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2020-12-03 騰訊網

撰文 | 夏志堅

責編 | 陳曉雪 王承志

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同性性行為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想預測個體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是不可能的。2019年8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一結果[1]。 此前已有科學家提出基因影響性取向(sex orientation)的理論,證據包括有觀察發現同性性行為具有家族特徵,而且同卵雙胞胎的性取向比異卵雙胞胎或者兄妹更為一致。 但是,由於這些與性取向有關的遺傳變異(genetic variants)研究往往樣本較小,與同性性取向和性行為有關的遺傳變異位點過去一直沒有被發現。儘管基於雙胞胎和家族的研究發現同性性取向的確存在基因基礎,但這些都是非直接、推測性的證據 [1,2]。 為了找到與同性性行為有關的遺傳變異,研究同性性行為的遺傳結構和潛在的生物學基礎,由美國、英國、瑞典、荷蘭、丹麥、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迄今為止參與人數最多的同性性行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在遺傳學領域,GWAS 是一種通過比較不同個體全基因組的遺傳變異,以發現是否存在與某一特徵相關的變異(variants)的研究 [3]。簡言之,GWAS 研究將某一特徵不同表型(phenotypes)——例如身高正常和身高偏矮——的受試者的 DNA 序列進行比較,如果在身高偏矮的人群中發現某一種變異出現的頻率更高,那麼該變異就被認為與身高偏矮有關。 在實際應用中,GWAS主要聚焦於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和某一特徵之間的關係。所謂 SNPs 是指在基因組中的某一特定位置發生的單核苷酸替換(例如G變為T)[4]。核苷酸是 DNA 的基本組成單元,在人類的 DNA 中,平均每一千個核苷酸就會有一個核苷酸發生替換。換句話說,在一個人的基因組中存在大約400萬-500萬個SNPs。科學家們已經在全世界的人群中發現超過一億個SNPs,其中絕大多數對健康和發育沒有影響[5]。

回到這項覆蓋人數史無前例的同性性行為研究中來。之所以說史無前例,是因為此前類似的研究受試者大多為幾千人,而這項研究的有效受試者達到了477522人,其中絕大部分基因樣本來自 UK Biobank(408995人),剩下的則來自美國的基因技術公司 23andMe(68527人)。 「這不是探索同性性行為遺傳學的首次研究,但是之前的研究規模小而且缺乏說服力。那些研究的結論絕大部分不可重複。因此,我們決定組建一支國際合作的團隊,搜集了超過50萬人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我們比對了 DNA 和自我報告的性行為。」 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和麻省理工-哈佛博德研究所的安德裡·甘納(Andrea Ganna)在北京時間本周二晚的媒體電話會議上說。 為了研究的方便,研究人員將性行為認定為一種表型,並將該表型分為兩類——有同性性行為(nonheterosexuals)和無同性性行為(heterosexuals)。受試者屬於哪種表型取決於受試者的自我報告,其中有26827人報告有過同性性行為,佔受試者總數的5.6%。參與研究受試者年齡在40-70歲之間。 經過 GWAS 分析,研究人員共發現了5個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 SNPs,其中2個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下圖中的紅色菱形),2個只在男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淺綠倒三角形),1個只在女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深綠三角形)。相比於絕大多數已被研究過的特徵來說,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 SNPs 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跨性別的基因關聯度(across-sex genetic correlation)只有0.63。基因關聯度為1表示基因在兩性的遺傳變異中的作用是一樣的,0則表示基因在兩性的遺傳變異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樣 [2]。

