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從未被淘汰

2020-12-03 驅動之家

過去二十年間,關於同性戀的生物學起源的論文發表了數十篇,這個問題變成了正兒八經的科學問題。那麼,同性戀的出現符合達爾文演化理論嗎?

邁克摩爾和瑞恩的當紅歌曲《Same Love》成為美國支持同性婚姻陣營的非官方主題曲,這首歌引起許多同性戀人士在認識自己性向上的共鳴。

歌詞嘲弄那些「認為這是後天人為決定的,所以可以通過治療和宗教被治癒,重新塑造性取向」的人。也有少數同性戀對歌詞持異見,他們堅持性取向的決定是社會鬥爭,他們有意識地選擇同性伴侶並以此為傲。

不過,科學觀點支持邁克摩爾。上世紀90年代初,研究人員發現,同性戀者的母系親屬中也有較多同性戀,因而遺傳可能是造成同性戀的原因。儘管沒有證據,還有一些相關研究提出,成年直男和彎男的大腦存在差異,並且動物中也有五花八門的同性戀行為。大約400個物種有同性戀行為,其中與人最接近的物種是倭黑猩猩(雄性和雌性都有)。

但是考慮到同性戀男女的孩子要比直男直女來得少,一個問題自然而然產生了:

「從演化觀點來看,這是個悖論。」加拿大萊斯布裡奇大學的保羅·瓦希(Paul Vasey)說,「如果男同性戀這種性狀有遺傳成分,攜帶該性狀相關基因的個體不去生育的話,該性狀是怎麼在演化中流傳下來的呢?」

科學家無法給出這個演化難題的答案,但他們提出了一些理論。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機制在起作用。大部分理論基於對男同性戀的研究。對女同性戀演化的了解相對空白──其演化機制與男同性戀有可能是相似的,也有可能是完全兩碼事。

編碼同性戀的基因也幹別的事兒

在某些情況下編碼同性戀傾向的等位基因(或一組基因),可能在另一些情況下給生物帶來很大的繁殖好處。這種機制可以補償同性戀缺少後代的狀態,並保證該性狀的延續,因為有非同性戀的攜帶者把相應基因傳下去。

至少有兩種方式會讓這種情況發生。一種可能是,該基因會給直男直女帶來某種心理特點使其對異性更具吸引力。「我們知道女性普遍喜歡自己的男人在行為特徵和面部特徵上有些娘,因為這也許跟更會帶孩子、更有同情心等事情有關。」卡茨·拉曼(Qazi Rahman)這麼說。他和其他人合寫了一本名為《生來就彎:性取向的生物心理學》的書。他們的理論認為,這類基因「劑量」低時會提高攜帶者獲取繁殖機會的成功率。偶爾有某位家庭成員獲得的劑量較大,結果影響到了他或她的性取向,但該等位基因在總體上仍然有繁殖優勢。

能讓「同性戀等位基因」彌補繁殖缺陷的另一種方式是在異性中產生相反的效果。比方說,某等位基因讓表達者為男性所吸引,這對女性來說就具有明顯的繁殖優勢。而當它出現在男性的遺傳密碼中時,就會表現為吸引同性。但只要同性吸引的情況較少,該等位基因總的來說還是有演化上的淨收益。

現在有一些證據支持第二種理論。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安德烈·坎培裡歐-西亞尼(Andrea Camperio-Ciani)等人發現,男同性戀的母系女性親屬(比如男同性戀者的姨媽)比直男的母系女性親屬生育的孩子更多。這麼看來,由於未知的遺傳機制,位於男性X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幫助同家族的女性擁有更多孩子,但會造成男性同性戀。該結果尚未在某些少數民族人群中得到重複,不過這並不是說坎培裡歐-西亞尼在義大利人群中得到的研究結果就是錯的。

同性戀是家裡的好幫手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要理解人類同性戀的演化,我們需要看看同性戀人士是如何融入其他文化的。

