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田思奇
一種曾被廣泛認可的觀點指出,存在單獨的「同性戀基因」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性取向。但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同性戀行為受到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每一種因素都會帶來微小的變化。這與遺傳變異和環境影響共同決定身高的情況類似。
在8月29日(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文章裡,一個跨國研究團隊利用現有的基因資料庫完成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和同性性行為研究。作者之一,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的班傑明·尼爾(Benjamin Neale)指出:「(這項研究)突出了遺傳學的重要性和複雜性,但遺傳並不是(全部)。」
研究人員首先收集了英國生物庫計劃中50萬人的數據,其中4%的男性和近3%的女性報告稱曾經有過同性性行為。研究個體的性行為和親緣關係的結果表明,大約三分之一的同性變異可由遺傳學解釋,這與之前針對雙胞胎的研究給出的結果——30%和50%——相一致。
但這並不意味著其餘部分的變化都受到後天培養或文化的影響。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作者Brendan Zietsch對《衛報》介紹說:「出生前的非遺傳因素,如子宮內的荷爾蒙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庫計劃的40多萬名參與者和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個人基因測試服務商23andMe收集的6.8萬名參與者的數據,分辨出5種基因變異與同性性行為存在明確聯繫。
在這些基因變異裡,有2種是男女共有,2種男性獨有,還有1種是女性獨有。同時研究團隊發現,男性獨有的1種可能與性激素調節有關。
然而這五種基因變異也只能對研究中不到1%的同性性行為做出解釋。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德烈·甘納(Andrea Ganna)說:「我們觀察到的所有影響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要預測一個人的性行為或性取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對象主要是歐洲血統,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偏大——英國生物庫計劃參與者年齡在40到70歲之間,23andMe資料庫的年齡中位數是51歲,並且還依賴於自我報告的性行為。
1993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迪恩·哈默(Dean Hamer)團隊發現X染色體上的一部分與男性性取向之間存在聯繫,推廣了遺傳學在同性吸引力中發揮作用的觀點。在當時頗具爭議的這項發現就叫做「同性戀基因」理論。
哈默近日表示,他很高興看到今年最新的研究又提供證據來表明,基因對人們的性行為存在很強的決定作用。然而與他當年的研究結果不同,最新的研究沒有指出男性X染色體的特殊性。主導新研究的人員相信這是因為過去的研究基於小樣本之上,而哈默認為這和新研究關注性行為,而不是性取向有關。
與26年前類似的是,今年的研究同樣引起爭議。據《紐約時報》報導,作者之一尼爾所在的布羅德研究所內部人士表示,這些發現可能讓那些試圖從科學出發歧視同性戀者的恐同人士掌握更多證據。
例如,基因影響同性行為的結論可能會讓反同性戀人士呼籲進行基因編輯或胚胎選擇。而基因只能起到部分影響的結論可能會讓一些人堅信同性戀只是一種選擇,只要接受治療就可以不再是同性戀者。布羅德研究所在這篇文章周四下午刊發的同時也發布了質疑研究倫理的文章。
該研究所遺傳學家史蒂文·賴利(Steven Reilly)說,「我非常不同意發表這篇文章」,「這似乎很容易被誤解。在一個沒有任何歧視的世界裡,理解人類行為是很崇高的目標,但我們並不生活在那樣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