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2021-01-10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高光俠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RNA Recognition by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

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最早由高光俠於2002年報導,是對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種宿主因子。隨後的研究發現ZAP特異性抑制多種疾病相關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的複製,包括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ZAP特異結合病毒的靶RNA序列,幹擾靶mRNA的翻譯起始。隨後ZAP招募細胞內一系列RNA降解機器,包括脫polyA酶PARN、脫帽酶Dcp2、RNA解旋酶p72、核酸外切酶複合體Exosome等降解病毒mRNA。ZAP發揮其抗病毒功能的結構域主要是N端的200多個胺基酸,其晶體結構在2012年時已經被解析,是一種含有四個CCCH類型鋅指結構的蛋白分子。然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卻一直不清楚。根據2017年的一篇Nature文章報導,ZAP能夠特異性識別富含CG的RNA序列。那麼ZAP是如何識別CG二核苷酸?除CG二核苷酸之外,ZAP是否還能結合其他的RNA元件呢?再有,ZAP 的主要抗病毒功能域僅有200多個胺基酸,是如何協調多個下遊蛋白發揮抗病毒作用的?為回答這些科學問題,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的ZAP與RNA複合物結構的研究。

首先,研究人員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了大量的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埃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在複合物結構中G2-U6五個核苷酸來自一條RNA鏈結合在一個NZAP分子上,C1胞嘧啶核苷酸結合在NZAP對稱分子的一個結合口袋中。與單獨蛋白NZAP結構相比,NZAP與RNA複合物結構仍是採取「tractor-like」的構象。通過將複合物結構和單獨蛋白結構疊加發現,結合RNA的四個鋅指結構的構象都發生了大的變化。NZAP與RNA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與RNA上核苷酸鹼基間的相互作用,而非磷酸核糖骨架,並且這些鹼基都是插入到NZAP一些帶正電荷的胺基酸形成的結合口袋中,這個特點也決定了NZAP只能結合單鏈RNA,而不能與高級結構的RNA形成相互作用。其中C4G5二核苷酸主要結合在ZAP蛋白的第二個鋅指區域處,C1主要結合在第三和第四個鋅指區域之間,G2主要結合在第三個鋅指區域處,並且這三個區域結合的核苷酸都是特異性的。

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通過ZAP蛋白與不同序列單鏈RNA的ITC結合實驗,篩選到優選的ZAP結合RNA motif,即C(n7)G(n)CG,並通過抗病毒實驗確證了該motif的重要性。隨後,研究人員在ZAP蛋白上構建了一系列突變,並通過EMSA和抗病毒功能分析,確證了ZAP上的這些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如果RNA上存在多個ZAP-binding motif,RNA可同時結合多個ZAP分子。由此可以推測,多個ZAP分子結合在同一條mRNA上,分別招募下遊的不同細胞因子,協同發揮RNA降解功能。

