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不完全由基因決定?新研究稱受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影響

2021-01-15 騰訊網

記者 | 田思奇

一種曾被廣泛認可的觀點指出,存在單獨的「同性戀基因」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性取向。但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同性戀行為受到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每一種因素都會帶來微小的變化。這與遺傳變異和環境影響共同決定身高的情況類似。

在8月29日(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文章裡,一個跨國研究團隊利用現有的基因資料庫完成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和同性性行為研究。作者之一,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的班傑明·尼爾(Benjamin Neale)指出:「(這項研究)突出了遺傳學的重要性和複雜性,但遺傳並不是(全部)。」

研究人員首先收集了英國生物庫計劃中50萬人的數據,其中4%的男性和近3%的女性報告稱曾經有過同性性行為。研究個體的性行為和親緣關係的結果表明,大約三分之一的同性變異可由遺傳學解釋,這與之前針對雙胞胎的研究給出的結果——30%和50%——相一致。

但這並不意味著其餘部分的變化都受到後天培養或文化的影響。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作者Brendan Zietsch對《衛報》介紹說:「出生前的非遺傳因素,如子宮內的荷爾蒙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庫計劃的40多萬名參與者和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個人基因測試服務商23andMe收集的6.8萬名參與者的數據,分辨出5種基因變異與同性性行為存在明確聯繫。

在這些基因變異裡,有2種是男女共有,2種男性獨有,還有1種是女性獨有。同時研究團隊發現,男性獨有的1種可能與性激素調節有關。

然而這五種基因變異也只能對研究中不到1%的同性性行為做出解釋。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德烈·甘納(Andrea Ganna)說:「我們觀察到的所有影響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要預測一個人的性行為或性取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對象主要是歐洲血統,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偏大——英國生物庫計劃參與者年齡在40到70歲之間,23andMe資料庫的年齡中位數是51歲,並且還依賴於自我報告的性行為。

1993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迪恩·哈默(Dean Hamer)團隊發現X染色體上的一部分與男性性取向之間存在聯繫,推廣了遺傳學在同性吸引力中發揮作用的觀點。在當時頗具爭議的這項發現就叫做「同性戀基因」理論。

哈默近日表示,他很高興看到今年最新的研究又提供證據來表明,基因對人們的性行為存在很強的決定作用。然而與他當年的研究結果不同,最新的研究沒有指出男性X染色體的特殊性。主導新研究的人員相信這是因為過去的研究基於小樣本之上,而哈默認為這和新研究關注性行為,而不是性取向有關。

與26年前類似的是,今年的研究同樣引起爭議。據《紐約時報》報導,作者之一尼爾所在的布羅德研究所內部人士表示,這些發現可能讓那些試圖從科學出發歧視同性戀者的恐同人士掌握更多證據。

例如,基因影響同性行為的結論可能會讓反同性戀人士呼籲進行基因編輯或胚胎選擇。而基因只能起到部分影響的結論可能會讓一些人堅信同性戀只是一種選擇,只要接受治療就可以不再是同性戀者。布羅德研究所在這篇文章周四下午刊發的同時也發布了質疑研究倫理的文章。

該研究所遺傳學家史蒂文·賴利(Steven Reilly)說,「我非常不同意發表這篇文章」,「這似乎很容易被誤解。在一個沒有任何歧視的世界裡,理解人類行為是很崇高的目標,但我們並不生活在那樣的世界裡。」

