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遺傳學標記與男性同性戀有關

2021-01-12 網易科技

2015-10-21 10:36:42 來源: 網易科技報導

舉報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授權轉載。

性取向的生物學因素可能與影響基因表達的DNA標記有關。圖片來源:RickLoomis/Los Angeles Times/Getty

性取向的生物學機制一直是人類遺傳學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之一,而且在政治上高度敏感。現在,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同性戀與受環境影響的DNA標記存在某種聯繫。

雙胞胎研究與家譜信息為「性取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這一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當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是同性戀時,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概率為20%。由於這一比率並非100%,研究人員認為環境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已經被詳細研究的環境因素之一是「兄長效應」:每多一位兄長,男性成為同性戀的概率會增加33%。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人們還不大清楚,有一種假設是,母親的免疫系統會對男性抗原做出反應,這樣會改變胎兒的發育情況。

為找到能將基因與環境聯繫起來的因素,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遺傳學家埃裡克•維蘭(Eric Vilain)及同事將目光投向了表觀遺傳學標記——會影響基因表達方式,但不影響基因攜帶的信息的DNA化學變化。這些表觀遺傳學標記可以被遺傳,但也能被環境因素(如吸菸)所改變,而這些標記並不總是被同卵雙胞胎所共享。

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同卵雙胞胎唾液中的DNA樣本,其中37對雙胞胎中都只有一個是同性戀,而另外10對雙胞胎中兩人都是同性戀。通過掃描他們的表觀基因組,研究人員發現,與他的同卵雙胞胎直男兄弟,男同性戀的基因組中有5個表觀遺傳學標記更為常見。他們基於這5個表觀遺傳學標記開發了一個算法,此算法能以67%的準確率預測出參與此研究的男性的性取向。UCLA的計算遺傳學家Tuck Ngun在10月8日於巴爾的摩舉行的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會議上報導了相關研究結果。

維蘭認為,表觀遺傳學與性取向有關並不令人驚訝。但他指出,試圖將表觀遺傳學標記與任何特定的環境因素或特定基因的表達直接聯繫起來,還為時尚早。Ngun說,研究人員希望在其他的雙胞胎群體中重複這一研究,並在更大更多樣化的人群樣本中,確定同樣的表觀遺傳學標記在男同性戀中是否比在直男中更為常見。因為小規模研究中發現的那些聯繫,很有可能在大樣本研究中就消失不見了。

維蘭承認這項研究具有局限性——比如說,表觀遺傳學標記在機體的不同組織中存在差異,腦部的那些標記可能與性取向關係最密切。

儘管具有局限性,其他研究人員依然歡迎此研究能對性取向生物學研究的有限數據進行補充。「我認為這研究確實能增進我們的某些理解。」來自伊利諾州埃文斯頓的北岸研究所的精神病遺傳學家阿蘭•桑德斯(Alan Sanders)說。

研究人員同時告誡道,正如我們所知,遺傳上的關聯只能提供有關性取向決定機制的極有限的信息,我們也不能根據這些表觀遺傳學標記所在的位置得出什麼結論。其中一個與免疫系統中的某一基因有關,還有一個與大腦發育有關。剩下的三個位於不與任何基因關聯的DNA區域。

「我們早已知道『同性戀基因』這種東西並不存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進化遺傳學家威廉•賴斯(William Rice)說。如果有的話,他說,掃描同性戀人群共有變異的全基因組大型研究早就發現它了。桑德斯領導了此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他們調查了409對同性戀兄弟,其中包括一些異卵雙胞胎。研究人員發現,同性戀男性共有的相似點位於基因組的兩個區域:X染色體和8號染色體。但是桑德斯表示,他和他的同事仍在試圖確定這些區域的哪些特定基因或者其他要素影響了性取向。

