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2020-11-27 騰訊網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羅成課題組、復旦大學黨永軍課題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川鵬課題組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劉博課題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Covalent inhibitors allosterically block the activation of Rho family proteins and suppress cancer cell invas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由於底物與蛋白親合力達pM級,導致傳統的藥物研發方法難以發現直接靶向,現有小分子抑制劑極度匱乏。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新的策略,以實現靶向性包括RhoA在內Rho亞家族成員的抑制劑開發。

研究團隊合作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位於RhoA蛋白Cys107附近的變構「口袋」,功能研究表明鄰近的S188可被磷酸化修飾,從而抑制RhoA蛋白的活性;靶向該變構口袋,開展虛擬篩選結合實驗驗證,發現了苗頭化合物DC-Rhoin;利用NMR、MS和 Pull Down實驗,證實化合物結合Cys107,選擇性地破壞其與調控蛋白RhoGEF及RhoGDI的相互作用,而不影響與RhoGAP的相互作用。

為了闡明DC-Rhoin變構調控分子機制,研究團隊解析了其與RhoA蛋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捕捉到新型變構調控口袋「CLocK」。晶體結構表明,DC-Rhoin修飾於Cys107,引起遠端構象變化。而RhoA構象部分位於其與RhoGEF-LARG、RhoGDI的相互作用界面,而不在與RhoGAP-ARAP3互作界面,最終闡明DC-Rhoin選擇性破壞RhoA與其調控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運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內源修飾功能調控位點,通過虛擬篩選結合實驗發現靶向內源修飾的共價化學分子,結合晶體複合物結構揭示其動態調控過程,發現全新變構調節口袋「CLocK」,最終實現靶向翻譯後修飾位點的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該研究為Rho家族蛋白的靶向性藥物開發奠定先導化合物基礎,也為實現對「難以靶向」蛋白的藥物研發提供了可借鑑的思路。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羅成、復旦大學研究員黨永軍、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劉川鵬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劉博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藥物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孫中雅、上海藥物所博士張豪、副研究員張元元、博士生廖麗萍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周文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院士、上海藥物所研究員陳凱先、蔣華良,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周兵、張乃霞及譚敏佳的支持。該項目獲得基金委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重大科學計劃、中科院先導專項、上海市科委、重大專項、王寬誠教育基金會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一流學科研究重點項目的資助。

