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2020-12-05 網易科技

(原標題:Male Sexual Orientation May Be Influenced by 3 "Biomarkers," Say Scientists)

作者 | 卡麥拉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科學家最新研究稱,男性性取向可能受到3種「生物標記」的影響,分別是:家庭中兄弟出生順序、慣用手(左手或者右手習性)、家族基因。

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同性戀基因」的研究過程中產生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同性戀存在生物學基礎嗎?關於該問題不同人群的解釋眾說紛紜,科學家很難在調查問卷中找到合理解釋。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發表文章指出, 有證據表明,某些生物進程與男性性取向密切相關。意味著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男性會成為同性戀。

「同性戀性取向是否在家庭中遺傳,在某種程度上性取向可能受基因影響。」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米西索加分校心理學副教授道格·范德蘭恩(Doug P. VanderLaan)等人組建一支研究小組,他們基於827位男性測試數據,將3種「生物標記」與男性性取向聯繫起來,分別是:家庭中兄弟出生順序、慣用手(左手或者右手習性)、家族基因。

之前研究表明,這些生物特徵與性取向存在關聯性,而目前範德蘭恩和同事所做的是調查這些生物標記對男性同性戀群體是否具有共性。他們研究了這些生物標記在男性標本中的分布情況,發現儘管大多數男性都屬於「無生物標記」,但其餘的男性可以根據其中一種生物標誌物分為3個亞組,在每一個子群體中,非異性戀男性的比例都較高。

研究報告作者範德蘭恩說:「關於家庭中兄弟出生順序、慣用手、家族基因這3種生物標記如何影響性取向的相關研究文獻可追溯至幾十年前,是否同性戀取向在家庭中遺傳,與性取向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受基因影響有關。」

「生物標記的重要影響性」

生物標記是科學家容易測量的潛在生物進程的證據,它們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分析某人的生理特徵如何影響其它特徵,例如:他們的性取向。

家族基因能夠呈現一個家庭基因遺傳的特徵,對於家庭中男性成員性取向具有重要意義,便於科學家研究性取向的遺傳性。範德蘭恩說:「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便開始研究性取向相似性和基因聯繫。」之前研究表明,同性戀性取向具有家族遺傳性,可從父方和母方遺傳下來。

家庭中兄弟出生順序是「母系免疫假說理論」的代表,範德蘭恩解釋稱,研究人員在90年代之前研究表明男同性戀者在兄弟姐妹中出生時間較晚,也就是家庭中小弟弟在多子女中同性戀概率最大。但是在90年代初至中期,他們發現家庭中兄弟出生順序較晚的最容易出現同性戀傾向,這就是之後科學家提出的「母系免疫假說理論」。該理論認為,當母親生育更多男孩時,她的免疫系統會對男性特有的抗原產生反應,而這種反應最終會影響小兒子的性傾向分化。

然後是慣手性特徵,它與包括性取向在內的許多特徵有關,因為它與左右腦的偏側化有關,這種偏側化被認為發生在出生之前呈現性別差異。範德蘭恩稱,男性更可能是左撇子或者雙撇子。這暗示著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出生之前決定的,但範德蘭恩表示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理解慣手性是身體何種因素決定的。

「生物標記與性取向是否有關?」

研究小組對測試者的特徵進行了分析,所有男性參與者都是2015年6月多倫多同性戀自豪節期間通過Facebook廣告招募的。也就是說,家庭中哥哥多、左撇子、同性戀\雙性戀親屬比例較高的人群大多數是非異性戀者。需要強調的是,大多數異性戀和非異性戀男性都自認為「無生物標記」影響其性取向。

在過去12個月裡,所有男性參與者都回答了關於他們如何自我認同性取向的問題,以及他們是否被男性或者女性吸引,是否發生過性行為。

接下來研究小組觀察了生物標記和性格特徵之間有關係,它們是通過一些測試來衡量的。例如:「回憶童年性別認同/性別角色問卷」和「性別角色調查」,用于衡量一個人如何被認同具有傳統男性和女性特質。

研究小組強調稱,「兄弟出生順序」亞組中那些兄弟中年齡較大的男性,最具「女性化」、最「隨和」。正如人們所預料的,這部分人群在無生物標記亞組中是最符合性別特徵的。

「這對性取向意味著什麼?」

範德蘭恩認為,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似乎存在著影響男性性取向發展的不同生物學進程,而每個進程似乎特定於某些男性。也有可能這些進程對於心理發展的其他方面產生不同影響,例如:性別角色表達和個性特徵。

當記者採訪他是否對這些最新發現感到驚訝時,他說:「在某種程度上講,我並不感到驚訝,但在其他方面,我的確感到意外。目前這項最新發現不僅支持了之前研究中猜測的3種生物標記潛在作用,還詳細說明了他們如何『清晰地』體現在不同男性亞組群體中,此外,這些亞組群體在性別角色表達和性格特徵表達方面具有一致性。」