同性性行為GWAS的曼哈頓圖 圖源:Science 儘管這5個 SNPs 與同性性行為相關,但它們對於發生同性性行為的影響非常有限。例如在 UK Biobank 中,rs34730029位點上基因型為 GT 的男性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人數佔比為4%,只比TT基因型多出0.4%。即使把5個 SNPs 結合起來考慮,它們能解釋的同性性行為變異也不到1%,因此,研究者強調並不存在所謂的 「同性戀基因」(gay gene)可以對一個人的性取向做出預測。 當把所有的 SNPs 綜合起來考慮,而非僅限於以上所發現的5個SNPs時,研究人員估計在人群中,女性和男性同性性行為基於SNP的遺傳度(SNP-based heritability)——即遺傳因素所決定的比例——為8-25%。 為什麼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 SNPs 對同性性行為影響非常有限,而將所有的SNPs 結合起來卻會對同性性行為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呢? 「顯著的SNPs造成的變異和所有普通的 SNPs 造成的變異之間的差異表明,同性性行為和大部分複雜的人類特徵一樣,受到許多遺傳變異的微小的累加效應的影響,其中的大多數在現在樣本規模下無法被檢測到。」 甘納等人在論文中寫道,他們認為這樣的差別表明基因對同性性性為的影響是受眾多基因共同決定的。他們強調,基因對性傾向影響的結論是針對人群而非個體的,無法對個體的性取向做出預測。 「因為甘納等人的研究發現他們找到的基因位點對於個體同性性行為的預測準確度不足1%,因此利用這些結果來預測、幹預或者進行想像中的 『治療』 是根本不可能的。」 牛津大學社學會系教授梅琳達·米爾斯(Melinda Mills)在同一期的《科學》評論文章中寫道 [2]。

與之前的同性性行為生理基礎研究結論不同的是,甘納等人並沒有在X染色體上發現與性取向有關的遺傳變異。1990年代的研究認為同性性行為與X染色體上的Xq28區遺傳變異有關[2]。 23andMe的高級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名同性戀的薩塞拉龐薩蘇提(Fah Sathirapongsasuti)博士在媒體電話會議上打趣道:「(我)本可以輕鬆地怪我媽,因為她給了我X染色體。不過幸運地是,對她來說這項研究已經從根本上反駁了我的理論,現在我爸我媽都有責任。」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與男性同性性行為有關的一個 SNP 同時與男性型脫髮(male pattern balding)有關,此外,在該 SNP 附近有著與性別形成有關的基因TCF12。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強化了性激素有可能參與同性性行為形成的觀點。 基因之外,環境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環境(environment)是一個與基因相對的寬泛概念,並沒有特指的自然或社會環境因素。 「環境對我們來說很難量化,它可能是子宮裡的任何東西,也可能是早上地鐵站裡碰巧站在你身旁的人,是所有可能會對複雜特徵產生影響的潛在環境因素。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環境因素是什麼,我們能確定的是環境因素是存在的,因為我們給出了遺傳對這一特徵的影響程度。」 博德研究所副教授本·尼爾(Ben Neale)在媒體會議上說。 儘管這項研究沒有對環境的影響做詳細討論,但論文中的一張插圖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環境對同性性行為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1960年代出生的人中報告同性性行為的比例遠高於194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這一現象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媒介與文化研究副教授包宏偉看來,與近幾十年西方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度提高有關。

UK Biobank中報告曾至少有過一名同性性伴侶的受試者佔比隨著受試者出生年份的增加而增加 圖源:Science

「寬容的社會氛圍勢必會給性和性別少數的表達創造機會。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這是社會的進步,說明人類對生物多元性認識的提高和對個體生命的尊重。」 從事同性戀身份研究的包宏偉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論文中並沒有使用「同性戀」這一字眼,而始終將研究界定為 「同性性行為」,作者強調,這項研究關注的是 「行為」(behavior)而非 「身份」(identity)——同性戀是一種身份,取決於自我認同。 「研究並沒有問人們自我身份是否是酷兒(queer),而是報告是否有同性性伴侶,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這對於理解我們是如何思考這些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尼爾在媒體電話會議上說。 儘管並不針對特定身份人群,但是這項研究的結論無疑會對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性少數群體帶來影響——可能會是積極的影響。 「我認為這項研究會對人們理解同性戀群體產生積極的影響。它駁斥了 『同性戀天生所以性傾向不可改變』 的陳舊說法。也就是說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都是基因和文化共同決定的結果,因而就沒有孰優孰劣的比較依據。」 包宏偉表示。 在回復《知識分子》的郵件中,他繼續寫道:「一個人不必因為自己是同性戀而自卑,也不必因為自己是異性戀而自豪。人們對性少數的歧視其實是社會文化作用的結果。在一個異性戀佔據霸權的社會裡,很多人會以異性戀作為規範來評判他人的性行為,這樣的做法很有問題。一個開明的社會會對性和性別多元接受度比較高,一個保守和閉塞的社會對性少數接納度較低。」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目前只研究了歐洲血統的受試者,而且只來自於幾個西方國家,這只是初步的研究,需要 「更大和更加多元的樣本以更加深入了解這些發現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適應程度」。

