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底物和抑制劑對多藥轉運蛋白P-glycoprotein的變構...

2021-01-09 生物谷

2019年6月9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範德堡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蛋白泵如何區分它將細胞中排出的化學物和阻止它發揮作用的抑制劑。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chanism of allosteric modulation of P-glycoprotein by transport substrates and inhibitors」。

這種稱為P-糖蛋白(P-glycoprotein)的蛋白泵通過去除潛在有害的化學物來保護細胞,但當這些化學物是治療性藥物時,它導致抗藥性---這對癌症治療造成了特殊的問題。這些新發現可能指導開發更有效的抑制劑來阻止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

圖片來自圖片來自PNAS, 2013, doi:10.1073/pnas.1313202110。

論文通訊作者、分子生理學與生物物理學教授Hassane Mchaourab博士說,這項新的研究解答了關於P-糖蛋白的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

Mchaourab將P-糖蛋白描述為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分子機器:一個燃燒ATP的引擎和一個為底物(一種由這種轉運蛋白移動的分子)提供通道的跨膜結構域。這種引擎使用的ATP能量驅動了將化學物從細胞中移出的構象變化。

Mchaourab說,目前尚不清楚的是「這種ATP引擎如何知道一種化學物在一分子『英裡』外的跨膜區結合。」

「在人類中,這種轉運蛋白會將包括

抗生素

、抗癌化療藥物、抗抑鬱藥和阿片類藥物在內的化學物從細胞中排出,是什麼讓一種分子成為這種非常多樣化的蛋白泵的底物,又是什麼讓一種分子成為這種蛋白泵的抑制劑呢?」

這項新的研究遵循了Mchaourab及其同事們兩年前在Nature期刊上報導的研究結果(Nature, 30 March 2017, doi:10.1038/nature21414)。P-糖蛋白具有兩個ATP燃燒位點,而且這些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光譜法(雙電子-電子共振,DEER)發現這兩個位點在結構上是不對稱的---先是一個位點燃燒ATP,然後第二個位點燃燒ATP。他們還發現這兩個連續步驟與底物識別有關。

Mchaourab記得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科學作家Bill Snyder提問了一個讓他停下來思考的問題 ---為什麼大自然會設計一個不對稱的引擎?

Mchaourab說,「我回答說,這可能是這種轉運蛋白知道它是否結合底物的方式。但是,我們已完成了所有的在底物存在時的實驗---這是因為這就是這種轉運蛋白的工作方式。」這些研究人員沒有研究在底物不存在的情況下ATP燃燒位點的結構。

Mchaourab回憶道,「那天是星期五,那天晚上我醒來時想到了Bill提出的問題。在星期一,我讓Reza(一名博士後研究員)重複這些實驗並移除底物。瞧,這種引擎變得對稱---哪個位點首先燃燒ATP並不重要。」

在使用P-糖蛋白第三代抑制劑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抑制劑也穩定了這種引擎的對稱狀態,但與空狀態(即不存在抑制劑也不存在底物時的狀態)不同。

Mchaourab說,「抑制劑會纏住這種轉運蛋白,讓它無法進入不對稱狀態,也就無法進行作功行程---這種轉運蛋白從我們稱之為向內的方向移動到向外的方向並釋放出底物。」

了解底物和抑制劑穩定的P-糖蛋白的不同構象將使得篩選更有效的抑制劑分子成為可能。這也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理解為何現有的抑制劑在

臨床試驗

中表現不佳。

Mchaourab說,「P-糖蛋白是如此重要的臨床靶點。如今,我們意識到抑制劑也作用於這種引擎的不對稱狀態。P-糖蛋白知道它是否是空的,或者它是否通過調節不對稱水平來確定是與底物結合,還是與抑制劑結合。」(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Reza Dastvan et al. Mechanism of allosteric modulation of P-glycoprotein by transport substrates and inhibitors,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v9406.