相關焦點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通過對近50萬人的遺傳信息分析得出結論,人體中並沒有單一的所謂「同性戀基因」。結論指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無法預測個體的同性性行為的發生。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性戀群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大眾看作一群「異類」,並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究竟是遺傳(或者說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儘管科學家此前針對這一問題也進行過研究,但由於樣本量少等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 果蠅「同性戀」也受社會因素影響
    果蠅是一種小昆蟲,但也有同性戀行為。日本東北大學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在實驗中證實,果蠅的同性戀行為不僅受遺傳因素影響,社會因素也發揮了很大作用。研究人員已知,如果果蠅體內的「無後」基因無法發揮作用,雄性果蠅就不會向雌性果蠅求愛,轉而追求同性。因此果蠅的同性戀行為被認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
  • 生物個體的生長發育,完全由自我基因決定,還是會受環境影響?
    自然的微生物群(所有生活在生物體內和體表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對生物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它們會幫助宿主吸收營養物質或抵禦有害病原體。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個體的生長發育是一個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完全由基因所決定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據表明,發育過程並不是自動發生的。大多數生物已經進化出識別環境變化的策略,並努力調整自身的生長和體型,以適應當時的條件。
  • 同性戀是由表觀遺傳學而非遺傳基因學導致的
    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基因表達是如何通過所謂的附因子(epi-marks)進行調控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發表在《生物學評論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論文顯示,在正常情況下,性別特異性附因子不會經上代傳遞給下一代,或者其在個體中呈隱性。但如果這種因子在個體中呈顯性的話,就可能出現同性戀的情況。該因子通常是由父親傳遞給女兒;母親傳遞給兒子。
  • 研究發現,同性戀可能和遺傳有一定關係
    關於基因在同性戀行為中的作用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報告的發表,引發了關於同性戀是由基因還是環境引起的爭論。這項研究首次在2018年的遺傳學會議上報告,發現了5種與同性性伴侶相關的基因變體(SN:10/20/18)。但是研究人員在8月30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這些被稱為SNPs的變異並不能預測人們的性行為。
  • 最新研究稱同性戀基因通常父傳女母傳子
    當epi-marks通過上代傳給下代時,比如父親傳給女兒,或者母親傳給兒子,它們可能產生反效果,這可能成為同性戀產生的重要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尋找同性戀的基因聯繫,但一直找不到引起同性戀特徵的主要基因
  • "同性戀測試"恐懼不應阻礙性取向遺傳研究
    所以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Tuck Ngun的「用表觀遺傳標記預測性取向的新模型」的研究毫無懸念地引起了轟動。討論可能隨之出現的測試是沒什麼意義的。作為一個長期有志於研究基因對人類性取向影響的科學家,我更關心這個研究能發現的表觀遺傳修飾(DNA的甲基化使某些基因沉默)的影響。這種化學修飾是從父母傳遞給孩子的,而且能影響人類多種不同的性狀。
  •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想預測個體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是不可能的。儘管基於雙胞胎和家族的研究發現同性性取向的確存在基因基礎,但這些都是非直接、推測性的證據 [1,2]。 為了找到與同性性行為有關的遺傳變異,研究同性性行為的遺傳結構和潛在的生物學基礎,由美國、英國、瑞典、荷蘭、丹麥、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迄今為止參與人數最多的同性性行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 基因科學:同性戀基因≠基因缺陷
    對於這個群體來說,他們非常認同也支持同性戀基因是真實存在的,因為這樣一來社會的包容度會相對更加廣泛,也更容易被接受;而傳統觀念則反對這個說法,認為同性戀是後天的,並將其當做一種疾病對待,「提倡」應該對其進行矯正。所以「原罪」與「人之初性本善」的交鋒至今,並仍在繼續,但有一個結論卻是毋庸置疑的:同性戀既有基因的先天影響,也有環境等後天因素的參與。
  • 方舟子談人性: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同等重要
