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2021-01-0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by glucose transporters)的長文(Article),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之前該組解析的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後(醫學院)鄧東和一年級博士生(生命學院)孫鵬程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顏寧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這是顏寧研究組繼7月10日在《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分枝桿菌Insig同源蛋白晶體結構揭示Insig蛋白感受固醇的分子機制》(Crystal structure of a mycobacterial Insig homolog provides insight into how these sensors monitor sterol levels)的研究論文之後近期又一篇在頂級期刊發表的論文。

 

(左圖)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狀態的3個晶體結構。 
(右圖)迄今已獲得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s的晶體結構以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GLUTs工作模型。

葡萄糖是地球上各種生物最主要的能源物質,為生長代謝提供能量,並且作為前體參與合成其他生命組成大分子。葡萄糖分子高度親水,無法自由通過疏水的生物膜,其進出細胞需要依靠膜上的轉運蛋白完成。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s在此過程中至關重要。人體中的GLUTs共有14種,目前研究較清楚的是GLUT1,2,3,4(簡稱GLUT1-4),它們負責向人體的不同組織轉運葡萄糖,比如GLUT1主要負責葡萄糖進入紅細胞和跨越血腦屏障,GLUT2主要在肝、脾、小腸等內臟細胞中發揮作用,GLUT3負責為神經系統攝取葡萄糖,GLUT4則是肌肉和脂肪組織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GLUT1和GLUT3在多種實體瘤中超量表達。這是由於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使其處於缺氧環境中,無氧條件下依靠糖酵解產生的ATP比有氧代謝少了10倍以上,因此腫瘤細胞需要大量表達GLUTs以滿足葡萄糖的超量攝入,這就是被稱為「沃伯格效應」(「Warburg effect」)的現象。這一現象使得GLUT1和GLUT3成為了潛在的腫瘤細胞標誌物,具有診斷價值。臨床上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監控氟代脫氧葡萄糖(FDG)在人體組織中的分布以監控葡萄糖代謝和腫瘤成像,FDG也是通過GLUTs進入細胞。此外,前期實驗顯示一些GLUT1轉運抑制劑在抑制小鼠腫瘤生長方面表現出較好的效果,使得GLUTs成為了潛在的腫瘤治療靶點。因此,GLUTs的結構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研究將為這一潛在應用提供重要的分子基礎。

顏寧教授領導的研究組過去8年致力於系統揭示GLUTs的結構與工作機理。2012年,她領導的團隊解析了GLUTs大腸桿菌同源蛋白XylE與底物分子木糖及抑制劑葡萄糖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同源建模首次描繪出GLUTs的大致結構,為研究GLUTs的轉運機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0/n7420/abs/nature11524.html)。自此以後,她們聚焦於極富挑戰性的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4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並於2014年初解析了具有近一個世紀研究歷史、備受關注的人源GLUT1的三維結構(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0/n7503/full/nature13306.html),這也是第一個人源次級轉運蛋白的晶體結構。

GLUT1的結構處於向胞內開放的狀態,是GLUTs蛋白在行使轉運功能過程中眾多構象的一種。為了揭示整個轉運過程,獲得GLUTs處於其他不同轉運狀態下的結構信息至關重要;為了理解底物識別,則需要獲得GLUTs與底物的複合物結構。針對這些問題,該研究組精心設計實驗,利用膜蛋白脂立方相(Lipidic Cubic Phase, LCP)結晶和微聚焦X-射線衍射,最終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3種不同狀態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其中GLUT3與底物分子葡萄糖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處於朝向胞外閉合的狀態,解析度高達1.5埃,是目前為止解析度最高的轉運蛋白結構。這一超高解析度首次清晰表明GLUT3可以識別葡萄糖α和β兩種異構體。

為了進一步得到GLUT3蛋白向胞外開放的構象,他們推測加入競爭性抑制分子麥芽糖或者纖維二糖之後,可能將GLUT3穩定於面向胞外的構象,這一猜測獲得生化實驗的支持。最終他們獲得了GLUT3與麥芽糖結合的向胞外開放和向胞外閉合兩種狀態下的晶體結構。至此,通過進一步比較GLUT1向胞內開放的結構,GLUT家族蛋白通過交替開放(alternating access)轉運底物的整個過程已經基本呈現在眼前。這不但是對於GLUTs家族轉運機制研究的突破性進展,也為轉運蛋白領域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起到了導向作用。同時,高解析度GLUT3與底物結合的結構也為今後的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此項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的資助。顏寧是清華大學拜耳講席教授,並獲得美國HHMI國際青年科學家、傑出青年基金和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創新人才計劃的支持。

供稿:醫學院 生命學院 編輯:襄樺 田心 

 