同樣,研究人員希望確定這些表觀遺傳學聯繫的生物學意義,賴斯表示。很多人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他們自己的性取向的根源,他說,「當生物學進一步發展後,我們終將解開這個謎。」(撰文:薩拉•裡爾登(Sara Reardon)  翻譯:徐麗  審校:馬宏)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表觀遺傳學在同性戀形成中的作用
    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同性戀這一長期令人困擾的問題上,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是如何被臨時變化所管控的,或曰表觀印記———可能是一個很關鍵但又被忽略的因素。據今天公布在《生物學評論季刊》網站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特定性別的表觀印記通常不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而是會被「清除」,但如果它們逃脫被「清除」的命運,並從父親傳給女兒或者從母親傳給兒子,就可能會導致同性戀。儘管無數研究試圖尋找同性戀中的基因聯繫,但並沒有發現導致同性戀的主要基因。
  • 同性戀是由表觀遺傳學而非遺傳基因學導致的
    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基因表達是如何通過所謂的附因子(epi-marks)進行調控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發表在《生物學評論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論文顯示,在正常情況下,性別特異性附因子不會經上代傳遞給下一代,或者其在個體中呈隱性。但如果這種因子在個體中呈顯性的話,就可能出現同性戀的情況。該因子通常是由父親傳遞給女兒;母親傳遞給兒子。
  • "同性戀測試"恐懼不應阻礙性取向遺傳研究
    所以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Tuck Ngun的「用表觀遺傳標記預測性取向的新模型」的研究毫無懸念地引起了轟動。討論可能隨之出現的測試是沒什麼意義的。作為一個長期有志於研究基因對人類性取向影響的科學家,我更關心這個研究能發現的表觀遺傳修飾(DNA的甲基化使某些基因沉默)的影響。這種化學修飾是從父母傳遞給孩子的,而且能影響人類多種不同的性狀。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儘管在不同基因組域中交換的速率和標記的穩定性會有所不一樣。 如果沒有緊密的自我強化循環來維持染色質狀態的記憶的話,大多數調控信號都會快速丟失,此外,通過細胞分裂所遺傳的表觀遺傳學標記需要其在DNA複製和有絲分裂中存活。
  • 表觀遺傳學臨床試驗和標誌物研究一覽
    表觀遺傳學是指可遺傳的由非DNA序列改變引起的基因表達的變化。引起表觀遺傳 的主要機制有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非編碼RNA等。這幾個方面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Gary Oosta, Ph.D.的一份有關表觀遺傳標誌物和臨床試驗的最新報告,報告重點是介紹近期表觀遺傳學臨床試驗和表觀遺傳學生物標誌物研究情況。為何表觀遺傳學標誌物如此有吸引力?
  • Nat Rev:表觀遺傳學,生命歷程及代謝疾病
    對成長受損的新生大鼠,通過使胰島β-細胞功能不良相關的表觀遺傳修飾正常化,腸促胰島素類似物可扭轉2型糖尿病(T2DM)發病軌跡。 人類出生時表觀遺傳型與後期的肥胖之間存在強關聯,產婦營養和後代表觀遺傳型亦如此。 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表觀遺傳學情況可能是一個人類症狀前2型糖尿病的終身風險指標。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
    表觀遺傳系統包括異染色質(HP1和H3K9me3(組蛋白3賴氨酸9的甲基化))、多梳蛋白(PRC1和PRC2)和三空腔結構蛋白(COMPASS(與SET1相關的蛋白複合體))複合體,這些複合體被認為能通過修飾染色質中的組蛋白並通過結合組蛋白標記來傳遞穩定的遺傳來維持功能反應,的確,核小體會不斷進行重組,組蛋白也會被交換,而且到目前為止,所有的DNA和組蛋白標記都是可逆的,儘管在不同基因組域中交換的速率和標記的穩定性會有所不同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epigenetic marks),表觀遺傳標記是DNA或組蛋白上的化學標記,其能幫助控制細胞中基因的表達,從本質上來將,其能夠編程細胞做什麼及不做什麼,此前研究表明,癌症部分是由細胞的表觀遺傳學改變所驅動,但研究人員卻很少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致癌基因突變卻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 《自然》專題:表觀遺傳學
