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方煒組揭示姐妹染色體粘連調控與染色體穩定性保護的新機制

2021-02-19 BioArt

正常人體細胞含有的46條染色體經過DNA複製變成46對姐妹染色單體,並在隨後的有絲分裂期被均等地分配至兩個子細胞,從而實現親代與子代之間遺傳物質的穩定傳遞。此過程受到細胞的嚴密調控,極細微的錯誤也可能導致子細胞染色體數目的異常,以及染色體的不穩定性和細胞的癌變。

11月14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汪方煒實驗室在EMBO 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kinase-dependent role for Haspin in antagonizing Wapl and protecting mitotic centromere cohesion」研究論文,闡述姐妹染色體粘連調控和染色體穩定性保護的新機制。

姐妹染色單體配對的建立和維繫依賴於黏連蛋白複合體(cohesin)形成的環狀結構。在細胞進入有絲分裂的早期,染色體臂上的cohesin在其調節亞基Wapl的作用下被大量去除,而著絲粒部位的cohesin必須予以保留,以確保所有的染色體均能與紡錘體正確連接並整齊地排列在中期赤道板上。

今年3月,汪方煒實驗室就在Current Biology上與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背靠背」發表論文,發現了cohesin的調節亞基Pds5B通過結合蛋白激酶Haspin氨基端的保守基序PIM(Pds5-interacting motif)將Haspin招募至染色體的著絲粒區;通過實驗手段破壞Pds5B與Haspin的結合,則會導致姐妹染色體粘連缺陷和染色體不穩定性的發生【1】(下圖)。

在最新的這項研究中,汪方煒實驗室的博士生梁材陳親富等發現,Haspin的激酶域對於姐妹染色體粘連具有重要保護作用。進一步的機理研究顯示,一方面,Haspin的激酶域以較強的親和力結合Wapl的重要基序PIM,從而競爭性地阻礙Pds5B結合Wapl的PIM;另一方面,Haspin磷酸化Wapl的PIM並直接削弱Wapl結合Pds5B的能力。通過這一雙重機制,Haspin活性激酶域有效地抑制了Wapl與Pds5B的結合,拮抗了Wapl對著絲粒區cohesin的去除作用,確保了姐妹染色體的正常粘連和分離,從而實現對染色體穩定性的保護(下圖)。

這些研究結果鑑定了Haspin的新底物Wapl,以及Wapl磷酸化修飾調控黏連蛋白複合體環狀結構的新通路,闡明了Haspin如何「以少勝多」有效抑制著絲粒區Wapl活性進而保護姐妹染色體粘連的分子機制。此項研究成果有助於深入理解癌細胞染色體不穩定性的發生原因,並啟發基於腫瘤細胞染色體粘連缺陷的抗癌研究。

參考文獻:

1、Zhou, Linli, et al. "The N-Terminal Non-Kinase-Domain-Mediated Binding of Haspin to Pds5B Protects Centromeric Cohesion in Mitosis." Current Biology 27.7 (2017): 992-1004.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或郵箱:sinobioart@sina.com。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揭示染色體的奧秘!
    【3】Autophagy:有絲分裂中溶酶體功能揭示染色體穩定性doi:10.1080/15548627.2020.1764727在最近一項研究中,Bellvitge生物醫學研究所(IDIBELL)和巴塞隆納大學(UB)的研究小組與梅奧診所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溶酶體和自噬過程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活躍性,並且表明其對於有絲分裂是必需的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新技術揭示人類基因組複製時的姐妹染色單體構象
    新技術揭示人類基因組複製時的姐妹染色單體構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27:39 奧地利科學院Daniel W.
  • 微課:染色體、染色單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的理解
    ①染色體:以著絲點數目為準,常染色體:在雌雄個體中沒有差異的染色體,性染色體:在雌雄個體中有顯著差異的染色體;②染色單體:一個染色體複製後內含兩個
  • 科學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天藍色鏈黴菌的細胞發育伴隨一系列細胞形態分化和染色體複製分離過程,受多種胞內外信號的精密調控。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天藍色鏈黴菌的細胞發育伴隨一系列細胞形態分化和染色體複製分離過程,受多種胞內外信號的精密調控。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 Molecular Cell導讀:應激反應、染色體分裂等
    ,以便在子細胞中進行乾淨的分離,同時又保持姐妹染色單體的緊密平行排列的呢?美國哈佛大學的Nancy Kleckner團隊發表文章 The 3D Topography of Mitotic Chromosomes ,通過對活細胞及固定的哺乳動物細胞進行高解析度三維螢光成像,發現有絲分裂染色體的姐妹單體通過提供機械穩定性的「迷你軸」橋連接,該橋的存在排除了螺旋染色體的纏繞。
  • Autophagy:有絲分裂中溶酶體功能揭示染色體穩定性
    2020年7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Bellvitge生物醫學研究所(IDIBELL)和巴塞隆納大學(UB)的研究小組與梅奧診所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溶酶體和自噬過程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活躍性,並且表明其對於有絲分裂是必需的。
  • 首次揭示端粒t環保護染色體機制
    2019年11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位於端粒末端的環狀結構(loop)起著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可阻止染色體發生不可挽回的損傷。
  • 高度重排的染色體揭示基因組拓撲結構
    高度重排的染色體揭示基因組拓撲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4 20:25:17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ileen E. M. Furlong、Jan O.
  • PNAS:蛋白質乙醯化修飾精細調控染色體著絲粒與微管連接的分子機制
    該成果表明乙醯化酶PCAF對微管正端示蹤蛋白EB1的修飾可以精細調控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著絲粒(動點)與微管的連接,該調控分子機制的闡明為癌症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的線索。細胞精確的自我複製是其生活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複製的高保真性在生物及物種的繁衍生息過程中舉足輕重。
  • 生科徐冬一研究組在PNAS發文揭示MRN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中的新功能
    DNA在外界環境或生物體內部因素的影響下會產生損傷,為了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真核細胞進化出多種DNA損傷應答機制(DNA damage response,DDR)以應對不同類型的DNA損傷。在有絲分裂期,由紡錘體來引導姐妹染色單體至兩個子細胞中。高等動物細胞中紡錘體的主要元件包括微管(microtubules)、中心體(centrosome)、染色體和微管結合蛋白。正常的紡錘體組裝及動態對於分裂期染色體的正常分離及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 Nature揭示染色體複製新機制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在釀酒酵母細胞上針對DNA複製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新研究發現幫助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染色體的複製機制,並為開發出新型癌症治療策略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論文發布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
  • 染色體組多倍化,讓纖弱「禾草」變身強勁之竹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率領的團隊通過全基因組比較分析,日前揭示了木本竹類異源多倍化的起源歷史,並且發現木本竹類的祖先與草本竹類的祖先為姐妹關係,並非由現存的草本竹類雜交多倍化而來。國際植物學權威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這或將推動禾本科的生物學與演化研究,對其他植物類群的多倍化起源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 SisterC可檢測姐妹染色體相互作用
    SisterC可檢測姐妹染色體相互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4:55:52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Job Dekker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實現可視化基因組3D結構和長距離染色體作用 | Genome Biology
    Choudhary, Yun Li, Ming Hu, Ross Hardison, Ting Wang and Feng Yue 發表時間:2018/10/4 數字識別碼: 10.1186/s13059-018-1519-9 原文連結: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
  • 【走近諾貝爾醫學獎】2009年得主:揭示端粒和端粒酶對染色體的保護...
    卡羅爾·格雷德(1961年—)傑克·紹斯塔克(1952年—)獲獎年份:2009年獲獎理由: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聲明說,布萊克本與其他科學家合作發現的端粒酶,「揭示了一種對決定細胞壽命和在細胞老化和癌症形成過程中都起到關鍵作用的機制。」 聲明還稱讚布萊克本具有「慷慨精神、好奇心和非常樂於和他人合作的品格」。聲明說:「她作為科學家、同事、導師和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是一種鼓舞。」
  • 端粒是染色體端部的部分,其生物學作用在於維持染色體的穩定性
    隨體:指位於染色體末端的球形染色體節段,通 過次縊痕區與染色體主體部分相連。位於染色體 末端的隨體稱為端隨體,位於兩個次縊痕中間的 稱中間隨體。 端粒:是染色體端部的特化部分,其生物學作用 在於維持染色體的穩定性。一般認為端粒起到細 胞分裂計時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複製和基因 DNA不同,每複製一次減少50-100bp,其複製要 靠具有反轉錄酶性質的端粒酶來完成,正常體細 胞缺乏此酶,故隨細胞分裂而變短,細胞隨之衰 老。
  • 2020年第79卷第6期導讀—應激反應、染色體分裂、核糖體質量控制
    有絲分裂染色體如何能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便在子細胞中進行乾淨的分離,同時又保持姐妹染色單體的緊密平行排列的呢?美國哈佛大學的Nancy Kleckner團隊發表文章 The 3D Topography of Mitotic Chromosomes ,通過對活細胞及固定的哺乳動物細胞進行高解析度三維螢光成像,發現有絲分裂染色體的姐妹單體通過提供機械穩定性的「迷你軸」橋連接,該橋的存在排除了螺旋染色體的纏繞。
  • Nature背靠背|多能幹細胞中端粒保護新機制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在哺乳動物中,端粒的保護是由關鍵蛋白TRF2所介導的,TRF2會結合在染色體的末端,確保基因組的穩定性【1,2】。迄今為止,在被檢測過的所有細胞系中,TRF2的敲除都會使得染色體出現末端融合的現象。但是TRF2的敲除在胚胎幹細胞中的表型是什麼樣的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