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一個蛋白便可決定生死康健——研究揭示細胞死亡可調控免疫...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細胞死亡調控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受訪者供圖

近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章海兵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小鼠RIPK3蛋白突變可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內、外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FADD敲除小鼠模型中,RIPK3蛋白突變還會導致嚴重的自身免疫性淋巴細胞增生症候群。章海兵表示,這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潛在靶點。

神奇的蛋白讓細胞又死又活

自身免疫性淋巴細胞增生症候群是一種以淋巴細胞增生為特徵的自身免疫疾病。該疾病的發病原因是淋巴細胞的死亡通路被阻斷,導致淋巴細胞的發育穩態被破壞,表現為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淋巴瘤以及其它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

章海兵解釋,當機體正常的細胞凋亡和程序性壞死均被破壞時,這種疾病便會發生。

細胞程序性壞死是一種新型的細胞炎性死亡方式,以胞質內蛋白形成壞死小體,細胞膜形成孔破裂釋放內容物為主要特徵。壞死小體主要由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和3(RIPK1、RIPK3)組成,RIPK1與RIPK3通過功能域RHIM形成多聚蛋白複合體。目前RIPK3蛋白RHIM功能域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章海兵團隊通過體外細胞實驗發現,過表達人源和鼠源的RIPK3蛋白能誘導細胞發生細胞凋亡,通過突變RIPK3蛋白RHIM功能域上的重要位點,不僅能阻止RIPK1/RIPK3蛋白多聚體的出現,也可以阻止細胞凋亡和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因此,體外實驗結果表明該突變位點能調控RIPK3蛋白的RHIM功能域,從而影響細胞死亡功能。「也就是說,該人源和鼠源位點都可以破壞RHIM介導的RIPK3多聚引起細胞死亡的功能。」章海兵告訴《中國科學報》。

小鼠存活但卻患病了

為研究RIPK3蛋白RHIM功能域的體內功能,研究人員通過CRISPR-Cas9構建了特定點突變的小鼠模型。免疫共沉澱實驗顯示,點突變後的RIPK3蛋白不能與RIPK1發生相互作用。

為進一步證實該點突變抑制細胞壞死的作用,研究人員在FADD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引入該突變。結果發現,本應胚胎致死的小鼠活了下來,並且活到了成年。

章海兵解釋,FADD敲除小鼠在胚胎發育的10天左右時,會因過度細胞壞死而胚胎死亡。而RIPK3的點突變可以挽救FADD敲除導致的小鼠胚胎致死並存活到成年。「這證明,RIPK3蛋白RHIM功能域在體內介導細胞程序性壞死中起關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應胚胎死亡的FADD敲除小鼠雖然因RIPK3點突變活下來了,但卻患有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有趣的是,在FADD敲除小鼠的基礎上,與敲除RIPK3基因相比,RIPK3點突變小鼠的疾病更嚴重了。

「換句話說,FADD敲除基礎上,RIPK3點突變蛋白能介導炎症反應促進小鼠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章海兵推測,這可能提示,RIPK3觸發的細胞炎症反應是依賴於RIPK3的蛋白骨架,而不依賴於點突變。「因此,RIPK3點突變後,蛋白骨架還在,炎症反應仍會發生,疾病表現更為嚴重。」

兩種蛋白仍有「料」可挖

此外,在以上實驗基礎上,研究人員發現,進一步敲除RIPK1則可以緩解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

這表明RIPK3的RHIM功能結構域不僅在介導細胞程序性壞死信號通路中具有關鍵作用,而且通過與RIPK1的相互作用,該功能域可調控淋巴細胞發育及免疫穩態。「這為治療相關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的靶點。」章海兵表示。

RIPK3不僅介導細胞程序性壞死,同時也介導炎症反應。對此,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王海坤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該研究通過構建不同於之前報導的RIPK3蛋白RHIM結構域突變小鼠,揭示了RIPK3的RHIM結構域在細胞死亡及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中的作用。

