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2020-12-06 科學網

 

「表觀遺傳」使獲得性遺傳再次引起科學家的興奮,短短數年,它已成為生命科學界最熱門領域之一

 

以DNA為載體的中心法則仍是傳遞遺傳信息的主要方式;而表觀遺傳可作為它重要的有益補充,而非你死我活的針鋒相對。

 

■本報記者 吳昊

 

孩子維特式的多愁善感,可能纏繞他今後的一生;癮君子吸毒之後生出的嬰兒,長大後也有步父母后塵的可能;甚至不經意的一些習慣,都會影響後代……

 

這聽起來有些可怕。

 

不過,經典遺傳學家斬釘截鐵的「不」字會給你些許安慰。傳統知識告訴我們,後天的行為方式不會在短時間內遺傳,需要漫長世代的自我選擇;而所謂的「獲得性遺傳」,更是一度被當做反例「批判」。

 

進化論泰鬥達爾文曾經希望他的物種演化理論能讓即使十歲的孩子也看得懂,然而大自然不會給人類這樣的機會。人類發現,自身獲得的知識越多,越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精妙和複雜。

 

近來,一門被稱作「表觀遺傳」的學科引起科學家極大的興奮。短短數年,它已成為生命科學界最熱門的領域之一。

 

花相似 人不同

 

7歲的奧利維亞和伊莎貝拉來自英國,她們是一對同卵雙胞胎,擁有近乎完全一致的遺傳信息。不過,兩個女孩的命運卻迥然相異。

 

2005年6月,1歲的奧利維亞忽然高燒不退。血液化驗的結果讓大家大吃一驚:奧利維亞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因為是同卵雙胞胎,醫生連忙對伊莎貝拉也進行了檢查,結果讓人鬆了一口氣:一切正常。

 

在醫生們的幫助下,小奧利維亞最終恢復健康,但醫學專家們卻遇到了一個困惑多年的難題:既然是同卵雙胞胎,為何奧利維亞不斷生病,而伊莎貝拉卻非常健康呢?

 

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困擾醫生的答案也將漸漸浮出水面。這些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現象,表觀遺傳學有望部分揭示。

 

2009年,西班牙和美國的科學家在全基因組水平分析了一對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他們一方正常,一方患有紅斑狼瘡。

 

研究人員發現,雖為同卵雙胞胎,但雙方個體對遺傳信息的「表觀修飾」存在大量差異——DNA甲基化水平不同。

 

事實上,很多例子證明了「表觀修飾」的存在。

 

同樣是2009年,來自拉什大學醫學中心和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對一些小鼠的遺傳基因進行人為突變,使其智力出現缺陷。當這些小鼠被置於豐富環境中進行刺激、並頻繁與各物體接觸兩周後,它們原有的記憶力缺陷得到了恢復。

 

數月後,小鼠們受孕。雖然它們的後代也出現了和母親同樣的基因缺陷,但沒有接觸複雜豐富的環境並受刺激的新生小鼠絲毫沒有記憶力缺陷的跡象。

 

在這篇發表在《神經科學》的文章中,拉裡·費格博士談到,發生在小鼠身上、把對環境的感應遺傳下去的現象,在理論上被稱為「表觀遺傳學」。

 

「表觀遺傳學是指在基因組序列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決定基因表達與否、並可穩定遺傳下去的調控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表觀遺傳學與癌症研究所教授孫方霖曾向《中國科學報》如此介紹。

 

也就是說,人類不僅有作為遺傳物質的基因組信息,還有一套管理、調控、修飾基因組的密碼指令系統。不同的個體,指令系統也不同。另外,這套密碼指令還能在特定環境下發生改變。

 

更神奇的是,改變後的指令很可能會遺傳下去。然而,這套系統是如何發生改變並遺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為人知。

 

神奇的開關

 

事情慢慢有了轉機。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甲基分子(-CH3),它就像一個帽子:帶上它,基因關閉;摘掉它,基因表達——被分別稱為甲基化和去甲基化。

 

這些數以百萬計的甲基有些直接附著在DNA上面,有些則附著在某些和DNA糾結在一起的組蛋白上。當機體不希望某些基因信息被讀取時,基因的「啟動子」DNA就被戴上很多甲基帽,使得基因無法從那裡讀取,啟動功能。

 

因此,即使攜帶遺傳信息完全一樣的兩個個體,由於表達修飾上的差異,也可能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狀。

 

2001年,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採用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小鼠作為實驗對象,來觀察其皮毛的顏色。結果發現,小鼠們皮毛的顏色各種各樣,從黃色到各種雜合色都有。讓人意外的是,皮毛顏色的不同竟取決於它們從母鼠中繼承的「agouti基因」甲基化程度高低。