「未來的研究工作應當研究遺傳傾向(genetic predisposition)是如何被環境因素改變的,這需要一種多學科的社會基因組學(sociogenomic)方法。」 米爾斯在評論文章的最後如此寫道 [2]。

對於這項關於同性性行為的研究,用雙生子和GWAS兩種方法研究過人類認知、也曾對老鼠做過遺傳學研究的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認為:1)有無基因參與,基因參與多大程度,都是科學問題;2)通過雙生子研究遺傳參與的程度,其可靠性遠高於GWAS;3)「很多基因參與、一個基因參與程度不大」,這種結論不能區分以下兩種情況:a. 是在很多人裡面有很多基因,每個基因有很小的貢獻 b.是很多基因在人群裡參與不同人、但一個基因可以對一家人影響很大;4)自我報告是否有同性性行為的差異可以很大,不客觀。人不是老鼠,不能通過錄像來觀察,研究老鼠可以把老鼠24小時的行為記錄下來、不依賴自我報告;5)這項研究不可能是終結,不妨等待以後更多研究。

感謝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厚峰教授對於文章的討論。

參考資料

1. A. Ganna et al., Science 365, eaat7693 (2019). DOI:10.1126/science. aat7693

2. M. Millis, How dogenes affect same-sex behavior? Science 365 (201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ay2726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ome-wide_association_study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gle-nucleotide_polymorphism

