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尋找同性戀的基因聯繫,但一直找不到引起同性戀特徵的主要基因。近日在《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上,美國國家數學和生物合成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and Biological Synthesis)的研究人員稱同性戀是表觀遺傳聯繫引起,而非基因。
表觀遺傳學解釋了名為epi-marks是如何影響基因表觀的。通常基因持有指令,而epi-marks指揮指令如何被執行,也就是它們決定一個基因在人體發育過程的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以及多少程度被表達出來。
通常每一代的epi-marks都是重新產生,但最新證據表明有時候它們會由上代傳給下代,這就是為什麼親屬之間有相似的地方。
這份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進化生物學家威廉-萊斯(William Rice)稱,epi-marks可能決定了同性戀特徵在異性戀雙親的後代中的發展。
當這些epi-marks通過上代傳給下代時,比如父親傳給女兒,或者母親傳給兒子,它們可能產生反效果,這就使得一些男孩有了女性化的特徵,一些女孩有了男性化的特徵,比如性取向。
這份研究報告解決了同性戀的進化謎題,發現了性別對抗性的epi-marks,通常而言,epi-marks可以在胎兒發育期間保護其免受性激素水平的自然變化影響,有時候會通過上代傳給下代,引起異性後代出現同性戀特徵。(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