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遺傳學在同性戀形成中的作用

2021-01-12 生物谷

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同性戀這一長期令人困擾的問題上,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是如何被臨時變化所管控的,或曰表觀印記———可能是一個很關鍵但又被忽略的因素。

據今天公布在《生物學評論季刊》網站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特定性別的表觀印記通常不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而是會被「清除」,但如果它們逃脫被「清除」的命運,並從父親傳給女兒或者從母親傳給兒子,就可能會導致同性戀。

儘管無數研究試圖尋找同性戀中的基因聯繫,但並沒有發現導致同性戀的主要基因。

在最新的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國立數學生物學綜合研究所基因內衝突工作小組的研究人員,將進化理論與近來在基因表達的分子調控和依靠雄性激素的性別發展方面取得的進步融合起來,建立了一個生物和數學模型,描述了表觀遺傳學在同性戀形成中的作用。

在胚胎發育初期產生的特定性別表觀印記可以保護每個性別不發生在胚胎發育後期睪丸素出現的大量自然變異。特定性別的表觀印記不讓女性胎兒在她們經歷過高的睪丸素水平時出現男性化特徵,反過來對男性胎兒也一樣。不同的表觀印記保護不同的特定性別特徵不被男性化或者女性化,有些表觀印記影響生殖器,有些影響性別認同,有些則影響性伴侶的偏好。然而,當這些表觀印記在代際遺傳時,從父親遺傳給了女兒,或者從母親遺傳給了兒子,它們就可能導致相反的作用,例如兒子的一些特徵女性化,或者女兒的特性部分男性化。

這項研究解決了同性戀的遺傳之謎,發現了「性別上衝突的」表觀印記,通常它們會保護父母在胚胎發育期間不出現性別激素水平的自然變異,但有時會在代際傳播,並導致孩子出現同性戀。(生物谷Bioon.com)

原文推薦:William R. Rice, Urban Friberg, and Sergey Gavrilets. Homosexuality as a Consequence of Epigenetically Canalized Sexual Development.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2012; 87 (4)