「這也為該領域進一步研究關鍵分子RIPK3不同結構域的生物學意義,提供了新的動物模型。」王海坤說。

接下來,章海兵研究團隊將繼續研究RIPK3的點突變和RIPK1的相互作用,探索其調控細胞死亡信號通路的作用機制和炎症機制。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7650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專家點評馬瑜婷(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優青」,中組部「青年千人」,江蘇省「傑青」)細胞命運相關蛋白直接調控腫瘤免疫應答Comments:對每個種群、個體、甚至細胞而言,「生存還是死亡」無疑是一個關鍵性的選擇。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死亡過程蛋白...
    既往研究表明,凋亡和壞死細胞周圍微環境上存在不同特性。兩種死亡方式通過釋放不同的分子,從而導致明顯不同的生理結果。近年來,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的飛速發展,為系統地研究不同死亡方式下細胞內含物的釋放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發現工具。
  • 一個調控水稻細胞死亡及抗病性的重要因子被中國農大科研人員發現
    中國農業大學彭友良/趙文生團隊發現調控水稻細胞死亡及抗病性的一個重要因子責編 | ,因此是一類研究植物細胞程序化死亡和植物抗病性機制的重要材料。已有的研究表明,多種不同功能的蛋白參與調控植物過敏性細胞死亡和防衛反應的激活,說明其機制非常複雜。
  • Science Advances:揭示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
    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擬南芥鈣依賴蛋白激酶調控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組織和免疫!
    模式觸發免疫和效應蛋白觸發免疫的分子成分和連接節點尚未完全了解(New Phytologist | 破壞的肌動蛋白:植物病原菌攻擊感應的新參與者?)。2020年12月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Brad Day教授課題組(Plant Cell |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揭示鐮刀菌感染特性的調控機理
  •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2018-12-07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該研究首次報導了細胞壁LRX蛋白通過與RALF多肽以及細胞膜受體類激酶FER形成一個元件來調控植物生長和耐鹽性。  細胞壁不僅為細胞提供結構支持和保護,也是細胞感受外界環境脅迫的一個重要場所。
  • 研究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細胞程序性壞死是一種新型的細胞炎性死亡方式,以胞質內蛋白形成壞死小體(necrosome),細胞膜打孔破裂釋放內容物誘導炎症為主要特徵。RIPK1與RIPK3通過蛋白C端功能域RIP homotypic interaction motifs (RHIM)形成同源或異源多聚蛋白複合體。而目前對於保守的VQIG胺基酸序列組成的RIPK3蛋白C端RHIM結構域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機制的研究仍不清楚。研究人員首先在體外細胞表達實驗中發現,人源和鼠源的RIPK3蛋白呈現多聚體狀態並且誘導細胞發生細胞凋亡。
  • 抑癌蛋白Rb可調控細胞大小
    抑癌蛋白Rb可調控細胞大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4 15:23:58 美國史丹福大學Jan M.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揭示了靶向抑制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6能夠特異性觸發TH17細胞的效應功能,增強機體抗肝癌免疫應答,為肝癌患者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但同時TH17細胞也具有可塑性,其能夠在低水平TGF-β1誘導的情況下分化為「致病性」的TH17細胞,在高濃度TGF-β1會使其轉分化為Tr1抑制性T細胞。由於肝癌微環境顯著上調TGF-β1表達,促使TH17細胞的免疫效應功能受到抑制,甚至可能變成肝癌的「幫兇」。因此,研究TH17細胞的免疫效應機制對肝癌的臨床治療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
  • 生化與細胞所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線粒體泛素連接酶MARCH5能夠特異性調控TLR7信號通路,首次將線粒體與TLR信號通路聯繫起來,揭示了線粒體在固有免疫促炎症反應調節中的關鍵作用。、趨化因子、ISGs等)的表達,啟動固有免疫反應,實現細胞的免疫防禦過程。
  • 研究揭示氣孔保衛細胞分裂精細調控機制
    氣孔是分布在所有陸地植物葉片表面的特化表皮細胞結構。氣孔保衛細胞根據環境條件變化和節律發生「運動」改變氣孔大小,調控植物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水分蒸發,直接影響了光合作用碳同化和水分利用效率。模式植物擬南芥FOUR Lips (FLP) 是最早被發現的氣孔發育關鍵基因之一。FLP基因突變可導致保衛細胞母細胞的冗餘分裂,如flp-1突變體中可形成四個保衛細胞相鄰的異常氣孔簇。
  • 研究揭示CD47調控細胞吞噬的機制
    研究揭示CD47調控細胞吞噬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0 14:46:31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Ronald D.
  • 揭示蛋白QRICH1在細胞應對內質網應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組織穩態需要多種細胞類型的協調活動來啟動和消解炎症。內質網(ER)應激是炎症的標誌,並在廣泛的人類疾病中加劇組織病理。與炎症和細胞內在代謝需求相關的環境應激因素可引起ER應激、蛋白錯誤摺疊和細胞死亡。為了對抗這些過程,應激反應途徑,包括未摺疊蛋白反應(UPR),有助於適應應激和組織重建。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BIOPIC孫育傑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文揭示核內肌動蛋白調控...
    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29:15 美國史丹福大學Carolyn R. Bertozzi課題組發現,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 Science:揭示蛋白QRICH1在細胞應對內質網應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1年1月4日訊/生物谷BIOON/---組織穩態需要多種細胞類型的協調活動來啟動和消解炎症。內質網(ER)應激是炎症的標誌,並在廣泛的人類疾病中加劇組織病理。與炎症和細胞內在代謝需求相關的環境應激因素可引起ER應激、蛋白錯誤摺疊和細胞死亡。為了對抗這些過程,應激反應途徑,包括未摺疊蛋白反應(UPR),有助於適應應激和組織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