    這就是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又稱為實驗遺傳學、化學遺傳學、特異性遺傳學、後遺傳學、表遺傳學和基因外調節系統,它是生命科學中一個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新的研究領域。它不僅對基因表達、調控、遺傳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腫瘤、免疫等許多疾病的發生和防治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生命科學中近年來的一個突出進展,具有十分廣泛深刻研究和應用前景。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二、表觀遺傳學機制表觀遺傳學又稱"後遺傳學",是指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或細胞表型的變化,不涉及遺傳物質DNA序列的改變,可以通過有絲分裂在細胞間傳遞,還能通過減數分裂實現代際間傳遞。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同性戀基因」的研究過程中產生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同性戀存在生物學基礎嗎?關於該問題不同人群的解釋眾說紛紜,科學家很難在調查問卷中找到合理解釋。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發表文章指出, 有證據表明,某些生物進程與男性性取向密切相關。意味著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男性會成為同性戀。
  • 孟德爾遺傳學解釋不了的蝗蟲
    蝗災的出現,僅僅用孟德爾的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想要解釋蝗災,需要表觀遺傳學的知識。什麼是表觀遺傳學? 高中生物知識告訴我們,DNA序列決定生物的性狀。但是在實際中,科學家觀察到一些DNA未改變,生物性狀卻發生改變的情況。比如開頭我們提到的蝗蟲,當其種群密度較大時,散居的蝗蟲便會傾向於遷徙,進而造成蝗災。
  • 為了戒菸,我決定跟你聊聊表觀遺傳學
    關於吸菸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大眾已經耳熟能詳,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與吸菸相關的遺傳學冷知識。熱點全基因組表觀遺傳學關聯研究EWAS表觀遺傳學的關聯研究是對不同個體中可量化的表觀遺傳學標記(如DNA甲基化)進行全基因組範圍的分析,並得到表觀遺傳學變化與特定可識別表型/性狀之間的關聯。
  •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在一對雙胞胎中,如果一個搞基,那麼同卵雙胞胎兄弟也搞基的概率為 52%,而異卵兄弟的概率為 22% [1],都遠高於同性戀的自然比率 —— 這說明搞基有一定的遺傳性,但又不絕對。1993 年,通過研究 410 對搞基的兄♂弟,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和男性同性戀相關的遺傳位點——位於 X 染色體的 Xq28 區域 [2]。
  • 表觀遺傳學如何入門?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門生物學科答案就在表觀遺傳學意義上的差異——一些迄今仍未完全掌握的環境因素通過DNA甲基化或組蛋白乙醯化的方式,使兩個在基因上完全一樣的雙胞胎出現了區別。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的精髓,它能解釋一些與達爾文和孟德爾學說為基礎的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遺傳現象。 說起來不複雜,但是我認為,要想入門表觀遺傳學,首先要對生物學,包括經典的遺傳學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夠進入。
  • 多篇重要文章解析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3】Sci Adv:鑑別出與阿爾茲海默病發病相關的表觀遺傳學標記doi:10.1126/sciadv.aaw2880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中國復旦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與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的表觀遺傳學標誌物,同時研究者還描述了阿爾茲海默病患者非阿爾茲海默病患者機體皮膚培養物的甲基化狀況及他們的研究發現
  • 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複雜的遺傳現象,為解開生命奧秘及徵服疾病帶來了希望。根據表觀遺傳的機制,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部分疾病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密不可分。癌症是由基因突變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而引起的,在導致癌基因的表達改變而致癌的6種可能機制中,有3種機制與DNA甲基化直接相關。正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如果被破壞(如基因啟動子區域的甲基化程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細胞的癌變。
  • 多巴胺、藥物成癮和抑鬱症背後的表觀遺傳學秘密
    這全都歸功於稱為表觀遺傳學的過程—— 一種基因表達形式,可以繼承但實際上不是遺傳密碼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大腦化學物質(如多巴胺)起著作用。表觀遺傳學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解開帶子或不纏繞帶子來控制執行哪些遺傳指令。在表觀遺傳中,DNA密碼不會改變,但可以訪問。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每個細胞都有相同的DNA,我們體內的細胞也可能如此不同的原因。如果DNA不能從其各個線軸上解開,這種蛋白質稱為組蛋白,那麼細胞器就無法讀取隱藏的密碼。因此,例如會形成紅血球的基因在成為神經元的細胞中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