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錄因子STAT6特異識別N4位點DNA的分子機制

2021-01-12 中國科學院

  11月1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recognition by STAT6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STAT6對N4位點DNA的識別機制。

  人類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多數為隱性感染而不易被發現,如成人幾乎都感染過單純皰疹病毒;少數則發生顯性感染,可引起突發性或慢性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愛滋病,近期在西非發生的伊波拉出血熱等。病毒與宿主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相互作用引發機體出現了複雜而精細的免疫機制,天然免疫反應就是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天然免疫如同機體的眼睛,監視與識別各種外來微生物入侵。機體通過啟動免疫反應,引發一系列抗病毒基因表達,最終利用炎症反應來清除感染,了解這一分子基礎是天然免疫研究的重要內容。

  2011年,北京大學教授蔣爭凡課題組通過cDNA表達文庫的功能性篩選,發現了通過STING-TBK1可以激活原本在適應性免疫中發揮重要功能的轉錄因子STAT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6),揭示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中也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從分子、細胞到動物整體多個層次揭示了轉錄因子STAT6在機體天然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中發揮雙重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將為STING介導的宿主天然免疫反應提供新的補充,為人類對病毒感染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器官慢性炎症的診治和抗禦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分子機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STING有關的信號通路一直是研究人員關注的領域,STAT6因與STING有相互作用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此前報導STAT6作為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因子家族中的一員,參與到JAK-STAT信號通路,受到IL-4/IL-13的調控,將信號從細胞膜傳遞到細胞核並激活下遊一系列基因的轉錄表達,在Th2細胞的分化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STAT6表達與炎症和多種腫瘤關係密切,可能成為新的腫瘤標誌物,檢測STAT6分子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可以作為判斷預後的指標和治療的新靶點,篩選出該通路的抑制分子就可能成為STAT6通路的異常所致疾病的潛在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藥物。STAT6家族蛋白作為轉錄因子首先在胞質中磷酸化後形成二聚體,二聚體的STAT6進入細胞核並識別和結合靶基因啟動子區域啟動一系列基因表達。STAT家族蛋白識別相似的DNA序列,其基本結構為TTCN3/4GAA,但是不同的STAT蛋白所識別的DNA迴文序列的中間間隔區長度不同。在哺乳動物STAT家族中,STAT6是唯一一個主要識別N4位點啟動子(TTCN4GAA)的家族成員,而其他STAT家族蛋白以識別N3位點啟動子(TTCN3GAA)為主。對於這種對DNA識別差異的結構基礎,至今仍缺乏比較合理的機制闡述,尤其STAT6對N4位點DNA的識別機制是過去10多年一直沒解決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該研究採用結構生物學方法解析了STAT6核心區的磷酸化二聚體晶體結構,同時完成其與N4位點DNA和N3位點DNA兩個複合物三維精細結構的解析工作,這是其它STAT家族蛋白中從來沒有過的,因此研究人員有足夠的結構資源進行結構分析。STAT6核心區的磷酸化二聚體結構與其它已解析STAT蛋白結構採用相似機制形成「V」字形。通過結構比對發現,結合核酸以後,STAT6二聚體發生一個明顯的旋轉型的構象變化,同時發現結合N4位點DNA和N3位點DNA後STAT6關鍵胺基酸H415在DNA雙螺旋軸方向的位置變化距離與DNA雙螺旋中相鄰2個鹼基之間的垂直距離(approximately 3.4 Å rise/bp along the axis of a B-DNA double helix)相符。這部分工作是在STAT蛋白家族中首次針對同一STAT蛋白觀察到結合DNA前後的構象變化。分子動力學模擬以及小角散射實驗的結果都證明了STAT6的構象在DNA結合後處於更穩定的狀態。通過與其它已報導STAT蛋白結構比較發現,STAT6磷酸化二聚體中「V」形的夾角比其它STAT蛋白要大一些,導致二聚體結構中的兩個分子之間的動態變化範圍更廣。同時研究人員發現,STAT6 DNA結合結構域上的H415是唯一與DNA鹼基直接相互作用的胺基酸,這引起研究人員的關注。序列分析發現除STAT5以外,在其它STAT蛋白上H415所對應的胺基酸是N(Asn)。體外實驗發現,STAT6的H415突變成N後識別N4位點DNA的能力明顯下降而識別N3位點DNA的能力上升,而將STAT1上相應的胺基酸N460突變成H後識別N3位點DNA的能力明顯下降而識別N4位點DNA的能力上升。細胞水平實驗也證明STAT6的H415對STAT6特異性結合N4位點DNA具有關鍵作用。STAT5不能廣泛識別N4位點DNA可能是因為一方面STAT5二聚體夾角稍小,另一方面H471的側鏈伸展方向與STAT6的H415不同。

  該研究工作主要由生物物理所劉志傑課題組博士生李靜和美國UCLA程根宏課題組博士後Jose Pindado共同完成,研究員歐陽松應為本文通訊作者。課題曾獲得生物物理所趙永芳課題組、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邵強團隊、天津醫科大學楊潔課題組以及芬蘭奧盧大學教授Gong-Hong Wei等人的大力幫助。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中科院青促會等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示:STAT6核心片段在全長中所在的區域及STAT6核心片段與N4位點DNA複合物結構。