相關焦點

  • 表觀遺傳學標記與男性同性戀有關
    當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是同性戀時,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概率為20%。由於這一比率並非100%,研究人員認為環境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已經被詳細研究的環境因素之一是「兄長效應」:每多一位兄長,男性成為同性戀的概率會增加33%。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人們還不大清楚,有一種假設是,母親的免疫系統會對男性抗原做出反應,這樣會改變胎兒的發育情況。
  • 同性戀是由表觀遺傳學而非遺傳基因學導致的
    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基因表達是如何通過所謂的附因子(epi-marks)進行調控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發表在《生物學評論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論文顯示,在正常情況下,性別特異性附因子不會經上代傳遞給下一代,或者其在個體中呈隱性。但如果這種因子在個體中呈顯性的話,就可能出現同性戀的情況。該因子通常是由父親傳遞給女兒;母親傳遞給兒子。
  •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6-04-20   今日/總瀏覽:1/4300
  • 《自然》專題:表觀遺傳學
    在基因組中除了DNA和RNA序列以外,還有許多調控基因的信息,它們雖然本身不改變基因的序列,但是可以通過基因修飾,蛋白質與蛋白質、DNA和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影響和調節遺傳的基因的功能和特性,並且通過細胞分裂和增殖周期影響遺傳。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一旦細胞分裂形成的話,差異表達狀態就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進行傳遞,在誘導多能性和體細胞核轉移過程中,對細胞重編程和早期胚胎發生的研究表明,染色質和DNA甲基化扮演著重要的表觀遺傳障礙的角色,其能有效抑制基因表達和細胞身份的改變。
  • Nature綜述:幹細胞功能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不同細胞的分化程序由轉錄和表觀遺傳學調控保駕護航。不過,人們還不了解表觀遺傳學調控在發育完成之後對組織內穩態做出的貢獻。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七月十三日發表了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adult stem cell function」的綜述文章。
  • 醫藥界新寵:表觀遺傳學藥物
    作者:葉楓紅表觀遺傳學藥物是近年來醫藥界崛起的一個新領域。表觀遺傳在上世紀50年代由英國發育生物學家Conrad Waddington提出,用於描述在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控並決定組織器官的最終命運。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的變化。
  • 表觀遺傳學:後基因組時代的領舞者
    這正是現在遺傳學中讓我們激動的地方。」    不久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利用由「路標計劃」管理的新基金,啟動了表觀基因組學研究計劃,一批表觀遺傳學項目和研究人員將獲得數百萬到上千萬美元的經費支持。幾乎在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了以表觀遺傳學為主題的雙清論壇,組織我國表觀遺傳學領域有代表性的專家進行研討,為自然基金委在表觀遺傳學領域的重大項目投入進行前期準備。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在這篇發表在《神經科學》的文章中,拉裡·費格博士談到,發生在小鼠身上、把對環境的感應遺傳下去的現象,在理論上被稱為「表觀遺傳學」。 「表觀遺傳學是指在基因組序列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決定基因表達與否、並可穩定遺傳下去的調控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表觀遺傳學與癌症研究所教授孫方霖曾向《中國科學報》如此介紹。
  • 抵禦環境汙染的表觀遺傳學飲食
    最近在Clinical Epigenetics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中,作者報導了特定飲食在預防環境汙染誘發的遺傳疾病或表觀遺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通過調節基因的表達來實現。 表觀遺傳學和汙染 表觀遺傳學是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的一個重要補充,能反映基因組與其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表觀遺傳變化會影響基因的表達,但不對DNA序列進行任何改變。表觀基因組是指基因組的所有表觀遺傳修飾,其中屬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最為重要。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基因和環境因素在胚胎發育和代謝病的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宮內高糖對胚胎發育的影響涉及氧化應激、缺氧、凋亡以及表觀遺傳學改變(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後代不一定都發病,即使發病其發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母代飲食控制可以影響妊娠結局,飲食影響基因調控幹預轉錄模式)。傳統遺傳學認為基因的遺傳性決定基因表達及最終表型。
  • 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
    長期以來,生物學家一直在試圖理解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由數百種特殊細胞類型組成的有機體的,每一種類型的細胞都會表達一組特定的基因,而細胞的身份如今被認為是特殊基因組合表達所產生的結果;表達模式必須被建立和維持,即兩種不同但存在聯繫的過程,原始細胞的多能性及細胞類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數百種轉錄因子的協同作用,這些轉錄因子能與特定DNA序列相結合來激活或抑制細胞譜系基因的轉錄。
  • 表觀遺傳學如何入門?
    所謂表觀遺傳,又稱表徵遺傳或擬遺傳、外遺傳以及後遺傳。這門學問主要研究的是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那些引發基因表達(開啟與關閉)或細胞表現型變化的遺傳機制。舉個例子,同卵雙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那麼另一個患上此病的可能性會非常高,接近百分之百。可是,為什麼不是完全的100%呢?
  • Elife:機器學習與表觀遺傳學藥物發現
    近日,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顯微鏡圖像中收集信息,從而可以進行高通量表觀遺傳藥物篩選,從而可以開闢針對癌症,心臟病,精神疾病等的新療法。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eLife》雜誌上。文章作者,副教授Alexey Terskikh博士說:「為了識別誘導表觀遺傳學作用的藥物,科學家需要篩選數十萬種潛在化合物。
  • 抵禦環境汙染的表觀遺傳學飲食 | Clinical Epigenetics
    論文標題:Prenatal epigenetics diets play protective roles agains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期刊:Clinical Epigenetics 作者:Shizhao Li, Min Chen, Yuanyuan Li & Trygve O.
  • 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現狀和進展
    口腔癌的表觀遺傳學修飾 表觀遺傳修飾指在DNA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的表達與功能發生改變,並產生可遺傳的表型。其對基因的表達、調控、遺傳有重要作用,且在腫瘤發生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這也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為惡性腫瘤的分子標記物和治療靶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表觀遺傳學告訴你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否想過,是DNA決定了我們的命運還是基因在表達的過程中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答案就在表觀遺傳學。表觀遺傳學在進入表觀遺傳學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下什麼是DNA?DNA是脫氧核糖核酸的縮寫,是生物細胞內含有的四種生物大分子之一核酸的一種,它蘊含傳給下一代人的信息,即使改變其順序的微小部分也會產生嚴重後果。
  • Science:表觀遺傳學實現行為重編程
    在佛羅裡達木蟻中,大工蟻(majors)和小工蟻(minors)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階級,它們的社會性行為存在很大差異。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 這些階級特異性的社會行為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人為地進行表觀遺傳學重編程。這一重要成果發表在本期的Science雜誌上。
  • Nat Rev:表觀遺傳學,生命歷程及代謝疾病
    表觀遺傳學變化可能在生命的早期就已開始。一項廣泛的人體實驗,臨床和流行病學的證據表明,生命早期發育的因素(包括產婦的飲食,但其在發展進而暴露的規範的範圍之內)影響以後生活中的代謝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這種現象有時被稱為發育編程。
  • 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複雜的遺傳現象,為解開生命奧秘及徵服疾病帶來了希望。根據表觀遺傳的機制,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部分疾病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密不可分。癌症是由基因突變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而引起的,在導致癌基因的表達改變而致癌的6種可能機制中,有3種機制與DNA甲基化直接相關。正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如果被破壞(如基因啟動子區域的甲基化程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細胞的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