    在很偶然的情況下,分離會在受精後十天才發生,這時候孿生子的身體無法完全分開,會成為連體孿生子。這三類同卵孿生子在遺傳上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發育過程會導致某些差別,例如,有不同胎盤的同卵孿生子會長得略微不同。我們還必須認識到,人的發育並不是一個完全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過程,而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使是具有相同的基因組、在相同的環境下發育的兩個受精卵,也不可能發育出完全相同的兩個胎兒。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他們研究了這些生物標記在男性標本中的分布情況,發現儘管大多數男性都屬於「無生物標記」,但其餘的男性可以根據其中一種生物標誌物分為3個亞組,在每一個子群體中,非異性戀男性的比例都較高。研究報告作者範德蘭恩說:「關於家庭中兄弟出生順序、慣用手、家族基因這3種生物標記如何影響性取向的相關研究文獻可追溯至幾十年前,是否同性戀取向在家庭中遺傳,與性取向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受基因影響有關。」
  • Science:到底存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其中涉及哪些特定基因。199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的性取向受到X染色體上一種特殊基因的影響,媒體自然將這種基因稱為"同性戀基因"。但後來的一項研究並沒有重複這一發現,隨後的隨訪結果喜憂參半。問題在於,這些研究規模太小,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我們的DNA中有數百萬個部分與其他人不同。
  • 同性戀研究綜述:基於進化心理學視角
    關鍵詞:同性戀;進化心理學;同性戀基因;內涵適應理論 引言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同性戀是從近代才開始的,隨著研究的加深,學者們發現已有的認識理論在同性戀問題上的研究有著諸多不足,這個時候,隨著進化心理學這個源於生物學的心理學研究新取向的出現,對於同性戀的研究出現了新的認識。
  • 蘋果CEO是同性戀 孩子的性取向是母親給的?
    胎兒在母體內器官形成過程中,由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作用可導致胚胎發育紊亂,出現形態結構異常、生理和代謝功能障礙、先天智力低下和宮內發育遲緩等。影響胎兒發育的原因複雜,準媽媽需要多注意。隨著醫學的發展,科學家對以往一些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的原因又揭示出許多新視點。子宮決定寶寶的性取向?
  • 同性戀與基因:這是一場美麗的相遇還是錯誤?
    迪安哈默和亨利王子學院研究中心的研究將同性戀基因拉入大眾視野之下,也激發了更多科學家的科研熱情。在此情況下,衍生出了許多研究方法。  傳統方法主要有家系研究法與雙生子研究法。二者相互補充證明同性戀具有遺傳基礎。家系研究法。Bailey 等用精細確認的樣本估計了男同性戀的家族聚集性。
  • 研究稱基因可能會影響一個人決定是否養狗
    根據烏普薩拉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遺傳學或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自稱是愛狗人士。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基因構成可能會對他們決定是否選擇飼養寵物狗產生影響。研究人員將遺傳影響描述為「重大」和令人驚訝的。許多人形容自己是「喜歡狗的人」(dog people),他們表述了自己對寵物的極大喜愛,而另外一些人則不喜歡飼養寵物狗。烏普薩拉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在於一個人的基因。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中,其中利用瑞典雙胞胎登記處數據的研究表明,環境可能不是影響某人是否選擇養狗的主要因素。
  • 英研究稱遭蚊蟲叮咬機率或由體味遺傳基因決定
    英國研究發現,一個人是否更容易被蚊子叮咬,可能是由控制體味的遺傳基因決定的。  中新網4月23日電 據外媒22日報導,英國研究發現,一個人是否更容易被蚊子叮咬,可能是由控制體味的遺傳基因決定的。  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研究團隊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顯示,有強烈的證據證明,一個人被蚊蟲叮咬的機率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
  • 解密同性戀: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性取向?
    這表示同性戀可能是由基因決定的。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示,如果其中一個雙胞胎是同性戀者,則另一個是同性戀者的比率增加50%。科學對同性戀的研究還很初步,而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改變著科學觀察同性戀的方式。性取向,是指一個人在情感、浪漫、與性上對男性及女性有何種型態的耐久吸引。最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傾向是個程度漸進的連續概念,好比膚色。
  • 你的寶寶是同性戀嗎?
    已經有一些科學家宣稱,他們可以識別胚胎的性取向,識別和幹預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去年12月,兩所俄勒岡大學的研究者完成了對綿羊性取向的為期3年的研究,其中它們研究了荷爾蒙對同性戀公羊的影響。雖然改變綿羊性取向的嘗試失敗,單是這個點子已經讓同性戀權益組織憤起抗議。網球明星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稱這類研究「殘忍」、「有同性戀恐懼症嫌疑」,還剝奪了綿羊生為同性戀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