他非常謹慎地指出,關於性取向的發展,我們還有很多不清楚的方面,尤其是考慮到這3個生物標記並不適用於研究中大部分非異性戀男性,或許,甚至有可能,還有更多的形成因素起著重要作用。

範德蘭恩說:「目前我們可能有把握地排除『似乎存在影響男性性取向發展的不同生物學進程,而這些進程每一個可能適用於特定的亞群』的觀點。」他繼續指出,這些進程可能影響性別角色表達和個性化特徵。

研究生物學對性取向影響的其他科學非常謹慎地強調,性取向不能歸結為受單一因素影響。2018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神經學家馬克·布裡德洛夫(Marc Breedlove)博士在記者採訪中被問及手指長度和女性性取向之間相互影響時,他指,如果我們看看隨機抽樣人員的指長率,大約95%都會表示自己是異性戀,使用指長率尋找隱藏的女同性戀基本是無效的。

同樣,一個人的兄弟、家人、寫字慣用手特徵可能幫助科學家了解他們的性取向是如何發展的,但卻無法準確地指出誰是同性戀,無論怎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任何理由這樣做。

無論我們的生理機能如何影響性取向,我們都不能忽視文化和社會在個人性取向自我表現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的生活是由基因塑造,但不是由基因決定的,同時,非生物因素很可能會凌駕於一個人的生理特徵之上,到底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性慾是性取向自我認定的首要因素,無論這是否符合我們的基因特徵。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好奇世界,與你一起探索未知。

