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菊研究組合作發現3型天然淋巴細胞表觀遺傳學調控新機制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7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Mucosal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邱菊和秦駿課題組合作的題為「Brg1 restrains the pro-inflammatory properties of intestinal ILC3s and modulat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

3型天然淋巴細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3s)作為固有免疫系統中的一個細胞類群,廣泛分布於腸道黏膜固有層中,在腸道炎症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天然淋巴細胞在分化早期以及待激活狀態下即實現了關鍵基因轉錄調控區域的染色質開放,這使其相比於功能相似的輔助性T細胞能夠更為快速地做出免疫應答。然而ILC3s如何通過染色質重組複合體實現對其細胞分化及功能進行調控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Smarca4基因編碼的Brg1蛋白,作為SWI/SNF染色質重組複合體中唯一兩個含有ATP酶活性結構域的蛋白之一,在多種免疫細胞分化和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首次通過Rorc-cre對ILC3s細胞中的Smarca4基因進行特異性敲除,以系統性地探究Brg1相關的SWI/SNF染色質重組複合體對ILC3s細胞的調控作用。研究發現Brg1缺失的ILC3s細胞存在NKp46+ILC3s細胞的明顯減少,並且隨著小鼠年齡增長過度增殖以致在腸道中大量積累,並在Rag1-/-背景下引起小鼠成年時期大腸自發炎症,表現為腹瀉、脫肛和便血等症狀,病理特徵為腸道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和膿腫形成。進一步實驗證實:Brg1一方面在NKp46-ILC3s細胞中易化T-bet的表達(NKp46+ILC3s細胞分化的關鍵轉錄因子),從而促進其向NKp46+ILC3s細胞分化;另一方面Brg1在多種細胞因子刺激下抑制GM-CSF表達,上述現象在骨髓嵌合體小鼠體系中得到了內因性論證。GM-CSF體內抗體中和實驗有效緩解了Rag1-/-背景下敲除組小鼠的腸道炎症,證明GM-CSF失去Brg1約束展現的致炎性功能是導致小鼠大腸自發炎症的主要原因。最後,研究人員通過ATAC-seq和ChIP-qPCR實驗證明Brg1直接結合於T-bet和GM-CSF編碼基因Tbx21Csf2的轉錄調控區域,通過改變染色質結構和組蛋白修飾分別促進Tbx21和抑制Csf2基因的轉錄。

綜上所述,該研究發現了NKp46+ILC3s細胞分化早期階段Brg1相關的SWI/SNF染色質重組複合體在染色質結構為基因表達做出的準備工作,為ILC3s細胞亞型分化調控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此外,Brg1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實現對ILC3s細胞增殖和致炎性功能的約束作用,其所在信號通路可能作為靶點實現對ILC3s有效幹預,從而為炎症性腸病等疑難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方法,該信號通路仍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該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研究生齊心一在邱菊研究員和秦駿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並在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孫麗明研究員、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柴謙研究員、美國Albany醫學院Yang Qi、德國海德堡大學Cui Guoliang、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信息技術平臺冀顏等的協助下共同完成。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的共同資助,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創新基金項目的支持。該研究在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公共技術平臺以及動物平臺的支持下完成。(科技處)

