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個體的生長發育,完全由自我基因決定,還是會受環境影響?

2020-09-03 科學大觀園雜誌


實驗表明,具有正常微生物群的水螅(左)的觸鬚比滅菌後的同類水螅少。

自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就有大量微生物以它們為家。自然的微生物群(所有生活在生物體內和體表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對生物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它們會幫助宿主吸收營養物質或抵禦有害病原體。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個體的生長發育是一個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完全由基因所決定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據表明,發育過程並不是自動發生的。

大多數生物已經進化出識別環境變化的策略,並努力調整自身的生長和體型,以適應當時的條件。但是這種表型可塑性是如何被控制的,以及包括微生物影響在內的環境因素是如何被識別、整合到遺傳發育程序中的,直到最近才成為科學家們競相研究的主題。

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8月27日報導,在合作研究中心(CRC)1182「元生物的起源和功能」的框架之下,德國基爾大學和杜塞道夫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究了淡水水螅的表型可塑性原理。他們觀察了溫度和某些定殖細菌對水螅個體發育的影響。

此外,研究人員還識別出水螅的兩個特定基因,並證明它們參與了一個對發育至關重要的信號通路。此信號通路與外界因素一起,共同控制著水螅體對環境信號的反應。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中。

水螅特別適合於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因為即使作為成年動物,它仍然能表現出胚胎的特徵,如無限的再生能力。

「水螅不會變老,它們控制發育的基因程序永遠運行著。」研究小組的領導者Sebastian Fraune教授解釋說,「這意味著成體依然可以在任何時候對外部因素變化作出反應,並據此改變體型。」

CRC1182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動物的基因活動與環境條件變化的關係。他們識別出了兩個基因,並根據它們對環境的反應命名為「Eco1」和「Eco2」。目前,科學家們只在水螅體內發現了這兩個基因。研究小組將水螅分別置於12攝氏度和18攝氏度的環境中,發現在較冷的環境下,這兩個基因都被強烈地激活了。相比之下,人工去除水螅體內定殖的天然細菌後,這兩個基因的活性均顯著降低。

在確定了與環境感知有關的基因後,研究人員調查了這兩個變量對動物體型的影響:經滅菌處理的水螅傾向於形成更多的觸鬚。然而,低溫會導致觸鬚形成減少。這些表型適應是由一個特定的發育生物學過程控制的:Wnt信號通路。

Fraune解釋說: 「在動物王國裡,這些信號在進化早期就出現了,而且也與人類的發育過程有關,比如幹細胞調節。」

「通過實驗關閉環境基因Eco1和Eco2,我們證明這些基因可以抑制水螅體內的Wnt信號。」論文第一作者Jan Taubenheim博士說。外部因素如溫度或自然微生物群落的缺失直接影響到水螅個體發育程序的遺傳調控,從而影響體型的形成。

