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研究綜述:基於進化心理學視角
馮觀健1 雷 鵬2
1.四川旅遊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0,2.四川師範大學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國內心理學界對同性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性戀的諮詢與治療、大眾對同性戀的態度與認識、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性戀的形成原因這些領域。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同性戀行為,主要有兩類假說,一類是生物學基礎的同性戀基因理論,一類是基於群體行為的內涵適應理論。
關鍵詞:同性戀;進化心理學;同性戀基因;內涵適應理論
引言
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同性戀是從近代才開始的,隨著研究的加深,學者們發現已有的認識理論在同性戀問題上的研究有著諸多不足,這個時候,隨著進化心理學這個源於生物學的心理學研究新取向的出現,對於同性戀的研究出現了新的認識。
一、同性戀研究與發展概述
(一)同性戀的定義與研究歷程
國際學術界以《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為代表對同性戀的描述為:同性戀者是一個有著顯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性吸引,對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應,尋求同性性活動並從中得到性滿足的人,同性別人之間的性愛或情愛關係。德國醫生 Benert(1869) 最先提出「同性戀」這一概念,他將同性戀定義為那些對異性不能作出性反應,卻被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人所吸引的群體。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同性戀是一種非疾病的現象,他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性別角色認同的倒錯,但不屬於病態。1973年,美國精神病協會將同性戀從精神病患者中分離出去,不再視之為病態。當同性戀不再被定義為病態與不道德,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言,就多了更多的研究意義。
(二)國內對同性戀的研究歷程
我國真正從學術上對同性戀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研究領域有同性戀的諮詢與治療、大眾對同性戀的態度與認識、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性戀的形成原因等。不少學者採用多種心理量表對同性戀者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較低,存在較為嚴重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最主要的造成因素是社會歧視和家庭壓力。國內當前對同性戀群體研究的關注面比以前更加廣,包括對農村同性戀群體的研究,對低收入同性戀群體的研究,對不同民族同性戀群體的研究等,總體呈現多樣化和層次化,同時不同學科領域的橫向研究結合比較常見,尤其是文學、社會學和心理學。
對於同性戀的成因,國內外的研究均沒有一致的結論,大多數學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因素造成:生理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前者主要包括遺傳基因、激素水平和大腦結構等,生物學上的諸多實證研究為其提供支持;後者主要包括家庭環境、早期經歷、社會環境等。
二、進化心理學的發展與主張
(一)進化心理學的提出
進化心理學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發展於90年代,主要創始人有David Buss、Jerome H Barkow、Leda Cosmides、John Tooby等,他們認為進化心理學的目的是用進化的觀點來理解人類心理或大腦的機制,是心理學的一種研究取向,是把進化論的知識和原則用於人類心理結構的研究,其研究目標是發現和理解人類心理的設計。在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中,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兩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人的生理和心理機制都應受進化規律制約。
