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遺傳學研究或將成為攻克肺癌難關的未來之星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肺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目前在我國,肺癌也已成為死亡率首位的惡性腫瘤。根據目前肺癌增長趨勢推算,到2025年,我國每年新增的肺癌致死病例將會超過100萬,患病人數將會位居世界之首,其嚴峻形勢需得到足夠重視。進一步了解肺癌,認識肺癌,是及時做好預防與治療工作的首要前提。下面介紹一下在肺癌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各種因素中,當前科學界極度關注的表觀遺傳學改變的重要作用。

 

  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每時每刻,人體內都有無數的細胞分裂新生,也有無數的細胞死亡消失。人體細胞增殖與死亡過程受到嚴格的監視和調控,以保證兩者的相對平衡,從而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當細胞接觸到某種有害的致瘤因子時,某些原本受到嚴格監控的細胞發生異常轉變,形成過度增殖的細胞組織團塊,這種異常增殖所產生的細胞集合體即為腫瘤。人們根據腫瘤生長速度、分化程度及浸潤和轉移能力等可將其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而癌症所指的就是惡性腫瘤。

 

  顧名思義,肺癌就是肺組織產生的生長不受控制、具有浸潤及轉移能力的細胞團。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與非小細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被分類為鱗狀細胞癌、腺癌和大細胞肺癌。雖然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高,但發病率較低,僅佔肺癌發病病例的15~20%。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佔肺癌的絕大部分(80~85%),與小細胞肺癌相比,其增殖、侵襲速度慢,也因此更不易被發現和診斷。患者就醫時多已發展為腫瘤的中晚期,更加難以治療。因此,如何在腫瘤發生早期對肺癌進行鑑別診斷,進而開展針對性治療是解決肺癌這一人類健康威脅的重中之重。

 

  現在大家都知道肺癌病人組織DNA中存在很多基因突變,但大部分人不知道腫瘤遺傳學家把它們分為胚系突變和體細胞突變:胚系突變即生殖細胞DNA攜帶的基因突變,這些突變會隨患病個體傳遞給下一代,攜帶有這些突變基因的個體患肺癌的風險可能增加;體細胞突變是指發生在癌症發生發展過程隨著癌細胞不斷分裂產生的大量基因突變,其中少數驅動突變對癌症的發生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近年研發成功的肺癌靶向治療藥物靶易瑞沙,既是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發生突變的患者。

 

  隨著科學的發展對癌症發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還發現表觀遺傳學改變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也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具體來講:表觀遺傳是一種基因序列不發生變化,但基因表達水平,修飾等卻可以產生可遺傳的改變的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改變對肺癌的發生發展至關重要。表觀遺傳對基因調控分為不同方面,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非編碼RNA的調控等。與直接的基因突變不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往往導致細胞內RNA與蛋白質表達水平的改變而導致癌症。因此某些關鍵基因的表觀遺傳學改變在肺癌發生與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被列入肺癌診斷、分型和預後的標誌物。

 

  說到表觀遺傳學,就不得不提DNA的甲基化,這也是目前肺癌表觀遺傳學研究最多的內容。DNA的甲基化通常指的是在正常的DNA序列某些片段上有著特殊的化學修飾,使得該處多了個甲基。DNA甲基化對肺癌可謂影響深遠,如果本不發生甲基化的DNA區域發生甲基化又或者本來應該甲基化的區域卻失去了這樣的修飾,那麼可能會使得細胞內特定基因的表達發生紊亂。那些可能引起細胞瘋狂生長的基因過度表達,又使得那些抑制細胞分裂的基因表達量遠遠低於正常水平,這樣的結果很有可能產生癌症。

 

  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DNA甲基化可以成為肺癌診斷依據、判定肺癌預後好壞的指標,並且可能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靶標。某些重要抑制癌症基因高度甲基化,使得其表達受到抑制甚至關閉。只要使用簡單的儀器就可以對人體內特定基因甲基化水平進行測定,用於輔助肺癌的早期診斷。研究發現,特定基因甲基化水平增高的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縮短,復發的危險增高。所以只要檢測治療患者甲基化水平,有望推測肺癌復發可能性,儘早提前治療。DNA甲基化具有可逆性,使用特定藥物幹預患者體內可逆的甲基化過程,是目前肺癌治療的手段之一。