保羅·瓦希為檢驗一種叫作親緣選擇的理論(又叫「家裡好幫手」假說),在薩摩亞島上做了一項研究。其觀點認為,同性戀人士靠促進兄弟姐妹的繁殖適度來彌補自己沒孩子的缺陷,包括給兄弟姐妹的孩子提供金錢,做些叔叔做的事,比如照顧孩子、幫助孩子學習等。同性戀者與他們侄子侄女有一部分基因是一樣的,因此該理論認為,編碼性取向的基因也就傳下去了。

懷疑這個理論的人則指出,平均算來一個人與他的侄子侄女類親屬共享四分之一的基因,那麼每彌補一個沒能出現的自己的孩子,就需要多兩個本來不用出生的侄子侄女。瓦希並沒有計算同性戀傾向讓同胞手足的繁殖率提高了多少,不過他證明薩摩亞島的「同性戀」確實比直男花更多的時間做叔叔做的事。

瓦希提到自己的這一發現時說「我比誰都驚訝」。他實驗室以前發現,日本男同志對侄子侄女的照顧並不比沒孩子的直男直女來得多。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得出的結果也是如此。

瓦希認為,他在薩摩亞島之所以會得到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結果,是因為這個地方的男同性戀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當地的男同性戀又稱fa』afafine,被歸為第三類性別,他們的穿著與女性一樣,他們還會與自認為是「直男」的男性有性行為。他們屬於跨性別群體,不喜歡被人稱為「同志」或「同性戀」。

瓦希猜測,fa』afafine對侄子侄女之所以更照顧,部分是因為他們在薩摩亞文化中得到了接納,這與同性戀者在西方和日本受到的待遇可不一樣(他說「如果親戚因為你是同性戀而拒絕接納你,你是不會去幫助他們的。」)但他也認為,fa』afafine的某些生活方式可能讓他們更有照顧侄子侄女的傾向。他猜測還會在世界上其他「第三類性別」人群中發現類似的結果。

如果真是這樣,家裡的好幫手理論也許可以部分解釋同性相吸的遺傳性狀為什麼沒有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正因為這一假說,瓦希猜測,被視為男性又有雄性特徵的男同性戀者──換句話說,就是西方的大多數同性戀者──是那些跨性別男性的後裔。


薩摩亞島的第三類人fa'afafine

同性戀者也可以有孩子的

美國的LGBT群體(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中,約有37%的人有孩子,其中60%是自己的親生孩子。威廉士性取向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有孩子的同性戀夫婦平均擁有2個孩子。

對於維持該群體特異的遺傳性狀而言,上述數字並不算高,不過演化生物學家傑裡米·尤德爾(Jeremy Yoder)在博文中指出,現代史上很長時間內同性戀人士並不公開以同性戀身份生活。由於受社會壓力而結婚生子,他們的繁殖率要比當今社會的同性戀來得高。

同性戀人士有幾個孩子還取決於人們對「同性戀」的定義。在薩摩亞島,有不少所謂的「直男」會和fa』afafine有性行為,但他們還是會和女性結婚生子。

「一旦以多文化視角來看同性性行為,範疇就變得非常模糊了。」夏威夷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瓊·拉夫加登(Joan Roughgarden)說,「你要是去印度的話,就會發現如果有誰說自己是『同志』或『同性戀』,那麼這人立馬就被歸為『西方人』。但這並不等於那兒就沒有同性戀。」

類似地,在西方,有證據顯示很多人經歷過同性性行為。上世紀40年代,美國性學研究者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發現,儘管只有4%的白人男性在成年後是絕對的同性戀, 有過三年時間的同性戀行為的比例達到10%,37%曾在一生中有過同性性行為。

去年在英國的一項全國範圍性向調查,結果表明有大約16%的女性表示自己曾與其他女性有過性行為(8%有過生殖器接觸),7%男性表示自己曾與其他男性有過性行為(5%有過生殖器接觸)。

