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與基因:這是一場美麗的相遇還是錯誤?

2021-01-18 二次姬緣

  迪安哈默和亨利王子學院研究中心的研究將同性戀基因拉入大眾視野之下,也激發了更多科學家的科研熱情。在此情況下,衍生出了許多研究方法。

  傳統方法主要有家系研究法與雙生子研究法。二者相互補充證明同性戀具有遺傳基礎。

家系研究法。Bailey 等用精細確認的樣本估計了男同性戀的家族聚集性。( Bailey et al 1999)發現在具有同性戀的家系中,同性戀者的兄弟亦為同性戀的比例為7%~10%,姐妹為同性戀的比例為3%~4%,均高於普通人群測定的比例,提示同性戀具有一定的遺傳學基礎。

雙生子研究法。同性戀的家族聚集性現象說明其可能具有遺傳性,但由於受到家庭共享環境的影響,尚不能確定遺傳因素在性取向形成中的作用。Kendler 等通過一項大規模的雙生子研究發現(Kendler et al 2000),同卵雙生子同為非異性戀的比例高達 31.6%,而異卵雙生子同為非異性戀的比例則為8.3%。西北大學的精神病學醫生麥可·貝利也發現有52 %的男性同性戀者 的同卵雙生兄弟也是同性戀者,而相比之下,在普通孿生兄弟之間這個比例只有2 % (Wiekeigern 1999)兩項研究說明人類的性取向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

  通過已有研究結果分析,我認為同性戀由多基因控制,可能以累加效應或者基因互作的方式調控該性狀。我將依次介紹相關染色體區域。

  Xq28區域:早期研究表明,X染色體上的基因可能影響同性戀的性取向,同時也能解釋男同性戀比例高於女同性戀的現象。通過基因連鎖方法檢測了40對男同性戀兄弟的X染色體的22個標記,發現其中3 2對共享Xq2 8區域,從而推斷 Xq28區與男同性戀的形成存在關聯。2014年針對男同性戀的基因組掃描發現,Xq28區或附近有一些基因如環核苷酸門控離子α2通道、L1細胞黏附分子、叢狀蛋白家族A3基因等與神經發育、神經傳遞、神經分泌相關。(Hu S 1995)這些基因的多態性可能影響大腦的性別分化和與性取向有關的神經活動。

  7q36區域: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該區域中的音猥因子基因的多態性位點rs9333613在同性戀男性和異性戀男性中的分布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該基因可能與男同性戀形成有關。(Wang B et al 2012)

  8q12區域:該區域內有一些與神經發育相關的基因,如神經肽 B/W受體和神經調節蛋白1,以及性激素合成與調節相關的類固醇生 成急性調節蛋白基因。這些基因可能通過影響性取向相關的神經活動或影響性激素對性取向的調控作用而間接影響男同性戀的形成。(Rice 1999)

  性別決定基因:生物性別的自我意識與行為都由其基因來負責。基因還決定著男性和女性在性別自我意識方面的差異。無論是有異性轉化欲者還是同性戀者,他們的性別思維和行為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史少晨 2005)而性別決定基因可以影響大腦與生殖器的性別分化,與性取向形成有關。SRY基因是一個關鍵的性別決定基因(錢晨,蔡薇2008),有研究表明,SRY 也在大腦等其他組織中表達,影響大腦的性別分化(Sekido 2014)。

  通過以上染色體片段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同性戀主要受激素水平調節以及大腦神經發育對性別的認識。基因通過轉錄翻譯調控激素分泌與受體形成,同時也影響神經系統發育與大腦、生殖器的性別分化。


通過查找前人的文獻,可以發現人們對男同性戀基因的研究是多範圍,多角度,逐步深入的。但是大多數結論都只是基於實驗數據的合理推測,並沒有成為確定的科學結果。同時我發現大多數研究都集中於男同性戀,缺乏對女同性戀的研究。我推測可能是女士更靦腆,不願參與相關調查,也有可能是因為大眾對男同性戀的接受度高於女同性戀。所以未來我認為還需要增加對女同性戀的研究,並可以通過改變相關基因的表達來探究是否可以通過基因來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當然這種方法有悖於道德理論,所以還待商榷。

  1993年至今,科學家對同性戀基因的研究從未停止。從最初僅僅通過家系研究推測其具有遺傳效應,到如今確定其受多基因影響並找到與其相關的染色體片段,研究的深入不僅彰顯出近三十年科學技術逐漸發展全面,也體現著大眾對同性戀接受度的提升。但愛情始終是感性的產物,不能簡單地靠數字去推測衡量。所以也有不少科學家對此研究提出了倫理上的質疑,他們認為利用這種信息去嘗試評定或改變一個人的目前的或未來的無論是異性戀的還同性戀的性取向, 或者人類行為的其他正常屬性,從根本上說都將是不道德的。(Horton 1996)在此我認為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類。