這項研究為該遺傳信息的重要性提供了佐證——正是這些快速進化的基因使不同的生物體可以適應新的棲息地。

原創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0027-8424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environment-microbiome-jointly-body.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群落是如何與環境一起,影響生物體型的
    自然的微生物群(所有生活在生物體內和體表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對生物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它們會幫助宿主吸收營養物質或抵禦有害病原體。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個體的生長發育是一個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完全由基因所決定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據表明,發育過程並不是自動發生的。大多數生物已經進化出識別環境變化的策略,並努力調整自身的生長和體型,以適應當時的條件。
  • 同性戀不完全由基因決定?新研究稱受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影響
    記者 | 田思奇 一種曾被廣泛認可的觀點指出,存在單獨的「同性戀基因」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性取向。但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同性戀行為受到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每一種因素都會帶來微小的變化。這與遺傳變異和環境影響共同決定身高的情況類似。
  • ROBO1基因被發現有助於大腦發育,某種程度決定個體數學能力
    德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種名為ROBO1的基因有助於大腦發育,這也能提高數學成績。這並不意味著擅長數學只是遺傳,甚至只有一個基因負責聰明,但它確實表明,某種程度的智力和數學能力是在出生前決定的。,基因的變異會導致灰質體積的差異,這些差異可以用來預測數學成績。
  • 環境也能決定性別?科學家發現受環境控制能夠改變性別的基因!
    學過高中生物的人都知道,人類的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通常為XY、XX組合分別代表男女。如果告訴你很多生物的性別並不是由染色體決定,而是由不同的環境決定,你會感到震驚麼?環境如何決定性別?科學家還真發現了這個受環境控制能夠改變性別的基因!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究竟是遺傳(或者說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儘管科學家此前針對這一問題也進行過研究,但由於樣本量少等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2019年8月30日,一個由美國、英國、瑞典、荷蘭、丹麥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 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近期研究表明我們的學業成績,閱讀能力以及智力都有遺傳基   原標題: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 收入由基因決定,你信嗎?
    原文發表於《知識分子》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沒有人會懷疑基因在決定生物體生理性狀上的能力:身高、膚色、胖瘦、智力乃至疾病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基因的作用。而在單純的生理性狀之外,對於人這種具有複雜社會性的物種來說,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一個人的社會性特徵(比如收入)是否也會受到基因的影響?
  • 尋找最小的生命單元:生物的「個體」如何定義?
    是否存在著個體?有多少個體?基於生物信息流的梯度,聖塔菲團隊區分出了三種梯度的個體。第一種是生物個體形式(organismal individuality),雖然受環境影響但具有強烈的自我組織性,幾乎所有關於個體定義的信息都是基於外部和個體的先前狀態。
  • 百歲老人長壽是由基因決定?專家:生活環境或才是關鍵影響因素
    2020年3月5日,Mackay團隊公開了這項耗時近7年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雖然基因差不多鑑別全了,但是這些基因影響壽命的方式,和大家此前所預想的完全不同[1]。好消息是,這些基因中有663種與人類同源,換句話說,它們對果蠅壽命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在對其中的15種基因進行簡單的功能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基因的主要功能涉及神經發育,維護認知功能和運動能力。
  • 環境因素在基因層面上影響我們的智力表現
    ,因此人類個體智力的發展過程中,先天遺傳因素與後天環境因素糾纏在一起成了一團亂麻。 例如,在高壓力的外部環境中,如持續的暴力威脅或營養不良,生物個體的生理出現相應的變化,產生化學分子對基因的表達做出調整。 其他方式,例如給予嬰兒頻繁的擁抱,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他們的基因表達。 反過來,這些精妙的變化有可能啟動一系列劇烈的連鎖效應,從提升免疫系統到再次適應環境的全套流程。
  • 男孩智商由母親決定嗎?娃娃笨都怪父親DNA?
    原標題:男孩智商由母親決定嗎?娃娃笨都怪父親DNA?對於男孩兒而言,則完全受母親智力的影響。這種說法靠譜嗎?   英國雜誌《自然綜述遺傳學》在2005年第6期雜誌上的文章《X染色體的智力影響》指出,X染色體上的近千個蛋白質編碼基因裡至少有40%都在大腦裡表達,這個比例要高於常染色體,更遠遠超過Y染色體。這也就是說,X染色體對大腦的發育和智力水平的確有很大的影響。
  • 基因能決定我們的一切嗎?
    雖然是擁有相同基因組的橘子,但生長的環境不同,長出的果實也不同。其實,不光是橘子。同卵雙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但由於兩個孩子生長的環境不同所以長大後的身高、體重甚至樣子都會不同。在排除了基因突變的情況後,生物學家們認為是後天環境影響了基因的表達,這種影響被稱為表觀遺傳學。
  • 環境影響基因表達
    他的同事、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教授戴維·F·克萊頓發現,如果雄性斑胸草雀聽到另一隻雄性斑胸草雀在附近鳴叫,其負責社會敏感性的前腦的一個主管鳴叫的特殊基因——ZENK將會做好準備,但到底做出什麼樣的回應,則取決於那一隻雄性斑胸草雀是陌生、有威脅性的,還是熟悉、安全的。
  • 究竟是基因還是環境影響了我們的性格?這個研究會告訴你答案
    但少有人會想到在人的心理品質中,基因也起著重要作用。為什麼人們不會想到基因對人格特質方面的影響呢?實際上這是有原因可循的。首先,20世紀後半葉,心理學領域一直被行為主義的人性理論統治。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被環境因素所左右的。這一觀念直到現在,還在影響著大多數人。
  • Stem Cell Reports:尼古丁會影響胚胎的健康發育
    2019年3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2月28日在《Stem Cell Reports》雜誌上報導,尼古丁在個體細胞水平上對人類胚胎發育產生廣泛的不利影響。人胚胎幹細胞(hESC)衍生的胚狀體的單細胞RNA測序顯示,3周的尼古丁暴露會破壞細胞間的通訊,降低細胞存活率,並改變調節心肌等關鍵功能的基因的表達。
  • 父母誰的智商會影響孩子 基因決定論是錯誤的
    基因決定論是錯誤的,因為生長環境對於人的智力來說有著更重要的作用。  對於男孩兒而言,則完全受母親智力的影響。這種說法靠譜嗎?  英國雜誌《自然綜述遺傳學》在2005年第6期雜誌上的文章《X染色體的智力影響》指出,X染色體上的近千個蛋白質編碼基因裡至少有40%都在大腦裡表達,這個比例要高於常染色體,更遠遠超過Y染色體。這也就是說,X染色體對大腦的發育和智力水平的確有很大的影響。
  • 環境如何影響基因表達
    他的同事、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教授戴維·F·克萊頓發現,如果雄性斑胸草雀聽到另一隻雄性斑胸草雀在附近鳴叫,其負責社會敏感性的前腦的一個主管鳴叫的特殊基因——ZENK 將會做好準備,但到底做出什麼樣的回應,則取決於那一隻雄性斑胸草雀是陌生、有威脅性的,還是熟悉、安全的。是什麼在調控基因的表達    生物的習性與行為會受到基因的影響。那為什麼即使同卵雙胞胎也會有很多不同?
  • 研究人員揭示個體腦網絡差異的基因和環境影響
    腦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釋這些個體差異的來源,這些知識對於理解和幹預個體行為至關重要。總體上,個體差異來源於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遺傳和環境各自對腦的功能如何產生以及具體多大影響是一項科學難題。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通過對近50萬人的遺傳信息分析得出結論,人體中並沒有單一的所謂「同性戀基因」。結論指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無法預測個體的同性性行為的發生。
  • 基因決定性別的特殊生物-噴瓜
    試題:噴瓜的葉色受等位基因B、b控制;噴瓜的性別受aD、a+、ad三個基因控制,其顯隱性關係是:aD>a+>ad(前者對或者完全顯性)。aD是決定雄性的基因,a+是決定雌雄同株的基因,ad是決定雌性的基因。葉色和性別獨立遺傳。