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2015-12-1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真核細胞的核膜是由內核膜和外核膜組成的雙層膜狀結構,其可以分隔細胞核與細胞質,保護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並維持細胞正常活動所需的機械特性。超過60種核膜蛋白定位於內外核膜上,對修飾核膜以及保證核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內核膜蛋白SUN和外核膜蛋白KASH在核膜間隙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跨越核膜並連接細胞骨架與細胞核骨架的分子橋梁。在細胞核內,SUN蛋白與細胞核骨架蛋白相互作用,而在細胞質內,KASH蛋白與細胞骨架蛋白相連。核膜內外SUN-KASH複合物的形成實現了跨核膜機械力的傳遞,為細胞核定位、染色體重構以及端粒定位等重要生物學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SUN蛋白的SUN結構域和KASH蛋白的KASH結構域是形成SUN-KASH複合物的基本單元。除了SUN結構域,SUN蛋白一般還含有coiled-coil (CC)結構域,與SUN結構域緊密串聯。前期研究表明,SUN蛋白的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的活性具有調控作用,但調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12月10日,Structure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題目為Coiled-coil domains of SUN proteins as intrinsic dynamic regulators,報導了細胞核膜蛋白SUN2(一種鼠源性SUN蛋白)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活性調控的結構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馮巍課題組解析了含有CC結構域和SUN結構域的不同SUN2片段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物化學和細胞功能實驗,對CC結構域調控SUN結構域的分子機制進行了具體闡述。研究發現,SUN2含有的兩個CC結構域(CC1和CC2)分別處於三聚體和單體的不同聚合狀態,並直接調控SUN結構域活性。CC2-SUN單體結構顯示,CC2形成一個三螺旋束狀結構,並直接與SUN結構域相互作用,使其處於非活性的單體狀態;而CC1三聚體結構表明,CC1形成一個三聚化捲曲螺旋結構,解除CC2的抑制作用,促使SUN結構域三聚化,使其處於活性的三聚體狀態。因此,SUN2的兩個CC結構域可以作為自身動態調控因子分別介導SUN結構域活性的抑制和激活。

  馮巍組的博士生聶斯和助理研究員柯慧敏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馮巍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

細胞核膜蛋白SUN2的coiled-coil結構域對其活性進行調控的工作模型

  真核細胞的核膜是由內核膜和外核膜組成的雙層膜狀結構,其可以分隔細胞核與細胞質,保護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並維持細胞正常活動所需的機械特性。超過60種核膜蛋白定位於內外核膜上,對修飾核膜以及保證核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內核膜蛋白SUN和外核膜蛋白KASH在核膜間隙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跨越核膜並連接細胞骨架與細胞核骨架的分子橋梁。在細胞核內,SUN蛋白與細胞核骨架蛋白相互作用,而在細胞質內,KASH蛋白與細胞骨架蛋白相連。核膜內外SUN-KASH複合物的形成實現了跨核膜機械力的傳遞,為細胞核定位、染色體重構以及端粒定位等重要生物學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SUN蛋白的SUN結構域和KASH蛋白的KASH結構域是形成SUN-KASH複合物的基本單元。除了SUN結構域,SUN蛋白一般還含有coiled-coil (CC)結構域,與SUN結構域緊密串聯。前期研究表明,SUN蛋白的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的活性具有調控作用,但調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12月10日,Structure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題目為Coiled-coil domains of SUN proteins as intrinsic dynamic regulators,報導了細胞核膜蛋白SUN2(一種鼠源性SUN蛋白)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活性調控的結構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馮巍課題組解析了含有CC結構域和SUN結構域的不同SUN2片段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物化學和細胞功能實驗,對CC結構域調控SUN結構域的分子機制進行了具體闡述。研究發現,SUN2含有的兩個CC結構域(CC1和CC2)分別處於三聚體和單體的不同聚合狀態,並直接調控SUN結構域活性。CC2-SUN單體結構顯示,CC2形成一個三螺旋束狀結構,並直接與SUN結構域相互作用,使其處於非活性的單體狀態;而CC1三聚體結構表明,CC1形成一個三聚化捲曲螺旋結構,解除CC2的抑制作用,促使SUN結構域三聚化,使其處於活性的三聚體狀態。因此,SUN2的兩個CC結構域可以作為自身動態調控因子分別介導SUN結構域活性的抑制和激活。
  馮巍組的博士生聶斯和助理研究員柯慧敏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馮巍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