圖. Brg1促進NKp46+ILC3s的分化,並通過抑制ILC3表達GM-CSF從而抑制腸道炎症。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5-020-0317-3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Cell)雜誌上。
  • 研究發現一種表觀遺傳學損傷會導致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2017年4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由bellvige生物醫學調查研究所(IDIBELL)的Manel Esteller博士領導的表觀遺傳學和腫瘤生物學項目組(PEBC)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表觀遺傳學損傷導致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方式。
  • 研究發現泛素信號調控哺乳動物青春期發育起始表觀遺傳學機制以及...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胡榮貴研究組、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與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研究院高山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Nature綜述:幹細胞功能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不同細胞的分化程序由轉錄和表觀遺傳學調控保駕護航。不過,人們還不了解表觀遺傳學調控在發育完成之後對組織內穩態做出的貢獻。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七月十三日發表了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adult stem cell function」的綜述文章。
  • 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腸道3型天然淋巴細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過去的研究表明,DR3/TL1A信號通路能夠通過促進Th1和Th17的免疫應答從而在炎症性腸病中發揮致病作用。同時還有研究表明DR3/TL1A信號通路能夠維持腸道Treg細胞的穩態水平,從而發揮免疫抑制的作用,緩解腸炎的發生。ILC3是固有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腸道免疫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且ILC3表達高水平的DR3。然而,TL1A/DR3信號通路對ILC3s的調控機制目前仍不明確。
  • Science:遺傳因素推動下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發現DNA變異可通過序列特異性的轉錄因子活性,影響一種名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基因調控機制。在過去的10年裡,遺傳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研究發現之一是:絕大部分與性狀相關聯的DNA變異都存在於一些曾經被稱為「垃圾DNA」的基因組區域中;這些基因組區域之所以被稱為「垃圾DNA」,是因為它們不能編碼蛋白質。
  • 研究揭示植物葉片衰老表觀遺傳學調控新機制
    研究發現很多葉片衰老相關基因的誘導表達與組蛋白第三亞基四號賴氨酸的三甲基化(H3K4me3)水平增高正相關,但其分子調控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金京波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研究組合作研究,揭示了擬南芥JMJ16通過其組蛋白第三亞基四號賴氨酸(H3K4)去甲基化酶活性抑制植物葉片衰老的表觀遺傳學分子機制。H3K4me3水平是由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和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協同調控的。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多篇重要文章解析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那就是表觀遺傳學,即控制基因表達的化學修飾,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腫瘤細胞的外表(表型)與最初的正常細胞的外表並不一樣,而且最近研究人員還發現,在癌症中會出現一種不同尋常的現象,即一種細胞可能會轉變成為另外一種類型的細胞。【2】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非編碼RNA能夠在轉錄後水平進行基因表達調控,也被認為是一種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T2DM的發生發展。(一)DNA甲基化與胰島分化最先被發現的DNA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對基因轉錄表達調控以及染色體構象十分關鍵。轉錄起始區的DNA甲基化參與胰島的分化。
  • 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子遺傳學改變和靶向治療新進展
    不同研究小組近期通過新一代序列分析等技術分析了ETP-ALL的分子遺傳學改變,大致發現了以下遺傳學特點:(1)ETP-ALL常見三種信號通路基因突變,包括造血發育、RAS和(或)細胞因子受體/JAK-STAT信號轉導以及組蛋白修飾信號通路等。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及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種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HAT4的結構及功能特徵,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生物學頂級期刊《細胞》
  • 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現狀和進展
    表觀遺傳學修飾的調節機制主要有:DNA的甲基化,組蛋白的甲基化及乙醯化修飾,以及非編碼RNA調控。表觀遺傳修飾可導致基因的沉默或活化,若體細胞內發生表觀遺傳修飾異常而導致某些基因表達異常,如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則可出現體細胞異常增殖導致腫瘤發生。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許多惡性腫瘤的發生都與細胞基因組表觀遺傳紊亂緊密相關。
  • 《自然》專題:表觀遺傳學
    在基因組中除了DNA和RNA序列以外,還有許多調控基因的信息,它們雖然本身不改變基因的序列,但是可以通過基因修飾,蛋白質與蛋白質、DNA和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影響和調節遺傳的基因的功能和特性,並且通過細胞分裂和增殖周期影響遺傳。
  • 表觀遺傳學研究或將成為攻克肺癌難關的未來之星
    隨著科學的發展對癌症發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還發現表觀遺傳學改變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也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具體來講:表觀遺傳是一種基因序列不發生變化,但基因表達水平,修飾等卻可以產生可遺傳的改變的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改變對肺癌的發生發展至關重要。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長期以來,生物學家一直在試圖理解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由數百種特殊細胞類型組成的有機體的,每一種類型的細胞都會表達一組特定的基因,而細胞的身份如今被認為是特殊基因組合表達所產生的結果;表達模式必須被建立和維持,即兩種不同但存在聯繫的過程,原始細胞的多能性及細胞類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數百種轉錄因子的協同作用,這些轉錄因子能與特定DNA序列相結合來激活或抑制細胞譜系基因的轉錄
  • 表觀遺傳學臨床試驗和標誌物研究一覽
    表觀遺傳學是指可遺傳的由非DNA序列改變引起的基因表達的變化。引起表觀遺傳 的主要機制有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非編碼RNA等。這幾個方面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1)表觀遺傳學如DNA甲基化,在多種類型癌症中頻繁發生,趨於關閉多種抑癌基因的表達2)DNA甲基化有多種生物效應如關閉基因表達,甲基化標誌物與生物表型有直接相關性3)對於臨床診斷,DNA標誌物比RNA標誌物更可靠、更穩定4)在臨床中,尤其是對於癌症,表觀遺傳學標誌物可能成為強有力的預後/預測標誌物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