 

  與DNA甲基化相比,另外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調控為組蛋白修飾。組蛋白是一類特殊的蛋白質,它們多數專一地與遺傳物質DNA結合。實際上,DNA就是像根線一樣纏在組蛋白上,形成複雜的結構。研究發現,組蛋白的修飾也與基因調控密切相關。簡單的講,組蛋白的某些修飾可以使得纏繞在其上的DNA變得鬆散,更容易表達出特定功能的蛋白質。組蛋白的修飾比DNA甲基化複雜得多,原因在於同一個組蛋白質有多個胺基酸位點可提供修飾,而化學修飾的種類又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乙醯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等,它們都能對組蛋白的性質與基因表達產生巨大影響。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組蛋白質的乙醯化。

 

  組蛋白的乙醯化也是一個可逆過程,通過一些酶類將這種化學基團插入組蛋白賴氨酸殘基上。組蛋白的乙醯化可以使組蛋白與DNA親和力降低,使染色體變得鬆散,導致基因的表達。那麼組蛋白的乙醯化是不是也與肺癌發生發展有關呢?答案是肯定的!與DNA甲基化一樣,研究發現,肺癌患者中普遍存在組蛋白修飾發生紊亂現象。不該發生修飾的組蛋白發生了修飾,而那些應該發生修飾的組蛋白卻失去了修飾作用。這勢必導致著基因表達紊亂,讓肺癌發生概率大大增加。但是由於組蛋白修飾複雜程度高,並且檢測比較麻煩,所以將其正式用於肺癌臨床診斷與治療還有一段路要走。

 

  下面談一下第三種表觀遺傳修飾:非編碼RNA。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是近幾年研究最熱門的內容之一。非編碼RNA有別於編碼RNA,是因為這些轉錄出的RNA並不直接指導蛋白質翻譯。以前科學家們認為非編碼RNA是細胞內的垃圾,但是近年來的研究證明,這些不編碼蛋白質的RNA可能發揮著重要的蛋白質調控功能。比如microRNA,目前認為人類基因組中有大約250microRNA,但是卻能調控絕大多數編碼蛋白質的基因表達。另外一種非編碼RNAlncRNA,就是長非編碼RNA,其長度與編碼RNA相當,但是卻不表達出蛋白質。這類原以為是「垃圾」的RNA被證明竟然也能發揮重要的調控功能。這些非編碼RNA形成一個複雜網絡,參與人體細胞內重要生命活動。

 

  如果這些調控型非編碼RNA表達或者調控能力發生改變,是否會影響肺癌的發生發展呢?答案也是肯定的!研究發現,肺癌組織中存在多種microRNA表達異常情況,這種異常的調控往往會使細胞中信號調控紊亂。抑癌基因的表達可能由於非編碼RNA異常而沉默,而那些瘋狂的癌基因卻由於這些RNA而過度表達,使得組織癌變,並且這些異常的RNA與肺癌轉移能力有著重要關係。某些非編碼RNA異常已經成為肺癌發生發展的預測診斷指標,以非編碼RNA為靶點的肺癌藥物開發也逐漸增多,為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

 

  目前全球眾多科學家都在針對肺癌的表觀遺傳學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獲得的首個針對腫瘤研究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由健康科學研究所孔祥銀研究團隊承擔,該團隊多年來聚焦肺癌發生發展中的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研究,全面解析受表觀遺傳調控的核心分子網絡、肺癌重編程網絡、表觀遺傳修飾分子在肺癌重編程中作用,為詮釋表觀遺傳在肺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為肺癌治療提供新靶標打下了堅實基礎。總之,科學家們正在逐步揭開肺癌的神秘面紗。隨著肺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將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肺癌,竭盡全力攻克肺癌。