圖.DC-Rhoin與RhoA複合物晶體結構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2020-05-20 上海藥物研究所 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23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在人類中,目前共發現超過150個家族成員。在果蠅、秀麗隱杆線蟲、釀酒酵母、粟酒裂殖酵母和植物中也都發現了家族中保守的同源物。Ras癌基因蛋白是該家族的創始成員,基於序列和功能相似性的分析,主要分為六個分支:Ras,Rho,Rab,Ran,Arf和RJL。小G蛋白具有共同的生化機制,主要是作為分子二元分子開關發揮生物學功能。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Subfamily Histone Demethylases為題,在線發表在The Plant Cell上,該研究利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 第四節 G蛋白和磷脂酶C
    自80年代中期發現G蛋白發現G蛋白及ras等GTP結合蛋白以來,G蛋白與信號轉導關係的研究已獲得重大突破,因之獲得1994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一、G蛋白   受體與配體結合後即與膜上的偶聯蛋白結合,使其釋放活性因子,再與效應器發生反應。位於受體與效應器之間的則是偶聯蛋白。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和相關機制介紹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檢測HBV顆粒,內吞後內體中核酸我們把這項靶點稱為Toll樣受體亞家族,是目前一種治療B肝新途徑。所謂的先天免疫,是人體抵禦包括病毒在內的微生物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病毒感染,可通過2種不同的信號通路誘導I型幹擾素(IFN-α和IFN-β)和其他促炎細胞因子。
  • Mol Plant | 山東農大研究團隊揭示小G蛋白ROP介導細胞極化的正...
    小G蛋白ROP是植物中唯一一類Rho蛋白。其動態極性定位對於頂端生長的建立和維持至關重要。這種動態的極性定位需要至少一個正反饋調控環進行維持,而目前對於ROP信號的正反饋途徑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小G蛋白ROP介導細胞極化的正反饋調控網絡。
  • 【專家論壇】靶向PRC2 相關蛋白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多梳抑制複合物(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PRC2) 的異常表達與多種疾病的形成、發展相關, 抑制正常或過度活躍的PRC2 可以在幾種癌症中降低細胞存活率並抑制腫瘤生長, 因此, 相關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發成為了當前表觀遺傳學相關抗腫瘤策略的熱點領域
  • 膽固醇代謝與小G蛋白的異戊二烯化修飾
    許多重要胞內蛋白會發生異戊二烯化,包括小G蛋白超家族的大多數成員,以及異三聚體G蛋白和核纖溶酶。蛋白質被異戊二烯化之後通常會在內質網進行進一步處理。法尼基化蛋白上CAAX盒中的「 AAX」殘基通常被Ras轉化酶(Rce1)或鋅金屬蛋白酶Ste24(ZMPSte24)切割。包括腦在內的所有組織中都檢測到了這兩種酶。
  • 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作用新方式
    ,該項工作發現了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方式。蛋白家族成員在信號通路中發揮分子開關的功能,參與調控很多生物學過程。當小G蛋白結合GTP時處於活性狀態、結合GDP時處於非活性狀態。小G蛋白激活後一般通過開關(Switch)區域與效應蛋白結合,從而調控下遊信號通路。小G蛋白ARL家族成員ARL2參與細胞內微管組裝的調控。此外,ARL2通過與效應蛋白BART的結合,維持 STAT3在細胞核內的定位,並參與線粒體ATP/ADP通道的調控。
  • 中國科大等發現NLRP3炎症小體特異性抑制劑
    實際上,只有靶向NLRP3本身才能夠特異性抑制NLRP3炎症小體的活化。  研究人員通過前期篩選和後續研究,鑑定了一種名為CY-09的化合物可以直接靶向NLRP3蛋白,從而抑制NLRP3炎症小體組裝和後續的IL-1b產生。CY-09可直接結合到NLRP3蛋白的ATP結合區域,從而抑制其ATP水解活性,繼而抑制其多聚化和後續炎症小體複合物的組裝。
  • 滬亞生物國際獲復旦大學免疫腫瘤藥品專利權——IDO抑制劑被開發...
    2016年3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作為中國原創新型生物醫藥全球化共同開發的領軍企業,HUYA生物國際(HUYA)於今天正式宣布與復旦大學籤訂了一項由復旦研究人員發現的新型免疫腫瘤候選藥物的獨家專利許可
  • Structure: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作用新方式
    《細胞》子刊《結構》(Structure)雜誌於4月15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研究員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發現了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方式。小G蛋白家族成員在信號通路中發揮分子開關的功能,參與調控很多生物學過程。
  • 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藥學院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發現方面取得進展,在國際藥物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SAR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of Water-Soluble 1-Methyl-1,4-dihydroindeno[1,2-c]pyrazoles as Potent
  • 磷酸二酯酶天然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PDEs由21個基因編碼組成,根據其對抑制劑敏感性和胺基酸序列的不同分為11個家族(PDE1~11)。PDE家族基因的多樣性及其複雜的表達方式,提示其不同的亞型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和生理機制。PDEs參與了炎症、哮喘、抑鬱等多種疾病病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可作為治療各類複雜疾病的重要靶‍點。因此,著力於發現包括合成類和天然來源的PDEs抑制劑先導化合物,是促進該類抑制劑新藥研發的關鍵。
  • 基於結構的蛋白激酶抑制劑設計
    蛋白激酶的活性區域大多數激酶都是由至少兩個結構域組成,一個是催化結構域,負責綁定並磷酸化底物蛋白;一個是調控結構域,直接與輔助蛋白相互作用,這個輔助蛋白通過改變構象調整催化結構域的催化活性。催化區域的核心結構是由一個小的N端區域和一個大的C端區域通過一個鉸鏈區相連而構成。
  • G蛋白偶連受體與蛋白相互作用發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這篇文章發現了GPCR蛋白與14-3-3蛋白的相互作用機制。這項工作可能會對疾病的靶向治療帶來更多的機遇。通過這種方法,GPCR將細胞外信號傳遞成細胞內的多種下遊蛋白,從而在細胞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重要生物學功能,其中,14-3-3蛋白是GPCR的下遊蛋白。         14-3-3蛋白家族是真核生物細胞中高度保守的蛋白質,該家族的蛋白能夠特異性結合含有磷酸化絲氨酸或蘇氨酸的肽段,參與多種信號轉導通路。
  • BET小分子抑制劑I-BET-762有望雙重防治癌症
    日前在《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期刊上發表的兩項研究表明,一種名為I-BET-762的BET(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小分子抑制劑不但可以在小鼠腫瘤模型中將已有腫瘤細胞的數目削減80%,而且可以防止50%的人類癌前細胞發生癌變。
  • Neuron:研究人員發現了修復神經纖維的關鍵蛋白
    然而,最近的發現表明,老的神經細胞有再生和修復損傷的潛力,類似於年輕的神經元。在DZNE波恩基地的Frank Bradke教授和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共同領導的實驗室研究小組發現了這種復興的潛在機制。圖片來源:DZNE"事實上,這相當令人驚訝。當然,年輕的和成年的神經細胞有著相同的機制。在胚胎發育期間,神經元表現出旺盛的生長。
  • Molecular Cell:小G蛋白RhoA調節和功能研究
    Cullin家族蛋白是一類介導泛素連接酶複合物組裝的連接分子。作為Cullin家族成員之一,Cul3與具有BTB結構域的銜接蛋白組成泛素連接酶複合物,並結合特異性的底物,介導底物的泛素化。人類基因組編碼近200個含有BTB結構域的蛋白,暗示著Cul3在體內具有廣泛的底物,並可能發揮多種重要的作用。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小G蛋白Rab家族和Arf家族成員在膜泡運輸過程中作為分子開關發揮功能,它們可以通過與不同的效應蛋白結合,募集相關蛋白到特定細胞器上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這些蛋白在內吞體代謝和膜泡運輸過程中的生物學功能,同時也為進一步闡明Arf家族成員之間以及與其它家族小G蛋白之間功能差異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