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醫藥學院開國銀團隊揭示bZIP轉錄因子調控丹參中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2021-02-23 如沐風科研

2020年10月7日,浙中醫藥學院開國銀教授團隊與相關單位共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IF5.908,中科院植物科學1區,TOP期刊)上正式發表了題為「ABA-responsive transcription factor bZIP1 is involved in modulating biosynthesis of phenolic acids and tanshinones in Salvia miltiorrhiza」的研究論文,該文以傳統中藥丹參為研究對象,首次揭示了脫落酸(ABA)響應的bZIP轉錄因子SmbZIP1正調控丹酚酸但負調控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期刊:

圖片來自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官網

1.雜誌主頁連結

(網址https://academic.oup.com/jxb)

      The aim of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XB) is to publish papers that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plant biology. Original research should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on fundamental processes or mechanisms including those underpinning the improvement of plants for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food, fuel and renewable materials. When deciding whether a paper is suitable, consideration will be given to the breadth of the work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plant science community.

Areas of particular focus:

· Cell Biology - molecular and vesicular trafficking; cell-to-cell communication; cytoskeleton; cell divis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ath.

· Crop molecular genetics - trait and gene characterization; molecular analysis; metabolic processes.

· Growth and Development -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es determining development and architecture; reproductive biology.

· Metabolism - photosynthesis; carbon uptake and assimil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nutrition.

· Plant–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 global change;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 symbioses; plant-rhizoflora interactions; mineral nutrition.

      

      實驗植物學雜誌(JXB)的目的是發表能增進我們對植物生物學理解的論文。原始研究應提供有關基本過程或機制的新信息,包括為改善植物以可持續生產食品,燃料和可再生材料的基礎過程或機制。在確定論文是否合適時,將考慮工作的廣度及其對植物科學界的意義。

3.審稿周期及是否OA

     Guide for Authors需關注,審稿周期一般在2~4個月。該期刊為選擇性OA期刊。

丹參作為我國著名的傳統中藥,其水溶性酚酸類成分和脂溶性丹參酮具有良好的藥理活性,故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等疾病,市場需求巨大。由於近年來野生丹參資源匱乏,人工種植丹參品質退化嚴重,如何提高丹參中活性成分酚酸類與丹參酮的含量成為中藥資源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而深入解析丹參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調控機制是開展丹參活性成分代謝工程的基礎。研究表明遺傳操縱轉錄因子能夠顯著促進植物中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最近,開國銀教授團隊研究發現ERF, WRKY及MYB等轉錄因子家族成員能夠參與調控丹參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如SmERF1L1, SmWRKY1, SmWRKY2主要促進丹參酮的生物合成(Food Chemistry 2019, 274:368-375;Plant Science 2019, 284:1-8;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8, 9: 554);SmERF115,SmMYB1/2主要調控丹酚酸的生物合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9, 70(1):243-254;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20, 62(11):1688-1702;Horticulture Research 2020,in press);而SmMYB98則同時促進丹參酮和酚酸類的生物合成(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0, 23:1-12)。然而,有關bZIP類轉錄因子在丹參活性成分生物合作中的作用及調控機制卻鮮見報導。

▲開國銀教授在指導學生實驗分析

在本研究中,開國銀教授團隊發現外源脫落酸(ABA)處理丹參毛狀根能夠顯著促進丹酚酸含量的積累,但其分子誘導機制並不清楚。作者首先對ABA處理的丹參毛狀根進行轉錄組分析,並篩選到一個強烈響應ABA的bZIP類轉錄因子,命名為SmbZIP1。通過基因工程手段獲得SmbZIP1過表達與基因敲除(CRISPR-Cas9)的丹參毛狀根株系,通過HPLC測定毛狀根中丹酚酸與丹參酮含量,結果表明過表達SmbZIP1能夠顯著促進丹酚酸的積累,抑制丹參酮的生物合成;而敲除株系則呈現相反結果。進一步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證明了SmbZIP1調控丹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靶標基因。在丹酚酸生物合成通路中,SmbZIP1能夠特異性結合C4H1啟動子區域的G-box-like元件並激活其表達,進而促進丹酚酸的累積;在丹參酮生物合成通路中,SmbZIP1能夠特異性結合GGPPS啟動子區域的G-box元件抑制其表達,導致丹參酮含量降低。隨後對SmbZIP1過表達毛狀根株系進行轉錄組測序,發現本團隊之前報導的一個轉錄因子SmERF1L1被顯著抑制,並通過雙螢光素酶報告(Dual-Luc)、酵母單雜交(Y1H)、凝膠遷移(EMSA)等實驗證明了SmbZIP1能夠轉錄抑制SmERF1L1的表達。這些發現揭示了SmbZIP1在丹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機制,為丹參活性成分代謝工程提供了理論依據,並為進一步解析丹酚酸與丹參酮代謝調控網絡奠定了基礎。