相關焦點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我科學家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記者趙永新、趙婀娜)繼去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後,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又獲得重大進展:獲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出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腫瘤藥物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鄧暉)16日,曾因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而振奮全球科學家的中國年輕科研團隊,在葡萄糖轉運蛋白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等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辛)5月23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源獲悉,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1),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致病機理。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但是葡萄糖無法自由通過由膦脂雙分子層構成的疏水細胞膜,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入需要藉助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其中一類屬於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簡稱MFS),是大腦、神經系統、紅細胞、各個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簡稱GLUT)。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葉綠體具有半自主性,95%葉綠體蛋白是由核基因編碼的,在胞質中合成為前體後,通過葉綠體外被膜和內被膜上的轉運通道將蛋白質轉入葉綠體的不同區域才能使葉綠體行使光合功能。然而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於核編碼葉綠體蛋白在跨過葉綠體被膜之後如何被分選、穿過擁擠的基質空間、並精確地靶定到特異性類囊體膜複合物的分子機制依然不清楚。
  •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最近終於弄清楚了轉運蛋白分子的工作機制,研究發表在2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科學家表示,新研究有望改進對精神疾病治療的效果,加深理解古柯鹼等神經藥物的作用原理。 轉運蛋白是內嵌於神經元細胞膜內的分子機器,其作用是調節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導並循環利用神經遞質。
  • Science:揭示底物和抑制劑對多藥轉運蛋白P-glycoprotein的變構...
    論文通訊作者、分子生理學與生物物理學教授Hassane Mchaourab博士說,這項新的研究解答了關於P-糖蛋白的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Mchaourab將P-糖蛋白描述為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分子機器:一個燃燒ATP的引擎和一個為底物(一種由這種轉運蛋白移動的分子)提供通道的跨膜結構域。這種引擎使用的ATP能量驅動了將化學物從細胞中移出的構象變化。
  • 清華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據京華時報消息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 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被獲取 餓死癌細胞或成可能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取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重大突破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新聞網6月6日電(記者 顧淑霞)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
  • 科學家綜述繼發性主動轉運蛋白摺疊與運輸機制
    ,以及共有的轉運機制。繼發性主動轉運活動形成的勢能貯備,還可用來完成一些其他物質的逆濃度差的跨膜轉運,如小腸上皮和腎小管上皮細胞對葡萄糖、胺基酸等營養物質的吸收現象。 目前研究發現的具有不同功能的轉運子通常序列並不相似,但是一些科學家們發現這些作用因子卻存在相似的摺疊,例如MFS,LeuT,NhaA的摺疊。
  • 【新資】清華首次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
  • cell research報導鈷離子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機理
    ABC轉運蛋白依靠分解ATP產生的能量驅動信號分子、營養物質、藥物分子等的跨細胞膜轉運,是生物體中最大的初級主動轉運蛋白家族ECF轉運蛋白是近年來發現的一類新型ABC內向轉運蛋白,結構上由膜內底物特異結合蛋白EcfS和一個由跨膜蛋白EcfT和兩個胞內ATP結合蛋白組成的能量耦合模塊(或ECF模塊)組成,分為能量耦合模塊專用型(Group-I)和共享型(Group-II)兩類(圖1a)。專用型每個EcfS蛋白使用專一的ECF模塊,共享型多個不同的EcfS蛋白共享同一個ECF模塊。
  • 【科技前沿】Protein & Cell丨尹航組通過靶向葡萄糖轉運蛋白調控...
    例如,腫瘤細胞的重要食物——葡萄糖,在大多數腫瘤細胞中的攝取量遠遠超過了正常細胞,而其進入細胞的轉運工具——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s),特別是GLUT1和GLUT3,在許多腫瘤細胞內異常高表達,並成為影響腫瘤惡化的重要因素【4,5】。基於這些原理,抑制葡萄糖轉運成為治療腫瘤的潛在策略,但限於腫瘤細胞的複雜性和轉運蛋白的研究難度,目前幾乎沒有靶向轉運蛋白治療腫瘤的成功案例。
  • 【科技前沿】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團隊解析了海藻糖轉運蛋白複合物...
    在細菌中,5'-三磷酸腺苷(ATP)結合盒(ABC)轉運蛋白對於攝取營養物質(包括非還原性二糖海藻糖,該代謝物對幾種人類病原體(包括結核分枝桿菌)的存活和致病性至關重要)至關重要。 SugABC是一種ABC轉運蛋白,可將海藻糖從周質脂蛋白LpqY轉運到分枝桿菌的細胞質中。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膜轉運蛋白CaiT與底物複合物的結構示意圖(1-12表示12段跨膜螺旋)。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