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稱同性戀基因通常父傳女母傳子

2021-01-15 搜狐網
當epi-marks通過上代傳給下代時,比如父親傳給女兒,或者母親傳給兒子,它們可能產生反效果,這可能成為同性戀產生的重要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尋找同性戀的基因聯繫,但一直找不到引起同性戀特徵的主要基因。近日在《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上,美國國家數學和生物合成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and Biological Synthesis)的研究人員稱同性戀是表觀遺傳聯繫引起,而非基因。

  表觀遺傳學解釋了名為epi-marks是如何影響基因表觀的。通常基因持有指令,而epi-marks指揮指令如何被執行,也就是它們決定一個基因在人體發育過程的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以及多少程度被表達出來。

  通常每一代的epi-marks都是重新產生,但最新證據表明有時候它們會由上代傳給下代,這就是為什麼親屬之間有相似的地方。

  這份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進化生物學家威廉-萊斯(William Rice)稱,epi-marks可能決定了同性戀特徵在異性戀雙親的後代中的發展。

  當這些epi-marks通過上代傳給下代時,比如父親傳給女兒,或者母親傳給兒子,它們可能產生反效果,這就使得一些男孩有了女性化的特徵,一些女孩有了男性化的特徵,比如性取向。

  這份研究報告解決了同性戀的進化謎題,發現了性別對抗性的epi-marks,通常而言,epi-marks可以在胎兒發育期間保護其免受性激素水平的自然變化影響,有時候會通過上代傳給下代,引起異性後代出現同性戀特徵。(尚力)