 

2003年,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蘭迪·朱特爾和羅伯特·沃特蘭博士終於掀開了DNA甲基化的神秘面紗。

 

人們此前認為,在形成精子和胚胎前的植入階段,細胞中的DNA甲基化幾乎會完全重新洗牌,也就是說「基因修飾」沒有遺傳下去的可能。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某些甲基化是可以遺傳的。

 

2007年,日本科學家在小鼠中發現,一種稱為stella的蛋白質能夠有效保護卵子中某些基因的甲基化修飾,並傳給下一代。研究人員還得出結論,基因的甲基化或者去甲基化,和環境的改變息息相關。也就是說,雖然遺傳信息沒有改變,但環境的改變、豐富的經歷、甚至不良的習慣,都有可能遺傳給後代。

 

然而,這些對基因的表觀修飾是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它們又是靠怎樣的機制遺傳下去的呢?這一切曾經是個謎。不過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獲得了一些信息。

 

2011年6月,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當果蠅處於脅迫條件下,它們會因適應環境而發生改變:原本緊密結合在「異染色質」 DNA纏繞區的一種轉錄因子被釋放出來,這些纏繞區域得以解開並進行複製。

 

表觀遺傳並非只是DNA甲基化這麼簡單。科學家們發現,對基因組的表觀遺傳修飾還包括組蛋白(可供DNA纏繞)的修飾、染色質的重塑、微小RNA的調節等諸多內容。

 

上帝的禮物

 

1939年,生物學家Waddington率先創造了「表觀遺傳學」這一術語;1942年,他認為生物體從基因到基因表型之間存在一種控制,這種控制機制就是「表觀遺傳學」。

 

算起來「表觀遺傳學」已經走過70多個年頭了。不過,得以真正綻放異彩,其實也就僅僅10餘年。

 

科普作家戴維·申克在作品《我們都是天才,是什麼誤導了我們》中寫到,「人『先天與後天之爭』,因為表觀遺傳而顯得蒼白無力。表觀遺傳學可能是自發現基因後另一項最重要的發現。」甚至有人戲稱,這是上帝送給人類的禮物。

 

之所以稱為禮物,是因為在腫瘤生成和治療、幹細胞分化等諸多領域,表觀遺傳學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研究人員發現,一部分DNA甲基化在腫瘤形成的早期發生了變化。並且,它不但對腫瘤早期轉化起作用,甚至也能影響腫瘤的轉移。

 

2004年,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首次批准了一種DNA甲基化抑制劑的新藥——氮雜胞苷,用於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該藥能通過去甲基化作用,提高「正面」基因的主導地位。據藥品開發商Celgene公司介紹,重症病人服用氮雜胞苷後,壽命能延長約兩年;而採用傳統療法的患者,存活期只有15個月。

 

正因如此,不少技術人員對利用表觀遺傳學開發藥物表現出極大興趣。

 

例如,目前尚無好方法治療藥物成癮。科學家發現,成癮藥物會導致腦區的基因調控水平的改變。即使戒藥後,這些基因表達的變化仍可存月餘,甚至導致病人終生心理成癮。而表觀遺傳讓飽受困擾的病人看到了曙光。

 

正因為這份禮物非常厚重,所以關於它的研究持續升溫,進行得如火如荼。

 

孫方霖認為,類似人類重大疾病、幹細胞、體細胞重編程、衰老、神經科學研究等科學問題,其分子機制都離不開表觀遺傳調控。

 

而基因組學的科學家們,正嘗試著找出某一特定群體之間表觀遺傳的差異,更好地詮釋生命奧秘。

 

拉馬克主義歸來?

 

19世紀初,法國人拉馬克提出了「獲得性性狀」可以遺傳的假說,該假說被稱為「拉馬克主義」。

 

比達爾文大84歲的拉馬克,認為進化有可能在較短世代間發生:受環境選擇,生物努力向優等方面進化,而達爾文卻認為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長久主題,進化存在於相當漫長的時間內。

 

一隻長頸鹿可以很好地詮釋他們之間的分歧:拉馬克認為,長頸鹿的祖先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境裡,不得不經常努力地伸長脖子去吃樹上的葉子,由於經常使用,頸和前肢逐漸變得越來越長,並且這些「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後代;達爾文則認為,在某些個體偶然產生變異、脖子變長後,由於更適應自然,經過逐代積累,「長脖子」佔據優勢,完成緩慢進化。

 

在孟德爾經典遺傳學——中心法則被確立為正統地位後,拉馬克主義更是徹底被當時的人們所拋棄。

 

然而,表觀遺傳學的發現,卻對經典遺傳學構成極大挑戰,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拉馬克主義。

 