1. bZIP TFs在丹參中的共表達和系統發育分析

2. SmbZIP1的特徵

3. SmbZIP1轉基因毛狀根系的獲得與鑑定


4. 轉基因毛狀根提取物的顏色和HPLC法測定酚酸和丹參酮的含量。

5. SmbZIP1與C4H1啟動子區域的G-Box-like1基序結合。

6.SmbZIP1與GGPPS啟動子區域的G-Box基序結合

7. DEG的途徑分析和其他基因的整體轉錄組分析

8. SmbZIP1可以綁定到SmERF1L1啟動子中的G-Box元素

開國銀教授團隊近年來在丹參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及代謝調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這篇論文進一步揭示了ABA響應的SmbZIP1調控丹參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聯培博士生鄧昌平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聯培博士生時敏為共同第一作者,開國銀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浙江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劃及浙江省十三五首批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項目等的資助。

開國銀: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浙江中醫藥大學學科辦副主任,中藥生物技術實驗室主任,浙江省「十三五」首批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負責人。主要從事中藥生物技術與分子生藥學,天然產物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藥食資源開發與活性評價等研究,先後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省部級重點項目等20多項課題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在國際知名期刊如Trends in Bio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ano-Micro Letters、Metabolic Engineering、New Phytologist、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 等發表SCI論文110餘篇(被引2000餘次,H-index為30,入選ESI高被引論文8篇及熱點論文1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8項。曾榮獲明治生命科學獎及省科技進步獎等科技獎勵4項。任《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等編委。先後入選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浙江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浙江省高校創新領軍人才及浙江省衛生高層次創新人才等人才計劃。

往期推薦

加入中醫藥交流群】添加小編微信邀請加入,也可由群友邀請加入,歡迎廣大老師、朋友加入我們。

小編微信:

如沐風科研維修站 (Rumfer)公眾號:由浙江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以及福安藥業和浙江省疾控中心的碩博士組成,主要發布藥物研發、生產及註冊,科研實驗及前沿諮訊等相關信息。歡迎廣大朋友老師關注我們,您的分享和關注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一份讚賞,一份鼓勵...

