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2021-01-15 生物谷

 

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章海兵課題組的研究論文「Crucial roles of the RIP homotypic interaction motifs (RHIM) of RIPK3 in RIPK1-dependent cell death an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細胞程序性壞死是一種新型的細胞炎性死亡方式,以胞質內蛋白形成壞死小體(necrosome),細胞膜打孔破裂釋放內容物誘導炎症為主要特徵。壞死小體主要由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和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 1/3,RIPK1/RIPK3)組成,RIPK1蛋白在人類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報導發現RIPK1基因突變導致單基因遺傳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攜帶RIPK1突變的患者會發生反覆感染、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等,正常基因型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緩解患者的炎症表現。最新報導還發現攜帶RIPK1切割位點變異會導致患者早發周期性發熱症和嚴重的淋巴細胞增生疾病。RIPK1與RIPK3通過蛋白C端功能域RIP homotypic interaction motifs (RHIM)形成同源或異源多聚蛋白複合體。而目前對於保守的VQIG胺基酸序列組成的RIPK3蛋白C端RHIM結構域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機制的研究仍不清楚。

研究人員首先在體外細胞表達實驗中發現,人源和鼠源的RIPK3蛋白呈現多聚體狀態並且誘導細胞發生細胞凋亡。通過CRISPR-Cas9敲除RIPK1、FADD、Casp3就能阻止過表達RIPK3引起的細胞凋亡。此外通過突變RHIM功能域上的重要位點,發現人源V460P、鼠源V448P不僅阻止RIPK3蛋白多聚體的出現也可以阻止細胞凋亡的發生。因此,體外實驗結果表明人源V460P、鼠源V448P都可以破壞RHIM介導的RIPK3多聚引起細胞凋亡的功能。

為了研究RIPK3蛋白RHIM功能結構域的體內功能,研究人員通過CRISPR-Cas9構建V448P點突變knock-in小鼠。對小鼠原代細胞進行細胞死亡誘導發現,V448P點突變細胞對RIPK1激酶依賴的細胞凋亡及細胞壞死都具有明顯的抵抗作用。免疫共沉澱實驗也顯示,V448P點突變後的RIPK3蛋白不能與RIPK1發生相互作用。為進一步證實V448P點突變抑制細胞壞死的作用,研究人員在FADD基因敲除小鼠中引入該突變,由於FADD敲除小鼠在胚胎發育時期由於發生過度細胞程序性壞死導致胚胎死亡,V448P點突變可以挽救FADD敲除導致的小鼠胚胎致死並存活到成年。這些實驗結果在體外、體內條件下均證實了RIPK3蛋白RHIM功能域在介導細胞死亡中的關鍵作用。

