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2021-01-11 騰訊網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以腦運動皮質、腦幹和脊髓運動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為特徵的進行性麻痺行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延髓麻痺及椎體損害,最終導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而死亡。ALS的核心病理改變為運動皮質及脊髓運動神經元凋亡,伴隨有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及少突膠質細胞增生的神經炎症反應。ALS的另一個典型病理學特徵是脊髓下行運動神經元和外周肌肉的神經肌肉接頭的退化和功能喪失以及外周肌肉系統的萎縮和痙攣。

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自從第一個ALS致病基因SOD1報導以來,一共有近50個基因相繼被報導其突變/功能異常參與或者影響了ALS的發生和發展,其中包括TDP43、FUS、C9orf72、HNRNPA1、SQSTM1、VCP、OPTN、PFN、CHCHD2以及CHCHD10等。這些基因廣泛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質穩定性、RNA代謝及穩定性和細胞骨架動態變化等過程的調控。其中TDP43、FUS、C9orf72和SOD1基因突變導致了約70%的家族遺傳性ALS的發生。TDP43和SOD1致病突變的病理學原因是由於突變蛋白在運動神經元胞體中的異常累積導致的神經毒性。正常生理狀態下,TDP43主要定位在運動神經元的細胞核中,參與RNA代謝的調控。TDP43由細胞核向細胞質的轉定位和蛋白聚集體的累積是遺傳性和散發ALS的典型特徵,常被認為是ALS病變運動神經元的標誌之一。

RNF220是本課題組鑑定的一個新的泛素連接酶,在神經系統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課題組早期的研究發現,泛素連接酶RNF220通過調控不同靶蛋白不同類型的泛素化修飾參與多個神經系統發育過程的調控。雖然RNF220-/-小鼠出生致死,但是約1/3的RNF220+/-小鼠成年後表現出進行性的運動障礙,最後癱瘓而死。開放場和轉棒等行為學分析發現,RNF220+/-小鼠的運動能力顯著降低。我們通過組織切片和病理學染色分析發現,RNF220在成年小鼠的脊髓運動神經元中特異表達,且其蛋白主要定位在細胞質中;與野生型小鼠相比,RNF220+/-小鼠脊髓運動神經元細胞中的TDP43蛋白表現出由細胞核到細胞質的轉定位現象且蛋白水平增多;RNF220+/-小鼠的腓腸肌肌纖維的直徑變小,表現出萎縮現象且肌肉出現去神經支配現象。因此,RNF220+/-小鼠表現出類似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行為和病理學特徵。我們體內外的生化分析發現,RNF220通過促進TDP43蛋白K48類型的經典泛素化修飾參與TDP43蛋白穩定性的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豐富了人們對ALS致機理的認識,為ALS的診療提供了新的潛在靶標和動物模型的支撐。近日,該研究結果以「Haploinsufficiency of the TDP43 ubiquitin E3 ligase RNF220 leads to ALS-like motor neuron defects in mous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上(文章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jmcb/advance-article/doi/10.1093/jmcb/mjaa072/6059226)。馬鵬程副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李雨薇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毛炳宇研究員為文章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重點項目的支持。

圖示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圖示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新聞...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揭示了植物ABA信號轉導和滲透脅迫的關鍵蛋白激酶SnRK2參與了miRNA生物合成的調控。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來源 | 遺傳發育所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在研究VPS23A參與調控ABA信號途徑的過程中,謝旗研究組發現,ABA處理同時也影響了VPS23A的穩定性,從而啟動了植物ESCRT複合體組分蛋白穩定性這個空白領域的研究。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
  • 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
    山東大學王官鋒團隊揭示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責編 | 王一Caspase,揭示了玉米ZmMCs在調控NLR類免疫受體蛋白Rp1-D21介導防衛反應中的新機制。表型的新機制,為深入研究MC在植物免疫中的的功能提供了新思路。
  • 汪方煒組揭示姐妹染色體粘連調控與染色體穩定性保護的新機制
    此過程受到細胞的嚴密調控,極細微的錯誤也可能導致子細胞染色體數目的異常,以及染色體的不穩定性和細胞的癌變。11月14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汪方煒實驗室在EMBO 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kinase-dependent role for Haspin in antagonizing Wapl and protecting mitotic centromere cohesion」研究論文,闡述姐妹染色體粘連調控和染色體穩定性保護的新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論文報導了小G蛋白ROP10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過程中根毛變形的分子機制。  在共生建立過程中,根毛是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細胞從而完成根瘤菌侵染的主要通道。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
  •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2018-12-07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這些結果揭示了鹽脅迫下RALF多肽如何調控FER蛋白的活性。這項科研成果將會為培育抗逆高產作物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植物逆境中心博士趙春釗和普渡大學博士研究生Omar Zayed。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揭示了揭示根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該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根分生區PLT1轉錄調控及蛋白濃度梯度維持的關鍵途徑,還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 研究揭示RNA m6A修飾調控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上較為常見的一類轉錄後表觀修飾,其建立、擦除和識別分別受到m6A甲基轉移酶(writer)、去甲基化酶(eraser)以及結合蛋白已有研究表明,m6A作為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重要節點,通過調節靶RNA的出核、穩定性、選擇性剪接和翻譯過程,參與調控諸多生物學事件,而關於m6A在衰老特別是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研究卻鮮有報導。因此,m6A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調控作用及關鍵調節因子均需進一步闡明。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我國科學家發現膠質瘤棕櫚醯化修飾調控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腫瘤醫院醫學病理中心研究員方志友、副研究員陳學冉團隊,在膠質瘤分子病因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揭示棕櫚醯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新機制及其調控膠質瘤惡性化進展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ein Palmitoylation Regulates Cell Survival by Modulating XBP1 Activity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為題,發表在Mol Ther-Oncolytics上。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通過改變植株形態可以增加整體受光面積,改善通風狀況,從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但一直以來,對其中的精細分子的調控機制一直未能解析。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