相關焦點

  • 「同性戀」基因,還是社會影響?Nature vs Nurture
    BBC最近報導了遺傳學的一則研究進展,探討了人類的同性戀行為的生物基礎。科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能夠預測,比如有一個同性戀基因,打開就是gay,否則就是straight。這種(線性?)現在的生物學有一個趨勢,就是什麼東西都往基因上面靠,這可能與上面的思考方式有關。因為這樣的研究可以量化,可以探討生物體出現某種狀況的原因。這與在「基因趨勢前」的生物學是很強的對比,以至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沃森曾稱DNA以前的生物學是在「集郵」。,可現實世界似乎比這要複雜一些,有些事情,基因不能完全確定。
  • 基因科學:同性戀基因≠基因缺陷
    據美國同志媒體Queerty報導,哈默在1993年7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稱人類性取向受基因影響,他認為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由母親遺傳。哈默的研究為同性戀並非後天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但20年來其他一些研究曾得出相矛盾的結果,使得愚忠於聖經和恐同的人士對哈默的研究予以否定或嘲諷。
  • 同性戀不完全由基因決定?新研究稱受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影響
    記者 | 田思奇 一種曾被廣泛認可的觀點指出,存在單獨的「同性戀基因」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性取向。但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同性戀行為受到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每一種因素都會帶來微小的變化。這與遺傳變異和環境影響共同決定身高的情況類似。
  • PLoS ONE:「同性戀基因」能提高女性生育力
    近日,美國加州和挪威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而科學家對同性戀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表明,同性戀至少部分是遺傳的。雖然同性戀者生育的孩子數要遠少於異性戀者,但事實表明,所謂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能在人群中倖存下去。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觀點——這些基因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
  • 表觀遺傳學在同性戀形成中的作用
    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同性戀這一長期令人困擾的問題上,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是如何被臨時變化所管控的,或曰表觀印記———可能是一個很關鍵但又被忽略的因素。據今天公布在《生物學評論季刊》網站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特定性別的表觀印記通常不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而是會被「清除」,但如果它們逃脫被「清除」的命運,並從父親傳給女兒或者從母親傳給兒子,就可能會導致同性戀。儘管無數研究試圖尋找同性戀中的基因聯繫,但並沒有發現導致同性戀的主要基因。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Scientists) 作者 | 卡麥拉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科學家最新研究稱
  • 「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一個無聊科學家意外開啟的實驗旅程
    他大半生都舒舒服服地坐在「通常都很平靜的美國政府實驗室,裡面從地板到天花板都堆滿了燒杯和玻璃瓶」,研究一個名叫金屬硫蛋白(metallothionine,MT)的基因調控,這個基因被細胞用來回應銅和鋅等有毒的重金屬。1991 年夏,哈默赴牛津參加基因調控的科學研討會,發表報告,這是例行的研究報告,一如往常,聽眾反應良好。
  • 研究發現,同性戀可能和遺傳有一定關係
    關於基因在同性戀行為中的作用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報告的發表,引發了關於同性戀是由基因還是環境引起的爭論。這項研究首次在2018年的遺傳學會議上報告,發現了5種與同性性伴侶相關的基因變體(SN:10/20/18)。但是研究人員在8月30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這些被稱為SNPs的變異並不能預測人們的性行為。
  • 同性戀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從未被淘汰
    編碼同性戀的基因也幹別的事兒在某些情況下編碼同性戀傾向的等位基因(或一組基因),可能在另一些情況下給生物帶來很大的繁殖好處。這種機制可以補償同性戀缺少後代的狀態,並保證該性狀的延續,因為有非同性戀的攜帶者把相應基因傳下去。至少有兩種方式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 同性戀或與基因相關 韓科學家試驗控制老鼠性取向
    雌性老鼠「可通過基因敲除變成同性戀」。
  • 你的寶寶是同性戀嗎?
    納芙拉蒂洛娃稱這類研究「殘忍」、「有同性戀恐懼症嫌疑」,還剝奪了綿羊生為同性戀的「權利」。在《泰晤士報》一篇報導該研究的文章裡,專家預言,10年內,荷爾蒙藥貼將可以讓父母改變胎兒的性取向。                      你的寶寶是同性戀嗎?
  • 蘋果CEO是同性戀 孩子的性取向是母親給的?
    根據最新的一項假說,性取向可能不是由DNA決定的。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與性別有關的基因會隨著子宮內母親和胎兒所分泌的激素水平而波動。這種波動對胎兒有好處的,即使激素水分達到頂峰時也可以保證胎兒穩定的發育成男寶寶或是女寶寶。但是如果這種波動在胎兒出生甚至胎兒自己生育後還存在,研究表明這樣產生的後代有一部分就會是同性戀。
  • 同性戀是基因所致?還是環境導致?
    隨著現代社會開放程度增加,人們也敢於把匿藏在傳統倫理道德背後的同性戀話題拿到檯面上談論了!伴隨著網際網路的開放,同性戀群體不再隱晦,人們更易關注到這一群體的存在!至於同性戀產生的原因,人類對此的認識有著質的改變。
  • 號稱能檢測同性戀基因,這款App為何遭抵制?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測試你的基因有多Gay」,新款APP上線惹爭議 用戶只要花上5.5美元,上傳自己的基因數據,app就可以計算出同性戀傾向有多大。開發者聲稱,軟體原理是基於一篇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同性戀遺傳學論文(見《知識分子》文章:「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然而這一說法卻引發了巨大爭議。原論文作者表示,這個app其實曲解了他的研究成果。
  • 動物界的同性戀,都有哪些操作
    畢竟直的雄性動物的人生目標,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  而從後代數量來說,蕾絲海鷗比起直女海鷗,似乎還略佔優勢,因為海鷗是忠誠的一夫一妻,一旦她和她相愛,她倆就一輩子在一起了,生的孩子的數量可想而知。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個島上的蕾絲海鷗這麼多。  不過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研究蕾絲海鷗這件事兒,引起了軒然大波。
  • 同性戀是由表觀遺傳學而非遺傳基因學導致的
    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基因表達是如何通過所謂的附因子(epi-marks)進行調控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發表在《生物學評論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論文顯示,在正常情況下,性別特異性附因子不會經上代傳遞給下一代,或者其在個體中呈隱性。但如果這種因子在個體中呈顯性的話,就可能出現同性戀的情況。該因子通常是由父親傳遞給女兒;母親傳遞給兒子。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性戀群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大眾看作一群「異類」,並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究竟是遺傳(或者說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儘管科學家此前針對這一問題也進行過研究,但由於樣本量少等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 科學家找到同性戀基因,下丘腦某些部位比普通人大出34%
    科學家找到同性戀基因,下丘腦某些部位比普通人大出34% 外媒稱,在針對性取向基因基礎的史上最大規模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相關的基因。
  •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同性戀基因!!
    研究發現,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據每日電訊報12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研究。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1000多名同性戀男性的完整基因組(包括其中1人的全部DNA代碼),並將其與類似數量的異性戀男性基因數據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通過對近50萬人的遺傳信息分析得出結論,人體中並沒有單一的所謂「同性戀基因」。結論指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無法預測個體的同性性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