但大多數研究同性戀演化的科學家更感興趣的倒不在直彎的分法、同性性行為的頻率等,而在於持續的內在性慾模式。「性別認同和性行為不是測量性取向的好指標,」瓦希說,「性感受才是。」

性取向並不都寫在DNA裡

卡茨·拉曼說,編碼同性間吸引的等位基因只能部分地說明人類性取向的多樣化。其餘的部分,自然涉及各種生物因素的作用。他認為大約有七分之一男同性戀的取向受到「老大哥效應」的影響。

這裡說的「老大哥」與寫《1984》的喬治·歐威爾沒關係,只不過用來描述一個現象:有哥哥的男孩成為同性戀的可能性顯著升高──每多一個哥哥,成為同性戀的可能性增加約三分之一。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有一個理論說,女性每次懷男嬰時,體內會對某些在男性大腦發育過程中起作用的蛋白質形成免疫反應。由於該免疫反應只在幾個哥哥出生後才起作用,而哥哥們大部分是異性戀、生下自己的孩子,因此這種產前怪事沒有遭到演化的淘汰。

出生前接觸到異常的激素也會影響性興趣。例如,女嬰在出生前受睪酮刺激的程度較高,則日後成為同性戀的比例也較高。食物和無名指的長度差可以用來指示胚胎期受睪酮刺激的水平,而有研究顯示,充當男性角色(T)的拉拉,其食指和無名指的長度差接近於男性,而拉拉中充當P的那位,兩指長度差就沒那麼明顯。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手指的長度差能用以判斷性取向。

另一類兄弟,也就是同卵雙胞胎兄弟,問題比較複雜。研究發現,雙胞胎中有一個是同性戀的話,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機率大約為20%。這個可能性雖然比隨機的要高,但考慮到他們有著完全相同的遺傳密碼,這個數字還是比預期要低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威廉·萊斯(William Rice)認為,要解釋這一現象或許可以從遺傳密碼的表達方式入手。萊斯等人說的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是決定基因表達與否的表面標記物。修飾基因的表面標記物有時會遺傳。萊斯認為,某種表面標記物讓女性胎兒對睪酮沒那麼敏感。通常這些表面標記物不會遺傳,但偶爾發生遺傳就會導致兒子喜歡同性。

威廉·拜恩(William Byne)博士是《LGBT健康》期刊的主編,他相信性取向很可能是天生的,但比某些科學家所認為的要複雜。他提到,同性戀的遺傳情況與離婚的情況很相像,不過「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沒去找什麼『離婚基因』,而是關注於遺傳的性格特徵和脾氣特點,因為也許是這些方面影響了離婚的可能性。」

對卡茨·拉曼來說,過分簡化性取向的遺傳理論的罪魁禍首正是媒體,媒體報導總喜歡說什麼發現了「同性戀基因」。他相信有數十甚至數百個等位基因與性取向有關,或許在今後的幾十年內會被鑑定出來。此外,即使從演化角度來說異性戀比同性戀更有優勢,也不只有同性戀的性取向是基因決定的——直男直女的性取向同樣也是基因決定的呀,他說。
 

