,而優質水稻的產量相對較低。如何解決「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矛盾一直是水稻育種面臨的難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組在水稻優質和高產性狀協同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從長粒型美國粳稻品種L204中成功分離並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產量和品質協同提升的重要基因LGY3,該基因編碼一個MIKC型MADS-box家族蛋白OsMADS1。研究發現,OsMADS1轉錄因子可以直接與G蛋白γ亞基DEP1和GS3蛋白互作,共同調控下遊靶基因的表達,揭示了G蛋白通過與MADS轉錄因子互作的全新分子調控機制,為深入研究G蛋白信號轉導途徑的分子基礎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研究通過水稻種質資源測序分析發現,在尼瓦拉野生稻和熱帶粳稻中存在一種新的變異類型,編碼一個C端截短的蛋白OsMADS1lgy3。該等位變異可以讓稻米變得更加細長,有效減少堊白率和堊白面積,顯著提升了稻米在外觀、口感等方面的品質。然而,在我國大面積種植的高產水稻品種中卻不含這種自然變異類型。研究表明,將等位基因OsMADS1lgy3引入我國現有高產雜交水稻後,在顯著提升稻米品質的基礎上還可使其產量增加7%以上;將該等位基因OsMADS1lgy3和高產基因dep1聚合併應用到常規稻育種中,不僅可顯著提升稻米品質,還可提高水稻產量10%以上。DEP1-GS3-OsMADS1分子模塊的發現和應用有望解決水稻高產與優質之間的矛盾,未來可用於「超級稻」新品種培育,使得稻米能夠好吃又高產。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分子模塊設計育種創新體系先導科技專項資助。(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lgy3和dep1-1位點聚合後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粒型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題為「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15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Grain Width and Size in Rice」研究論文,利用水稻粒型突變體 lg1-D ,發現通過調控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吳慶鈺供圖 玉米的綜合產量提高依賴於株型的優化與抗病性的提高,而二者往往相互拮抗。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2016-08-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但Arl1是如何特異性識別和招募BIG1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晰。
  • 科學家揭示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
    mutants in mTORC1 signaling的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Y35N和D60K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與其他小G蛋白類似,Rheb主要依靠結合GTP和GDP狀態的循環過程中switch區域的構象變化,發揮分子開關功能,並通過switch區域與mTOR激酶相互作用進而別構調控mTORC1的活性。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時間:2016-02-19 18:17:35來源:新華社作者:編輯: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維才領導的研究組,近日揭開了這一植物生殖的奧秘,首次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這也為雜交育種開闢了新天地。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雜誌《自然》。  據介紹,被子植物的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幾十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也是雜交育種的技術瓶頸之一。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本文主要從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及其分化沉積調控的關鍵基因、信號通路等方面綜述了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的相關研究進展。1 、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在哺乳動物中,主要有棕色、米色和白色3 種脂肪細胞。2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相關基因及分子機制影響肌內脂肪沉積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種、營養、環境等。遺傳、環境和營養等因素對動物肌內脂肪沉積的影響及調控,離不開動物機體中相關基因及相關信號網絡的參與,動物分子營養調控脂質代謝及肌內脂肪沉積的機制最終也通過影響基因及基因網絡實現。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2015-12-11 生物物理研究所 【SUN蛋白的SUN結構域和KASH蛋白的KASH結構域是形成SUN-KASH複合物的基本單元。除了SUN結構域,SUN蛋白一般還含有coiled-coil (CC)結構域,與SUN結構域緊密串聯。前期研究表明,SUN蛋白的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的活性具有調控作用,但調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解析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分子機制是世界性科學難題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然而,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得益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在我國科學家多年不懈努力下,糧食高產優質的夢想已在田間落地萌芽  1月8日,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歷時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肝臟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的,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後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繼發性或稱轉移性肝癌係指全身多個器官起源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肝臟。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 抗凍蛋白是生活在寒冷區域的生物經過長期自然選擇進化產生的一類用於防止生物體內結冰而導致生物體死亡的功能性蛋白質,具有「冰結合面」和「非冰結合面」兩種不同面。自上世紀60年代發現抗凍蛋白以來,科學家對其調控冰晶成核的確切作用和機制一直存在爭議,「抗凍蛋白能促進冰核形成」及「可以抑制冰核生成」兩種相反的觀點同時存在。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我國是稻米消費大國,近60%的人口以大米作為主食。隨著人口的增長,耕地面積的下降,如何增加水稻產量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水稻產量主要由三個要素決定,即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和粒重 (Xing和 Zhang, 2010) 。水稻粒形包括粒長、粒寬、粒厚和長寬比,前三者與千粒重密切相關,同時還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商品價值 (阮班普等, 2013) 。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確證了ZAP特定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與許多不同的調控因子和效應器分子相互作用,產生細胞功能的多樣性。小G蛋白具有共同的生化機制,主要是作為分子二元分子開關發揮生物學功能。    小G(small GTPases)蛋白作為信號轉導中重要的分子開關,與許多不同的調控因子和效應器分子相互作用,產生細胞功能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