  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研究目的不是為了治療同性戀或是將其視為錯誤的生物學行為探究,而是為了提高大眾對同性戀的認識度與接受度,為這些特殊群體創造平等尊重的環境。

  畢竟,愛情無關性別,同性戀也是一場美麗的相遇


參考文獻:

劉仁富 科學家找到同性戀基因 《健康大視野》 2017年第24期11-11

錢晨,蔡薇.人類性別決定的研究現狀《現 代 預 防 醫 學》2008年第35期:4007-4008

睿林 同性戀基因是怎樣延續的 《微型計算機》 2010年第8期 17-17

史少晨 腹中胎兒也知性愛?同性戀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2005

斯汀 「同性戀基因」並不存在 2019

塗丹,許睿瑋,趙廣錄,王彬彬,馮鐵建 男同性戀分子遺傳學研究的進展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2016年8月第33卷第4期 569-569

汪作為,江三多,方貽儒 精神分裂症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 2004

於微,馮鐵建 男性同性戀生物學成因的研究進展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2012 29期 172-175

Vincent H 研究認為同性戀可能與基因有關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1年5月第29卷 第5期:1124-1124

Bailey JM,Pillard RC,Dawood K,et al.A family history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using three independent samples[J]. Behav Genet,1999,29(2):79-86

Dean Hamer Science 1993:321-321

Horton R.Can homosexuality be inherited 1996

Hu S,Pattatucci AM,Patterson C,et al.Linkage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chromosome Xq2 8 in males but not in females.Nat Genet,1995,11(3):248-2 5 6.

Kendler KS, Thornton LM, Gilman SE, et al.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U.S.national sample of twin and nontwin sibling pairs[J].Am J Psychiatry,2 000,15 7(11):1843-1846.

Mustanski BS,Chivers ML,Bailey JM.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biological research on human sexual orientation Annu Rev Sex Res,2002,13:89-140.

Rahman Q,Wilson GD The psychobiology of human sexual orientation.Manuscript unde 1975

Rice G,Anderson C,Risch N, et al.Male homosexuality: absence of linkage t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t Xq28 . Science,1999,2 84(5414):665-667.

Sekido R.The potential role of SRY in epigenetic gene regulation during brain sexual differentiation in mammals。Adv Genet, 2014,86:135-165

Wang B,Zhou S,Hong F,et al.Associ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tag SNP for sonic hedgehog rs9 3 3 3 6 1 3 polymorphism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Androl,2012,33(5):951-954.