這是因為,表觀遺傳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了「獲得性遺傳」。首先,可以從後天環境中「獲得」性狀;其次,這種性狀可以「遺傳」給後代。

 

那麼,拉馬克主義是否成功歸來了?事實可遠沒有這麼簡單。

 

畢竟,表觀遺傳還未被證明在任何外界壓力下都會產生性狀改變,不能夠像DNA遺傳那樣,「一是一,二是二」,另外,一些缺失的環節仍然有待發現。例如有實驗表明,表觀遺傳的印記在沒有環境壓力的數代之後,可能會漸漸丟失。

 

事實上,以DNA為載體的中心法則仍是傳遞遺傳信息的主要方式;而表觀遺傳可作為它重要的有益補充,而非你死我活的針鋒相對。

 

無論如何,獲得性遺傳現象的發現,足夠令人深省。當人類獲知生命奧妙的半徑越大,基因調控這個大圓周長也就越長,圓面積也就越大。要知道,生命機制可遠比人類預期要複雜得多。

 

科學,就是在構建——推翻——再構建中曲折前行。我們需要保持對自然的足夠敬畏,或許哪怕一丁點兒的傲慢就將讓我們與真理失之交臂。

 

即使拉馬克主義不能歸來,也到該為他正名的時候了。

 

《中國科學報》 (2012-01-01 A3 新知)