相關焦點

  • 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導讀:關於什麼是孤雌生殖的問題,是不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我們先來看看孤雌生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然後看看孤雌生殖現象是不是滿足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就是說生物之間存在著各種競爭,只有能夠勝出的生物才能夠得到保留,不適者將被淘汰,實際上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結果,而生物通過遺傳和變異,在自然選擇的條件下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進化。
  • 猴子同性戀挑戰進化論 性交不單單為繁殖[圖文]
    雌性的日本短尾猴似乎更加喜歡同性戀 南方都市報2月20日報導:日益增加的證據顯示,如同人類一樣,一些動物階段性地選擇同伴以達到性交或社交的目的,並非像達爾文的《進化論》所認為的那樣單純是為了繁殖後代。
  • 猴子同性戀挑戰進化論 性交不僅為繁殖後代(圖)
    猴子同性戀挑戰進化論 性交不僅為繁殖後代  本報綜合報導 日益增加的證據顯示,如同人類一樣,一些動物階段性地選擇同伴以達到性交或社交的目的,並非像達爾文的《進化論》所認為的那樣單純是為了繁殖後代。  加拿大亞伯達Lethbridge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瓦西發現,雌性的日本短尾猴似乎更加喜歡同性戀。瓦西研究了日本京都附近的嵐山的猴群。昨天,他在美國先進科學協會年會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結果。
  • 同性戀研究綜述:基於進化心理學視角
    關鍵詞:同性戀;進化心理學;同性戀基因;內涵適應理論 引言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同性戀是從近代才開始的,隨著研究的加深,學者們發現已有的認識理論在同性戀問題上的研究有著諸多不足,這個時候,隨著進化心理學這個源於生物學的心理學研究新取向的出現,對於同性戀的研究出現了新的認識。
  • 同性戀進化之謎
    查看譯文在過去的20年裡,許多關於同性戀的生物學起源的科學文獻相繼發表——就在上周又一篇相關文章(同性戀存在遺傳基因)得以發表,並成為科學正統。但是這是如何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符的呢?儘管無法確切證實,但諸如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大腦的物理區別,以及動物界令人眼花繚亂的同性戀行為的研究卻依舊與此有關。但是,我們知道,男女同性戀者的後代都比異性戀者要少,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從進化論角度來看,這有些矛盾,」加拿大萊斯布裡奇大學教授的保羅·維西(Paul Vasey)說。
  •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應該進化出毛髮禦寒,但沒有,為什麼?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鸞扇護明妝,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鸞扇護明妝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接下來我們就步入正題: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都是隨著時間或者是周圍的環境不斷地進化的,所以有人就疑惑了,按照進化論,高緯度的人類不是應該進化出厚厚的毛髮來禦寒嗎?他們為什麼沒有進化成那個樣子呢?我們都知道,寒冷地區的北極熊??,西伯利亞熊等動物因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身上的毛都是十分地濃厚的,這些厚的體毛能幫助它們抵禦寒冷,有保暖的作用。
  • 達爾文的進化論存在致命漏洞,人類或一直都被誤導,你相信嗎?
    在結束了跟隨「小獵犬」號全球航行的二十多年後,達爾文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被很多人質疑,並且從發表開始,就一直迎接著各方評論的理論——進化論,一開始,達爾文在進化論中表示,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因為和當時人們奉為真理的《聖經》相牴觸,所以,後來達爾文不得不刪除了關於人類起源的這個章節。
  • 為何同性戀在動物和人類中如此普遍,始終沒有被進化淘汰?
    撰文|nagashi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思維的轉變,同性戀令人疑惑的是,在自然界,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繁衍後代,而同性戀及其性行為是無法誕生後代的。對於繁衍而言,同性性行為會消耗大量時間、精力和資源,顯然是一種浪費,但事實上,自然界中的許多生物都存在同性性行為現象,這也使得一眾進化生物學家備受困擾。
  • 「同性戀」會導致人類消亡嗎?
    「如果大家都搞基,人類不就滅絕了嗎?」 實際上這多半是我們多慮了。 加拿大生物學家布魯斯·貝哲米在1999年發表了一分有關動物物種同性戀行為的文獻,涉及物種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大量的實例表面,某物種在一定範圍內的同性戀比例是不會影響該物種的基因延續的,是符合生物學規律且達到該物種延續的平衡。 -02-「同性戀」為什麼沒被淘汰?