細胞核膜蛋白SUN2的coiled-coil結構域對其活性進行調控的工作模型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Cell子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馮巍研究組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
    2015年12月10日,國際學術雜誌《Cell》子刊《Structure》期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論文題目為「Coiled-coil domains of SUN proteins as intrinsic dynamic regulators」,報導了細胞核膜蛋白SUN2(一種鼠源性SUN蛋白)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活性調控的結構機制
  • 細胞核膜微管再生及微管正末端動態調控
    (非中心體微管組織中心)微管生成的分子機制和微管正末端在細胞皮層解聚的調控機理。 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是研究細胞骨架、細胞極性和細胞周期等基礎科學問題的經典模式生物。更為人們熟知的是,Paul Nurse因利用該模式生物發現細胞周期調控基因而被授予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生物物理所揭示WASH蛋白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的機制
    9月15日,實驗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範祖森研究組名為WASH is required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commitmen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a c-Myc–dependent
  • 馮巍課題組揭示WIPI蛋白結合ATG2並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主要通過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WIPI蛋白識別、結合ATG2並調控自噬體形成的分子機制。自噬是真核細胞中一種高度保守的自身降解途徑。自噬過程通過細胞內容物的降解和循環利用,在維持細胞內穩態平衡、避免有害蛋白聚集體積累以及抵禦病原入侵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WIPI蛋白家族是自噬起始信號PI3P脂質的效應分子,其可以招募其他因子對自噬體形成進行調控。
  • 研究揭示酵母染色體端粒粘附到細胞核內膜上的調控機制
    Bqt4在端粒-核膜連接中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在裂殖酵母細胞中,端粒與細胞核內膜的連接通過端粒蛋白Rap1和核內膜蛋白Bqt4來完成。然而其具體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細胞周期性調控機制並不是很清楚。Bqt4在端粒-核膜連接中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然而,細胞(尤其是高等生物細胞)內還存在著大量不翻譯成蛋白質的RNA,被稱為非編碼RNA。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等關鍵生命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以及疾病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其中一類功能重要的小非編碼RNA是microRNA(miRNA),它們長約21~24個鹼基,普遍存在於從線蟲到人類等高等生物中,而且很多miRNA的生物學功能在進化過程中保守。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靶向抑制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6能夠特異性觸發TH17細胞的效應功能,增強機體抗肝癌免疫應答,為肝癌患者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由於肝癌微環境能夠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系統使得免疫檢查點療效受到極大的阻礙,研究人員發現靶向抑制HDAC6的TH17細胞能夠很好地促進T細胞在肝癌中的浸潤,並促進肝癌組織對anti-PD1抗體治療的反應性。在分子機制上,胞漿定位的HDAC6直接對轉錄因子FoxO1賴氨酸K242位點進行去乙醯化修飾來維持FoxO1的入核及蛋白的穩定性。
  • ...研究院雷鳴團隊揭示哺乳動物減數分裂前期端粒在核膜附著的結構...
    TERB1-TERB2-MAJIN複合物結合到核膜進而調控同源染色體配對的結構基礎和分子機制。(a)TERB1-TERB2相互作用的晶體結構;(b)TERB2-MAJIN相互作用的晶體結構;(c)電鏡顯示不同基因型精母細胞端粒與核膜的結合情況;(d)IF-FISH顯示Terb2突變導致聯會的異常。端粒是真核生物線性染色體的末端,由特定的DNA重複序列和蛋白質複合物組成,保護著基因組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3月20日,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組題為Kinetics of the conformational cycle of Hsp70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 生物物理所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6月2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的研究論文"Insights into catalysis and regulation of non-canonical ubiquitination and deubiquitination by bacterial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高光俠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RNA Recognition by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
  • .& Cell :孫育傑/李程合作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已有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研究結果提示,細胞核核膜附近的核纖層區域對染色質的結構和運動狀態維持、相應基因表達調控均有重要作用。在核膜內層,核孔複合體和跨膜蛋白結合在由核纖層蛋白組成的網狀結構上,共同組成核纖層。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2016-08-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Structural basis for targeting BIG1 to Golgi apparatus through interaction of its DCB domain with Arl1,該研究工作揭示了膜泡運輸中小G蛋白Arl1介導GEF蛋白BIG1定位在高爾基體反式面的分子基礎。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小GTP酶Rabl2作為分子開關調控膜蛋白轉運出...
    11月26日,EMBO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Rabl2 GTP hydrolysis licenses BBSome-mediated export to fine-tune ciliary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共生菌調控胰島beta細胞胰島素的分泌
    此外,該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腸道菌通過影響內膜系統的轉運參與代謝的這一更廣泛的分子機制,更暗示了腸道溶菌酶在腸道菌與機體互作間的橋梁作用,為腸道菌調控腸外組織生理活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以上工作由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志華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研究員魏泓為共同通訊作者,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勤、助理研究員潘瑩和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曾本華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經費支持主要來自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例如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已有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研究結果提示,細胞核核膜附近的核纖層區域對染色質的結構和運動狀態維持、相應基因表達調控均有重要作用。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