相關焦點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因此,解析K48連接的多泛素鏈與蛋白酶體結合形成複合體的三維結構,將為深入理解泛素鏈結合引起蛋白酶體構象變化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提供關鍵信息。然而,由於蛋白酶體存在泛素鏈的多個結合位點以及蛋白酶體自身的動態特性,給捕獲初始階段蛋白酶體識別並結合多聚泛素鏈的狀態帶來極大挑戰,由泛素鏈結合引發的蛋白酶體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亟待闡明。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但是葡萄糖無法自由通過由膦脂雙分子層構成的疏水細胞膜,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入需要藉助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其中一類屬於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簡稱MFS),是大腦、神經系統、紅細胞、各個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簡稱GLUT)。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GLUT家族的研究上再下一城: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的長文,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之前該組解析的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
  • 小分子:底物抑制劑,分子伴侶,終止密碼子通讀及展望
    小分子是口服給藥的,沒有抗原性化合物可以擴散穿過細胞膜並以穩態濃度分布,也到達中樞神經系統。減少底物的療法,藥理伴侶和終止密碼子通讀增強子是目前可用於治療溶酶體貯積病的小分子。本文介紹了這類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在未來開發中提高其效率的可能策略。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癌基因蛋白Ras變構動力學機制揭示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龍冬教授課題組運用液體核磁共振波譜方法,在癌基因蛋白Ras活性態變構動力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 研究人員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
  • 我科學家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記者趙永新、趙婀娜)繼去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後,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又獲得重大進展:獲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出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腫瘤藥物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
  • p27變構激活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
    Rubin及其研究團隊發現p27能夠變構激活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並拮抗palbociclib抑制。相關論文發表在2019年12月13日出版的《科學》上。 研究人員發現,當p27被酪氨酸激酶磷酸化時,變構激活CDK4與細胞周期蛋白D1(CDK4-CycD1)形成複合物。
  • 有機底物與蛋白相互作用的方式終於看清楚了——廖軍/高召兵聯合團隊揭示乙酸單向轉運機理
    現有的通道主要聚焦於無機離子的研究(譬如鉀離子、鈉離子、鈣離子、鎂離子和氯離子等【2-9】)。單羧酸類化合物是生命體進行蛋白質、核酸和脂類代謝的重要前體或中間代謝物【1,10】,其跨膜轉運的研究卻非常匱乏。
  • 藥物轉運體的研究方法
    外排轉運體: 介導藥物外排的轉運體主要包括 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 多藥耐藥相關蛋白 (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s, MRPs)、 乳腺癌耐藥蛋白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 科學家揭示絲氨酸-蘇氨酸激酶變構激活的起源
    科學家揭示絲氨酸-蘇氨酸激酶變構激活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1:48:52 美國布蘭代斯大學Dorothee Kern課題組揭示了絲氨酸-蘇氨酸激酶變構激活的歷史起源
  • 下一個重磅炸彈:SHP2抑制劑研發進展
    從治療幹預的角度來看,這些酪氨酸磷酸化調節的蛋白由於在腫瘤中傳遞多種生長因子信號,已成為藥物治療的潛在靶點。許多PTK(如Bcr-Abl,c-Kit,ErbB,和EGFR)抑制劑已用於治療癌症,然而幾個靶向PTP抑制劑由於較大的脫靶毒性,靶標生物學功能的不確定性及不良藥代動力學特性未得到較好的開發。
  • JCIM|從分子動力學軌跡中提取特徵預測P-糖蛋白底物
    引言外排轉運蛋白P-糖蛋白(P-gp)負責從細胞中轉運包括藥物分子在內的多種分子。因此,P-gp介導的外排轉運限制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為了在藥物發現過程的早期識別潛在的P-gp底物,已經基於結構和物理化學描述符開發了計算機模型。本文中,作者研究了分子動力學指紋(MDFP)作為正交描述符用於訓練機器學習(ML)模型來將小分子分類為P-gp的底物和非底物。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在於冠狀病毒的S蛋白與人體ACE2 蛋白的結合。準確地說,是S蛋白「劫持」了原本是控制血壓的ACE2,通過與它的結合入侵人體。S 蛋白全稱為spike glycoprotein (刺突糖蛋白),位於新冠病毒最外層,像一個個突起的「皇冠」。
  • 分子伴侶Hsp70輔助蛋白摺疊變構調節方式的解析
    :1/4266 2015年9月18日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分子伴侶Hsp70輔助蛋白摺疊的變構調節的機制研究。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葉綠體具有半自主性,95%葉綠體蛋白是由核基因編碼的,在胞質中合成為前體後,通過葉綠體外被膜和內被膜上的轉運通道將蛋白質轉入葉綠體的不同區域才能使葉綠體行使光合功能。然而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於核編碼葉綠體蛋白在跨過葉綠體被膜之後如何被分選、穿過擁擠的基質空間、並精確地靶定到特異性類囊體膜複合物的分子機制依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