Wickelgren I ,Discovery of 'Gay Gene' Questioned  Science  23 1999


   - end -  


相關焦點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性戀群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大眾看作一群「異類」,並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究竟是遺傳(或者說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儘管科學家此前針對這一問題也進行過研究,但由於樣本量少等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 「同性戀」基因,還是社會影響?Nature vs Nurture
    BBC最近報導了遺傳學的一則研究進展,探討了人類的同性戀行為的生物基礎。科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能夠預測,比如有一個同性戀基因,打開就是gay,否則就是straight。這種(線性?)現在的生物學有一個趨勢,就是什麼東西都往基因上面靠,這可能與上面的思考方式有關。因為這樣的研究可以量化,可以探討生物體出現某種狀況的原因。這與在「基因趨勢前」的生物學是很強的對比,以至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沃森曾稱DNA以前的生物學是在「集郵」。,可現實世界似乎比這要複雜一些,有些事情,基因不能完全確定。
  • 基因科學:同性戀基因≠基因缺陷
    這些男孩兒雖然是將軍的男伴,卻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就是所謂的「同性戀」。其實,同性戀現象古已有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不管社會對其壓制還是理解,它們始終都保持著一個相當的比例,由此關於同性戀是否天生的話題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同性戀是基因所致?還是環境導致?
    隨著現代社會開放程度增加,人們也敢於把匿藏在傳統倫理道德背後的同性戀話題拿到檯面上談論了!伴隨著網際網路的開放,同性戀群體不再隱晦,人們更易關注到這一群體的存在!至於同性戀產生的原因,人類對此的認識有著質的改變。
  •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同性戀基因!!
    研究發現,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據每日電訊報12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研究。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1000多名同性戀男性的完整基因組(包括其中1人的全部DNA代碼),並將其與類似數量的異性戀男性基因數據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
  • Science:到底存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2019年9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都知道一個人的性偏好都受到他或她的基因組成的影響--不管他們更喜歡男性還是女性性伴侶,或者兩者都喜歡。最直接的證據是,同卵雙胞胎的性偏好更有可能是相同的,因為他們的基因組成是相同的,而非同卵雙胞胎只有50%的基因組成相同。
  • 「同性戀基因」存在嗎?Science調查了50萬人,結果……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於
  • 基因不等於我們 Gay是天生的?「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
    所謂「同性戀基因」的發現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讓我們埋葬它。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是什麼事。來自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如下模型。男同性戀非常可能有同性戀兄弟,比你認為的偶然度要高。而且,他們也更可能有同性戀舅舅和同性戀表兄弟,比你認為的偶然度要高。
  • PLoS ONE:「同性戀基因」能提高女性生育力
    近日,美國加州和挪威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而科學家對同性戀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表明,同性戀至少部分是遺傳的。雖然同性戀者生育的孩子數要遠少於異性戀者,但事實表明,所謂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能在人群中倖存下去。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觀點——這些基因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
  • 號稱能檢測同性戀基因,這款App為何遭抵制?
    「測試你的基因有多Gay」,新款APP上線惹爭議 用戶只要花上5.5美元,上傳自己的基因數據,app就可以計算出同性戀傾向有多大。開發者聲稱,軟體原理是基於一篇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同性戀遺傳學論文(見《知識分子》文章:「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然而這一說法卻引發了巨大爭議。原論文作者表示,這個app其實曲解了他的研究成果。
  • 同性戀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被人「掰彎」的?
    5個基因和其他很多基因 圖自Science看到這你是不是以為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了?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同性戀基因並不存在。首先,這5個可能相關的基因位點,有2個只存在於男性(rs28371400和rs34730029),1個只存在於女性(rs13135637),只有2個是男女共同存在的(rs11114975和rs10261857)。其次,雖然這5個基因位點與同性性行為的相關性是顯著的,但是對同性性行為的影響其實非常有限。
  • 兩棲動物中的同性戀
    具不完全統計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其中與人最接近的物種是倭黑猩猩,雄性和雌性都有同性戀行為。 到目前為止,從鳥類到哺乳動物都有同性戀現象被發現,但是關於無尾兩棲類的同性戀行為卻鮮有報導。觀察發現多疣狹口蛙會發生錯抱行為和練習抱對行為。在野外多次觀察到兩隻成熟的雄性多疣狹口蛙抱對成功——同性戀行為。一般情況下,雄蛙接近其他雄蛙時,會遭到驅趕。
  • 同性戀是天生的?聽說有種基因,能影響性取向!
    起初,人們普遍認為同性戀是受環境因素影響而改變了性取向,直到後來同性戀基因被發現。美國心理學協會和精神病學協會曾在1974年發表聲明:「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種病態,這是一種只佔少數的性取向,性取向無法改變,不必對同性戀進行矯治。」什麼是同性戀基因?
  • 你的寶寶是同性戀嗎?
    不久前,PGD還僅用於檢查1300多種染色體病變,但是DNA分析也可輕易判斷眼睛顏色、身高和頭髮顏色等特徵,它們通常由一個基因決定。                        很快,更詳細的基因圖將找到決定更複雜行為(比如同性戀)的基因,這些特徵也將左右準父母決定是將某個胚胎植入子宮還是扔進垃圾桶。
  • Science重磅 | 有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嗎? 50萬人調查得出...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 「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一個無聊科學家意外開啟的實驗旅程
    到了1980 年代後期,同性戀就等於是選擇離經叛道的生活方式,這種觀念深植人心,變成教條。因此,1992 年,美國副總統丹奎爾(Dan Quayle)宣稱「同性戀是選擇,而非生物現狀。這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所謂的同性戀基因在1993年7月發現,掀起遺傳學史上社會大眾對於基因、身分認同和選擇最激烈的討論。
  • 我們應該支持同性婚姻,美國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存在同性戀基因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於是,一場關於「同性戀基因決定性取向」的研究大戰掀開了帷幕!
  • 同性戀是由表觀遺傳學而非遺傳基因學導致的
    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基因表達是如何通過所謂的附因子(epi-marks)進行調控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發表在《生物學評論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論文顯示,在正常情況下,性別特異性附因子不會經上代傳遞給下一代,或者其在個體中呈隱性。但如果這種因子在個體中呈顯性的話,就可能出現同性戀的情況。該因子通常是由父親傳遞給女兒;母親傳遞給兒子。
  • 是「同志」還是「直男」 基因說了算
    性取向到底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環境影響?多年來,人們從生物學、社會學、民俗學、心理學等角度,對生物界中存在的同性戀現象開展調查和研究。隨著基因科學的發展,一些從事生物學與社會學交叉研究的學者,開始探索基因與性取向的關係。阿蘭·桑德爾斯博士(Alan R.
  • 最新研究稱同性戀基因通常父傳女母傳子
    當epi-marks通過上代傳給下代時,比如父親傳給女兒,或者母親傳給兒子,它們可能產生反效果,這可能成為同性戀產生的重要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尋找同性戀的基因聯繫,但一直找不到引起同性戀特徵的主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