  • 生命起源: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質疑及解惑
    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並非什麼演化都是進化,進化論,是以史為鑑,要找出生命生存規律和發展方向的系統性的科學理論,是對物種起源和發展的一種科學證明。——沒錯,進化論只由經驗事實支撐,所以進化論是科學。進化論不可證偽。——隨著生物學的發展,演化論的可證偽性已經非常成熟。
  • 爆笑:原來「汽車進化論」能這樣解讀
    誠然,汽車是工業產品,但它居然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的工業物種!這讓半個世紀後必定還是今天模樣的16號螺栓情何以堪!因此,遵循吹牛要打草稿的定律,你我有必要摸清當今汽車工業進化方向的脈搏,在兒孫對如今其「落伍」發出輕蔑一笑之前,用理據充實的中文進行唯物辯證,並不遺餘力地對純電時代的模塊化與重度矯情進行堅定打擊。不多廢話了,圖有點多,記得開WIFI!
  • 這種奇葩生物的存在,就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啪啪「打臉」
    達爾文是世界聞名的生物學家,他提出的進化論觀點,一直是生物學的主流觀點之一,尤其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一直被世界推崇。但是地球上卻有一種奇葩生物,十分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簡直是對進化論的啪啪「打臉」。這種生物就是紐西蘭的鴞[xiāo]鸚鵡。
  • 進化論錯了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通常被用來當作否定進化論的證據
    但過氧化氫、對苯二酚和酶觸催化劑只有三種混合在一起,才有可能發生爆炸,僅僅進化出其中一種來,就毫無作用,它們中的哪一種最先出現呢? 而且即便三種化學物質能夠同時出現,如果沒有括約肌這個控制閥門的阻隔,放屁蟲就會把自己炸成碎片,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在還沒有化學武器之前,放屁蟲會先進化出一個控制開關來嗎?
  • 進化論遭到質疑,人類真的是從猴子進化的嗎?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佔有主要地位,一個生物被迫進化,主要是因為它的天敵或者它的食物進化了,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生存,於是被迫進化,比如羚羊為了不讓自己被獵豹捕捉,就必須跑得更快,而獵豹為了不讓自己餓死,也進化得讓自己變得更快,這種關係被範瓦倫稱為「協同進化&39;太挑食&39;奔跑&39;,和「紅皇后假說
  • 達爾文進化論同樣適用於人類社會,有的人可能被無情淘汰
    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適用於自然界動物界,也適用於人類社會。人類也在進化,而且是不停的進化,有的人可能被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能適應環境的動物或人,會被淘汰;在身體方面,如果不能進化出新的特點,也會被淘汰。
  • 我們的頭髮違背了進化論嗎?
    最近我看到網上有關於人類的頭髮不符合進化論的一個說法,西瓜視頻上也有很多做探索和科學普及的UP主,也都在討論這個問題。他們都是在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點,來反推頭髮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大部分人認為如果人類是由猩猩或猿進化來的,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什麼要保留這樣的功能(頭髮)?很多人認為根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觀點,像頭髮這樣的存在不是應該被淘汰掉嗎?
  •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進化論有個特點,大家都以為自己懂進化論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進化論破除了人類直覺所製造的一系列迷信,解釋了很多神創論解釋不了的現象,理解進化論會幫助人類更加了解自己。進化論和相對論一樣,都是科學領域裡少數幾個經久不衰的全民話題。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雅克·莫諾的話來說,「進化論有個奇怪的特點,那就是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懂進化論」。這句話放在很多活躍在網際網路上的科學愛好者身上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 達爾文「進化論」
    1、達爾文其人: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 人類還在進化嗎?從進化論角度談精神建設
    China Brain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就是種群與選擇:種群內基因不外傳,來自自然界的選擇會淘汰同一種群的垃圾基因,最終,優秀基因得以保存。人類未來都是這個樣子嗎?圖3:福布斯排行榜前25人果真如此?讓我們再思考一下進化論的本質吧。
  • 投資與進化論
    進化論這個詞很容易導致大家的誤解,致使很多人認為自然界的生物是在不斷的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