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lant | 山東農大研究團隊揭示小G蛋白ROP介導細胞極化的正...

2021-01-07 網易

2020-12-01 22:57:48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來源 | Mol Plant

  真核細胞多數具有極性,而頂端生長(tip growth)是一種特殊的極化生長。頂端生長通過建立並維持唯一的極化位點,產生管狀細胞形態。植物花粉管及根毛採用頂端生長方式,分別在植物繁衍及環境應答中起關鍵作用。小G蛋白ROP是植物中唯一一類Rho蛋白。其動態極性定位對於頂端生長的建立和維持至關重要。這種動態的極性定位需要至少一個正反饋調控環進行維持,而目前對於ROP信號的正反饋途徑尚不清楚。

  

  2020年11月30日,山東農業大學在Molecular Plant上發表題為A positive feedback circuit for ROP-mediated polar growth的研究文章。該研究揭示了小G蛋白ROP介導細胞極化的正反饋調控網絡。

  

  前期研究發現擬南芥AGC1.5亞家族激酶能夠磷酸化ROP的活化蛋白RopGEF,通過對RopGEF特定位點的磷酸化,調控其極性定位,以及花粉管的頂端生長(Li et al., 2018, Molecular Plant),推測AGC1.5激酶可能參與ROP信號的正反饋調控。

  作為正反饋調控元件,AGC1.5不僅調控ROP信號,還應該受到ROP信號的調控。研究人員通過酵母雙雜交篩選AGC的互作蛋白。從中發現ROP的兩個效應蛋白ICR2/RIP3及MIDD1/RIP4。這兩個效應蛋白均帶有兩個coiled-coil結構域。研究人員證明AGC1.5激酶與ICR2/MIDD1以及ROP三者形成複合體,且三者結合形式依賴於GTP結合形式的ROP以及具有激酶活性的AGC1.5。進一步研究表明ICR2及MIDD1作為ROP的效應蛋白,不僅將AGC激酶招募到質膜上活性ROP的區域,還促進AGC對於RopGEF的磷酸化,保證RopGEF在根毛生長過程中的頂端定位,從而維持根毛生長過程中ROP信號的極性動態分布。

  

  植物細胞極化的正反饋調控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基因組中編碼大量的AGC激酶,而ROP的效應蛋白也在多種細胞及組織中表達。本研究所揭示的ROP信號正反饋調控環可能在植物演化過程中被重複使用。研究結果對於深入理解植物其它細胞的極化過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山東農業大學李恩博士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張彥教授及李廈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11.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ROP-ROS信號通路調控植物滲透脅迫響應的新機制
    因此,ROP基因家族是滲透信號的潛在調節因子,但是目前尚不清楚ROP如何介導滲透脅迫下的ROS信號積累及其調節機制。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Plasma Membrane Nanodomain Ensures Signal Specificity during Osmotic Signaling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ROP蛋白通過與質膜RBOH相互作用以調節ROS信號和滲透脅迫響應的機制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PLT1可以在細胞間移動,產生PLT1蛋白的濃度梯度,高濃度的PLT1抑制細胞分裂,維持根端幹細胞的穩態;中間濃度的PLT1促進細胞分裂;低濃度的PLT1促進細胞分化。儘管PLT1濃度梯度的建立已較為清楚,但是其上遊轉錄調控機制以及PLT1濃度梯度的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科研團隊歷時近十年,首次揭示了WUS、STM、CLV3三個關鍵因子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模式,解析了WUS和STM介導幹細胞形成和維持調控途徑的交叉和協同,為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端分生組織幹細胞活性的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被山東農大科研人員揭示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 (STM) 和CLAVATA3 (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
  • 郭玉松團隊揭示平面細胞極化核心蛋白從內質網輸出的分子機制
    許多上皮組織在垂直於經典的頂端-基底軸的方向上也沿著平面極化,這種現象稱為平面細胞極化(Planar Cell Polarity, PCP)。PCP對於上皮組織結構的極化構造以及各種協調的細胞行為至關重要。PCP缺陷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包括癌症轉移,纖毛病和先天性心臟病。
  • 山東農大李廈課題組揭示FERONIA介導根迴旋生長的分子機理
    .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課題組揭示FERONIA介導根迴旋生長的分子機理責編 | 逸雲根的迴旋生長(circumnutation)是指根不同測的差異生長,造成根迴旋生長,在水平固體培養基表面表現為成環生長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9月3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潘李鋒研究團隊以Decoding three distinct states of the Syntaxin17 SNARE motif in mediating autophagosome-lysosome fusion
  • 中山大學崔雋/黃軍就聯合團隊揭示USP19通過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抑制...
    近日,我院崔雋教授團隊和黃軍就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19通過精確調控細胞大自噬和選擇性自噬,一方面抑制NLRP3炎症小體介導的炎症反應;另一方面通過NLRP3的非炎症小體功能,促進轉錄因子IRF4的穩定和M2型巨噬細胞的極化,從而達到「一石二鳥」的抗炎作用的新機制。
  •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死亡過程蛋白...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學術前沿】學會理事、中科大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
    --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
    山東大學王官鋒團隊揭示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責編 | 王一Caspaseprotein Rp1-D21 likely by affecting its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玉米ZmMCs在調控NLR類免疫受體蛋白Rp1-D21介導防衛反應中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潘李鋒研究團隊以Decoding該項工作對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及其與ATG8家族蛋白、SNAP29和VAMP8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盡的生化和結構表徵,揭示了Syntaxin17在介導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過程中三種不同的狀態,為進一步理解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內一種高度保守的溶酶體依賴的分解代謝過程。該過程的功能紊亂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 中國農大王毅研究組揭示K+通道蛋白通過調節保衛細胞內向K+電流參與玉米葉片氣孔運動
    K+通道蛋白KZM2通過調節保衛細胞內向K+電流參與玉米葉片氣孔運動。研究結果於2017年9月11日在線發表於《The Plant Journal》上。       氣孔是植物葉片水和氣體交換的主要通道,在植物蒸騰和光合作用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氣孔運動主要由保衛細胞中的離子通道和轉運蛋白調控。在擬南芥中,內向Shaker K+通道,如KAT1和KAT2,與氣孔開放有關。然而,關於玉米保衛細胞內向K+通道的表徵卻較為有限。
  • Plos Pathogens:南農張海峰團隊揭示禾穀鐮刀菌利用SNARE蛋白操縱子囊孢子釋放和植物感染的新機制
    今天,介紹的是新發表在《Plos Pathogens》,南京農大張海峰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The t-SNARE protein FgPep12
  • 南開-山東師範大學聯合團隊揭示血管新生的秘密
    2020年,周軍教授領銜的南開大學-山東師範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A cilium-independent role for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88 in regulating angiogenesis
  • 有時,一個蛋白便可決定生死康健——研究揭示細胞死亡可調控免疫...
    細胞死亡調控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受訪者供圖近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章海兵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小鼠RIPK3蛋白突變可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內、外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 Plant Cell︱植物根毛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研究新進展
    文章研究揭示了核糖體生物發生缺陷和逆境條件觸發的轉錄調控途徑,會導致根表皮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本研究使用遺傳增強子篩選鑑定到了核糖體生物發生因子(RBF)基因PUMILIO 23 (APUM23)的突變體apum23-4,該突變體導致潛在的根毛細胞轉換為非根毛細胞的命運。研究發現,這種細胞命運的轉換依賴於MYB23。MYB23是一種MYB蛋白,由WER靶基因編碼,並且與WER存在功能冗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