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2020-05-2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羅成課題組、復旦大學黨永軍課題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川鵬課題組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劉博課題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Covalent inhibitors allosterically block the activation of Rho family proteins and suppress cancer cell invas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由於底物與蛋白親合力達pM級,導致傳統的藥物研發方法難以發現直接靶向,現有小分子抑制劑極度匱乏。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新的策略,以實現靶向性包括RhoA在內Rho亞家族成員的抑制劑開發。

  研究團隊合作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位於RhoA蛋白Cys107附近的變構「口袋」,功能研究表明鄰近的S188可被磷酸化修飾,從而抑制RhoA蛋白的活性;靶向該變構口袋,開展虛擬篩選結合實驗驗證,發現了苗頭化合物DC-Rhoin;利用NMR、MS和 Pull Down實驗,證實化合物結合Cys107,選擇性地破壞其與調控蛋白RhoGEF及RhoGDI的相互作用,而不影響與RhoGAP的相互作用。

  為了闡明DC-Rhoin變構調控分子機制,研究團隊解析了其與RhoA蛋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捕捉到新型變構調控口袋「CLocK」。晶體結構表明,DC-Rhoin修飾於Cys107,引起遠端構象變化。而RhoA構象部分位於其與RhoGEF-LARG、RhoGDI的相互作用界面,而不在與RhoGAP-ARAP3互作界面,最終闡明DC-Rhoin選擇性破壞RhoA與其調控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運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內源修飾功能調控位點,通過虛擬篩選結合實驗發現靶向內源修飾的共價化學分子,結合晶體複合物結構揭示其動態調控過程,發現全新變構調節口袋「CLocK」,最終實現靶向翻譯後修飾位點的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該研究為Rho家族蛋白的靶向性藥物開發奠定先導化合物基礎,也為實現對「難以靶向」蛋白的藥物研發提供了可借鑑的思路。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羅成、復旦大學研究員黨永軍、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劉川鵬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劉博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藥物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孫中雅、上海藥物所博士張豪、副研究員張元元、博士生廖麗萍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周文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院士、上海藥物所研究員陳凱先、蔣華良,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周兵、張乃霞及譚敏佳的支持。該項目獲得基金委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重大科學計劃、中科院先導專項、上海市科委、重大專項、王寬誠教育基金會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一流學科研究重點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DC-Rhoin與RhoA複合物晶體結構示意圖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羅成課題組、復旦大學黨永軍課題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川鵬課題組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劉博課題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Covalent inhibitors allosterically block the activation of Rho family proteins and suppress cancer cell invas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由於底物與蛋白親合力達pM級,導致傳統的藥物研發方法難以發現直接靶向,現有小分子抑制劑極度匱乏。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新的策略,以實現靶向性包括RhoA在內Rho亞家族成員的抑制劑開發。
  研究團隊合作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位於RhoA蛋白Cys107附近的變構「口袋」,功能研究表明鄰近的S188可被磷酸化修飾,從而抑制RhoA蛋白的活性;靶向該變構口袋,開展虛擬篩選結合實驗驗證,發現了苗頭化合物DC-Rhoin;利用NMR、MS和 Pull Down實驗,證實化合物結合Cys107,選擇性地破壞其與調控蛋白RhoGEF及RhoGDI的相互作用,而不影響與RhoGAP的相互作用。
  為了闡明DC-Rhoin變構調控分子機制,研究團隊解析了其與RhoA蛋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捕捉到新型變構調控口袋「CLocK」。晶體結構表明,DC-Rhoin修飾於Cys107,引起遠端構象變化。而RhoA構象部分位於其與RhoGEF-LARG、RhoGDI的相互作用界面,而不在與RhoGAP-ARAP3互作界面,最終闡明DC-Rhoin選擇性破壞RhoA與其調控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運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內源修飾功能調控位點,通過虛擬篩選結合實驗發現靶向內源修飾的共價化學分子,結合晶體複合物結構揭示其動態調控過程,發現全新變構調節口袋「CLocK」,最終實現靶向翻譯後修飾位點的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該研究為Rho家族蛋白的靶向性藥物開發奠定先導化合物基礎,也為實現對「難以靶向」蛋白的藥物研發提供了可借鑑的思路。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羅成、復旦大學研究員黨永軍、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劉川鵬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劉博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藥物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孫中雅、上海藥物所博士張豪、副研究員張元元、博士生廖麗萍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周文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院士、上海藥物所研究員陳凱先、蔣華良,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周兵、張乃霞及譚敏佳的支持。該項目獲得基金委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重大科學計劃、中科院先導專項、上海市科委、重大專項、王寬誠教育基金會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一流學科研究重點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DC-Rhoin與RhoA複合物晶體結構示意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是當前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2017-12-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人源的KDM5亞家族基因可以促進腫瘤生成及產生耐藥性,因而是重要的抗癌藥物靶標,但植物或動物中KDM5亞家族去甲基化酶的其底物識別機制尚不清楚。