相關焦點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該論文主要研究了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而轉錄激活按照轉錄因子結合位點距離核心啟動子區域遠近又分為兩類,結合位點位於啟動子核心區域上遊為第一類轉錄激活(Class I),而結合位點與啟動子核心區域稍有重疊稱為第二類轉錄激活(Class II)。直到2016年和2017年,Richard H. Ebright和Thomas A.
  • Oncogene:研究闡明Hippo通路關鍵轉錄因子TEAD4特異性結合DNA機制
    該研究在原子水平上闡明了Hippo信號通路下遊關鍵轉錄因子TEAD4特異性識別結合DNA的機制。助理研究員史竹兵和碩士研究生何峰是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Hippo信號通路在生物個體發育特別是組織器官大小調控過程中具有關鍵功能,同時在腫瘤發生及免疫應答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結構顯示ECFσ因子和看家σ因子與RNAP的相互作用方式類似,識別啟動子DNA的方式類似,但是打開啟動子雙鏈的機制不同。ECF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伸入到RNAP的催化活性中心,穩定單鏈的模板鏈DNA。
  • 研究揭示TALE蛋白特異性識別DNA分子機制
    2012年1月5日,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以及美國普渡大學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特異識別DNA的分子機理。它是由不同數量的重複單元組成,每一個重複單元特異識別一個DNA鹼基對。大多數情況下每個重複單元由34個胺基酸組成。這34個胺基酸中除了第12,13位的胺基酸變化較大之外,其他胺基酸高度保守。這兩個不保守的胺基酸被命名為RVD(repeat variable diresidue)。每個重複序列中12,13位的胺基酸和識別的核苷酸種類有特殊的一一對應關係。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其中,轉錄激活按照轉錄因子結合位點距離核心啟動子區域遠近分為兩類,結合位點位於啟動子核心區域上遊稱為第一類轉錄激活(Class I),結合位點與啟動子核心區域稍有重疊稱為第二類轉錄激活(Class II)。2016年、2017年,Richard H. Ebright和Thomas A.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Steitz研究組解析出CAP/CRP與DN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該結構首次展示轉錄因子識別DNA的方式。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其對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說,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研究揭示Chz1識別並組裝H2A.Z的分子機制
    組蛋白變體H2A.Z與常規組蛋白H2A具有較為相似的一級序列,H2A.Z是多細胞生物的必需基因,且在基因轉錄調節、DNA損傷修復、細胞增殖、分化等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研究組綜合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方法對組蛋白變體的特異識別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報導了Anp32e識別H2A.Z並將其移除染色質的結構和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以及染色質重塑複合物亞基YL1識別H2A.Z並幫助其染色質組裝的結構和分子機制(Nat Struct Mol Biol 2016)。
  • 細胞中轉錄因子與錯配DNA強烈結合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DNA Mismatches Reveal Conformational Penalties in Protein-DNA Recogni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轉錄因子可能會無意中鎖定DNA中所發生的錯誤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纖維小體是由一些厭氧的梭菌分泌的多酶複合體,是高效的木質纖維素降解分子機器,在木質纖維素資源的降解利用和生物技術開發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纖維小體的酶組分受到胞外底物種類的調控,關於纖維小體調控機制的研究對理解纖維小體的高效作用機制和纖維小體的應用開發都具有重要價值。
  •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
    而轉錄激活按照轉錄因子結合位點距離核心啟動子區域遠近又分為兩類,結合位點位於啟動子核心區域上遊為第一類轉錄激活(Class I),而結合位點與啟動子核心區域稍有重疊稱為第二類轉錄激活(Class II)。直到2016年和2017年,Richard H. Ebright和Thomas A.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組蛋白H3K27me3閱讀器,並揭示了該閱讀器抑制轉錄的一種新的分子機制:通過抑制Pol II末端磷酸化抑制轉錄的起始。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飾(H3K27me3)是一類重要的轉錄抑制性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在生物進程的各個方面發揮作用。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Mol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化榜課題組研究揭示一個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來源:MolPlant植物科學 製版:光明2020年7月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報導了一個核編碼的轉錄因子ZmDREB1.7調控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orf355表達並導致不育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的再循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的再循環機制 2015-10-13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而翻譯延伸因子EF-G是唯一一個同時參與延伸與核糖體再循環兩個步驟的GTP酶。延伸過程中,EF-G促進(tRNA)2•mRNA由A、P位點移位到P、E位點;在核糖體再循環過程中,EF-G與再循環因子RRF一起將核糖體翻譯終止複合物拆分為大小亞基,並釋放mRNA與脫醯基的tRNA,以便於下一個翻譯循環再利用(圖A)。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最早由高光俠於2002年報導,是對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種宿主因子。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ZAP特異結合病毒的靶RNA序列,幹擾靶mRNA的翻譯起始。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調節的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調節的新機制 2018-08-10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該工作通過解析真菌特有的組蛋白乙醯轉移酶Rtt109與活性調節因子Asf1以及底物H3-H4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結合生化和遺傳學實驗,首次揭示組蛋白伴侶調節組蛋白修飾酶活性的分子機理。這是染色質領域第一個組蛋白修飾酶與完整底物複合體的結構。  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由約146bp的DNA纏繞在核心組蛋白八聚體而形成的。
  • 浙中醫藥學院開國銀團隊揭示bZIP轉錄因子調控丹參中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ABA)響應的bZIP轉錄因子SmbZIP1正調控丹酚酸但負調控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由於近年來野生丹參資源匱乏,人工種植丹參品質退化嚴重,如何提高丹參中活性成分酚酸類與丹參酮的含量成為中藥資源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而深入解析丹參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調控機制是開展丹參活性成分代謝工程的基礎。研究表明遺傳操縱轉錄因子能夠顯著促進植物中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