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研究改變同性戀公羊性取向,引起全球同性戀組織的抗議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大約8%的公羊是「同性戀」。由於同性戀公羊不能繁育後代,這些科學家還在研究改變同性戀公羊性取向的方法。不過,科學家的這一研究近來在歐美國家引起軒然大波,同性戀組織和動物保護組織都站出來抗議這種改變動物性取向的研究,更擔心這種研究的成果會被用在人類身上。
研究:公羊為啥同性戀
查爾斯·羅塞利博士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研究已經進行了5年,目的是從生理學的角度研究公羊同性戀行為的產生原因。在《內分泌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羅塞利跟他的同事指出,同性戀公羊跟異性戀公羊在大腦結構上有明顯的不同,同性戀公羊腦部控制性生活的區域比異性戀公羊的要小。
羅塞利博士表示,該項研究的目標是解釋羊性取向形成的機制,從而培育出更適合繁育後代的公羊品種。
抗議:汙辱同性戀者?
從去年底開始,善待動物組織(PE-TA)開始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行動,反對羅塞利的研究項目。因為有報導稱,在羅塞利的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把羊的頭顱切開,在大腦中植入電極,然後向裡面注入激素,通過改變激素的水平,改變羊的性取向。」很快,同性戀團體也加入到抗議的行列,因為他們擔心羅塞利的研究結果會被用到人類身上。同性戀者認為,這項實驗是對同性戀男女的「重大汙辱」。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更讓這股反對浪潮達到頂峰,這篇文章聲稱,羅塞利「已經成功地研究出了用激素療法『治癒』同性戀公羊的方法」,而且擔心這項研究「會用在人類身上,最終消除人類的同性戀取向」。
辯解:研究跟人類無關
儘管研究備受爭議,但羅塞利跟他的同事認為,大家完全曲解了他們的研究。他表示,他的研究跟人類毫無關係。而且他認為,人類的同性戀行為是一個複雜的現象,不能簡單地從大腦結構和激素方面進行分析。
另外,羅塞利認為,《星期日泰晤士報》的相關指責也是錯誤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在公羊的大腦中安裝電子設備,以改變公羊的激素分泌狀況」。
企鵝大雁狗熊都有同性戀
動物的同性戀是指成年的同性動物之間發生的求偶行為或性行為。專家認為,動物界中同性戀行為是廣泛存在的,資料顯示,現已發現有「同性戀」的動物種類已佔動物物種總量的20%。其中,一些洪堡企鵝會與同性夥伴保持6年以上的關係;一些雄灰雁間的同性戀關係更可維繫長達15年,以雁的壽命而言,這幾乎是一生的戀情;而某些熊甚至會與同性一道來撫育下一代,撫育的小熊往往是撿來的甚至是偷來的。
動物界同性戀的存在其實不難在生物學機制方面找到答案,因為自然界最原始的繁殖形式是無性繁殖。
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