相關焦點

  • 表觀遺傳學臨床試驗和標誌物研究一覽
    2014年8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年來表觀遺傳學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得到生命科學界的廣泛認同,其相關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表觀遺傳學的理念和技術正呈迅速發展的態勢,預計未來十幾年內,隨著研究力度的不斷加強,在理論創新上將取得一些關鍵性的突破,帶動生命科學的下一輪重大發展。
  • 表觀遺傳學研究讓我們大吃一驚
    ,後天發病的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多基因遺傳病,但是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不僅是遺傳學問題,而且涉及到表觀遺傳學。[3]除了與癌症的潛在聯繫外,表觀遺傳對癌症的治療也有著非常可觀的前景。在去年的時候,就有科學家發現,在治療兩種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時,化療起不到效果,而在常用化療藥物的基礎上加入表觀遺傳學藥物後,治療效果有了很大提高。[4]表觀遺傳如此的神奇,它的機制自然也是科學家們一直所探尋的。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最後,該定義(表觀遺傳學)明確地將「表觀遺傳」的用法擴展到了調節過程中,這些調節過程涉及參與表觀遺傳學的分子,即使其本身並未解決表觀遺傳記憶的功能,研究者認為,這種普遍的做法應該被接受,因為其向非專業人員傳到了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廣泛領域,此外,研究者已經記錄了並不涉及染色體組分的多個案例,研究其在人類群體中的廣泛傳播及人群中是否會發生相似現象非常重要。
  • 表觀遺傳學如何入門?
    ,在最近這十來年裡更是熱門,未來前景一片光明。所謂表觀遺傳,又稱表徵遺傳或擬遺傳、外遺傳以及後遺傳。這門學問主要研究的是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那些引發基因表達(開啟與關閉)或細胞表現型變化的遺傳機制。舉個例子,同卵雙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那麼另一個患上此病的可能性會非常高,接近百分之百。可是,為什麼不是完全的100%呢?
  • 表觀遺傳學:後基因組時代的領舞者
    這正是現在遺傳學中讓我們激動的地方。」    不久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利用由「路標計劃」管理的新基金,啟動了表觀基因組學研究計劃,一批表觀遺傳學項目和研究人員將獲得數百萬到上千萬美元的經費支持。幾乎在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了以表觀遺傳學為主題的雙清論壇,組織我國表觀遺傳學領域有代表性的專家進行研討,為自然基金委在表觀遺傳學領域的重大項目投入進行前期準備。
  • 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點擊上方「生物100」進入公眾號,點擊如圖右上角三個點,設為標星即可及時收到推送消息了。精彩內容,第一時間送達。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複雜的遺傳現象,為解開生命奧秘及徵服疾病帶來了希望。根據表觀遺傳的機制,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部分疾病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密不可分。
  • 《自然》專題:表觀遺傳學
    這就是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又稱為實驗遺傳學、化學遺傳學、特異性遺傳學、後遺傳學、表遺傳學和基因外調節系統,它是生命科學中一個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新的研究領域。它不僅對基因表達、調控、遺傳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腫瘤、免疫等許多疾病的發生和防治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生命科學中近年來的一個突出進展,具有十分廣泛深刻研究和應用前景。
  • 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裡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遺傳學對細胞記憶和可塑性的影響,同時我們還考慮了環境以及代際和跨代表觀遺傳學對生物學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近來研究表明β細胞和非β細胞的表觀狀況不同,提示轉錄因子介導的細胞類型轉化受染色質修飾的影響。Bramswig等研究明確人類α細胞的表觀狀況使之比其他類型的胰腺細胞包括β細胞更適合進行轉分化。α細胞具有標記的二價組蛋白(例如,活化態的H3K4me3和抑制態的H3K27me3),特別是β細胞的標記基因如MAFA和Pdx1,提示人類的α細胞表觀狀況適合進行細胞轉分化。
  • 金雞湖之友——冷泉港表觀遺傳學交流活動舉行
    今晚(4月19日),金雞湖之友——冷泉港表觀遺傳學交流活動舉行。來自全球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大咖齊聚金雞湖畔,交流生物醫藥產業最前沿的研發情況。 冷泉港實驗室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分子生物學搖籃」。