(二)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嚴格來說,進化心理學並不是一個完全統一的學派,就像人本主義一樣,它是由一些已經被認可的基本觀點組成的,主要如下:①過去是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某種心理機制能夠保存到現在,說明這種心理機制的產生,給人類從過去到現在的生活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②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人類任何一種心理機制的功能都給人類從過去進化到現在產生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保障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和對繁衍的延續;③心理機制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演化形成的,在人類的進化史上,心理機制的存在能夠解決個體生存和繁衍的問題,或對解決適應問題發揮著特殊的作用;④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任務在於生存和繁衍,只有能夠完成這兩個任務的個體才能一代又一代延續到現在,其遺傳基因不會被大自然拋棄;⑤心理機制是由特定功能的模塊組成,不同於主流心理學認為心理機制具有普遍意義且所有心理現象都是由一個或者幾個簡單機制解決,進化心理學認為心理是由大量的特殊但功能上整合設計的處理有機體面臨的某種適應問題的機制構成的,不同的適應問題會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法;⑥人的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境互動的結果,所有的社會行為都是心理機制與環境互動作用的產物,心理機制對於社會環境的影響是高度敏感的,社會背景影響心理機制的表現方式、強度及頻率。
三、同性戀的進化心理學解釋
(一)同性戀對進化心理學的挑戰
在生物學上,兩個同性個體是無法通過性行為來繁殖後代的,沒有後代意味著這兩個個體的基因是無法遺傳下去的,如果其基因無法遺傳下去,那麼後代中出現同性戀基因就會越來越少最後直至被淘汰。假設同性戀的基因是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如果是顯性的話,第一代就會被淘汰),其基因表達會逐漸被稀釋,後代會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但是根據人類有限的歷史記載以及近代的相關調查,同性戀的總體數目並沒有減少,相反反而具有平穩甚至略微上升的趨勢。
(二)進化心理學對同性戀的解釋
在目前進化心理學領域對於同性戀現象的解釋一共有七種比較有體系的理論假設,分別如下:
雜合優勢適應理論。該理論認為同性戀作為一種隱形基因能夠遺傳下去,是因為這種基因包含了第二種適應性特別強的基因。比如對於某種疾病具有強免疫效果的基因,這樣就能讓同性戀個體在面臨疾病襲擊時能夠倖存,完成生存的任務。
女性多產理論。該理論認為男性同性戀的同胞姐妹由於攜帶了同性戀基因,因此生殖能力比一般水平更強,而她們的高生殖成功率正好彌補了男性同性戀個體的生殖缺損。
超突變理論。該理論認為同性戀特殊的基因結構具有超突變性,它使得同性戀儘管不符合進化的基本假設,但依然能夠在進化的過程中保存下來。
親族選擇理論。在進化過程中同性戀基因能保存下來,是因為同性戀者對親族成員有更多地投入從而補償了他們放棄繁殖所帶來的損失, 而這些親族的後代就可能攜帶同性戀基因。
群體選擇理論。該理論根據辛普森悖論推演而來。辛普森悖論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們對兩種變量進行相關性研究時,可能會對它進行分組來研究,在分組比較中即使都佔優勢的一方,在總體評價中也有可能不佔優勢。從自然選擇的觀點看, 儘管同性戀個體比異性戀個體「適應性低」,但同性戀依然存在的原因。
同盟形成假說。同性性行為有助於同性之間形成一種長期互相支持的同盟關係,同輩之間的幫助以及擁有具有高社會地位的同伴能增加個體對資源獲得的可能性;同時當其他個體入侵時同盟也能起到幫助抵禦的作用。男性同盟可以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社會地位,女性同盟可以更好地保護後代免收侵害。
我們仔細分析上述其中假說,可以發現前三種都有一個需要驗證的前提,即:在人類染色體上存在同性戀基因,並且這種基因可以具備第二種高生存能力特性的基因,或者使女性具備更高生育率,或者該基因具有某種強突變性,而當今生物學的發展還不足以提供強有力的實證研究佐證之。後三種都是基於人類在群體中的關係來構建的,又稱之為內涵適應理論,對於同性戀的解釋是基於個體放棄繁衍機會以促進整個群體的繁衍率提高,縱觀人類的進化史,總體上是朝著生存和繁衍這個大方向前進的,而為了實現這個大方向,少部分人會通過同性戀的形式放棄繁衍後代的任務,在整體上提高整個群體的繁衍率,與此同時同性戀也會在人類的歷史中一直存在。
四、結語
進化心理學作為心理學一個新的研究取向,對於促進整個心理學理論的統一性是很有啟發的,雖然它對於同性戀行為的解釋更多的是在進化論的理論基底上進行的各種假設,但是對於我們認識心理機制和社會行為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生存和繁衍這兩個人類的基本任務出發,可以從同性戀行為中找到其存在對於這兩個任務的意義。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研究工具的革新,未來我們可能會從基因角度實證性地找到同性戀基因的證據。
參考文獻
[1]王乃信.當前國內對同性戀問題的不同觀點.醫學與哲學,1998,19(6):533-336.
[2]唐日新,孫豔芳.中國心理學中同性戀研究綜述[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6(5):51-57.
[3]吳冬華,陳佳釧.廣州同性戀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與公眾態度調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28(05).
[4]丁峻,張靜,陳巍.近二十年進化心理學研究述評[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4(4):9-12.
[5]許波.國外關於進化心理學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4,24(1):16-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