5. https://ghr.nlm.nih.gov/primer/genomicresearch/snp

相關焦點

  • 「同性戀基因」存在嗎?Science調查了50萬人,結果……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通過對近50萬人的遺傳信息分析得出結論,人體中並沒有單一的所謂「同性戀基因」。結論指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無法預測個體的同性性行為的發生。
  • Science:到底存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因此,簡單地說,下一步是檢測每個人的DNA中的某些基因是否在報告有同性伴侶的參與者中比只報告有異性伴侶的參與者更常見。23andMe數據集的參與者不僅回答了有關他們性行為的問題,還回答了關於吸引力和身份的問題。綜合考慮所有的基因效應,研究人員發現同性性行為、吸引力和身份認同的變異都是由相同的基因造成的。研究人員可以確定的一些基因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性偏好的生物學基礎的線索。其中一個基因與男性的同性性行為有關,也與男性的禿頂有關。
  • Science重磅 | 有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嗎? 50萬人調查得出...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 同性戀不完全由基因決定?新研究稱受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影響
    記者 | 田思奇 一種曾被廣泛認可的觀點指出,存在單獨的「同性戀基因」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性取向。但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同性戀行為受到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每一種因素都會帶來微小的變化。這與遺傳變異和環境影響共同決定身高的情況類似。
  • 號稱能檢測同性戀基因,這款App為何遭抵制?
    「測試你的基因有多Gay」,新款APP上線惹爭議 用戶只要花上5.5美元,上傳自己的基因數據,app就可以計算出同性戀傾向有多大。開發者聲稱,軟體原理是基於一篇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同性戀遺傳學論文(見《知識分子》文章:「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然而這一說法卻引發了巨大爭議。原論文作者表示,這個app其實曲解了他的研究成果。
  • 基因科學:同性戀基因≠基因缺陷
    據美國同志媒體Queerty報導,哈默在1993年7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稱人類性取向受基因影響,他認為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由母親遺傳。哈默的研究為同性戀並非後天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但20年來其他一些研究曾得出相矛盾的結果,使得愚忠於聖經和恐同的人士對哈默的研究予以否定或嘲諷。
  • 基因不等於我們 Gay是天生的?「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
    所謂「同性戀基因」的發現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讓我們埋葬它。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是什麼事。來自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如下模型。男同性戀非常可能有同性戀兄弟,比你認為的偶然度要高。而且,他們也更可能有同性戀舅舅和同性戀表兄弟,比你認為的偶然度要高。
  • 我們應該支持同性婚姻,美國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存在同性戀基因
    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於是,一場關於「同性戀基因決定性取向」的研究大戰掀開了帷幕!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利用一種叫做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方法,這些科學家對同性性行為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同性性行為確實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也會受到非遺傳因素的影響,而且並不存在單個或者少數幾個所謂的「同性戀基因」。 歷史發現和缺陷 早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就曾對同性性傾向和同性性行為進行過遺傳學方面的研究。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同性戀基因」的研究過程中產生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同性戀存在生物學基礎嗎?關於該問題不同人群的解釋眾說紛紜,科學家很難在調查問卷中找到合理解釋。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發表文章指出, 有證據表明,某些生物進程與男性性取向密切相關。意味著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男性會成為同性戀。
  • 研究發現,同性戀可能和遺傳有一定關係
    關於基因在同性戀行為中的作用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報告的發表,引發了關於同性戀是由基因還是環境引起的爭論。這項研究首次在2018年的遺傳學會議上報告,發現了5種與同性性伴侶相關的基因變體(SN:10/20/18)。但是研究人員在8月30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這些被稱為SNPs的變異並不能預測人們的性行為。
  • 「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一個無聊科學家意外開啟的實驗旅程
    兩個外表幾乎一模一樣的兄弟對彼此的存在一無所知,直到他們在加拿大的同性戀酒吧邂逅。)貝利發現,男同性戀的原因不僅僅是基因,家庭、朋友、學校、宗教信仰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也明顯會改變性行為,以至於同卵雙胞胎中,一個是同性戀,另一個是異性戀的機會高達48%。也許需要外部或內部的觸媒,才會釋出不同性行為模式。
  • 科學家找到同性戀基因,下丘腦某些部位比普通人大出34%
    科學家找到同性戀基因,下丘腦某些部位比普通人大出34% 外媒稱,在針對性取向基因基礎的史上最大規模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相關的基因。
  • 同運星期 美研究:同性戀雷達不存在 呂頌賢:我一直想演同性角色
    」·美研究:同性戀雷達不存在·阿根廷解除男同性戀者獻血禁令·呂頌賢:我一直想演同性角色·中國研究認為男同性戀與基因有關·南昌:高校愛滋病防控不容忽視從艾爾頓·約翰稱與普京討論同志平權到被證實為惡作劇再到「同性戀恐懼症並不搞笑」由於俄國傳統的東正教信仰和當前穆斯林佔俄國人口的比例愈來愈多的現實
  • 「同性戀」基因,還是社會影響?Nature vs Nurture
    BBC最近報導了遺傳學的一則研究進展,探討了人類的同性戀行為的生物基礎。科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能夠預測,比如有一個同性戀基因,打開就是gay,否則就是straight。這種(線性?)現在的生物學有一個趨勢,就是什麼東西都往基因上面靠,這可能與上面的思考方式有關。因為這樣的研究可以量化,可以探討生物體出現某種狀況的原因。這與在「基因趨勢前」的生物學是很強的對比,以至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沃森曾稱DNA以前的生物學是在「集郵」。,可現實世界似乎比這要複雜一些,有些事情,基因不能完全確定。
  • 同性戀與基因:這是一場美麗的相遇還是錯誤?
    迪安哈默和亨利王子學院研究中心的研究將同性戀基因拉入大眾視野之下,也激發了更多科學家的科研熱情。在此情況下,衍生出了許多研究方法。  傳統方法主要有家系研究法與雙生子研究法。二者相互補充證明同性戀具有遺傳基礎。家系研究法。Bailey 等用精細確認的樣本估計了男同性戀的家族聚集性。
  • PLoS ONE:「同性戀基因」能提高女性生育力
    近日,美國加州和挪威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而科學家對同性戀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表明,同性戀至少部分是遺傳的。雖然同性戀者生育的孩子數要遠少於異性戀者,但事實表明,所謂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能在人群中倖存下去。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觀點——這些基因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
  •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同性戀基因!!
    研究發現,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據每日電訊報12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研究。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1000多名同性戀男性的完整基因組(包括其中1人的全部DNA代碼),並將其與類似數量的異性戀男性基因數據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
  • 「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新的研究表明,你所謂的「同性戀雷達」不僅錯得離譜,而且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