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高璞和高光俠為文章的通訊作者。高璞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駱秀和高光俠課題組的副研究員王新路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光源在晶體衍射數據收集過程中給予了幫助,生物物理所平臺的博士陳媛媛在ITC實驗方面給予了大量的幫助。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B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圖: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結構域與單鏈RNA的複合物結構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在內的多種病毒複製。
  •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2016-11-2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剪接體組裝的基石是5種富含尿嘧啶的小核核糖核酸-蛋白質複合物(U1,U2,U4/ U6和U5 snRNP),它們的核心分別由各自的小核RNA (snRNA)以及結合在其保守Sm序列上的七個不同Sm蛋白所組成。snRNP的正確組裝是RNA剪接複合體形成的必要前提,然而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在體內,snRNP的組裝需要SMN複合物的參與。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2015-12-11 生物物理研究所 【SUN蛋白的SUN結構域和KASH蛋白的KASH結構域是形成SUN-KASH複合物的基本單元。除了SUN結構域,SUN蛋白一般還含有coiled-coil (CC)結構域,與SUN結構域緊密串聯。前期研究表明,SUN蛋白的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的活性具有調控作用,但調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錄因子STAT6特異識別N4位點DNA的分子機制
    11月1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recognition by STAT6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STAT6對N4位點DNA的識別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噬菌體防禦CRISPR-SpyCas9的分子機制
    2018年12月31日,《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豔麗課題組在CRISPR-Cas系統研究中取得的最新進展。該研究工作成功解析了Anti-CRISPR 蛋白AcrIIA2 與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 (SpyCas9) 蛋白及single-guide RNA (sgRNA) 的三元複合物3.3 埃的晶體結構,並結合體內和體外的功能實驗,系統地闡述了噬菌體運用Anti-CRISPR 蛋白防禦CRISPR-SpyCas9系統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2015-07-0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泛素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內的信號蛋白,泛素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最普遍的翻譯後修飾之一,多個泛素通過不同方式的共價連接形成的泛素鏈在溶液中採取不同的構象識別各自的靶蛋白,從而在細胞內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第63位賴氨酸連接的泛素鏈主要參與DNA的損傷修復、多泡體介導的蛋白質分選、NF-κB信號通路、氧化應激等生物學過程。
  • Science:揭示蛋白NRLP1特異性識別雙鏈RNA來檢測病毒感染機制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德國慕尼黑大學的Veit Hornung及其團隊證實在皮膚細胞中發現的一種稱為NRLP1的蛋白能夠識別病毒複製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核酸中間物。這種識別過程隨後會誘發一種強有力的炎症反應。
  • 《科學》:揭示蛋白NRLP1特異性識別雙鏈RNA來檢測病毒感染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德國慕尼黑大學的Veit Hornung及其團隊證實在皮膚細胞中發現的一種稱為NRLP1的蛋白能夠識別病毒複製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核酸中間物。這種識別過程隨後會誘發一種強有力的炎症反應。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因此,miRNA的功能及其自身的生成與調控機制一直都是生物醫學研究熱點。具有功能的miRNA是由一條包含一個頸環結構的更長轉錄本(又稱pri-miRNA)經過兩步切割反應而產生。第一步切割反應在細胞核內進行,由Drosha/DGCR8複合物催化完成,其中Drosha為III型RNA切割酶,是核心催化組分,DGCR8為雙鏈RNA結合蛋白,負責招募pri-miRNA底物。
  • 研究揭示Chz1識別並組裝H2A.Z的分子機制
    組蛋白變體H2A.Z與常規組蛋白H2A具有較為相似的一級序列,H2A.Z是多細胞生物的必需基因,且在基因轉錄調節、DNA損傷修復、細胞增殖、分化等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研究組綜合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方法對組蛋白變體的特異識別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報導了Anp32e識別H2A.Z並將其移除染色質的結構和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以及染色質重塑複合物亞基YL1識別H2A.Z並幫助其染色質組裝的結構和分子機制(Nat Struct Mol Biol 2016)。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研究揭示TALE蛋白特異性識別DNA分子機制
    2012年1月5日,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以及美國普渡大學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特異識別DNA的分子機理。TALE蛋白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DNA結合結構域——該DNA結合結構域不同於其他已知的DNA結合結構域。它是由不同數量的重複單元組成,每一個重複單元特異識別一個DNA鹼基對。大多數情況下每個重複單元由34個胺基酸組成。這34個胺基酸中除了第12,13位的胺基酸變化較大之外,其他胺基酸高度保守。這兩個不保守的胺基酸被命名為RVD(repeat variable diresidue)。
  • 生物物理所發表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組裝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2016年11月10日,Genes & Development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許瑞明研究組(許瑞明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關於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
  • 馮巍課題組揭示WIPI蛋白結合ATG2並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題為「Multi-site-mediated entwining of the linear WIR-motif around WIPI β-propellers for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3月20日,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組題為Kinetics of the conformational cycle of Hsp70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物理所揭示WASH蛋白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的機制
    9月15日,實驗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範祖森研究組名為WASH is required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commitmen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a c-Myc–depen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