關注網易科技微信號(ID:tech_163),發送「知否」,即可查看所有知否稿件。

本文來源:知否 責任編輯:喬俊婧_NBJ11279

相關焦點

  • 最新發現:同性戀、異性戀之外,確實存在"第三種性取向"
    性取向,也叫做性傾向、性指向、性位向,是指一個人在情感上,或性活動中,長期持久地被特定性別的人所吸引。該研究整合了以前發表的,與男性雙性戀相關的研究數據(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8項研究),獲得了474至588名男性的樣本,最後證實男性雙性戀的確存在,而且跟異性戀和同性戀有顯著區別。
  • "同性戀測試"恐懼不應阻礙性取向遺傳研究
    所以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Tuck Ngun的「用表觀遺傳標記預測性取向的新模型」的研究毫無懸念地引起了轟動。討論可能隨之出現的測試是沒什麼意義的。作為一個長期有志於研究基因對人類性取向影響的科學家,我更關心這個研究能發現的表觀遺傳修飾(DNA的甲基化使某些基因沉默)的影響。這種化學修飾是從父母傳遞給孩子的,而且能影響人類多種不同的性狀。
  • 研究發現,同性戀可能和遺傳有一定關係
    關於基因在同性戀行為中的作用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報告的發表,引發了關於同性戀是由基因還是環境引起的爭論。這項研究首次在2018年的遺傳學會議上報告,發現了5種與同性性伴侶相關的基因變體(SN:10/20/18)。但是研究人員在8月30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這些被稱為SNPs的變異並不能預測人們的性行為。
  • 同性戀緣何不敢見光 性取向研討會記者遭驅逐
    一個很有意義的性取向研討會原本「正大光明」,但卻拒各路媒體記者於門外,倒是顯出幾分神秘。同性戀無疑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要話題之一。同性戀,這種未能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社會現象,在社會走向多元化、人們越來越包容的今天,本不應再成為禁忌的話題。但會務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你們進去了,他們可能就走了。他們對人們有戒備心理。」
  • 表觀遺傳學標記與男性同性戀有關
    現在,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同性戀與受環境影響的DNA標記存在某種聯繫。雙胞胎研究與家譜信息為「性取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這一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當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是同性戀時,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概率為20%。由於這一比率並非100%,研究人員認為環境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已經被詳細研究的環境因素之一是「兄長效應」:每多一位兄長,男性成為同性戀的概率會增加33%。
  • 科研發現: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容我細細道來……在大規模測序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普及之前,雙胞胎,是研究性取向的良好對象。在一對雙胞胎中,如果一個搞基,那麼同卵雙胞胎兄弟也搞基的概率為 52%,而異卵兄弟的概率為 22% [1],都遠高於同性戀的自然比率 —— 這說明搞基有一定的遺傳性,但又不絕對。1993 年,通過研究 410 對搞基的兄♂弟,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和男性同性戀相關的遺傳位點——位於 X 染色體的 Xq28 區域 [2]。
  • Science重磅 | 有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嗎? 50萬人調查得出...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此前已有科學家提出基因影響性取向(sex orientation)的理論,證據包括有觀察發現同性性行為具有家族特徵,而且同卵雙胞胎的性取向比異卵雙胞胎或者兄妹更為一致。 但是,由於這些與性取向有關的遺傳變異(genetic variants)研究往往樣本較小,與同性性取向和性行為有關的遺傳變異位點過去一直沒有被發現。
  • 簡單聊聊什麼是性別和性取向
    2019年參加了性與親密關係諮詢師的培訓課程,培訓期間經過授課老師的推薦閱讀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叫做《肯定性諮詢法》。如果你對性、性別方面存在著諸多困惑,這本書絕對能幫助你答疑解惑。下面藉助書中的內容,簡單聊聊性別和性取向。
  • 同性戀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從未被淘汰
    歌詞嘲弄那些「認為這是後天人為決定的,所以可以通過治療和宗教被治癒,重新塑造性取向」的人。也有少數同性戀對歌詞持異見,他們堅持性取向的決定是社會鬥爭,他們有意識地選擇同性伴侶並以此為傲。不過,科學觀點支持邁克摩爾。上世紀90年代初,研究人員發現,同性戀者的母系親屬中也有較多同性戀,因而遺傳可能是造成同性戀的原因。
  • 隨著時代發展,性取向到底有多大變化?
    性取向實際上大致分為男男女,男男男,男女男,男女女,女女男,女女女,女男女,女男男,雙性戀和無性戀。首先來說佔大多數的男男女和女女男,其含義是性別男身份男性取向女和性別女身份女性取向男,這類就是大家所說的直男直女,也是最常見的情況。
  • 同性戀是天生的?聽說有種基因,能影響性取向!
    起初,人們普遍認為同性戀是受環境因素影響而改變了性取向,直到後來同性戀基因被發現。美國心理學協會和精神病學協會曾在1974年發表聲明:「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種病態,這是一種只佔少數的性取向,性取向無法改變,不必對同性戀進行矯治。」什麼是同性戀基因?
  • 解密同性戀: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性取向?
    有些人認為同性戀是一個學習行為,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同性戀是一種學習行為的話,應該可以通過讓同性戀者學習異性戀者的性覺醒、性刺激和性行為來改變同性戀取向,但這事實上是很困難的。科學家通過對同性戀者的大腦解剖,發現同性戀男性的大腦與異性戀女性的大腦有相似的地方,而與異性戀男性的大腦有區別。其他的發現包括同性戀男性的手指印與異性戀女性的相類似,如一個胎兒的手指印在16周形成。
  • 同性戀不完全由基因決定?新研究稱受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影響
    研究人員首先收集了英國生物庫計劃中50萬人的數據,其中4%的男性和近3%的女性報告稱曾經有過同性性行為。研究個體的性行為和親緣關係的結果表明,大約三分之一的同性變異可由遺傳學解釋,這與之前針對雙胞胎的研究給出的結果——30%和50%——相一致。 但這並不意味著其餘部分的變化都受到後天培養或文化的影響。
  •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同性戀基因!!
    研究發現,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據每日電訊報12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研究。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1000多名同性戀男性的完整基因組(包括其中1人的全部DNA代碼),並將其與類似數量的異性戀男性基因數據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
  • 同性戀研究綜述:基於進化心理學視角
    關鍵詞:同性戀;進化心理學;同性戀基因;內涵適應理論 引言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同性戀是從近代才開始的,隨著研究的加深,學者們發現已有的認識理論在同性戀問題上的研究有著諸多不足,這個時候,隨著進化心理學這個源於生物學的心理學研究新取向的出現,對於同性戀的研究出現了新的認識。
  • 同性戀進化之謎
    不同的人群可能受到不同機制的影響。大部分理論與男同性戀的研究有關。而女同性戀的進化相對來說研究較少——這二者之間起作用的機制可能相似,也可能截然不同。控制同性戀取向的基因還有其他作用控制同性戀傾向基因遺傳形態的等位基因——或者基因組——在其他時候可能也會產生較強繁殖效益的優點。
  • 同運星期 美研究:同性戀雷達不存在 呂頌賢:我一直想演同性角色
    艾爾頓·約翰與普京美研究:同性戀雷達不存在最近美國研究團隊發現,所謂的「同性戀雷達」(Gaydar,即僅通過觀察一個人便得知其性取向)不僅毫無證據支持,而且這個概念極其有害。威斯康星大學的主要研究人員WilliamCox說:「大多數人認為刻板印象是不妥的。
  • 美國學者尋找男性性取向的遺傳基礎:或在第13、14染色體
    在同一天,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發表了一篇關於男性性取向的遺傳學研究文章。來自美國北海岸大學健康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猜測,男性性取向或和特定基因的遺傳差異有關。在很長時間裡,同性戀被汙名化、邊緣化。而這一科學研究或將有助於人類了解性取向差異。
  • 研究公羊侮辱了同性戀?
    美國科學家研究改變同性戀公羊性取向,引起全球同性戀組織的抗議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大約8%的公羊是「同性戀」。由於同性戀公羊不能繁育後代,這些科學家還在研究改變同性戀公羊性取向的方法。不過,科學家的這一研究近來在歐美國家引起軒然大波,同性戀組織和動物保護組織都站出來抗議這種改變動物性取向的研究,更擔心這種研究的成果會被用在人類身上。  研究:公羊為啥同性戀  查爾斯·羅塞利博士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研究已經進行了5年,目的是從生理學的角度研究公羊同性戀行為的產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