相關焦點

  • 河北醫科大學溫進坤團隊證實丹參衍生的Sal-miR-58可誘導血管細胞...
    在血管疾病中,自噬通過調節血管細胞起著關鍵作用。例如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中,自噬的缺乏引發炎症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因此通過藥理學方法控制自噬是治療或預防動脈疾病的一種有吸引力的策略。研究人員從丹參中篩選並鑑定到一種天然的自噬誘導劑——Sal-miR-58,並運用蛋白質組學和泛素化組學等技術,進一步揭示了其誘導VSMC自噬並減輕炎症的分子機制。秦巖博士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景傑生物為該研究的蛋白組和泛素化修飾組分析提供技術支持。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是另一種主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響應非生物和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能夠抑制種子萌發以及側枝的生長。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躍進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合作,前期通過重離子誘變獲得一個轉錄因子調控的水稻脆稈突變體cef1,研究表明cef1的脆性是由轉錄因子OsMyb103L功能缺失造成的,通過調控纖維素合成來影響細胞壁結構(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15)。
  • 丹參的功效與作用 丹參泡水喝的禁忌
    丹參是一種中藥,使用率還是很高的,但是我們對於丹參的功效與作用可能並不是很了解,那麼丹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丹參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呢?這些我們都是不了解的,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丹參的功效與作用很多,我們需要詳細了解一下,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了解丹參的功效與作用的話,可能對於丹參的使用也不是很了解。
  • ...農業大學羅傑團隊鑑定到植物中首個調控支鏈胺基酸合成的轉錄因子
    近日,New Phytologist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羅傑教授團隊題為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OsbZIP18 promoter contributes to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levels in
  • 茉莉酸協同脫落酸信號延遲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被雲南大學揭示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受到植物體內多種信號物質和外界環境因子的精細調控。前人研究表明,茉莉酸(Jasmonate, JA)是植物體內一類十分重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在一些作物及擬南芥中抑制種子萌發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楚。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團隊以柑橘抗寒資源為材料,建立了一個整合激素參與低溫脅迫應答的信號通路,揭示了低溫脅迫下甜菜鹼積累的分子機制和轉錄調控網絡。  植物在非生物逆境下,通常體內代謝會發生變化,自身適應脅迫能力也隨之改變。近些年來,已有很多報導表明低溫脅迫會引起植物多種次生代謝物的積累。
  • 研究解析真菌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途徑及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真菌中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闡明其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對創製果實採後棒麴黴素防控技術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組長期從事果實採後病理學研究。研究團隊前期從擴展青黴(Penicillium expansum)中鑑定到一個含有15個基因的棒麴黴素合成基因簇,證明了該簇中基因對棒麴黴素合成的調控作用,揭示了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發現響應環境pH信號的轉錄因子PePacC能通過調控該基因簇中基因表達控制棒麴黴素合成。
  • MYB轉錄因子調控苦蕎蘆丁合成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茉莉酸誘導的MYB轉錄抑制子調控苦蕎蘆丁生物合成的新機制。  蕎麥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糧食作物,不僅富含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還富含其他糧食作物所不具有的生物黃酮類活性物質,其中蘆丁是最主要的抗氧化、降三高、通血管的活性物質。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  細菌基因轉錄首先需要DNA-directedRNA polymerase (RNAP)與轉錄起始σ因子形成RNA聚合酶全酶,隨後RNAP全酶識別啟動子DNA,打開雙鏈DNA形成轉錄泡,起始RNA合成。細菌的基因表達主要由轉錄起始σ因子調控。其中看家σ因子負責細菌基本生命活動的基因表達。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目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歐洲EMBO外籍會士。Robert G.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解析調控纖維素合成新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孔英珍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發現了擬南芥種皮粘液質中調控纖維素合成的轉錄因子HDG2,揭示了其在種皮粘液質中參與纖維素合成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目前對於纖維素的合成機制已經了解的比較清楚,但對於纖維素合成的轉錄調控因子仍然知之甚少。
  •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
    通過對番茄果實成熟突變體的研究,現已鑑定出了多個調控果實成熟的基因。乙烯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呼吸躍變型果實(番茄、蘋果、香蕉等)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目前報導較多的果實成熟調控基因多為正調控因子,且很多基因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與生物學院唐克軒教授團隊發表青蒿素和黃酮類生物合成協同轉錄...
    青蒿素是從我國傳統中草藥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含有過氧橋結構的倍半萜內酯化合物。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僅為其葉片乾重的0.1-1%,且隨著部分地區瘧原蟲對青蒿素抗性的出現,因此需要創新的調控方式。植物各類特異的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往往通過單個或多個轉錄因子的協同作用。
  • 芹菜素與丹參酮ⅡA的協同抗腫瘤作用及機制
    摘 要:目的 研究芹菜素(Api)和丹參酮ⅡA(Tan ⅡA)聯用對多種腫瘤細胞的協同抗腫瘤作用,並揭示其發生協同作用的機制。丹參酮ⅡA(Tan ⅡA,圖1-B)是一種在臨床上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天然化合物[21-22],對多種癌細胞如乳腺癌細胞[23-24]、前列腺癌細胞[25]、結腸癌細胞[26]、肝癌細胞[27-28]、肺癌細胞[29]等具有抑制作用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  因此,在病毒宿主相關作用的過程中,宿主因子在HBVcccDNA微小染色體的組裝和表觀遺傳調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是重要的科學問題。目前,由於對HBVcccDNA微小染色體調控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難以開發有效清除HBVcccDNA的藥物,是當前臨床抗B肝的重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