人類自身免疫性淋巴細胞增生症候群(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ALPS)是一種淋巴細胞增生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疾病的發生是因為淋巴細胞的死亡通路被阻斷,導致淋巴細胞的發育穩態被破壞,表現為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淋巴瘤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研究人員發現FADD基因敲除小鼠中RIPK3基因V448P突變後小鼠表現為比RIPK3基因敲除更嚴重的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而通過進一步敲除RIPK1則可以緩解這個疾病的發生。這一意外發現表明RIPK3的RHIM功能結構域不僅在介導細胞程序性壞死信號通路中具有關鍵作用,而且通過與RIPK1的相互作用在調控淋巴細胞發育及免疫穩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這些發現為治療與細胞死亡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的靶點。(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 有時,一個蛋白便可決定生死康健——研究揭示細胞死亡可調控免疫...
    細胞死亡調控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受訪者供圖近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章海兵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小鼠RIPK3蛋白突變可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內、外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 細胞膜負電荷調控細胞黏附分子功能新機制
    細胞膜負電荷調控細胞黏附分子功能新機細胞膜富含大量負電荷,其主要來源為磷脂和細胞膜蛋白胞外結構域的糖基化修飾。MAdCAM-1 的 Mucin-like 結構域是一個高糖基化結構域,帶有大量負電,但學界尚不清楚該結構域是否參與調控整合素α4β7 介導的免疫細胞黏附。
  •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細胞壁LRX蛋白通過與RALF多肽以及細胞膜受體類激酶FER形成一個元件來調控植物生長和耐鹽性。  細胞壁不僅為細胞提供結構支持和保護,也是細胞感受外界環境脅迫的一個重要場所。通過質譜以及免疫共沉澱的方法發現LRX蛋白通過其LRR結構域與RALF22和RALF23等多肽相互作用。
  • 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
    ,揭示了玉米ZmMCs在調控NLR類免疫受體蛋白Rp1-D21介導防衛反應中的新機制。通過菸草瞬時表達系統證實,I型ZmMC1 和ZmMC2能抑制NLR蛋白Rp1-D21及其N端信號功能域CCD21介導的HR,而II型ZmMC9則不能抑制。亞細胞定位研究發現,ZmMC1 和ZmMC2主要定位於細胞的點狀結構中,並與細胞自噬Marker ATG8a有部分共定位,而ZmMC9主要定位於細胞質和細胞核。
  • 邱菊研究組合作發現3型天然淋巴細胞表觀遺傳學調控新機制
    然而ILC3s如何通過染色質重組複合體實現對其細胞分化及功能進行調控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由Smarca4基因編碼的Brg1蛋白,作為SWI/SNF染色質重組複合體中唯一兩個含有ATP酶活性結構域的蛋白之一,在多種免疫細胞分化和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 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ALS的核心病理改變為運動皮質及脊髓運動神經元凋亡,伴隨有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及少突膠質細胞增生的神經炎症反應。ALS的另一個典型病理學特徵是脊髓下行運動神經元和外周肌肉的神經肌肉接頭的退化和功能喪失以及外周肌肉系統的萎縮和痙攣。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
  • Nature:邵峰等揭示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炎症通路新機制
    尋找效應分子在宿主細胞中的靶蛋白並闡明其作用於靶蛋白及相關信號通路的生物化學機理對我們了解病原菌致病機理和建立有效防治手段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可能促進我們對真核細胞本身信號轉導機制的進一步理解。許多病原細菌在感染過程中都能有效地抑制宿主細胞中起抗感染作用的NF-kB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邵峰實驗室一直對病原菌如何拮抗宿主炎症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感興趣。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此外,RIPK3還能藉助RIPK1-RIPK3-DRP1信號途徑激活炎症小體(inflammasome),促進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而這一調控作用與壞死無關。腫瘤治療策略主要包括:誘導癌細胞死亡,阻止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激活抗腫瘤免疫應答等。多項研究表明:RIPK3分子在腫瘤的發生、發展及治療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腫瘤細胞系的RIPK3蛋白水平較正常細胞顯著降低。
  • Nature Communication:細胞骨架蛋白調控炎症小體活性新發現
    2015年3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III型中間絲蛋白vimentin(波形蛋白)能夠影響調控炎性小體形成及活性,在急性肺損傷導致的炎症和纖維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腸道3型天然淋巴細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過去的研究表明,DR3/TL1A信號通路能夠通過促進Th1和Th17的免疫應答從而在炎症性腸病中發揮致病作用。同時還有研究表明DR3/TL1A信號通路能夠維持腸道Treg細胞的穩態水平,從而發揮免疫抑制的作用,緩解腸炎的發生。ILC3是固有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腸道免疫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且ILC3表達高水平的DR3。然而,TL1A/DR3信號通路對ILC3s的調控機制目前仍不明確。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ALS的核心病理改變為運動皮質及脊髓運動神經元凋亡,伴隨有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及少突膠質細胞增生的神經炎症反應。ALS的另一個典型病理學特徵是脊髓下行運動神經元和外周肌肉的神經肌肉接頭的退化和功能喪失以及外周肌肉系統的萎縮和痙攣。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該團隊早期研究發現,泛素連接酶RNF220通過調控不同靶蛋白不同類型的泛素化修飾參與多個神經系統發育過程的調控。雖然RNF220-/-小鼠出生致死,但是約1/3的RNF220+/-小鼠成年後表現出進行性的運動障礙,最後癱瘓而死。開放場和轉棒等行為學分析發現,RNF220+/-小鼠的運動能力顯著降低。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在細胞中被緊密組裝在不同的染色質結構域中,而如何調控這些染色質結構域的組裝,從而控制基因的轉錄仍然是未解之謎。生物大分子的相分離現象是指蛋白質及核酸等分子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細胞中形成無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大分子結構組裝、功能調控和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作為細胞的能量和代謝中心,線粒體具有相對獨立的質量控制系統,包括分子水平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統、分子伴侶蛋白系統和蛋白酶系統以及細胞器水平的融合/分裂機制和線粒體自噬機制等。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肥胖的發病率不斷增長,並且被認為是癌症等慢性病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特別是冠心病、心衰和房顫。肥胖也與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礙和舒張順應性降低的發生發展有關。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 科技創新進展:發現水稻P450家族基因調控細胞死亡新機制
    該研究基於細胞學、生理學和轉錄組學等分析,發現ELL1影響葉綠體的發育和功能,並在ROS介導的細胞死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細胞程序性死亡(PCD)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普遍存在,是決定作物生長和發育的重要過程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