  • 表觀遺傳學藥物是繼免疫之後下一屆抗腫瘤藥物之星嗎?
    EZH2是一種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如被異常激活,將導致控制細胞增殖的基因失調,從而可引起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多種實體瘤細胞的無限制迅速生長。Tazemetostat是一種口服、首創(first-in-class)、小分子EZH2抑制劑。該藥物可通過抑制EZH2酶活性而發揮抗腫瘤作用,屬於表觀遺傳學藥物。
  • 研究人員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
    研究人員Manel Esteller在類器官或3D癌症文化中進行了首次大規模表觀遺傳學表徵,並將數據提供給研究團體,以促進有關腫瘤發展和進展的新發現。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由Eduard Batlle Lab IRB Barcelona拍攝的類器官圖像通常,有希望的癌症療法在實際臨床環境中應用於患者時會失敗。
  • 抵禦環境汙染的表觀遺傳學飲食
    近期發表在Clinical Epigenetics的一項綜述研究顯示,來自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表觀遺傳學飲食」有助於防止在子宮內和出生後暴露於環境汙染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原文作者:Dr. Shizhao Li, Dr. Yuanyuan (Rose) Li & Dr.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困擾醫生的答案也將漸漸浮出水面。這些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現象,表觀遺傳學有望部分揭示。 2009年,西班牙和美國的科學家在全基因組水平分析了一對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他們一方正常,一方患有紅斑狼瘡。
  • 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現狀和進展
    口腔癌的表觀遺傳學修飾 表觀遺傳修飾指在DNA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的表達與功能發生改變,並產生可遺傳的表型。其對基因的表達、調控、遺傳有重要作用,且在腫瘤發生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表觀遺傳學修飾的調節機制主要有:DNA的甲基化,組蛋白的甲基化及乙醯化修飾,以及非編碼RNA調控。表觀遺傳修飾可導致基因的沉默或活化,若體細胞內發生表觀遺傳修飾異常而導致某些基因表達異常,如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則可出現體細胞異常增殖導致腫瘤發生。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許多惡性腫瘤的發生都與細胞基因組表觀遺傳紊亂緊密相關。
  • 表觀遺傳學標記與男性同性戀有關
    由於這一比率並非100%,研究人員認為環境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已經被詳細研究的環境因素之一是「兄長效應」:每多一位兄長,男性成為同性戀的概率會增加33%。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人們還不大清楚,有一種假設是,母親的免疫系統會對男性抗原做出反應,這樣會改變胎兒的發育情況。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epigenetic marks),表觀遺傳標記是DNA或組蛋白上的化學標記,其能幫助控制細胞中基因的表達,從本質上來將,其能夠編程細胞做什麼及不做什麼,此前研究表明,癌症部分是由細胞的表觀遺傳學改變所驅動,但研究人員卻很少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致癌基因突變卻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 表觀遺傳學變化促使細胞產生「永久性」癌變
    使用CRISPR-dCas9表觀遺傳學編輯工具,研究人員將健康乳腺細胞中的不同基因甲基化,發現這些變化足以導致細胞發生「過度增殖」,而異常快速的細胞分裂正是腫瘤發生的早期階段。 這項研究利用來自「Breast Cancer Now Tissue Bank」乳腺癌細胞,並將在《自然通訊》上發表,這也表明,表觀遺傳變化是會隨著細胞分裂一直被遺傳下去的,並且研究人員的這些操作會永久地,負面地影響來自健康人體的乳腺細胞。
  • Nat Commun:DNA的表觀遺傳學修飾竟會促進乳腺癌對激素療法產生...
    2020年2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激素療法產生耐受性的乳腺癌細胞中的DNA常常會發生表觀遺傳學的改變,激素療法是一種治療ER+乳腺癌的有效療法,而ER+乳腺癌在所有診斷的乳腺癌患者中佔到了70%的比例;逆轉這些表觀遺傳學改變或許有望幫助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復發率。
  • 醫藥界新寵:表觀遺傳學藥物
    作者:葉楓紅表觀遺傳學藥物是近年來醫藥界崛起的一個新領域。表觀遺傳在上世紀50年代由英國發育生物學家Conrad Waddington提出,用於描述在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控並決定組織器官的最終命運。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