相關焦點

  • 承續的魅力
    這些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現象,表觀遺傳學有望部分揭示。 2009年,西班牙和美國的科學家在全基因組水平分析了一對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他們一方正常,一方患有紅斑狼瘡。 研究人員發現,雖為同卵雙胞胎,但雙方個體對遺傳信息的「表觀修飾」存在大量差異——DNA甲基化水平不同。 事實上,很多例子證明了「表觀修飾」的存在。
  • 抵禦環境汙染的表觀遺傳學飲食 | Clinical Epigenetics
    Tollefsbol 發表時間:2019/03/16 DOI:10.1186/s13148-019-0659-4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MDJue4BMN3_8p3oy-zkDLA 早期營養雖然不能夠改變DNA,但是它可以通過調節基因表達顯著地影響發育。
  • 表觀遺傳學如何入門?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門生物學科答案就在表觀遺傳學意義上的差異——一些迄今仍未完全掌握的環境因素通過DNA甲基化或組蛋白乙醯化的方式,使兩個在基因上完全一樣的雙胞胎出現了區別。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的精髓,它能解釋一些與達爾文和孟德爾學說為基礎的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遺傳現象。 說起來不複雜,但是我認為,要想入門表觀遺傳學,首先要對生物學,包括經典的遺傳學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夠進入。
  • 《自然》專題:表觀遺傳學
    這就是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又稱為實驗遺傳學、化學遺傳學、特異性遺傳學、後遺傳學、表遺傳學和基因外調節系統,它是生命科學中一個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新的研究領域。它不僅對基因表達、調控、遺傳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腫瘤、免疫等許多疾病的發生和防治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生命科學中近年來的一個突出進展,具有十分廣泛深刻研究和應用前景。
  • 抵禦環境汙染的表觀遺傳學飲食
    近期發表在Clinical Epigenetics的一項綜述研究顯示,來自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表觀遺傳學飲食」有助於防止在子宮內和出生後暴露於環境汙染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原文作者:Dr. Shizhao Li, Dr. Yuanyuan (Rose) Li & Dr.
  • 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複雜的遺傳現象,為解開生命奧秘及徵服疾病帶來了希望。根據表觀遺傳的機制,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部分疾病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密不可分。癌症是由基因突變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而引起的,在導致癌基因的表達改變而致癌的6種可能機制中,有3種機制與DNA甲基化直接相關。正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如果被破壞(如基因啟動子區域的甲基化程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細胞的癌變。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最終,我們提出了一些對人類健康有意義的表觀遺傳學研究新領域。DNA序列和表觀遺傳學改變之間通常存在著神秘的關聯,這意味著突變常常可能會被忽略或被誤認為是表觀遺傳學變異,從而導致研究者的誤解。甲基化水平的改變、組蛋白的修飾和非編碼RNA的改變在疾病中很常見,其是表觀遺傳學組分的突變,在表觀遺傳學改變中有效區分司機和乘客角色的能力,將能幫助研究者有效識別表觀遺傳特性如何影響疾病的診斷、預後和療法;而深入解析表觀遺傳學組分和其它疾病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許也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組合性幹預療法。
  • Elife:機器學習與表觀遺傳學藥物發現
    近日,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顯微鏡圖像中收集信息,從而可以進行高通量表觀遺傳藥物篩選,從而可以開闢針對癌症,心臟病,精神疾病等的新療法。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eLife》雜誌上。文章作者,副教授Alexey Terskikh博士說:「為了識別誘導表觀遺傳學作用的藥物,科學家需要篩選數十萬種潛在化合物。
  • 表觀遺傳學:後基因組時代的領舞者
    這正是現在遺傳學中讓我們激動的地方。」    不久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利用由「路標計劃」管理的新基金,啟動了表觀基因組學研究計劃,一批表觀遺傳學項目和研究人員將獲得數百萬到上千萬美元的經費支持。幾乎在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了以表觀遺傳學為主題的雙清論壇,組織我國表觀遺傳學領域有代表性的專家進行研討,為自然基金委在表觀遺傳學領域的重大項目投入進行前期準備。
  • 醫藥界新寵:表觀遺傳學藥物
    作者:葉楓紅表觀遺傳學藥物是近年來醫藥界崛起的一個新領域。表觀遺傳在上世紀50年代由英國發育生物學家Conrad Waddington提出,用於描述在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控並決定組織器官的最終命運。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的變化。
  • 表觀遺傳學標記與男性同性戀有關
    為找到能將基因與環境聯繫起來的因素,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遺傳學家埃裡克•維蘭(Eric Vilain)及同事將目光投向了表觀遺傳學標記——會影響基因表達方式,但不影響基因攜帶的信息的DNA化學變化。這些表觀遺傳學標記可以被遺傳,但也能被環境因素(如吸菸)所改變,而這些標記並不總是被同卵雙胞胎所共享。
  • 基金委表觀遺傳學學術研討會10月召開
    表觀遺傳學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其研究將加深對發育、疾病、植物抗逆及雜種優勢等許多重要生命現象的認識。為了研討當今表觀遺傳學研究的現狀和趨勢,了解我國表觀遺傳研究的狀況,探討我國表觀遺傳學研究的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擬定於2007年10月27-29日在山東省煙臺市召開表觀遺傳學學術研討會。
  • 表觀遺傳學臨床試驗和標誌物研究一覽
    2014年8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年來表觀遺傳學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得到生命科學界的廣泛認同,其相關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表觀遺傳學的理念和技術正呈迅速發展的態勢,預計未來十幾年內,隨著研究力度的不斷加強,在理論創新上將取得一些關鍵性的突破,帶動生命科學的下一輪重大發展。
  • 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裡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遺傳學對細胞記憶和可塑性的影響,同時我們還考慮了環境以及代際和跨代表觀遺傳學對生物學
  • Nature綜述:幹細胞功能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不同細胞的分化程序由轉錄和表觀遺傳學調控保駕護航。不過,人們還不了解表觀遺傳學調控在發育完成之後對組織內穩態做出的貢獻。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七月十三日發表了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adult stem cell function」的綜述文章。
  • 表觀遺傳學變化促使細胞產生「永久性」癌變
    表觀遺傳學改變是癌症的標誌,但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這些改變是否足以使健康細胞產生癌變。 使用CRISPR-dCas9表觀遺傳學編輯工具,研究人員將健康乳腺細胞中的不同基因甲基化,發現這些變化足以導致細胞發生「過度增殖」,而異常快速的細胞分裂正是腫瘤發生的早期階段。
  • 表觀遺傳學研討會在中國農大召開
    5月23日,由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The  Mini-Symposium  on  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小型研討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西區新教報告廳舉行。此次研討會為表觀遺傳學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討論的重要平臺,也為國內學者與該領域的專家創造了交流探討合作的良好機會。副校長孫其信出席了研討會。
  • 表觀遺傳學在同性戀形成中的作用
    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同性戀這一長期令人困擾的問題上,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是如何被臨時變化所管控的,或曰表觀印記———可能是一個很關鍵但又被忽略的因素。據今天公布在《生物學評論季刊》網站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特定性別的表觀印記通常不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而是會被「清除」,但如果它們逃脫被「清除」的命運,並從父親傳給女兒或者從母親傳給兒子,就可能會導致同性戀。儘管無數研究試圖尋找同性戀中的基因聯繫,但並沒有發現導致同性戀的主要基因。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epigenetic marks),表觀遺傳標記是DNA或組蛋白上的化學標記,其能幫助控制細胞中基因的表達,從本質上來將,其能夠編程細胞做什麼及不做什麼,此前研究表明,癌症部分是由細胞的表觀遺傳學改變所驅動,但研究人員卻很少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致癌基因突變卻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 Science:表觀遺傳學實現行為重編程
    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 這些階級特異性的社會行為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人為地進行表觀遺傳學重編程。這一重要成果發表在本期的Science雜誌上。表觀遺傳學修飾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活性。這種調控機制影響著動物的體型、衰老和行為,是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