擬南芥的JMJ14已報導具有調控開花、RNA介導的基因沉默以及DNA甲基化等重要的生理過程,但其底物識別機制也不清楚。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上海藥物所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王明偉課題組合作,發現了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新的激活機制。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在人類中,目前共發現超過150個家族成員。在果蠅、秀麗隱杆線蟲、釀酒酵母、粟酒裂殖酵母和植物中也都發現了家族中保守的同源物。Ras癌基因蛋白是該家族的創始成員,基於序列和功能相似性的分析,主要分為六個分支:Ras,Rho,Rab,Ran,Arf和RJL。小G蛋白具有共同的生化機制,主要是作為分子二元分子開關發揮生物學功能。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  靶向DNA甲基化酶或者組蛋白修飾酶的數個新藥獲批用於治療癌症,表觀遺傳學影響基因表達的化學幹預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藥物新靶標研究的活躍領域。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發現高質量化學探針,靶向性幹預m6A修飾,不但可以加速表觀轉錄學基礎研究,同時將推動m6A調控蛋白質的靶標成藥性確證,在生命科學和新藥發現領域同時展現重要科學意義。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該項突破性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14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 上海藥物所c-Met抑制劑療效監控標誌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其中,蛋白激酶抑制劑已經在腫瘤癌基因分子分型的指導下,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廣泛頻發的激酶抑制劑耐藥問題,造成臨床響應率低、腫瘤易復發,已經嚴重製約了蛋白激酶抑制劑的臨床療效。據此,開發療效監控標誌物,及時評判藥物療效以甄別獲益人群,並實時監控耐藥發生已經成為當下的研究重點。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隨後新的GPCR結構陸續被解析;2011年,首個GPCR和下遊效應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人β2腎上腺素受體與Gs異源三聚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獲得解析,首次揭示了GPCR激活下遊Gs蛋白的分子機制,是GPCR研究領域的裡程碑;2015年,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解析了首個視紫紅質與視覺組遏蛋白(arrestin)完整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破解了GPCR與其下遊另一個關鍵信號蛋白—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和相關機制介紹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檢測HBV顆粒,內吞後內體中核酸我們把這項靶點稱為Toll樣受體亞家族,是目前一種治療B肝新途徑。所謂的先天免疫,是人體抵禦包括病毒在內的微生物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病毒感染,可通過2種不同的信號通路誘導I型幹擾素(IFN-α和IFN-β)和其他促炎細胞因子。
  • 上海藥物所揭示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乳腺癌發展機制
    研究發現,在人類多種器官來源的腫瘤細胞中均有G9a表達的上調,而相應抑制G9a則可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由此G9a抑制劑的研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目前關於G9a在腫瘤生長與轉移中的作用具體機制遠未得以闡明,阻礙了該類抑制劑的開發。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課題組、耿美玉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在探索G9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 文獻閱讀筆記001-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進展
    這類受體的共同點是其立體結構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且其肽鏈的C端和連接第5和第6個跨膜螺旋的胞內環上都有G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的結合位點。人們預測人類基因組中有約800個基因(約佔整個基因組中編碼蛋白質的部分的4%)會編碼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成員蛋白,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與細胞死亡相關的新型離子通道
    迄今為止,哺乳動物中僅有兩類通透鎂離子的通道被發現。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高召兵和上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王華翌的研究團隊聯合攻關,證明程序性壞死執刑蛋白MLKL(The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形成一種新型陽離子通道,首次將離子通道、鎂離子與細胞程序性壞死聯繫起來。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教授王平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研究員謝欣;第一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金佳麗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劉健。  文章連結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
  • 【專家論壇】靶向PRC2 相關蛋白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靶向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ue 2 (EZH2) 的S-腺苷-L-甲硫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 SAM) 結合位點的小分子抑制劑中已有藥物經過FDA批准上市, 然而, 此類抑制劑的獲得性耐藥性問題同時值得關注。
  • :上海藥物所小分子調控核酸去甲基化研究取得階段進展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楊財廣課題組與蔣華良課題組合作,基於mRNA中N6位甲基化修飾的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去甲基化酶FTO結構開展小分子調控研究,首次獲得了對核酸去甲基化酶,例如FTO具有酶活和細胞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劑。
  • Cell Discovery:上海藥物所發現治療殺蟲劑和化學武器致神經損傷的...
    有機磷急性中毒可導致病人死亡,主要是由於體內一種被稱為乙醯膽鹼酯酶(AChE)的蛋白活性被抑制所導致。對於急性中毒,臨床上目前已有成熟的治療手段和藥物。然而,部分有機磷中毒的患者在急性中毒緩解後可發生以肢體感覺異常、共濟失調性步態和癱瘓為特徵的臨床症狀,病理檢測可見典型的神經損傷,被稱為有機磷致遲發性神經病(OPIDN)。
  • 第四節 G蛋白和磷脂酶C
    目前所知的偶聯蛋白種類較多,都屬於結構和功能極為類似的一個家族,由於它們都能結合併水解GTP,所以通常稱G蛋白,即鳥苷酸調節蛋白(guanine nucleotide regulatory protein)。   (一)G蛋白的分類   G蛋白的種類已多達40餘種,大多數存在於細胞膜上,由α、β、γ三個不販亞單位構成,總分子量為100kDa左右。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與人類疾病密切相關,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家族,目前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